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6250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docx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汇总

第五单元 肾系病证

  水 肿

  要点一水肿的概念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要点二水肿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二)病机

  基本病理变化——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

  病位——肺、脾、肾,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水肿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分,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阳水——属实。

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

病位在肺、脾。

  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

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病位在脾、肾。

  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肾→阴水。

  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使肿势加剧→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水肿各证之间互有联系:

  阳水风水相搏证,若风去湿留→转化为水湿浸渍证。

  水湿浸渍证,由于体质差异→湿有寒化、热化之不同。

  湿从寒化,寒湿伤及脾阳→脾阳不振之证,甚者脾虚及肾→肾阳虚衰之证。

  湿从热化→湿热壅盛之证。

湿热伤阴→肝肾阴虚之证。

  肾阳虚衰,阳损及阴→阴阳两虚之证。

  水肿各证,日久不退→水邪壅阻经隧,络脉不利,瘀阻水停,则水肿每多迁延不愈。

  水肿病因病机示意图

  

  要点三水肿的诊断与类证鉴别——诊断依据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要点三水肿的诊断与类证鉴别——类证鉴别

  1.水肿与鼓胀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

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

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白光)白,但无腹壁青筋暴露。

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

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2.水肿阳水和阴水

  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

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

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

  要点四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慢性肾小球肾炎

  

(1)症状:

早期可有乏力、疲倦、腰部酸痛、纳差等,不同程度水肿,眼睑、面部、下肢多见水肿,活动后水肿明显。

  

(2)体征:

不同程度的水肿,以组织疏松及低垂部位为明显。

眼睑、面部可见水肿,活动后水肿明显。

部分病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2.肾病综合征

  

(1)症状:

水肿,常渐起,初起多见于踝部,呈凹陷性明显水肿,而且与体位有明显相关。

  

(2)体征:

程度轻重不一的水肿,以组织疏松及低垂部位为明显。

晨起时眼睑、面部可见水肿,活动后下肢水肿明显。

随病情发展,水肿可发展至全身,严重者可出现胸腔、腹腔、阴囊,甚至心包腔的大量积液。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二)鉴别

  1.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特点是起病急,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好发于儿童及青年。

以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病为多见,抗链球菌溶血素0抗体(ASO)滴度升高,血沉可增快。

可有一过性氮质血症,肾小管功能多正常。

本病的预后大多良好。

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虽起病急,但有慢性病史。

  2.原发肾病综合征与引起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疾病

  引起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的有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出现大量蛋白尿,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时,几乎都合并有视网膜病变,常伴有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

因此对尚无视网膜病变且病程短于10年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者,应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肾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要点五水肿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首辨阳水、阴水2.次辨病变脏腑

  阳水,一般起病较快,病程较短,病因多为风邪、湿毒、水气、湿热。

肿多从头面开始,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证见表、实、热证,病人一般情况较好,无正气大亏之象。

阴水,一般起病较慢,病程较长,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证见里、虚、寒证,病人一般情况较差,脏腑功能明显受损。

阳水、阴水亦可相互转化。

  2.次辨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心、肝之差异

  肺水多并见咳逆;脾水多并见脘腹满闷而食少;肾水多并见腰膝酸软,或见肢冷,或见烦热;心水多并见心悸、怔忡;肝水多并见胸胁胀满。

  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要点五水肿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三条基本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

  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

  阳水——祛邪为主,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

  阴水——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

  虚实夹杂,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要点五水肿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阳水阴水

  1.风水相搏5.脾阳虚衰

  2.湿毒浸淫6.肾阳衰微

  3.水湿浸渍7.瘀水互结

  4.湿热壅盛

  1.风水相搏

  证候主症: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证机概要:

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

越婢加术汤

  (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白术)。

  常用药:

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

  加减:

1.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祛风散寒。

2.若风热偏盛,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

3.若咳喘较甚,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

4.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

5.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2.湿毒浸淫

  证候主症: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

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皮、杏仁、生姜、大枣、甘草

  常用药:

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加减:

1.热毒甚者,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2.湿盛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

3.风盛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

4.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

5.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6.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石韦、大蓟、荠菜花等。

  3.水湿浸渍

  证候主症: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证机概要:

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治法:

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

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

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草果、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加减:

1.外感风邪,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宣肺平喘。

2.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3.若湿困中焦,脘腹胀满,可加川椒目、大腹皮、干姜温脾化湿。

  4.湿热壅盛

  证候主症:

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

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治法:

分利湿热。

  代表方:

疏凿饮子加减。

  常用药:

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猪苓、茯苓、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黄柏、商陆、槟榔、生大黄等。

  加减:

1.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

2.肿势严重,兼见喘促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桑白皮泻肺利水。

3.湿热久羁,亦可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加白茅根、芦根,不宜过用苦温燥湿、攻逐伤阴之品。

  5.脾阳虚衰

  证候主症:

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证机概要: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治法:

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

实脾饮加减。

  白术茯苓大腹皮厚朴炮附子

  木瓜大枣草果仁炙甘草炮姜生姜木香

  常用药:

干姜、附子、草果、桂枝、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木香、厚朴、大腹皮。

  加减:

1.气虚甚,症见气短声弱者,可加人参、黄芪以健脾益气。

2.若小便短少,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

  6.肾阳衰微

  证候主症:

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光)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证机概要:

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治法: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金匮肾气丸+川牛膝、车前子)

  常用药:

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

  加减:

1.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

2.面部浮肿为主,表情淡漠,动作迟缓,形寒肢冷,以温补肾阳为主,用右归丸3.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表现为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当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养阴不宜过于滋腻,以防伤害阳气,反助水邪。

方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

  4.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肢颤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

  5.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

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急则治标,先从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7.瘀水互结  

  证候主症: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证机概要:

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治法: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常用药:

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泽泻、车前子。

  加减:

(1)全身肿甚,气喘烦闷,小便不利,此为血瘀水盛,肺气上逆,可加葶苈子、川椒目、泽兰以逐瘀泻肺。

(2)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为脾肾亏虚,合用济生肾气丸以温补脾肾,利水肿。

(3)对气阳虚者,配黄芪、附子益气温阳以助化瘀行水之功。

  (4)久病水肿者,虽无明显瘀阻之象,临床上亦常合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药,以加强利尿消肿的效果。

  要点六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一)慢性肾炎

  1.饮食和一般治疗

  控制蛋白摄入量,以优质蛋白(牛奶、蛋、痩肉等)为主。

若肾功能正常又有大量蛋白尿,则放宽蛋白摄入量,每日可予1.0g/kg,过多摄入蛋白可加重肾小球硬化。

对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强调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限制钠盐。

  2.控制高血压和保护肾功能

  

(二)肾病综合征

  1.一般治疗

  2.水肿的治疗

  3.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

  4.降脂治疗

  5.抗凝治疗

  6.蛋白尿对症治疗

  要点七预防调护

  避免风邪外袭,应注意保暖;感冒流行季节,外出戴口罩,避免去公共场所;居室宜通风;平时应避免冒雨涉水,以免湿邪外侵。

  注意调摄饮食。

肿势重者应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

若因营养障碍而致水肿者,不必过于忌盐,饮食应富含蛋白质,清淡易消化。

  劳逸结合,调畅情志。

  长服糖皮质激素者,皮肤容易生痤疮,应避免抓搔肌肤,以免皮肤感染。

  对长期卧床者,保持干燥,并定时翻身,以免褥疮发生。

  每日记录水液的出入量。

若每日尿量少于500毫升时,要警惕癃闭的发生。

此外,患者应坚持治疗,定期随访。

  【A2型题】患者因皮肤疮痍破溃而引发水肿,肿势自颜面渐及全身,小便不利,恶风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疗应首选( )

  A.越婢加术汤合桑白皮汤

  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C.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散

  D.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猪苓汤

  E.实脾饮合五味消毒饮

  

【正确答案】B

  【A2型题】患者,初起恶寒发热,咽痛,眼睑浮肿,小便不利,经治后,表虽解,但肿势未退,身重困倦,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最佳选方是( )

  A.越婢加术汤

  B.猪苓汤

  C.五皮饮合胃苓汤

  D.苓桂术甘汤

  E.防己黄芪汤

  

【正确答案】C

淋 证

  要点一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症的病证。

  要点二淋证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

  

(二)病机

  基本病理变化——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病位——膀胱与肾。

  病理因素——湿热之邪。

  病理性质——病初多邪实,久病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

  淋证有六淋之分,各淋证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1.首先是虚实之间的转化。

  

(1)实证热淋、血淋、气淋→虚证的劳淋。

  虚证的劳淋→兼夹实证的热淋、血淋、气淋。

  当湿热未尽,正气已伤,处于实证向虚证的移行阶段,则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气淋、血淋、膏淋等淋证本身,这种虚实互相转化的情况也同样存在。

(下张)

  (3)石淋由实转虚时,由于砂石未去,则表现为正虚邪实之证。

  2.某些淋证间相互转换或同时并见热淋→血淋。

热淋→石淋。

石淋基础上再发生→热淋、血淋。

膏淋→并发热淋、血淋。

虚证淋证→各种证型之间,可表现为彼此参差互见,损及多脏的现象。

  

  要点三淋证的诊断与类证鉴别——诊断依据

  1.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

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不同的淋证类型。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发。

  要点三淋证的诊断与类证鉴别——类证鉴别

  1.淋证与癃闭;2.血淋与尿血;3.膏淋与尿浊;4.六种淋证。

  1.淋证与癃闭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

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

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

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2.血淋与尿血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

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

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膏淋与尿浊膏淋与尿浊在小便浑浊症状上相似,但后者在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可资鉴别。

  4.六种淋证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

此外各种淋证又有不同的特殊表现。

  (见辨证要点)

  要点四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急性膀胱炎(下尿路感染)

  

(1)症状: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偶见肉眼血尿。

小腹及膀胱区可有疼痛不适,一般无明显的全身感染症状,但少数患者可有腰痛、低热。

  

(2)体征:

可见膀胱区、肋脊点或输尿管点压痛或叩痛。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检查多无异常。

尿常规:

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HP,严重者白细胞满视野,可有红细胞,少数出现肉眼血尿;尿蛋白含量多为微量~+。

尿细菌学检查阳性。

  2.急性肾盂肾炎

  

(1)症状:

常发生于育龄妇女,起病急,临床表现与感染程度有关。

膀胱刺激征如尿频、尿急、尿痛等较明显,腰痛和(或)下腹部痛。

常伴全身感染症状,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2)体征:

肋脊点或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压痛和叩痛。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尿常规:

尿色在含脓、血较多时呈混浊。

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HP或更多,可有红细胞,少数出现肉眼血尿。

尿蛋白含量多为微量~+。

有白细胞管型者,多为肾盂肾炎。

  尿细菌学检查:

常取清洁中段尿培养及进行药敏试验,亦可取中段尿、导尿、膀胱穿刺尿,如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5/ml则可确诊。

  3.慢性肾盂肾炎

  了解

  

(二)鉴别

  1.下尿路感染与肾结核

  肾结核多具有较明显的膀胱刺激征,晨尿结核杆菌培养可阳性,尿沉渣可找到抗酸杆菌,静脉肾盂造影可发现肾结核X线征,部分患者可有肺、生殖器等肾外结核病灶。

肾结核可与尿路感染并存,如经积极抗菌治疗后,仍有尿路感染症状或尿沉渣异常者,应考虑肾结核。

  2.下尿路感染与尿道综合征

  本征仅有膀胱刺激征,而无脓尿及细菌尿,多见于中年妇女,尿频较排尿不适更突出,有长期使用抗生素而无效的病史,长期服用安定片有一定疗效。

  要点五淋证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首辨六淋的类别2.次辨证候之虚实

  3.再辨各淋证的转化与兼夹

  热淋——起病多急,或伴发热,小便赤热,尿时灼痛,腰痛拒按。

  石淋——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腰腹绞痛难忍,尿出砂石而痛止。

  气淋——实证:

小腹胀满,小便涩滞疼痛,淋沥不宣。

  虚证:

少腹坠胀,尿有余沥。

  血淋——尿色鲜红或淡红或夹血块而痛(溺血而痛)。

  膏淋——小便涩痛,尿液浑浊滑腻如脂膏或米泔水。

  劳淋——久淋,遇劳倦、房事即加重或诱发,时作时止,小便涩痛不显著,余沥不尽,腰痛缠绵。

  淋沥不宣:

尿频而涩,不畅快,未完而又排不出来了。

  尿有余沥≈余沥不尽:

没有不痛快涩滞感,但一会儿又排出些,一会儿又一点点,无完结之意思。

  2.次辨证候之虚实

  一看病程

  新病或急性发作多实——湿热、砂石、气滞。

  久病多虚——脾虚、肾虚、气阴两虚。

  二看疼痛程度,病急痛甚者多实,病缓痛轻者多虚。

  三看尿液,浑浊黄赤多为湿热邪气盛,清白色淡为正虚或邪退。

  3.再辨各淋证的转化与兼夹

  虚实转化---实证转虚;虚证急性发作转实(以实为主)。

  虚实并见---实证经治,邪气未尽,正气已伤;

  虚证急性发作虚实并见。

  虚实夹杂,须分清标本虚实之主次,证情之缓急。

  要点五淋证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基本治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膀胱湿热---清热利湿

  热灼血络---凉血止血

  砂石结聚---通淋排石

  气滞不利---利气疏导

  脾虚---健脾益气

  肾虚---补虚益肾

  虚实夹杂——通补兼施(审其主次缓急,兼顾治疗)

  要点五淋证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1.热淋

  2.石淋

  3.血淋

  4.气淋

  5.膏淋

  6.劳淋

  1.热淋

  证候主症:

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

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

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

八正散加减。

  常用药:

木通、甘草、瞿麦、滑石、灯芯草、山栀子、萹蓄、车前子、大黄、萆薢、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加减:

1.若伴寒热、口苦、呕恶者,可加黄芩、柴胡以和解少阳。

2.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枳实以通腑泄热。

3.若阳明热证,加知母、石膏清气分之热。

4.若热毒弥漫三焦,用黄连解毒汤(芩连栀柏)合五味消毒饮以清热泻火解毒。

5.若气滞者,加青皮、乌药。

6.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黄、知母、白茅根以养阴清热。

  2.石淋

  证候主症:

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

  证机概要:

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

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代表方:

石韦散韦哥冬瞿滑冰车

  常用药:

石韦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萹蓄、通草、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穿山甲、虎杖、王不留行、牛膝、青皮、乌药、沉香。

  加减:

1.腰腹绞痛者,加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

2.尿中带血,可加小蓟草、生地黄、藕节以凉血止血,去王不留行。

3.小腹胀痛加木香、乌药行气通淋。

4.伴有瘀滞,舌质紫者,加桃仁、红花、皂角刺,加强破气活血,化瘀散结作用。

5.石淋日久,证见神疲乏力,少腹坠胀者,为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补中益气汤加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益气通淋。

6.腰膝酸软,腰部隐痛者,加杜仲、续断、补骨脂补肾益气。

7.形寒肢冷,夜尿清长,加巴戟肉、肉苁蓉、肉桂以温肾化气;8.舌红,口干,肾阴亏耗者,配生熟地黄、麦冬、鳖甲滋养肾阴。

  3.血淋

  证候主症:

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证机概要:

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行。

  治法: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代表方:

小蓟饮子加减

  加减:

1.有瘀血征象,加三七、牛膝、桃仁以化瘀止血。

2.若出血不止,可加仙鹤草、琥珀粉以收敛止血。

3.若久病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症见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者,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4.若久病脾虚气不摄血,症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者,用归脾汤加仙鹤草、泽泻、滑石益气养血通淋。

  4.气淋

  证候主症:

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

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

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代表方:

沉香散加减。

  常用药:

沉香、青皮、乌药、香附、石韦、滑石、冬葵子、车前子等。

  加减:

1.少腹胀满,上及于胁者,加川楝子、小茴香、广郁金以疏肝理气。

2.若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涩,兼有瘀滞者,加红花、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行水。

  5.膏淋

  证候主症:

小便浑浊,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液、血块,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口干,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

  证机概要:

湿热下注,阻滞络脉,脂汁外溢。

  治法: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代表方:

程氏萆薢分清饮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