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88508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9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

2013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1小题,共0分)

1.(2012年2月宁波十校联考19题)对下列两幅图片(图7、图8)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

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2012年1月浙江金丽衢联考7题)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3.(浙江台州中学2011届高三期中3题)《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4.(2012年3月嘉兴市一模12题)读图5,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黄河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城市

B.河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C.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的重要中心

D.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5.(2012年2月东营五校高三联考10题)“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曲礼》中这段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

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

6.(2012年2月泰安市岱岳区高三20题)唐代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D.著名的“唐三彩”(

7.(2012年1月浙江金丽衢联考8题)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

②看到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

③买到长沙铜官窑烧制的粉彩瓷器

④坐“俞大娘航船”在江西至淮南之间观赏沿海风光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2012年3月台州市调研13题)“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

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9.(2012年2月浙江省新高考联盟高三联考2题)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

“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

”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0.(2012年3月湖州二模15题)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

11.(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12.(2011年4月浙江上虞调研13题)右图是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力冶铁鼓风工具,该工具最早发明使用于()

A.西汉B.东汉C.北宋D.元朝

13.(2012年1月东营八校期末联考2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14.(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15.(2012年2月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4题)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

16.(浙江台州中学2012届高三4题)明朝海瑞说:

“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

“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

”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①海瑞正确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浙江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15题)史载,道光时(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

它反映的是

A.因“海禁”政策,湖丝只能从广东、上海出口

B.道光年间,湖丝先从广东后自上海出口

C.鸦片战争后,湖丝方出口海外

D.道光年间,湖丝仅在上海出口

18.(2012年2月泰安市岱岳区高三21题)有学者提出:

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A.手工工场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19.(2012年2月东营一模14题)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牛耕开始普及全国②出现结构更完备的曲辕犁

③设置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④使用高转筒车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2012年3月杭州质检12题)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上述材料说明()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21.(2012年3月湖州二模13题)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表现的是

A.建立起地方监察机构B.突破了“市”的时空限制

C.创制了木活字和铜活字D.出现了新的文学体裁——“词”

22.(2012年1月宁波市22题)“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这则材料是对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

A.春秋时期的芍陂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D.汉代治理黄河

23.(2012年1月宁波市高一期末25题)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

“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

“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这说明西汉初年对商人实行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B.限制商人C.禁止经商D.反腐倡廉

24.(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25.(2012年2月衡州市质检15题)右图是一幅“针路”示意图。

“针路”出现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们在罗盘指引下将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连结而成的一种航线。

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的出现是宋代航海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B.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

C.我国在宋代就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D.宋代开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26.(2012年1月杭州市质检2题)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

A.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B.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

C.唐三彩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

D.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己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27.(2012年1月宁波市高一期末21题)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

28.(浙江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13题)有关唐代“草市”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它是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       ②它有“草市尉”进行管理

③它后来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④它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29.(2012年3月泰安市岱岳区高三19题)下列言论中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A.事末利(商业)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B.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30.(2012年2月浙江东营高三返校联考10题)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信息最准确的是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31.(2012年2月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5题)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

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注:

篮儿—竹篮,杭州方言喜在词后加“儿”字。

)这段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

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B.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官府对杭城进行了区域功能划分D.杭城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

32.(2012年2月浙江东营高三返校联考11题)明朝时,杭州张翰的祖先“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另一碑刻资料记载:

“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上述资料反映的现象是

A.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已经比较普遍使用了机器

C.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33.(2012年1月宁波市高一期末23题)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A.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

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

34.(2012年2月浙江东营十校高三联考4题)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

35.(2012年1月东营八校期末联考3题)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

在诸葛亮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B.棉C.毛D.麻

36.(2012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5题)2012年11月11日,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

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

A.汉朝B.唐朝C.宋朝D.清朝

37.(2012年3月浙江省五校高三联考3题)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农产品产量增加B.人口数量增加

C.重农抑商政策确立D.水利事业发展

38.(2012年3月浙江省五校高三联考5题)右图所示技术最早出现于()

A.战国B.西汉C.东汉D.唐代

39.(2012年1月宁波市高一期末24题)请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瓷器出现的顺序()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40.(2012年1月宁波市高三调研3题)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41.(2012年4月嘉兴二模13题)《汉书》中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③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④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0分)

42.(2012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25题)(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

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

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特点。

(4分)

(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4分)

(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雕版印刷是在唐朝出现故②正确;广告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故①正确;南宋杂剧《眼药酸》图反映的是③④。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2.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西周手工业性质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礼记·曲礼》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西周的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根据所学西周采取工商食官其手工业形态应该是官营。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3.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特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翠色”指的是唐朝制瓷业青瓷的发展。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4.D      

5.D     6.C      7.A 

8.D      

9.B      

解析:

材料中②体现的是农工商并重的思想,故排除含②的选项。

10.C      

解析:

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ABCD都能从俗语中反映,但题干有限制词:

本质。

因此,与题意相符的只有C。

11.B      

解析:

本题以宋代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不同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此题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史观,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比较注重的题目类型。

通过此题,主要考查全面占有史料的重要性,正面和反面资料都要收集,然后再分析,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A项说法片面,材料虽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

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确的,那样就能得出结论;C项强调的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过于绝对。

因为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

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

D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

12.B      

解析:

本题考查了教材中有关“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排鼓风冶铁图”,著作记载,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提高了冶铁生产效率。

13.B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古代水利工程相关知识点。

根据所学第①项是秦国都江堰;第②项是秦国郑国渠;第③项是魏国的西门豹渠;第④项是楚国的芍陂。

本题选B项。

14.D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历史时空。

此题主要体现史地综合,考查识记能力。

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

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

结合地图可以方便地得出D项。

15.D      16.D      17.B      

18.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微澜”应该是指区别于自然经济的新特点,根据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商品经济活跃;A、C和D项最早是在明朝出现。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9.D      

解析:

本题考查了唐代农业发展的有关知识点,结合教材所学,第①项说法错误,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本题选D项。

20.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盛泽镇是在当地绫绸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个市镇的。

故D符合题意。

A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该信息。

21.B      

22.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23.B      

解析:

根据材料汉初商人不能穿丝绸、乘车,吕后时强调商人的子孙不能当官、吏,反映了当时对商人实行“限制商人”的政策。

A项休养生息不属于商业政策;CD两项明显错误。

24.B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基本史实的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注意此题为反向选择。

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出A项正确;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因此C、D也正确。

25.D      

解析:

“海禁”政策是明代出现的,故D表述不正确。

26.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对教材相关内容有很好掌握。

A项说法错误,司母戊鼎大方鼎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但反映的是商朝的铸造工艺水平。

B项说法错误,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但不能反映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根据所学,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C项错误较明显,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制品,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D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己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27.B      

解析:

小农经济即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即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本题B项符合这一特点。

28.C      

29.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不同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时期;B项反映的是明朝张居正改革中主张发展工商业的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项是汉朝抑商措施;D项是农本思想。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30.C      

解析:

从图片中所给的信息只能看出生产工具的改良,A和B所述内容题目所给的条件不够体现。

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生产工具的改进不可能只有三个阶段。

所以只能选C。

31.D      32.C      

解析: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出现,说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33.A      

解析:

本题BD两项较容易排除,B项传统农业工具主要是铁器;D项铁器的广泛使用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无关。

AC项中能够反映农业工具由骨、石、铁器演变轨迹的是A项。

34.D      

解析:

本题①主要反映明代江南部分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开始采取牛耕技术。

③是陆游描述宋代草市已经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的诗句;④唐代诗人陆龟蒙赞美青瓷的诗句。

据此选D项。

35.D      

解析:

丝、毛、麻等作为纺织原料在中国古代较早就出现了,丝和毛较昂贵,普通百姓使用不普遍,诸葛亮生活在东汉末、三国时期,这一时期纺织业已较为发达,诸葛亮以“布衣”自称,“布”应是麻。

棉花在北宋时引入,明代时全国普及。

36.D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瓷器的发展历史是东汉末年出现青瓷;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手工业部门,产品有白瓷、青瓷、、秘色瓷、唐三彩等;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清朝瓷器的特色是出现粉彩和珐琅彩。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37.C      

38.C      

解析:

右图所示的技术是水排,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利鼓风装置。

人类早期的鼓风器大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