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03023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docx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

 

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材培育基地学生研讨会参赛论文

校园小卖部现象透视

西南财经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材培育基地99刘璐

摘要:

本文以校园里的小卖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一个厂商数量不断增加的市场上,价钱不同如何能够存在的缘故,引入体制那个因素作为核心变量,提出了一个扩展的消费约束模型,并给出了简单的验证。

最后,分析了校园福利的漏损及其计谋,并指出了研究该问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竞争性市场体制约束校园福利

------------------------------------------------------------------------------------------------------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食堂对面有一家小卖部。

有一次,我到那里买毛笔,谁知一支一般毛笔竟然要卖6元,而其他地址一样的毛笔却只卖3至4元。

通过观看,我发觉买的人还很多。

若是该小卖部的店主是理性的,那么只有当他处于某种形式的垄断地位,即具有某种定价力量时,才可能对消费者征收较高的价钱。

而事实上那时校园内外有多家小卖部都能够买到毛笔等文具,且还不时有新的小卖部开张。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在一个厂商数量不断增加的市场上,价钱不同如何能够存在呢?

咱们明白,垄断就其产生的缘故来讲,有

(1)自然限制或规模限制,这是由规模生产的技术性质所产生的进入限制;

(2)立法或行政的限制,如政府特许某指定厂商进行某种物品的生产或专利及版权等;(3)投入要素的限制,如对某种原材料或配方的操纵等。

那个地址,咱们不妨从更本质上的角度来看垄断的缘故:

不管由于什么,只要使得消费者对某个厂商的需求缺乏弹性,那个厂商就处在一个垄断的地位上。

这是因为消费者关于某种商品的个别需求取决于偏好,收入,商品的价钱,连带外部效应和天气等随机因素(如突然下雨对雨伞的需求)。

就一样情形而言,价钱对消费有重要的阻碍。

非价钱因素会引发需求曲线向内或向外的移动,而价钱因素将使消费沿着需求曲线移动。

需求量对价钱转变的灵敏程度确实是需求的价钱弹性。

弹性小,那么即便售价高,大伙儿也会前去购买;弹性大,那么情形相反。

若是某种商品市场上存在不完全竞争,反映到本质上就会使消费者的需求缺乏弹性(本文如无专门说明,都是指价钱弹性),那么会使得该种商品的市场上显现垄断。

本文将运用那个观点来分析所提出的问题。

为了论述方便,咱们不妨称那个小卖部为小卖部A。

那个小卖部经营的主若是文具类商品,也兼营鞋垫,雨伞等日常生活用品,但不卖食物。

在那个地址,咱们不妨抽象掉其余各类商品,而选取较有代表性的文具为研究对象。

二.厂商数量对市场竞争性的阻碍

若是一种商品的市场上只有一个卖家,那么消费者毫无选择可言,需求弹性很小,该厂商处于完全垄断地位,市场没有竞争性。

那个地址,咱们提到了一个概念------竞争性。

严格的说,一个市场是竞争的和一个市场是可竞争的是有区别的。

前者能够明白得成消费者对单个厂商的需求弹性较大,市场上不存在垄断;后者那么是指一种商品的市场上有潜在的进入者存在。

但因为从本质上讲,竞争性都能够归结为消费者对单个厂商的需求弹性较大,是一个和垄断相反的概念,并非阻碍本文的分析,因此那个地址不做区分。

若是一种商品的市场上有很多厂商,那么要分两种情形来讨论:

1,大量厂商生产的是同质商品,那么市场具有竞争性;2,大量厂商生产的是不同商品,那么即便有很多厂商,市场也不具有竞争性。

下面,咱们就结合校园小卖部的具体情形来进行分析。

西南财大南大门所在的光华村有一条公路,在98-99年进行了为期近两年的扩建。

为了便于对照说明问题,咱们不妨以这条公路扩建完成时为界,分两个时期来分析小卖部A的情形。

在扩建完成前,学校南门处于封锁状态,这条公路上的许多店铺也都没有开张营业。

于是,校园内便只有小卖部A能买到文化用品,尤其是出海报所需的笔、纸、颜料等。

那么,同窗们对小卖部A价钱的反映如何呢?

让咱们来做一个需求弹性的分析。

咱们明白,阻碍弹性的因素有替代品的多少及取得替代品的难易程度,人们对价钱变更做出反映的时刻长短,和物品在消费者预算中的重要程度等。

这其中又首推替代品对弹性的阻碍最大。

若是把小卖部A所售的文具看成是一个物品,那么那个物品的替代品显然确实是其他小卖部或商店所销售的文具。

在路修好以前,寻觅替代品的本钱较高,于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弹性就较低。

另外,文具是不是应该算是必需品呢?

应该算是,只是这种必需品在同窗们的预算中所占份额不大(关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些缘故也使得弹性较小。

因此,小卖部A的店主征收高价是有利可图的。

固然,同窗们对小卖部A高价的经受也是有一个限度的,若是定价太高,将会迫使同窗们舍近求远,到离校较远的超市或干脆搭车到市中心的文具店去买。

即若是把图1中面积S看成是学生的消费者剩余,把学生搜寻其他价钱较廉价的地址所花费的本钱记作C1的话,那么当S〈C1时,学生将往他处购买。

由此可见,该小卖部在财大的文化用品市场上处于完全垄断地位,这主若是由地理位置及独家经营等因素决定的。

尽管该小卖部不是生产性企业,但由它的垄断性质所决定,理性的卖家仍然应用MR=MC确信销量,再由需求曲线决定价钱(如图1)。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小卖部只是进货来卖,一样来讲卖得多,它打批发进货所用的单位进价就更低;但另一方面,进的东西越多,在库存、保管等上的花费也就越多。

因此,在不阻碍分析问题的前提下,咱们近似地把MC看成一条水平线,即假设MC=P,其中P为单个商品的进价。

事实上,该店主并未照MR=MC定价,而是在进价的基础上乘上一个利润率进行加价。

利润率的高低,由店主自行确信,但也不是为所欲为。

因为,店主面对的是全校师生的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把所有消费者的个别需求进行横向加总就取得了市场需求曲线。

因此,阻碍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是消费者的数量。

校园文具市场的总消费量有多大?

咱们以每人每一个月支圆珠笔,1本作业本计算,有1万多名学生的财大每一个月就至少需要1万5千支圆珠笔和1万本作业本,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且还不包括其他品种的文具。

因此,那个市场应该说是有很多潜在的进入者的。

于是,当公路修好以后,随着学校北大门和南大门开放后,各类店铺便如雨后春笋般开了张,其中不乏多家文具店。

卖文具的地址多了,也确实是说小卖部A的文具的替代品一下多了起来,于是需求弹性也变大了,由于这些小商店离学校都超级近,因此,前面提到的C(X)已大为降低。

应该说,由地理位置及独家经营形成的垄断地位已被打破,从而在财大的文具市场上形成了一种有多个卖家局面。

为了讨论那个市场的竞争性,不妨让咱们来分析一下众小卖部将会进行如何的竞争。

或许小卖部A的店主第一想到的是设法阻止别的小卖部进入文具市场。

假设市场上本来只有一个垄断者即小卖部A,而小卖部B想进入那个市场,于是就成了一个进入博弈(entrygame)。

如此(如表1),小卖部B的策略确实是进入或不进入,而小卖部A能够用代价昂贵的价钱战来抗击进入或同意一种可能的双寡头局面。

表1中给出了各类策略可能的利润(所列数据只是假想值)。

可见,(同意,进入)和(抗击,不进入)都是NE(纳什均衡点)。

若是采纳“博弈树”(gametree)的形式来表示(如表2)。

那么能够更清楚的看出,要小卖部B在节点1a做出选

择后,小卖部A才能在节点2a或2b做出选择,于是这种博弈确实是所谓的“两时期博弈”(two-stagegame)。

关于小卖部B而言,因为当它进入时,小卖部A的最正确计谋是同意,从而小卖部B能够预期小卖部A的合理计谋。

因为当小卖部B明白选择进入能够赚取2万元利润时,而且明白一旦实际进入,对垄断者来讲,进行抗击是不合理的计谋,因此可不能同意报偿为零的结果。

也确实是说,若是实施抗击是不明智的,那么抗击的要挟是不可信的要挟。

事实上,关于工业企业而言,先进入行业的企业由于技术更为成熟等缘故可能会有较低的本钱。

如此,若是小卖部A的运作本钱较低,而小卖部B的本钱较高的话,假设小卖部A把价钱定在自己的长期本钱上,那么拥有更高本钱的小卖部B选择进入就成了不明智的选择。

因此,在这种进入博弈中,关键确实是看谁能拥有更低的本钱。

可是,工业企业往往具有必然的规模效应。

而小卖部面临的情形却不一样。

即便先进入行业,由于小卖部自身规模的限制,它也无法保证比他人以更低的价钱进到货物,自然也无法以价钱竞争的方法把他人挤出行业。

换句话说,小卖部通常无力发动价钱战。

那么,当校园文具市场有多个卖者的局面已经形成以后,各小卖部又如何竞争呢?

小卖部之间会发生同窗们所期待的价钱战吗?

咱们不妨把小卖部当做生产性企业来分析问题。

在短时间,(如图2),在边际本钱MC,平均本钱AC,平均变更本钱AVC不变的情形下,若是价钱降到停止生产点以下,这些后来的小卖部就会关门;在长期,(如图3),若是利润R〈0,即价钱低于AC和需求曲线D相切时的价钱P,那么该小卖部会退出该行业。

前面已经说过了,一样的小卖部通常无法将本钱压得更低,它也无法经受将价钱调至本钱以下所带来的亏损。

咱们也能够如此来看那个问题(如图4):

设原先的需求曲线为D,价钱为P0,产量为Q1,某企业降价为P1后产量为P2,这时其他厂商也会降价,从而需求曲线变成D2,产量为Q3,。

如此,该企业实际面临一条虚拟的需求曲线D------一条超级峻峭的曲线。

咱们明白,当需求曲线的弹性很小时,降价会减少收益。

在上面的分析中,隐含了一个假定,即各小卖部所售商品是同质的。

在这种情形下,厂商数量的增加对市场竞争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理论上各小卖部的价钱应大致相当,因为若是有谁的价钱稍高,那么可能失去大量的顾客。

但是实际情形却是:

尽管小卖部的数量增加了,可是,小卖部A的文具尤其是海报宣传用品的价钱仍然高于正常价钱的50%-100%,而且还有人买。

显然,市场仍然不是竞争性的。

可见,厂商数量的增加并无决定市场竞争性的形成。

那是不是是由于这些小卖部出售的是不同商品呢?

让咱们接着进行下面的分析。

三.产品不同对市场竞争性的阻碍

若是这些小卖部出售的是不同产品,那么消费者有替代品,但不是完全替代品,因此需求弹性比完全垄断时稍大,可是比起完全竞争时来又小多了,如此校园文具市场的市场结构确实是垄断竞争。

产品不同,是垄断竞争市场的大体特点。

那么这些小卖部之间的不同是什么呢?

1.地理位置。

这是要紧的一点。

例如关于住在学校北边的同窗来讲,学校南门的小卖部就略微远了一点。

在这一点上,位于学校正中的小卖部A仍有庞大的优势。

可是,就大多数同窗而言,在学校里多走十几分钟路或多骑几分钟车并非不能忍受。

这并非组成小卖部保护高价的理由。

2.文具的质量。

不同小卖部所售文具的质量有好有坏。

但文具毕竟不是一次性消费品,在某一家小卖部买过一两次次品后,同窗们就会去别处购买了。

3.宣传。

小卖部固然可不能去电视台打广告,但的确很多小卖部在以各类形式进行宣传。

例如,有的小卖部在校园里张贴海报,有的小卖部赞助学生活动,也有小卖部在店里空出一块地址让学生免费看书。

从本质上将,这些不同都是一种产品变异,即增大与其他小卖部的不同,减少产品的可替代性,从而阻碍同窗们的需求弹性。

但从上面的分析能够看出,这些不同都不足以使某家小卖部具有垄判定价力量。

因此,这些小卖部仍然应该依照上一部份的分析来定价。

另外,垄断竞争极可能显现某种不稳固的价钱同盟。

固然,或许这些小卖部的店主并非会坐下来开会讨论价钱问题,但的确存在某种默契。

据调查同种文具在大多数小卖部中的价钱相差无几。

因为,若是每一家小卖部都希望自己的价钱比对方低一点,那么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如图5)在只有两家小卖部的情形下,两边竞相削价将会以价钱为零而告终。

在调查中,我发觉,在价钱相差不大的情形下,同窗们第一考虑的是地理位置,但前面已经说过了,校内校外一堵墙,多走几步路对同窗们并无多大阻碍。

因此,各小卖部的产品不同是很小的,并非能组成阻碍竞争形成的缘故。

必然存在着另一种缘故,使得竞争无法形成。

四.体制约束对市场竞争性的阻碍

在一样的消费者行为模型中,消费行为受到多重约束。

组成消费本钱的内容除直接本钱-----价额外,还包括为了消费而发生的交易本钱,比如为了搜集价钱信息而付出的本钱和对信息做出反映所付出的本钱。

在交易本钱固定在一个较低水平的情形下,毫无疑问消费者会选择价钱低的卖家。

但实际情形却与那个推断相反,仍有消费者选择价钱高的。

通过调查,我发觉,原先这家小卖部是学校指定的各院系,部门购买办公及宣传用品的地址(比如各院系为所弄活动做宣传需要用到的大量纸张和颜料等都在那个地址购买),有关人员在那个地址买东西只需签名就能够够拿到商品,到一按时刻再统一结帐。

在校园内外,尽管并非是只有这一个地址能够买文具,但却只有这一家能够采纳签单的方式购买。

而签单购买者都是进行公家购买的消费者。

在学校指定地址购买的体制下,尽管各小卖部之间存在竞争,但消费者仍然受到约束,而组成约束的正是这种体制。

尽管学校并未给小卖部A授予文化用品的特许经营权,可是许诺各部门在此购买后统一结帐,而别的小卖部却不能。

于是,关于其他小卖部来讲,这就应该被看做是一种进入限制。

尽管学校如此做可能是出于行政治理方便的目的,但却形成了这种事实上的进入限制,使得在公家的文具消费市场上只有小卖部A一个卖家。

咱们不妨把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商品的价钱,其他商品的价钱及消费者对价钱的预期等因素通通作为外生变量,而把体制作为内生变量,固定外生变量不变,考察内生变量-----体制对消费的阻碍,从而成立了一个扩展的消费约束模型。

在那个模型里,消费者因为受到某种制度上的约束,必需在某处购买商品,从而需求弹性大为降低。

如此,即便该种市场上的厂商数量不断增加,且所售商品不同也不大,竞争也无法形成,于是该厂商就拥有必然程度的垄判定价力量,能够对消费者征收较高的价钱。

为了验证那个模型,我搜集了校园内外多家小卖部几种同类商品的价钱(见表3)。

小卖部A

小卖部B

小卖部C

小卖部D

大号毛笔(元/支)

6

4

颜料(元/瓶)

6

3

作业本(元/本)

1

鞋垫(元/双)

2

2

2

雨伞(元/把)

12

13

11

12

打火机(元/个)

1

1

雨衣(元/件)

10

11

9

(表3)

从该表咱们能够看出,毛笔,颜料等文具小卖部A的售价明显比其余小卖部高出许多,而这也正是能够在小卖部A签单购买的品种。

即,在存在体制约束的情形下,由于消费者需求弹性小,尽管价高也不能不在小卖部A购买,于是征收高价确实是卖者的理性决策,这与前面的分析是相符的。

而雨衣,鞋垫等非文具类商品,小卖部A的售价那么与其他卖家差不多乃至还低一些。

这恰好验证了前面的分析。

正是由于学校并无指定各部门在小卖部A购买这些非文具类或非办公用品类,也确实是说在非文具类商品市场上并无约束限制,消费者的需求弹性较大,因此那个市场是竞争性的,不存在垄断,从而理性的消费者将会选择价钱较低的地址购买,于是小卖部A的店主不选择高价是理性的决策。

五.校园福利的漏损分析

至于小卖部A进入限制的取得,可能因为它的经营者是学校教职工的亲属,也可能是向学校提交了必然的费用或是其他缘故。

不管如何,该小卖部保护特约经销权必需付出本钱C2。

事实上造成价钱升到P`,其与P0之差额确实是C2,如图6。

分析图6可知,价钱上升后,与需求曲线的交点由A上升到B,同时,销量由Q0为变Q`。

这时,消费者剩余减少了S3+S2这部份面积,生产者剩余由S4+S5变成了S3+S4。

涨价后,消费者福利受损,生产者福利的增减取决于S3与S5的差值。

但卖者和买者的“校园总福利”必然受损,其值为S2与S5之和。

由此不难看出,这种进入障碍的显现对学校的学生,各部门及小卖部来讲都有不利阻碍。

各部门花高价买了质量并非好的物品;学生那么被太高的价钱区分为两类:

为公家买东西的Ed小的和为自己买东西的Ed大的,前者在小卖部买,后者在校外买;卖者尽管取得了必然的垄断利润,但将付出可能的高额本钱来维持垄断。

六.减少漏损的一些建议

1.引入竞争机制。

学校出于行政治理方便的目的,在指定地址进行“公家购买”,这种做法本身是不是合理,咱们暂不讨论,或许学校以为如此的收益大于本钱。

可是,垄断要引发效率的损失,因此又必需排除它。

在学校许诺的情形下,仍能够引入竞争,即引入众小卖部为取得这种进入限制所进行的竞争。

例如能够采取竞标的方式,由学校考察或同窗投票,质优价廉者夺标,取得这种进入限制。

关于夺标小卖部来讲,尽管价钱低一点,可是博得了“公家购买”

那个大客户,同时又取得了同窗的信任。

关于各部门及学生们来讲,能买到物美价廉的文具也不失为一种改良。

于是这可被以为是一种帕累托改善。

此法对三者都有益处,且较易实施,可谓上策。

2.许诺小卖部实行价钱歧视。

取得进入限制的小卖部面对公家购买和私人购买这两类弹性不同的消费者,在私人与公家之间不能转售和它在公家购买市场有垄判定价力量的假定前提下,能够实行价钱歧视。

操作上能够对签单结帐的征收较高价钱,对用现金支付的收取较低的价钱。

固然,这极可能会招致学校的反对,但细想一下,这事实上是由以前对公家,私人都收取高价变成只对公家收取高价,因此学校各部门福利不变,但小卖部(在公家购买数量不变的前提下,私人购买数量增加了)和同窗的福利都增加了,是一种帕累托改善。

此法对二者有益处,也较易实行,可谓中策。

3.进行转移支付。

在校园里及各个校门周围学校有大量店铺出租,且租金不菲。

若是学校能拿出租金的一部份对学生进行转移支付,那么可有效增加学生的福利。

至于转移支付的方式,能够是实物,也能够是现金,这要依照学生的偏好和支付金额的比较而定。

若是学校对学生的平均转移支付金额a元小于学生平均的文具意愿消费额(如图7),那么学生预算不受限制。

现在,不管转移支付是哪一种,学生福利增加相同。

若是那个平均转移支付额a元大于学生的平均文具意愿消费额(如图8),那么实物转移支付带来约束性限制,从而学生的最优配置点在折点,即C点,而非现金转移支付所能达到的B点。

转移支付对学校来讲本钱太高,在学生人数多的学校,可能租金收入还不够转移支付的金额。

只是相关于学校来讲学生属于弱势群体,适当的时候学校也能够考虑转移支付。

此法可谓下策。

七.研究体制约束的现实意义

对校园小卖部的分析到那个地址就终止了。

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文具消费通常只占开支的很小一部份,人们可不能太关切它价钱的涨跌;而小卖部的经营也一般是微利的,人们可不能太在意它垄断与否。

可是,若是把考察的范围从校园扩大到整个国家,咱们会发觉,这种在指定的厂家,商家进行公家购买(或集团采购)的现象触目皆是,体制约束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若是说校园里因为体制约束造成的福利漏损因为过小而可不能引发重视的话,那么,把那个漏损放到一国来看,那么是相当惊人的了。

事实上,由于公家购买通常数量庞大,若是买到价高质低的商品对国家将会造成专门大的损失,也可能滋长腐败等社会毒瘤。

因此,以小见大,对校园小卖部经营中显现的体制约束的研究是有踊跃的现实意义的。

2001年7月

参考文献:

1.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约翰.D.海《微观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