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8419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名师精编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历史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清代前期不同文献对农民兼业现象的记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A.农民生产已突破了自给性

B.家庭手工业出现了新发展

C.农业生产开始趋向商品化

D.农业生产结构走向新调整

2.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提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他认为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唐代中叶开始,……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从宋代开始已向近代社会过渡

B.两税法取消了人头税

C.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

D.唐朝更具有中世纪特点

3.下表是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部分月份)状况。

材料可以说明东汉

二月

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新碳

三月

可粜粟,买布

四月

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

五月

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

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

B.地方经济独立性强

C.田庄自给自足特征

D.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4.《浙江通志》等记载:

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

”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

A.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C.私营纺织业取代官营纺织业成为主体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5.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主要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

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冶铁技术的提高

B.绘画艺术的进步

C.佛教文化的影响

D.思想观念的变迁

6.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7.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这种现象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8.“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

宋代以后的“镇”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

古代“镇”的演化本质上反映出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工商业赋税沉重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物质生产的进步

9.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10.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B.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C.区域之间市场需求有很大不同

D.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11.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

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12.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该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有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

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13.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

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

这表明

A.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C.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D.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4.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15.据记载,春秋时各国间和贵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多是车马衣帛器物之类的实物,到战国后期,无论是俸禄还是封地的收入,大都是以货币支付。

这一变化

A.导致了土地买卖的频繁

B.说明国家抑商政策放松

C.反映了商品市场的活跃

D.推动了货币经济的统一

16.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

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A.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

D.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17.下表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

典籍

记载内容

《旧唐书·玄宗纪》

(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

《全唐文》卷八十一

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

《唐会要》六十九

天宝九载(750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

《唐会要》八十六

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今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杨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

D.唐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18.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

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19.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20.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

《鱼鳞图册》的编制

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

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

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

第II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40分。

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

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

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

“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

有何具体背景?

(8分)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8分)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4分)

22.阅读材料并回答(20分)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不可否认,徽商的奢华有安全上的考虑,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

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但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

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通过一步步地向上攀升,最终成为贵族士绅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一部分。

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

在17世纪前期的英国,417个男爵中就有49个商人,21个是商人的后代。

——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

材料二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

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盐法变革——改纲为票……任何商人只需向盐政所设之局纳税领票,便可取得购销食盐的合法权利,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兵灾又给徽商致命的一击。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

由于洋纱、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

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

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而“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

至清光绪中叶,作为显赫一时的封建性商帮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明代徽商与当时英国商人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商人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

(10分)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历史

(一)答案

第Ⅰ卷

1.【解析】表中记述反映了清代前期各地农民利用农隙时间进行其他行业的兼作以增加收入,这明显不是仅为了满足生产生活上的自给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掏煤”并非家庭手工业,不能说明家庭手工业的新发展,B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商品化,C项正确;材料中的农业兼业并非全是农业生产,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结构走向新调整,D项错误。

【答案】A

2.【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此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确立;人们对地主和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摆脱;下层民众取得了参与国家政权的均等机会,表明宋代已开始已向近代社会过渡,A项符合题意。

两税法不是取消了人头税,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材料已表明唐朝中期的两税法下的新气象,D项错误。

故选A。

【答案】A

3.【解析】据材料中“《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可得出与土地兼并无关,故A项排除;题干表格中对田庄内的统计,没有涉及到地方经济,故B项排除;据表格中信息反映出东汉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自给自足特征,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不合题意,故D顶排除。

【答案】C

4.【解析】材料中“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表明男耕女织变成纺织“习为恒业”,说明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故A正确。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错误。

材料中“家户”“田家”是说家庭的,与官营纺织经济不符,故C错误。

材料中“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表明男耕女织变成纺织“习为恒业”,材料中未涉及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故D错误。

【答案】A

5.【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线条较粗,不够流畅,而到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刻画精细。

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新的雕刻刀具的使用,这主要是由于冶铁技术的提高,制造出了更加坚硬的刀具,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石刻技法的变化,与绘画艺术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是指技法上的变化,得益于雕刻工具的改进,佛教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思想观念的变迁并不能使材料中的雕刻技法发生改变,排除D项。

【答案】A

6.【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答案】B

7.【解析】“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正确;A中开始打破说法绝对;B是五代时期已经开始;C中没有提及生态破坏信息。

【答案】D

8.【解析】从材料“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宋代以后的“镇”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可以看出,古代“镇”的功能由唐代的军事政治中心,到宋代经济功能不断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的进步。

所以答案选D。

【答案】D

9.【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答案】A

10.【解析】材料中说明景德镇瓷器远销国内外市场,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均有销售,说明此时商品交换不再局限于本地方市场,故D项正确。

材料中商品交换突破了区域之间,并不是论述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故A项错误。

材料中仅仅说明景德镇和佛山两地市场交换,并不是较为普遍,故B项错误。

材料说明是商品交换突破地域限制,并不是说明市场需求的问题,故C项错误。

【答案】D

11.【解析】“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故答案为B项。

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也没有加重农民负担,排除A、C项;这种改革没有推动经济政策的改变,排除D项。

【答案】B

12.

【解析】材料中说明无论官员还是工商业者都从事买田置业,这明显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型,D正确;A与材料反映信息相反;B和C是外商企业刺激。

【答案】D

13.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

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

这表明

A.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C.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D.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中说明陕西巡抚的意图是为了满足官营手工业生产的需要,间接带动了种桑、养蚕业发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出的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的转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故C项错误;清朝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放弃,故D项错误。

【答案】B

14.【解析】图片显示古代历朝丝织业分布图,并不能说明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故A项错误;图片反映的是丝织业中心分布,没有与其它手工业部门进行比较,排除B;关中地区是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平原,图片无法显示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地区辐射全国,故C项错误;元明时期丝织业中心主要在东部地区,苏州、南京等地也成为丝织业中心,故D项正确。

【答案】D

15.【解析】春秋时期经济交往多以实物进行,说明货币职能没有得到发挥,商品市场比较落后,而战国多以货币支付,说明货币职能得到彰显,反映了商品市场的活跃,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买卖,且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刚确立,土地买卖并不频繁,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经济政策不同,并非都采取抑商政策,因而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放松,B项错误;D项夸大了这一变化的影响,排除。

【答案】C

16.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材料无法推出广东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项排除;经济重心在南宋转移过程已经完成,B项错误;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州县集市的密度应该是南方超过北方,但无法推知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是否拉大,D项排除;从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集市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广泛发展,表明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故C项符合要求。

故选C。

【答案】C

17.【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和“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等信息来看,政府一再发文禁止官吏经商,也确实有官吏经商的现象,说明唐朝时期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针对官吏经商现象政府采取的措施,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布局的变化,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针对官吏经商现象政府采取的措施,无法体现唐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排除D。

【答案】C

18.【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D正确;经济中心南移,政治中心在北方,才出现漕运为南北方向,A不是全面的原因,排除;B不符合史实,并且也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B;国家疆域的扩大与漕运方向的转变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

【答案】D

19.【解析】根据题干“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可知该表涉及的数值是状元人数的变化,分析图表可知从唐到清,河南的状元人数逐渐减少,江苏则逐渐增多,南宋以后我国经济中心始终在南方,这说明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兴盛,故B项正确。

理学宋代才出现,不能说明表格信息主旨,故A项错误。

表格不能说明中原地区经济衰退的信息,故C项错误。

古代政治重心除了南宋时期,大多数在北方,故D项错误。

【答案】B

20.【解析】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故A正确;材料没有以前朝代土地财产登记制度信息的说明,无法体现“开创”,B错误;鱼鳞图册制度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C错误;鱼鳞图册制度明确土地的面积及归属等信息,与土地的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D。

【答案】A

第II卷

21.(20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了新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和“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联系所学可知,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的认识。

联系所学可知具体背景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初算缗钱”和“告缗”分析得出。

其目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等信息分析得出。

联系所学可知,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等举措。

(3)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三反映的北宋时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调整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

(1)态度:

孟子:

农商平等;商鞅:

重农抑商。

认识: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

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措施:

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

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举措: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认识: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22.(20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

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可以得出相同点是都拥有巨大的财富和相似的社会遭遇;都对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都渴望步入官僚(贵族)阶层;“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可以得出不同点是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极尽奢华,追求社会认可和心理满足感,提出“农商皆本”的新观念,挑战传统的等级观念;英国商人生活上比较节俭,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