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4776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燃烧与灭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燃烧与灭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燃烧与灭火.docx

《燃烧与灭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烧与灭火.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燃烧与灭火.docx

燃烧与灭火

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知道火灾中的如何自救。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以及火灾中的自救。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多媒体、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视频11.15上海高层公寓火灾

(2)引言: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什么是燃烧呢?

燃烧指的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燃烧和灭火》。

二、新课授入:

分组开展学习

探究活动一:

燃烧的条件

设问:

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1、探究活动:

燃烧的条件

实验一:

可燃物的探究

实验二:

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的探究

实验三: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实验:

(1)分别用酒精灯点燃纸条和石条。

对比现象。

(2)分别用酒精灯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

对比现象。

(3)分别点燃小木条和无烟煤块。

对比现象。

3、实验记录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燃烧的条件

1

2

3

4、通过以上实验总结:

燃烧条件条件:

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演示实验:

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约400mL热水,在热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上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现象:

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冒白烟。

分组讨论: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结论:

燃烧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分组讨论:

大家在生活中,用过或见过哪些灭火方法?

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灭火?

探究活动二:

如何灭火?

实验:

点燃几支蜡烛,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熄灭。

学生讨论总结灭火的原理。

总结:

灭火原理:

清除或隔绝可燃物、隔绝空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教师魔术:

魔术表演“口吞烈火”点燃后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球。

将火球用筷子夹起一块用烧酒浸泡过的梨块,送入口中,迅速闭上嘴,并津津有味地将梨吃掉。

学生抢答解释:

当闭上嘴唇时,口腔里缺氧,使烈火熄灭,所以口腔安然无恙。

……

教师提问:

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罩在一支烧杯中,谁先熄灭?

学生实验并观察现象,分析。

教师总结:

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由于温度较高而上升,导致高的蜡烛先缺氧而熄灭。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出火场逃生的什么启示?

播放火场逃生视频。

三、课时总结: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对照:

燃烧的条件是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物质具有可燃性1.隔离可燃物

2、与氧气充分接触2.隔绝氧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缺一不可)(缺一即可)

四、作业:

请你以“生活中的燃烧”、“科学用火”、“燃烧对人类的影响”、“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安全防火灭火”为主题,设计一期我们班的黑板报。

五、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与灭火

1.燃烧条件

(三者缺一不可)

2.灭火原理

(三者缺一即可)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课堂实录

窗体顶端

师:

上课(学生起立)

班长:

坐下。

师: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播放」一些燃烧的片断。

师: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什么是燃烧呢?

燃烧指的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播放」同台PK。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采用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竞赛的形式展开。

现在我宣布竞赛规则:

竞赛分动手实验和知识抢答两部分。

实验成功或答题正确将记100分,并掌声鼓励;实验不成功不给分,答题不正确将倒扣100分。

由老师或同学们评定。

各小组自己用记分牌记分。

赛后老师将给得分最高的组颁发奖品。

比赛前,我先介绍各小组实验台上的实验用品:

纸条、小石条、支蜡烛3(2支长短相同)小木条、、无烟煤块、二氧化碳1瓶(125mL)、酒精灯、烧杯(500mL)、坩埚钳、石棉网、火柴、湿抹布。

师:

现在我宣布小组学习竞赛正式开始。

师:

首先请各小组讨论:

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能谈谈作出假设的理由吗?

「板书」一、燃烧的条件

师:

讨论结束。

请各小组派代表抢答。

××××××:

燃烧需要氧气,即支持燃烧的物质。

因为氧气有助燃性。

师:

回答正确,给×组记100分(掌声)请继续抢答。

××××××:

……

师: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很好,理由也很充分。

下面各小组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用品,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如下:

「播放」实验探究:

『实验1』分别用酒精灯点燃纸条和石条。

对比现象。

『实验2』分别用酒精灯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

对比现象。

『实验3』分别点燃小木条和无烟煤块。

对比现象。

师:

请同学们看清实验内容,相互合作,记录现象。

实验比赛现在开始。

「学生实验」

师:

实验比赛结束,请同学们将仪器归位。

刚才我检查了各小组实验情况,各小组都很成功,这可让我这个裁判为难了。

好,各小组都加100分(掌声)!

师:

请同学们联系刚才实验思考。

「播放」实验探究:

1、『实验1』有什么现象?

由此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实验2』有什么现象?

由此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实验3』有什么现象?

由此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师:

第1题抢答开始。

××××××:

纸条能燃烧,石条不能燃烧。

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师:

回答正确,给×组记100分(掌声)

「板书」1、可燃物

师:

在空气中有些物质不能燃烧,如泥土、玻璃、石棉;有些物质在空气能燃烧,如酒精、木材、汽油、煤气等。

我们把能够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物质能否燃烧与其自身的性质有关。

师:

第2题抢答开始。

××××××:

被烧杯罩住的蜡烛,火焰慢慢变小,最后熄灭。

原因是罩住后,蜡烛因缺少足够氧气而熄灭,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师:

观察很仔细,回答太棒了。

给×组记100分(掌声)

「板书」2、氧气(或空气)

师:

第3题谁来回答?

××××××:

小木条容易点燃,而无烟煤块不容易点燃。

无烟煤块也是可燃物,却难点燃,说明燃烧需要一定温度。

师:

回答正确,加100分(掌声)无烟煤块和小木条都是可燃物,但无烟煤块难点燃。

家里生炉火时,总要先放些木材去将煤引燃,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使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煤块的着火点比小木条着火点要高得多,故难以点燃。

「板书」3、温度达到着火点。

【播放】实验探究:

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物质着火点(℃)白磷40红磷240木材250~330木炭320~370乙醇(酒精)558无烟煤700~750

师:

例如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而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师:

刚才同学们探究了燃烧的条件,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约400mL热水,在热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上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请仔细观察。

师:

你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

抢答开始。

×××:

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冒白烟。

师:

观察很仔细,给×组加100分!

师: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播放」实验探究: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分组讨论」

师:

讨论结束。

我们继续比赛。

第一题抢答开始。

××××××:

温度达到着火点。

师:

完全正确,给×组加100分(掌声)同样都在薄铜片上,同样都与氧气接触,只是红磷着火点较高,而白磷着火点只有40℃,所以薄铜片上白磷燃烧。

师:

请继续抢答第二题。

×××:

氧气(或空气)师:

回答正确,给×组记100分!

同样是白磷,且都达到了着火点,而水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水中没有氧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师:

平时我们总爱说“水火不相容”水与火真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相容吗?

同学们,你能创造“水下燃烧”的奇迹吗?

我提的问题是:

怎样使热水中没有燃烧的白磷在水中燃烧?

请抢答。

××××××:

我先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然后向水中通入氧气。

师:

设想非常棒,给×组加100分(掌声)给水中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使水中白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又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它一定能燃烧。

师:

我这里有氧气袋,并套好了玻璃管,哪一组愿意上台表演,创造“水下燃烧”的奇迹,请举手。

×组:

派两名代表上台表演。

师:

表演非常成功,给×组加上100分,掌声鼓励(掌声)

师:

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同学们,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存在吗?

生(合)必须同时存在。

「板书」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师:

第一阶段比赛已经结束。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小组的得分情况。

一组×分,二组×分……。

×组暂时领先,×组暂时落后,希望落后的小组的同学在下阶段的比赛中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师:

刚才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生活中的燃烧是否对我们都有利呢?

俗话说“水火无情”,当发生火灾时,我们应该怎样去灭火呢?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

师:

请各小组讨论:

大家在生活中,用过或见过哪些灭火方法?

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灭火?

开始讨论。

「分组讨论」师:

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

现在请回答:

生活中,用过或见过那些灭火方法?

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灭火?

抢答开始。

××××××: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原理是隔绝氧气。

师:

回答正确,给×组加100分(掌声)请继续抢答。

……

师:

刚才同学们交流了生活中的灭火实例,现在请同学们以蜡烛为火源,分组设计,如何使燃着的蜡烛熄灭,并动手试一试自己的灭火实验,比赛开始。

「学生实验」

师:

实验结束,请同学们将仪器归位。

刚才每小组的实验都非常成功,并且有的组用了多种方法使蜡烛熄灭。

给各小组均加100分(掌声)!

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你们的灭火实验及原理。

抢答开始。

×××我们组是根据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着手设计的。

第一种灭火方法是用坩埚钳夹×××:

住灯芯,清除可燃物达到目的。

第二种灭火方法是隔绝氧气,这里我们用烧杯罩住蜡烛,使之缺氧熄灭,我们还用了倾倒二氧化碳的方法来熄灭蜡烛,我们还用湿抹布将蜡烛盖住,使之缺氧而熄灭。

第三种设想是降低温度,我们分别将蜡烛吹灭,将蜡烛倒过来使之熄灭和用水浇灭。

回答完毕。

师:

×××回答太精彩了,你的回答几乎没给其他组得分的机会,掌声鼓励,给×组记100分(掌声)!

××××××:

老师,我想补充他们的回答。

师:

很好,请讲。

××××××:

用水浇灭蜡烛,不仅降低了温度,还隔绝了氧气,这种方法是破坏了燃烧的两个条件。

师:

补充得非常好,同学们思维开阔,给×组加上100分(掌声)

师:

大家已经设计并验证了自己的灭火实验,也分析了灭火原理。

根据大家的分析知道,我们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一个条件,燃烧反应就会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请同学们注意了,哪组愿意总结灭火的原理?

抢答开始。

×××:

灭火的原理有三条: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

概括很完整,给×组加100分(掌声)同学们,比赛紧张激烈,请同学们暂时轻松轻松。

「播放」轻松一刻

(随着音乐声,同学们放松,教师板书)

「板书」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破坏燃烧的任一条件即可)

师:

第二阶段比赛结束,现在我们来看看各小组目前的得分情况:

一组×分,二组×分……×组同学可要加油啊!

现在我们进行最后一阶段比赛,练习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我想提高比赛难度,加大比赛分值,好不好?

生(合)好。

师:

答对每道题加200分,请同学们加油。

师:

同学们,你们见过魔术师表演“口吞烈火”吗?

今天我给同学们来一个惊险刺激的魔术表演“口吞烈火”。

来点掌声好吗?

(学生鼓掌)

演示实验实验]点燃后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球。

将火球[演示实验]用筷子夹起一块用烧酒浸泡过的梨块,送入口中,迅速闭上嘴,并津津有味地将梨吃掉。

(掌声)

师:

现在我出题目是:

熊熊烈火送入口腔,口腔为什么安然无恙?

抢答开始。

×××:

口腔里有水分,温度较低,所以火熄灭。

师:

很遗憾,你的回答不正确,按照规则必须从你们组减去100分。

请继续抢答。

×××:

当闭上嘴唇时,口腔里缺氧,使烈火熄灭,所以口腔安然无恙。

师:

回答基本正确,给×组加上200分(掌声鼓励)梨含有较多的水分,加上浸泡在烧酒中后,水分进一步渗入。

因此在点燃后,梨块外壁的酒精燃烧,而内部却有大量的水分可供蒸发,梨块本身的温度升高不明显。

烈火的温度虽然高,但由于迅速闭上嘴,停止呼吸几秒种,造成口腔缺氧而使火瞬间熄灭,所以口腔必然安然无恙。

师:

这节课同学们对蜡烛的燃烧研究兴趣很高,那么如果将一高一低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师:

同时罩在一支烧杯中,哪支蜡烛先熄灭?

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议论,猜想)

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在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学生实验」「学生实验」(发现高的蜡烛先熄灭)

师:

同学们已经通过实验,观察到高处蜡烛先熄灭,低处蜡烛后熄灭。

现在我提的问题是:

为什么高处蜡烛先熄灭?

抢答开始。

××:

我想高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应该从灭火原理三个方面考虑:

是否先清除可燃物,是否先隔绝氧气,是否先降低温度。

本实验中,既没有清除可燃物,又没有降低温度,那只能是高处蜡烛先缺少氧气而熄灭。

师:

分析得非常好,给×组加上200分(掌声)同学们,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由于温度较高而上升,导致高的蜡烛先缺氧而熄灭。

现在我出的最后一道题是:

该实验对高楼失火如何从室内逃走有何启示?

抢答开始。

×××:

葡匐前进。

师:

正确,给×组加上200分(掌声)大火中弯腰逃生,必要时匍匐前进。

师:

火灾常有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从火灾中自救逃生。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如何从火灾中逃生。

「播放」自救、逃生。

当然,预防火灾也非常重要。

现在布置家庭作业,这次作业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

师:

「播放」家庭作业:

请大家先做好调查研究,再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要采用的灭火和自救措施)师:

同学们,紧张激烈的比赛就要结束了,通过今天的比赛,我们一起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燃烧的条件有:

⑴可燃物;⑵氧气(或空气);⑶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存在。

灭火的原理有:

⑴清除可燃物;⑵隔绝氧气(或空气);⑶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一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小组最后的得分,一组×分,二组×分,…,×组得分最高,现在我宣布本次竞赛的冠军为×组(掌声)!

请×组派代表上台领奖。

师:

(颁奖)

生:

(领奖)

师:

这次活动开展非常好,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很愉快,同时对获得冠军的组表示祝贺。

没有获奖的同学请不要灰心,象这样的活动以后还将经常开展,只要大家努力学习,冠军一定会属于你。

下课。

(伴随着下课的音乐声这堂课结束了)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为中心,以小组学习竞赛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三个小实验作为切入点,通过活动与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然后以烛火为火源,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设计新颖,是一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优质课。

教学内容丰富,寓教于乐。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情景素材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给学生自我展示提供了许多机会,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小组学习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学习竞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有学生分组学习、讨论、交流、汇报、实验比赛、知识抢答比赛等。

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很充分。

学生参与面广(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

学生的聪明才智一次次被激发,又一次次被展示。

教学效果好。

本节课的另一个亮点是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

教师选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实和现象来组织教学。

由三个熟悉的小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用常见的蜡烛为火源,探究灭火原理;通过教师表演小魔术、学生观看录像,探究从火灾中自救逃生,如何预防火灾发生等。

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