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6467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11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案A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和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通读课文的能力;

2.阅读课文,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作者多种表达手法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和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请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2.教师总结。

的确,一旦提及鲁迅之文我们总会找到“匕首投枪”这个词,而谈及鲁迅其人,“我以我血荐轩辕”“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便会立即涌上心头。

然每一个人都是无法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的,更何况丰富之如鲁迅,伟人之成就并非一蹴而就,伟人正因平凡而更显非凡,一起走近萧红笔下真实的鲁迅。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

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

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三、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1.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明确:

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

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2.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

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学生思考、讨论并概括,教师提供参考。

按自然空行,共有十八件小事。

小标题可以概括为:

(1)鲁迅的笑;

(2)鲁迅走路的姿态;(3)穿衣裳的评论(详写);(4)不游公园;(5)看电影的路上;(6)纸烟;(7)休息;(8)工作时间(详写);(9)踢鬼、谈鬼(详写);(10)吃鱼丸(详写);(11)病中(详写);(12)海婴的夸耀;(13)明朝会(详写);(14)病好起来了(详写);(15)木刻画;(16)“若没有我呢”;(17)病“好”了;(18)他“休息”了。

四、分析形象,把握性格

1.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八件小事,这十八件小事,你认为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

(1)鲁迅的笑:

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观爽朗、平易近人;

(2)鲁迅走路的姿态:

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3)穿衣裳的评论(详写):

突出“全智者”,表现鲁迅先生独到的审美观;

(4)不游公园:

暗示鲁迅先生工作的繁忙;

(5)看电影的路上:

突出鲁迅先生的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6)纸烟:

突出“贵”“贱”的分类,表现鲁迅对来客的尊敬和对自己的“吝啬”;

(7)休息:

突出“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8)工作时间(详写):

写一天的时间安排,突出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表现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情怀;

(9)踢鬼、谈鬼(详写):

突出诙谐有趣,表现鲁迅先生的幽默风趣和大胆,以及他的智慧;

(10)吃鱼丸(详写):

突出“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表现鲁迅先生做事认真,深入实际的严谨品质;

(11)病中(详写):

突出鲁迅病情的严重,表现他为了工作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12)海婴的夸耀:

突出“夸耀”,用尚不懂事的孩子的细节反衬鲁迅病情之严重;

(13)明朝会(详写):

突出“明朝会”,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

(14病好起来了(详写):

写鲁迅的病“好了一点”“又好些”,突出鲁迅的朗朗的笑声,表现鲁迅的乐观精神;

(15)木刻画:

写病中鲁迅的一幅木刻画,暗示鲁迅顽强的生命毅力(此处可在后面让学生讨论);

(16)“若没有我呢”:

写鲁迅的希望,希望青年一代可以独立地走正确的道路;

(17)病“好”了:

突出“觉得做事要多做”“以为”“准备”,表现鲁迅的工作的执着和热爱;

(18)他“休息”了:

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

2.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

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

(学情分析: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因为本文不是一般的记叙文,各个部分的叙写是以作者不可遏止的情绪来串联的,所以学生可能无法把握。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来进行归类。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供参考。

(1)神情姿态:

“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2)穿着审美:

“穿衣裳的评论”,自然朴素、人情练达。

(3)饮食起居:

“纸烟”“休息”,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4)工作习惯:

“工作时间”,不同寻常,忘我精神。

(5)休闲娱乐:

“不游公园”“看电影的路上”“踢鬼、谈鬼”,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6)日常琐事:

“吃鱼丸”“若没有我呢”“木刻画”,待人接物、爱护青年。

(7)对待疾病:

“病好起来了”“病‘好’了”,乐观精神。

可以说,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

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抓住细节,品味效果

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

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

1.鲁迅的笑声。

本文中有多处,例如文章开头: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2.鲁迅的坚毅。

注意两个细节。

一是“明朝会”中,应答海婴,之后就不停咳嗽。

一是在病中,却还同“我”开玩笑,而且“笑声是朗朗的”。

3.鲁迅的幽默。

鲁迅的幽默是饱含智慧和哲理的。

例如在“说鬼”中,“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

’”

4.鲁迅的慈爱。

主要体现在鲁迅对海婴的日常小事上。

5.鲁迅的严谨。

在“吃鱼丸”一事上,可以看出他的严谨。

用许广平先生的话说是,“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三、把握写法,感悟妙处

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明确。

大量细致地记叙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有以下几个好处:

(1)更真实。

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

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

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

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

(3)更真挚。

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

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写到海婴的“明朝会”,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4)更有趣味。

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

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妙处。

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

“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

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

作用一样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

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

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

例如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而且,海婴的无知、无忌,也与大人的内心的担忧形成对比。

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

例如,鲁迅病危时,她“很镇静,没有紊乱的神色”,虽然也曾“当着人哭过一次”,但“该做什么,人是做什么”,她的坚强,有力地衬托出鲁迅的坚强。

四、深入探讨,回味悟旨

1.深入探讨鲁迅。

伟人→凡人→真人。

2.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五、课堂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感受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教案B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3.揣摩作者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利用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

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导读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文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

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透过萧红的视角,了解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

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三、文本链接

1.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

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

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2.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鲁迅的性格特点的?

作者选取了鲁迅的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的生活片段来表现鲁迅的平凡与不平凡之处。

2.初步感知:

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童心未泯、博学广识的人。

五、课文小结

郁达夫说:

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

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

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

是鲁迅。

今天,我们随着萧红的眼睛初步认识了鲁迅,认识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回顾上节内容,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课文精读

1.细节赏析,感悟平凡鲁迅的不平凡。

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

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走路很轻捷,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3)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与朋友相处的融洽、愉悦可见一斑。

(4)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

“我再吃几个吗?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鲁迅先生也有幽默风趣、可爱可亲的一面。

(5)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严格要求,同时又深切关爱。

(6)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

这个细节展现了鲁迅先生实事求是的一面。

2.课文记叙了一件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似杂乱,但有一条情感上的线索贯穿全文。

请你找出本文的线索。

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3.深入探讨,回味悟旨。

(1)深入探讨鲁迅:

伟人→凡人→真人

(2)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感受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青年人和热爱祖国、勤勉工作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4.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账,你如何看?

(1)文中撷取凡人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凡中伟大的特点,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3)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三、探究升华

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

请谈谈你的体会。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四、文章脉络

1.片段一

(1),明朗的笑声。

开篇直接描写,别具一格。

寥寥几笔,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便跃然纸上;

2.片断二

(2),写鲁迅先生走路轻捷快速;

3.片断三(3~13),写作者到鲁迅家中做客的事情;

4.片断四(14~17),鲁迅先生开玩笑;

5.片断五(18~23),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我”也乐观起来;

6.片断六(24~26),写鲁迅先生关心、帮助青年;

7.片断七(27~30),写鲁迅先生对随意使用校样纸不以为意;

8.片断八(31~34),写许先生的忙碌,侧面表现鲁迅先生的生活;

9.片断九(35~40),写看电影;

10.片断十(41~42),写鲁迅先生的休息;

11.片断十一(43~54),用白描手法描写了鲁迅先生的三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12.片断十二(55~60),写吃鱼丸的事情;

13.片断十三(61~63),写鲁迅先生包书也要包到整整齐齐;

14.片断十四(64~67),写鲁迅先生拼命工作,无暇休息。

五、写作特点

1.语言朴实。

文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文中,作者很少用“他”来指称鲁迅,多称“鲁迅先生”,更多的时候,作者将这种崇敬和爱戴不露痕迹地融在了对琐事的叙述中。

2.详略得当。

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琐事,有详有略。

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记忆中,总会有一些东西撞击你的心灵,在你的心海里激起朵朵浪花。

这些浪花或许是一位朋友、一件往事、一处风景、一段情感……它们不仅仅让你难以忘怀,更多的是让你深思,让你回味。

请你以“心海里的那朵浪花”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答案】心海里的那朵浪花

总是找寻那一朵震撼心灵的浪花,然而成长的岁月中,我渐渐习惯停下脚步,回首,才发现,那朵苦苦追寻的浪花就飘荡在我的心海。

喜爱中国的古典文学,习惯在阅读中寻找那一种渴望。

读过《红楼梦》,还记得那时,我急切地想寻得黛玉与宝玉的一丝甜蜜,但直到结局,我终未得到渴望中的一丝丝满足,气愤的我将书掷在桌边,久久不曾拾起,默默地为那份木石情缘哀伤。

可如今,细细回味,才知道,曹雪芹对“黛玉葬花”这种行为艺术的赞美,对古时“神灵迷信”及王朝贵族的讽刺;才发现黛玉那“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美丽,不觉激起我心海里那朵怜惜之浪。

更喜爱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那深远的意境总会令我心海荡漾。

读过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为汪伦“十里桃花,万家酒馆”的情谊所打动,而我,却因为感动而激起心海中那朵友谊之花。

还记得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的寂寥,赞叹着他“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羡慕着他“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潇洒。

他——再次激起我心中那朵寂寞之浪。

过陶渊明,我对那一片桃花源充满了向往,想要穿越时空,问问他那一份宁静是否真的可以期许;听听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誓言是否后悔;想体味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他——激起了我心海中那朵向往之浪。

读过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令我感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哲理让我敬重,而惟有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激起了我心中那朵亲情之浪。

读过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激起我心中那朵思念之浪;读过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激起了我那朵报国之浪;“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激起了我荡存于心中的那多真爱之浪!

成长路上,我习惯于追寻,但当我破茧成蝶的一瞬,回首成长之路,才发现,原来我苦苦寻求的就是心灵与文学撞击的那朵浪花。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则命题作文,中心词是“浪花”,修饰语是“心海里的”,这就意味着不是让考生写自然界中的“浪花”而是要写“浪花”的比喻义或象征义。

由所给材料来看,这“浪花”可以是人,如“一位朋友”,也可以是事,如“一件往事”,还可以是物,如“一处风景”;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一段情感”……可写范围很广。

但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或是写景,都要注意,所选之材必须是能够“撞击你的心灵”的,是“难以忘怀”“让你深思,让你回味”的。

文体上,本题限定是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要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点睛:

本题是一道材料加命题的作文,材料提示考生立意范围,题目是立意的关键。

具体立意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是什么”的角度:

可以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例子谈一谈什么是“心海里的那朵浪花”是什么。

(2)“为什么”的角度:

可以从“那朵浪花”为什么会永驻自己的“心海”,让自己久久不能忘怀这个角度来写;(3)将“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结合起来,写“心海里的那朵浪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让自己深思难忘的角度来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背包或新或旧,或轻或重,或虚或实。

它承载了记忆,寄寓了情感。

请以“背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背包

九月。

南京的太阳依然似火。

坚持了半天都不行,爷爷坚持要送我坐车去学校,我是知道老人家的身子骨依然健朗,只是我心中必定是不忍心。

老人家异常倔强,一把夺过我的大包,出了门。

这是我去师范上学后第一次回家,虽说第一次,其实也就隔了一个星期而已。

但十六年来从没孤身在外呆过一个星期。

呆在家两天,一家人把我把我当贵宾一样伺候着。

回学校时,爷爷排除所有人的提议,坚持着一定要自己送我。

包里装着好些大苹果、洗干净的衣服,还有几本厚厚的书。

这一刻,它们纠集起来躲在包里,盘踞在爷爷的背上,施展着它们的威力。

路边的梧桐把夏日浓烈得如同泼墨一样的树阴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