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1351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狭义的自然界则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生活的自然环境。

1、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

(一)、科学所认识的天然物世界:

宇观世界、宏观世界、微观世界

1、宇观世界级宇宙学的标准模型:

恒星、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

2、微观世界及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

原子、核子、基本粒子

3、宏观世界及其复杂性:

非生命宏观世界:

布朗粒子、地面物体、小行星、行星

生命界宏观世界:

生命大分子、细胞、机体、种群、群落

(二)技术所创造的人工世界

人们有意识的运用技术手段重组天然物所形成的人工制品。

人工物的分类:

实物系列------物质流和能量流;

符号序列------信息流

(三)地球上人工物与天然物的复合

其次,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看待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和开放性。

1、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都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即每个物质系统都是较高一级系统的一个要素,同时它作为较高一级系统的要素本身,通常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这样便形成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

1)、构成性:

由下而上逐级构成;

2)、相干性:

层层相干,层层有新质突现。

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一般随着层次由低向高推进,结合的紧密程度由大到小而递减,只有结合度递减,下层子系统才会以单体稳定的方式发生相干效应,从而造成上层系统的出现。

高层系统解体,低层子系统的稳定性依然存在。

层级结构中的信息流:

信息逐级集约与行为逐级控制。

层级间的因果链:

低层对高层的基础性作用:

递进性解释;

高层对底层的支配调节作用:

扩展性解释。

2、自然界演化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演化的不可逆性。

自然界的任何物质系统都要经历产生、成长、衰落、毁灭的历史过程。

所有这些演化均可以归为两大类:

进化与退化。

演化的内部根据是系统中要素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方式;

外部条件是系统必须充分开放,外界才能为系统提供物质、能量、信息。

演化的诱因条件是引起重大结果的微小原因和涨落。

3、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所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包含要素、结构、环境、功能。

要素:

特指构成系统的基本组元,而不进一步追溯组元的组成。

结构:

各种要素之间关系的总和。

包括数量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相互作用结构。

环境:

原则上,凡是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

一般指直接与系统相互作用的诸因素。

功能:

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整体性能。

4、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见书上91页)

环境与系统的关系表现为3方面:

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1﹥、系统的环境使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系统的复杂性与环境的复杂性具有相关性;

3﹥、系统与环境具有双向选择性。

5、运用不可逆过程的观点动态研究自然界演化。

可逆过程:

时间反演对称过去、现在、未来无差异,没有历史,也无演化。

不可逆过程:

时间对称破缺新现象、新结构不断出现,有了真正的历史。

一个物质系统从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状态,如果存在一个反过程,它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恢复,即物质系统回到原来状态,同时消除了原来过程对外界环境引起的影响,则原来的过程为可逆过程。

反之,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则原来的过程为不可逆过程。

自然界的演化是以物质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的新旧交替为标志的,这种新旧交替有不可完全逆转的性质,且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演化发展中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熵减过程)与退化(熵增过程)的不断交替,便使其呈现出周期性规律。

周期性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形态的相似、性质的相同、结构的重复、过程的重演等向其原来出发点的回归现象。

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决定了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辩证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所谓退化,是指物质系统由有序向无序、由高序向低序的演化过程和趋势。

退化的理论根据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一定律指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任何物理过程或化学过程总是导致熵的增加,系统最终达到一个具有极大熵值的平衡态,而且这种熵增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自发过程。

退化过程就是熵增过程。

进化是指物质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演化过程和趋势。

进化的根据则是生物进化论与自组织理论。

根据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具备以下条件就会进入有序状态:

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

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

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系统中存在正反馈;

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状态的条件。

进化过程就是熵减过程。

宇宙中地球的各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都是在相互作用下,不断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发展,并按照各自的规律(自组织性)、不可逆地、前进式的演化。

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指出,自然界非平衡的约束与非线性动力学机制同时作用于开放的耗散系统,使系统自发地由简单趋于复杂,由无序走向有序

6、结合自然观谈谈科学发展观。

(见书上170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经历了从人类认识自然到利用知识去改造自然的过程,这其中不可避免地打破了自然界自身的平衡机制,导致了自然界对人类的各种反击。

如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物质系统与要素的对立统一、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对立统一、物质系统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人类是从自然脱胎而来,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也是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离不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社会发展不可能脱离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

在社会实践中,物质系统与环境之间输入与输出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过程,人们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使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全面、协调、和谐和平衡进行,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科技工作者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价值。

科技工作者应当明确自然界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人类的活动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当代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既不应做自然的奴仆也不做征服者,而应与之和谐相处,做自然的朋友。

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资料、排放废物、损毁生态并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而应与自然平等交换和不断为自然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也就是说,人类的任何发展都不能以损害自然为代价,科技工作者应当加强自律,把尽义务的对象由社会扩大到自然,通过技术进步真正承担起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生态伦理责任。

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但要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协调发展。

必须改变资源的利用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必须依赖于可再生资源的永续性,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和社会进步相适应。

变革社会组织,依靠社会力量实现协调发展。

第2篇方法论

1、论述科学研究选题的意义、原则与步骤。

选题:

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重点。

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它不仅决定研究者研究的方向、目标、内容,而且它决定科研价值大小的前提。

原则:

科学性原则、价值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满足窄、小、精、新、深。

步骤:

1.观察到一种特殊现象。

2.提出假设去解释这个现象。

3.利用假设作进一步的预测。

4.设计实验检验以上预测。

2、观察与实验中理论思维的作用。

1﹥、观察是理论的基础

2﹥、观察渗透理论—中性观察

(1)观察由感知、判定和观察陈述三个要素所构成,三者缺一不可;

(2)观察对象与理论或先行假设所启示的期待及观察者所受训练密切相关;

(3)对观察对象的描述依赖于理论、观察者知识背景及其经验;

(4)观察对象和观察场合的选择深受理论、观察者知识结构、心理倾向(兴趣爱好等)影响。

3﹥、理论的渗透有利于:

帮助选择观察实验对象,使之具有典型性;

帮助选择测量系统,使之具有对主客体的适应性;

帮助处理观察实验结果,使之具有确定的理解。

3、科学假说的定义及特点。

假说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对新的事实提出试探性的解释的假设。

科学性,假定性,可变性

假说的结构性要素:

事实基础本质性假定

预言预见背景理论

4、什么是逆向思维方法?

(课本264)

人们通常都很自然地、普遍地运用常规的和习惯的思维方式、方法称为正向思维方法。

所谓逆向思维方法,是指与正向思维相对而言或相反而言。

它的基本内涵是逆着常规思维方式和习惯方式与逆着常规、习惯创造新事物的方式和方法去思考、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通俗地讲,所谓逆向思维方法,就是逆着常规的、习惯的正向思维方式和方法,倒过来想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方法与研制发明新产品的一种特殊的科技研究方法。

特点:

背逆性、时逆性、针对研究的目标、反设想象性、突出的创新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

5、什么是黑箱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所谓黑箱方法,是指在尚未了解物质系统内部结构和运动细节的情况下,只是通过以系统外部观测、试验、探索而找出输入和输出关系,并由此来研究黑箱(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特性或探索其内部结构和机理的一种特殊的科学研究方法。

“黑箱化”:

把下层子系统的特征简化为内部约束条件,把上层系统的制约简化为外部环境条件。

在对内部构造还不清楚,由于条件的限制,只能通过外部观测和试验去认识其功能和特性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阐述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一种对应关系。

黑箱方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1)、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高度复杂系统提供了一个有效工具;

(2)、它是研究生命系统的一个独特的研究方法;

(3)、它是现代科学技术探知未知领域的重要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6、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因为科学始于问题)(课本234)

1、由于机遇提供的先导,可以启发人们追究机遇所隐含的大自然的新信息,这就常常会导致科学的发现;

2、由于机遇提供的线索,往往可以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

3、机遇提供的生长点,总是启发人们深入地研究下去,这些新的生长点往往成为新的研究领域。

第3篇科技观

1、什么是伪科学,其特征?

1﹥、伪科学的定义:

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称为伪科学,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

2﹥、伪科学的共同特征:

不可检验性主观体验信念

特设性解释力的贫乏性

孤立性同科学背景不相容

神秘性超自然属性

反规范性违反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2、科学发展的模式。

(重点:

范式模式及其评价,相对于累进模式等的优缺点。

定义:

“从动态上描述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内在机理”

模型和型式化;

不可能详细表征科学发展的一切方面。

意义:

加深科学及其规律的认识;

推动科学进步和发展。

1﹥、证实原则与科学积累发展模式:

可证实性原则(verifiabilityprinciple):

认识和理论既来自经验,又由经验验证;

一个陈述是科学还是非科学,应以其是否被证实为判别标准;

科学随经验的不断积累而向前发展。

科学积累发展模式:

科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知识从少到多,日渐积累,越积越多。

代表人物: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惠威尔(W.Whewell)。

在认识的每一个阶段,作为认识起点的知识所包括的内容越来越多,知识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如果相信累积模式,则对发现抱乐观态度;

科学的发展就是这种必然真的知识的不断增多的过程;

整个科学史就是科学不断进步的历史。

直线发展的;

不存在突变;

没有科学革命的地位。

评价:

优点:

能较好地说明新旧理论之间的继承性;

问题:

科学发展并不全是渐进的,其间曾经存在革命,有间断,无法用继承性加以说明;

新理论的产生常开始于旧理论与观察事实的矛盾;

累积模式把科学发展问题太简单化了。

2﹥、证伪原则与(波普尔)不断革命模式:

证伪:

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可证伪性;

科学理论不能被经验证实,却可以被经验证伪。

可证伪性:

逻辑上的可能性,猜测和反驳是科学知识发展过程的本质。

波普尔模式:

①科学从问题开始;

②针对问题,科学家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性猜测,即提出假设和理论;

③各种理论之间激烈竞争,相互批判,并经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检验,从而清除错误,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

④新理论被证伪,又出现新问题,开始下一个过程。

波普理论并没有改变科学直线发展的总趋势:

①突破了逻辑实证主义者对科学知识仅作静态的语言逻辑分析的框框,把人们的眼光引导到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动态考察和对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的方向上去。

②他的科学始于问题的提法也给人以启迪。

③他认为一个反例就可以证伪一个问题(理论)不对。

理论的免疫问题。

④问题有各种类型:

a、产生于理论内部的问题;

b、产生于两种不同的理论之间;

C、产生于理论和观察的矛盾。

⑤只强调理论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必然导致他对真理的错误看法。

历史主义者批评波普:

不同意不断否定论,这样不会有知识增长了;

不同意经验证伪主义;

波普尔理论与科学发展史不相符合。

3﹥、库恩(T.S.Kuhn)的范式变化模式:

又叫科学革命模式。

因为他强调科学的发展是“新理论抛弃并取代与之不相容的旧理论的革命过程,革命的重要标志是范式(Paradigm)变换.”

范式定义:

理论框或模式;

科学理论体系,如定律、理论、模型、方法、技术;

运用科学理论体系的心理认识因素;

对特定模式的信念;

自然观和世界观等。

范式的要素:

一定时期内科学共同体“看问题的方式”,包括共同的世界观、方法论、信仰和价值观。

科学共同体一致接受的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取得的重大成就,包括可以进行逻辑和数学演算的符号概括系统。

科学共同体拥有的仪器设备和使用方法。

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所遵循的范例。

范式是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

库恩模式的形式:

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前科学时期”:

“范式”没有形成之前的时期。

“常规科学时期”是范式已经形成的时期:

科学发展快;

对待反常的态度:

不理睬、消化反常、怀疑自己的能力。

“危机时期”:

对旧范式发生了怀疑。

科学革命时期:

抛弃旧范式确立新范式的时期,但不是全体科学家的一致行动;

科学革命时期,科学家可以不抛弃旧范式:

范式的选择不完全由观察、实验决定;

两个范式之间不可比,无中性元标准,如莫雷实验。

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以新范式为指导的科学发展时期。

①克服了直线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既看到了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又看到了科学发展的间断性。

知识量

②新范式是怎样产生的?

突然出现的,有点象格式塔转换。

③科学革命后产生的理论是否更接近真理?

④新范式的产生是否是旧范式的决定性破坏?

4﹥、科学研究纲领的科学发展模式:

硬核与保护带。

5﹥、无政府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和库恩的综合,增生与韧性的相互作用。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技术的定义:

广义:

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知识、技能的总和。

狭义:

生产手段、生产工艺、生产实际经验、技能。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相互区别:

科学基本上可认为属于“学”或“道”之类的“形而上”范畴;

技术可认为属于“术”或“器”之类的“形而下”范畴。

1)、从对象上看,自然科学以自在的自然物为研究对象,而技术面对的则是自为的或拟想的人造物。

2)、从目的上看,科学以求真为目的,其意趣在于探索和认识自然;

技术以应用厚生为归宿,其意图在于利用和改造自然。

3)、从取向上看,科学是好奇取向的(curiosity-oriented),与社会现实关系疏远;

技术是任务取向的(mission-oriented),与社会现实关系密切。

4)、从过程上看,科学发现的目标常常不甚明了,摸索性很强,偶然性较多;

技术发明的目标往往事先就十分明确,有的放矢,偶然性较少。

5)、从问题上看,科学需要了解“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而技术面对的问题则是“做什么”(dowhat)和“如何做”(howdo)。

6)、从方法上看,科学主要运用实验推理、归纳演绎诸方法,而技术多用调查设计、试验修正等方法。

7)、从结果上看,科学研究所得的最终结果是某种理论或知识体系,技术活动所得的重要结果是某种程序或人工器物

8)、从评价上看,对科学的评价是是非正误,以真理为准绳;

对技术的评价是利弊得失,以功利为尺度。

9)、从价值上看,科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价值中立(value-neutrality)的,或者说本身仅蕴涵少量的价值成分;

而技术处处渗透价值,时时体现价值,与价值有不解之缘。

10)、从规范上看,科学的规范是所谓的普遍性(universalism)、公有性(communism)、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seepticism);

技术的规范与此大相径庭,它以获取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为旨归,其特质是事前多保密,事后有专利。

2、相互联系(随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异):

古代:

生产技术科学;

现代:

科学技术生产;

今天:

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

3、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

1)、科学对技术创新的基础作用;

2)、技术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3)、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

科学技术化:

服务于科研活动的辅助部分,技术科学、技术发展、技术应用;

技术科学化:

已有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形成技术知识体系。

技术进步以科学进步为先导;

科学技术连续体:

科技高度一体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实用技术。

4、什么是技术创新

(1)熊彼得的“创新”概念

20世纪上半叶,熊彼得从生产函数角度定义:

“创新”是一种新的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包括:

①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④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⑤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技术创新是一个典型的融科技和经济为一体的概念。

是一个把新设想转变成能在市场上销售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和工艺的过程。

或者更通俗地说,是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搞活经济,促使经济增长的过程。

也定义为:

一项新产品或新工艺由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品化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

5、什么叫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

之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迅速兴起,并很快传播开来,成为分析国家(地区)创新能力和绩效,制定创新政策的一种重要方法。

国家创新系统

代表人

背景或理论前提

主要观点

组成核心

弗里曼

日本的追赶和超越

提高国家竞争能力

纳尔逊

国家制度系统支持技术创新

现代国家的创新系统在制度上相当复杂

厂商

佩特尔、帕维蒂

技术扩散是追赶成为可能

创新系统决定一个国家的内技术学习的方向和速度

激励

伦德瓦尔

用户—生产者分析方法,

技术创新是一个用户和生产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学习

波特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

政府可以以不同方式影响企业的创新过程和竞争力

政府

OECD

创新系统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

企业

一、Freeman国家创新体系

二、伦德瓦尔国家创新体系

三、OECD国家创新体系

四、我国创新体系:

核心部分

其他部分

主要功能

知识

创新系统

国立科研机构

教学科研型大学

其他高等院校,企业R&

D部门,地方科研机构,基础设施

知识的生产、传播及转移

技术

企业(大企业、高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