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5354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

《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燃烧与灭火教案.docx

燃烧与灭火教案

优质课教案

课 题1:

   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

    杨时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灭火方法。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3.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4.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2.学生通过小组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3.通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四、教学用具:

烧杯、薄铜片(或铝片)、小刀、玻璃片、镊子、火柴、试管、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酒精、凉水、蜡烛、白磷、红磷、热水(60℃以上)、氧气、小蜡烛(2支)、水、镊子、酒精灯、烧杯、棉花、小石子、小木条、滤纸、小刀、抽滤瓶、试管、灭火器。

碳酸钠(固体、浓溶液)、盐酸(1:

4、浓)、导管、烧杯(500mL1只、1000mL3只)、铜板、吸耳球。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四幅图片,

(1)古代人钻木取火

(2)古代人点燃篝火取暖和烧烤食物(3)煤气点火做饭(4)消防队员灭火。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分析,产生联想。

问:

看到图片你想到什么?

拟学生的回答能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物质燃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物质的燃烧是化学反应,并能放出大量的热。

3、燃烧可以造福人类,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教师将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并以此引出课题【总结板书】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设问引入】:

1、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燃烧有哪些现象?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新问题上:

2、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来探讨燃烧问题,最终达成共识——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一】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做完实验后完成表格(实验报告)

(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到小组的研究和讨论中去,注意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和表扬)

“燃烧条件”探究一组:

 

(一)

探究内容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实验现象

小木条燃烧,小石子不燃烧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物质具有可燃性

 

 

 

 

 

(二)

探究内容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小煤块,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

实验现象

煤块不燃烧,小木条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

物质燃烧时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着火点)。

 

 

 

 

 

 

表(三)

探究内容

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实验现象

烧杯罩住的蜡烛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氧气

“燃烧条件”探究二组:

(一)

探究内容

用燃着的火柴分别放入盛有水和酒精的蒸发皿中

实验现象

水不燃烧,酒精燃烧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物质具有可燃性

(二)

探究内容

向覆盖在盛有沸水的烧杯上的金属片上各放少量红磷和白磷。

实验现象

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实验结论

物质燃烧时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着火点)。

 

 

表(三)

探究内容

向烧杯里的沸水中加入白磷;然后向白磷通入空气(或氧气)

实验现象

水中白磷不燃烧;通入空气(或氧气)后白磷又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汇报交流】两小组分别派代表进行汇报,把本组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到大屏幕,然后进行小结归纳得出燃烧的条件。

其它小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进行置疑和参与讨论。

 

【讨论小结】

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汇报进行归纳,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与下列三要素有关: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的结论。

教师重点讲解着火点的概念,介绍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知识,并用大屏幕展示“火山角”的示意图。

通过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总结板书】

1、燃烧:

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物质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物质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3、着火点:

可燃物燃烧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

它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会改变。

 

【设问过渡】燃烧三个条件的关系是“只具其一”还是“缺一不可”呢?

燃烧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破坏一个条件燃烧反应将停止。

依据这个思路同学们是否有办法使燃烧反应停止,也就是怎样来灭火呢?

【探究实验二】

“灭火方法”探究实验:

 请你设计不同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

 

 

方法一

向蜡烛吹气、向蜡烛喷水等

实验现象

蜡烛熄灭

灭火原理

 

 

方法二

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

实验现象

蜡烛熄灭

灭火原理

 

 

方法三

将一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实验现象

蜡烛熄灭

灭火原理

 

 

 

方法四

用剪刀齐火焰把灯芯剪掉

实验现象

蜡烛熄灭

灭火原理

 

……

【汇报交流】学生分别进行汇报,把本组的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到大屏幕,然后进行小结、归纳得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其它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进行置疑和参与讨论。

【讨论小结】

教师对各同学的实验方法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得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1)、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2)、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3)、隔离可燃物。

教师重点帮助学生分析各种方法的原理,如吹气、喷水、喷二氧化碳、剪灯芯等等方法的实际原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总结板书】

4、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1)、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窒息法)

(2)、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冷却法)

(3)、隔离可燃物。

                             (隔离法)

【课件展示】

用课件展示火灾的图片──说明燃烧失控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请同学们看看常见的灭火方法。

每看完一种方法,要求学生说出该方法的原理。

(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理念)

【交流体会】 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学案课题1、燃烧与灭火

一、课前导学

阅读第70页,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

可燃物与          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              。

2、物质的着火点是指                           ;通常情况下物质的着火点会改变吗?

     

3、燃烧条件:

(1)要有              

(2)要有                       

(3)                                         

4、灭火原理:

破坏                    ,使燃烧反应停止。

5、灭火方法:

(1)清除              或使其与其它物品隔离

(2)使可燃物与            隔绝;

(3)使温度降到            以下

二、课堂笔记

【请你设计实验】

 

探究

燃烧

条件

探究内容

 

探究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有可燃物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有氧气

燃烧

条件

探究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讨论]:

你能用燃烧的条件解释“赤壁之战”中的以下问题吗?

①周瑜用带火的箭和风筝射向曹军的连环木船的目的是什么?

  

②部分船只逃脱没有被烧的原因是什么?

  

③孔明借的东风起到了什么作用?

  

④曹军中有人向火上泼水,为什么木船上的火没有灭?

                               

【探究实验二】    请你设计不同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

 

方法一

 

 

方法二

 

实验现象

蜡烛熄灭

实验现象

蜡烛熄灭

灭火原理

 

 

灭火原理

 

 

方法三

 

方法四

 

实验现象

蜡烛熄灭

实验现象

蜡烛熄灭

灭火原理

 

 

灭火原理

 

 

本课小结:

三、课堂练习

1、小红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A、纸不是可燃物      

    B、没有与氧气接触

    C、没有达到着火点    

    D、纸能灭火

3、毕业联欢会上,小明表演了一个小魔术:

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如图所示),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请你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A.蜡烛烧完了

 B.铜线圈把里面的氧气消耗完了

C.蜡烛的着火点升高了

 D.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练案

课题1、燃烧与灭火

一、基础演练、

1.下列灭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

 B.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

 C.白磷着火用沙土盖灭

 D.电器着火切断电源后用湿棉被盖灭

3.野外烧火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其原因是(   )

A.可以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B.使散热的速度加快

C.使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变大     D.便于提高温度

4.某次战争期间,大批油井被炸起火,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

 A.设法使着火的油井与空气隔绝 B.设法阻止石油的喷射

 C.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5.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下列自救措施中,合理的是(  )

 A.室内遇火灾,坚持守侯在室内,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要马上打开门窗

 C.所处烟雾较浓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7.火灾会给人类的生命造成伤害,对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如果住房中着火,是否要打开所有的门窗?

原因是                                        。

从大火中逃生时,常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其主要作用是              。

8.2006年3月底,邻近昆明市郊的安宁突发森林大火,在灭火中消防官兵们使用了各种灭火措施,其中在山高坡陡的火场使用了灭火弹(如图)。

灭火弹是一种无雷管、无炸药的安全消防器材,以超导材料引燃,使用时,揭开上端封皮,使超导热感应材料外露,用力投入火场,遇火瞬间,弹体裂开,释放出超细干粉高效灭火剂。

灭火剂的有效成分是碳酸氢钠,其受热即分解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同时有碳酸钠和水生成。

(1)灭火弹的灭火原理是                                   ;

(2)灭火弹在脱离人手后能够飞向火场,是因为其具有                     ;

(3)在灭火中,消防队员还使用了手持式风力灭火机,它以汽油为燃料,喷出类似十二级风的高速气流,将火吹灭。

灭火机的灭火原理是                           

                                                                  ;

(4)消防队员在灭火中常被烤得难以忍受,需要不断往身上浇水。

“浇水能降温”的道理是                                                   。

 

二、能力提升

9.古语道:

“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

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0.将燃着的木柴头部朝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处二氧化碳浓度大

C.火柴梗处接触氧气少           D.火柴梗的着火点较低

11.某兴趣小组将大小相同的若干棉布手帕在五份不同浓度的酒精水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烧不坏的手帕实验,其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序号

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

95%

65%

55%

15%

5%

实验现象

酒精烧完,手帕烧坏

酒精烧完,手帕无损

酒精烧完,手帕无损

不燃烧

 

 

(1)你推测实验⑤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研究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手帕无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里常出现酒精灯内有酒精,而酒精灯不易点燃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