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58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6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人格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docx

《人格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docx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FREUD以无意识为研究中心,对科学心理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一、人格结构论

他强调人格结构的动力性质。

认为人格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而非静态的、“解剖性”的结构。

1)早期,提出意识有不同水平,人格结构有不同层次的假说

·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

无意识、潜意识、意识

意识:

人格的表层部分。

人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特点:

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

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不能马上想起来但是经过努力后能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

有检查作用,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压抑在无意识中,使意识和无意识完全隔离。

无意识:

人格深层部分。

由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如:

A、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B、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特点:

无矛盾性;无时间性;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非现实性;能量大,更机动、更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冰山模型(借用费希纳的)

前意识和意识属于一个系统,而无意识与意识是属于两个系统,不能通过有意回忆的主观经验构成。

·六点证明无意识的真实性

A、催眠状态下,人能回忆起遗忘的儿童时期经验。

并在催眠下做很多事,醒后却不知。

B、做梦。

做梦时,前意识的检查作用降低,无意识的本能欲望通过伪装和变形的方式混入意识中。

C、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

不是偶然,而是暴露一个人无意识的真实欲望和动机。

D、灵感、直觉等创造性活动中包含的心理现象。

E、许多身心疾病以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为基础。

F、精神分析技术的有效性。

2)后期,取消了检查作用的概念,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概念。

但依然保留无意识概念

·本我:

是人格中最难接近,又最有力的部分:

因为本我包含在无意识中。

但并非所有无意识都是本我;其次它是人所有精神活动所需能量的贮存库。

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

将躯体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LIBIDO),并向自我超我提供能量。

早期,他提出有两种基本本能:

生存本能(吃喝)和性本能(繁殖);后期,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心理能量是幽闭在本我之中,当能量太高,机体内部紧张度太高,就要释放能量降低紧张度,人感到快乐。

本我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快乐——“快乐原则”

本我满足自己的方式:

反射动作(打喷嚏缓解鼻中刺激等);想象实现(画饼充饥)

·自我:

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

它的能量来源于本我,帮助解决现实与本我的矛盾。

(马与骑手关系)

自我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现实原则”。

现实条件允许,满足本我要求;条件不允许,暂时延缓甚至否定本我欲求的满足,避免与现实发生冲突带来的痛苦。

后天形成的。

·超我:

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

超我具有两个方面:

A、自我理想;B、良心。

从小父母总依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去评价、奖励和惩罚儿童。

以后儿童会对自己进行评价,当自己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就感到愉快满意(内在奖励),当违反规范就内疚(良心谴责)。

这个时候这种“好”的标准就内化为儿童的自我理想;对“坏”的标准就内化为儿童的良心。

超我是社会道德的化身——“道德原则”

二、自我防御机制理论

人有三种焦虑:

1、现实焦虑:

人察觉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紧张、不安和恐惧;2、神经质焦虑,由于担心失去对本我控制而带来的潜在危险所产生的,怕本我乱来所带来的可怕惩罚结果;3、道德焦虑,良心不安,羞耻感,有罪感

焦虑水平太高就导致人格的分裂和精神病。

自我防御机制:

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人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发展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

机制的特点:

A、无意识的;B、往往否定、歪曲或虚构实际情况,与现实脱离。

1)压抑:

其他防御机制的基础。

那些会带来焦虑的观念和欲望被禁闭在本我之中,人意识不到,焦虑会大大降低。

一种是对性和攻击的压抑;另一种是后天生活中的痛苦经历的压抑。

2)否认:

伴随着痛苦感情产生,为了减轻痛苦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否认使人逃离现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消极办法。

意识到了,但强烈地否定

3)投射:

不承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不良品质、思想和感情投射给别人,看成是别人具有的东西。

减轻自己的不安和焦虑

4)反向作用:

努力表现出自己不良品质和情感的独立面来减轻焦虑的方法。

明明喜欢别人却表现出讨厌的样子。

5)合理化:

文饰作用。

对自己不良行为或者内心想要却未能得到的痛苦经历编造出一个似乎合理、自己能接受的解释。

说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阿Q精神。

6)替代和升华:

在超我的道德规范和现实要求允许的范围下,将本我的能量转换对象和改变方向,间接发泄出来。

三、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性心理发展)

1、五阶段

1)口腔期(0-1岁)

动欲区:

口腔——吮吸、吞咽、咀嚼。

提高了性快感。

前口腔期(0-8个月):

性快感主要来自吸吮和吞咽活动。

唇舌为动欲带。

后口腔期:

(8-12个月):

性快感主要来自吞咽、咀嚼、吞食活动。

牙、牙龈和咽部为动欲带。

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以牙进行报复——口腔型施虐欲

这时期,婴儿通过与食物和食物提供者的协调活动,逐步产生了亲密感,把自己与现实环境区别开来。

现实感的获得,标志着婴儿自我的诞生。

自我的形成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成就。

2)肛门期(1-3岁末)

动欲区:

肛门。

前肛门期:

通过肛门排泄粪便解除内包压力以获得快感体验。

后肛门期(保持期):

LIBIDO快感主要来自于保持粪便而不是排泄粪便。

这个阶段儿童和父母会产生很大冲突,儿童希望自由地排泄而父母希望养成讲清洁爱卫生习惯。

这个阶段,随着儿童主动控制自己,应付环境能力的增强,言语和思维的发展,他们的自我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性蕾期(3-6岁)

动欲区:

生殖器。

通过抚摩、显露生殖器获得LIBIDO满足。

产生ODEPUS情结、ELECTRA情结。

若情结处理不好会导致性变态和心理失常。

在解决情结的过程中,儿童以自己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为榜样,模仿他们,认同于他们,获得了男人女人的行为并内化社会道德观念,从而形成超我。

4)潜伏期(6-12岁)

LIBIDO冲动暂时处于潜伏状态。

自我和超我获得更大发展。

5)生殖期

青春期后,性器官的成熟,儿童的性冲动再次萌发,他们开始对异性发生兴趣。

将过去的“自恋”转为了“异性恋”。

2、五阶段的倒退、停滞

前一阶段的矛盾和冲突没解决好就发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或延缓,称为“停滞”。

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或受挫时,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称“倒退”。

1)口腔型特征:

只对自己感兴趣,而对他人的看法则完全从“你能给我什么”的角度去考虑。

追求安全感、扮演被动和依赖的角色,他们是退缩的,依赖的,好嫉妒和猜忌别人的,苛求别人,遇到挫折易怒,易悲观等。

并有酗酒,吸烟,接吻等行为

2)肛门便秘型:

讲究秩序和整洁,吝啬或过分节约以及固执或强迫性。

这是父母对卫生要求屈从的延续。

他们时间观念强,节约钱财。

肛门排泄型:

肮脏、放肆、浪费

3)性器型特征:

行为轻率、果断、自信。

常有攻击性和挑衅性。

对“阉割恐惧”的反映。

实质上是极端自私和自恋。

男人有男子汉气概却对妇女粗暴有敌意;而女子有强烈阴茎嫉妒,总想在生活中扮演男性角色,力求超越男子。

4)生殖型特征:

生殖型人格是FREUD最推崇的理想人格。

他们不仅在性方面,在心理和社会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四、FREUD的研究方法

1、自由联想法

既是治疗方法,又是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

谈话疗法:

在催眠的条件下引诱患者把自己以往致病的创伤经验或事件尽情吐露出来。

通过谈话疗法来治疗病人,逐渐创立了自己的自由联想法。

目的:

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引起病人变态行为原因的东西揭示出来。

2、梦的分析

认为梦有显像和隐意之别。

他认为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显像:

来源有三种,感觉刺激;发梦人清醒时所思所想;本我冲动。

无意识中的欲望和冲动一般以两种方式在显梦中表现出来:

1)符号化:

由于符号是一种自我或超我难以辨认的形式,因此不会给予抑制。

2)梦的制作:

将梦的隐意即潜意识的欲望和冲动伪装和歪曲成自我或超我难以察觉的显梦的过程。

梦的分析实际上就是梦制作的反过程。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失误、口误实际上隐藏着人的真实动机。

4、催眠

5、象征行为的分析

五、精神分析疗法

基本原理:

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进行处理。

具体方法:

谈话疗法;自由联想;释梦;催眠

六、评鉴技术:

投射测验

·类型:

罗夏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TAT)

句子填充测验

画人测验

·不足:

信度和效度不够理想

支持:

好研究与坏研究的区别在于预测能力;投射测验的效度资料更难获得。

·贡献:

创立第一个综合性的人类行为与人格的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为人格理论指明今后的发展方向;建立心理治疗体系的第一人;推广了重要的心理学原则和概念,并促进其发展。

批评:

很多概念和理论观点并非原创;许多理论假设不可验证;研究结论所依据的样本代表性不够;泛性论和对人性的消极态度;忽略社会文化的作用;人格发展的早期决定论

新精神分析

他们理论侧重点不同,但是理论都重视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发展的作用。

因此这个学派有时又被认为是自我心理学或者社会文化学派。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有别于FREUD的性恶,是向善的;对精神分析向自我心理学与社会文化论方向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个体:

指的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个体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分析人的生活风格,理解独特的个体,以便更好地把握个体的未来,为儿童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一、器官缺陷与自卑感理论

有缺陷人人格发展动力——器官缺陷

·器官缺陷:

他认为个体生来弱小,容易受到各种疾病伤害,从而留下生理上的缺陷。

(包括感觉器官、消化器官、呼吸器官、生殖器官、心血管系统与神经系统等)

·补偿:

由于个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其器官受到损伤的时候要采取某种手段方式来加以弥补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补偿的基本方式:

1)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

如体育锻炼

2)发展其他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盲人的听觉好

·器官缺陷的作用:

(但是不能解释所有正常人人格发展动力)

1)为个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不便

2)有可能成为推动个体发展的动力,有时候过度补偿,成为优秀的人

没有明显器官缺陷人的人格动力——自卑感

自卑感——1910年,他开始从强调身体器官的生理缺陷转向重视精神上的自卑感,把补偿的机制运用用于人精神的主观领域,从而使其理论摆脱生理学的色彩真正走向心理学

·自卑感来源:

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生存必须依赖成年人,而成人与成人之间也有横向比较产生的自卑感。

·自卑感双重作用:

1)人格发展动力

2)神经症的原因:

严重的自卑情结

·自卑感的克服

A、侵犯驱力:

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

B、男性反抗(经过对A的修改):

如果不反抗就容易女子气,如果反抗,这种自卑感就使人变成男性化。

人心灵活动的主要方向是摆脱女性气质实现男性化。

人行为的根本动力——追求优越、社会兴趣

一个人有自卑感就需要将其克服,但要克服自卑,就必须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这种赶超别人努力倾向就是追求优越。

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是先天的。

·追求优越双重作用

1)个体行为的根本动力:

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

2)产生“优越情结”:

太过注重个人优越而忽略社会与他人需要,狂妄自大、自负自夸,难以与他人相处。

·提出社会兴趣反驳批评者对早期理论看成是自私自利

认为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这样,一个人在克服自卑感和追求优越的同时,又被社会兴趣所驱动,两种动力交织在一起,驱使人们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幸福。

二、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特征;生活风格的形成与其早期的社会环境影响和个人经验密切联系

·生活风格:

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这是一种标志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其决定因素是生活条件,家庭与社会环境。

·类型:

(按照社会兴趣程度分)

1)统治-支配型

2)索取-依赖型

3)回避型:

回避生活中问题,企图以碌碌无为而避免失败

4)社会利益型:

正视问题,以某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错误生活风格的起因

A、器官缺陷(主要原因);B、溺爱或娇纵;C、受忽视或遭遗弃

·表现形式

儿童在四、五岁就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以“原型”形式无意识表现出来

原型:

人生的目标和现实目标的策略。

·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

理解个体的生活风格就是理解独特的自我

1)出生顺序;在家庭中地位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生活风格。

2)早期记忆:

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选择性记忆可以发现个体所感兴趣的东西。

3)潜意识梦境分析:

认为意识和潜意识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通过梦境分析发现人的生活风格,揭示个体心灵深处为之奋斗的优越目标。

三、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父母:

1)出生头几年对人格形成是绝对重要——相对早期决定论

2)导致人格问题的父母行为:

溺爱与忽视——应该鼓励孩子独立,允许他们犯错误

·出生顺序:

1)长子的自卑感大多比较强烈(忽视)——归因为自己没有弟弟妹妹可爱2)中间出生的儿童发展出强烈的追求优越特性,往往有较高成就3)末生儿缺乏创造力,有强烈自卑感(溺爱)——没有多少锻炼自己的机会,缺乏创造、独立性,在青春期有强烈追求独立的愿望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分析心理学:

强调心灵内相对抗的力量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以及这些内部冲突影响人格发展方式。

一、人格结构理论

持一种整合人格结构的理论,人格(心灵)的作用就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其适应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认为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各种成分或因素相加或拼凑的结果。

作为心理分析家的荣格,首要任务就是帮助那些人格分裂的病人恢复其失去了的完整人格,强化心灵以抵制未来可能产生的分裂。

心理分析的终级目的是心灵的综合。

人格三层次结构:

意识

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道的部分。

·四种心理机能:

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伴随生命的进行而不断增强。

·作用:

促进个性化过程,从而导致自我产生,最后产生自性。

个性化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充分地认识自己或达到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拓展)。

在个性化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人格因素——自我。

1)自我是构成意识领域的中心。

2)是个体自觉意识的心理组织,具有高度选择性。

3)具有高度连续性和同一性。

是心灵中促使各方面统一的力量。

·哪些经验或信息能进入意识取决的因素:

1)一个人占主导的心理机能是什么。

(情感型,思维型等)

2)经验或信息的强度

3)经验是否引起个体焦虑。

易引起焦虑的容易被拒绝在意识外。

4)个体个性化程度。

程度高的容许较多的经验变为意识到的。

个体潜意识

是潜意识的表层。

包括所有忘记的经验一些太弱的没有意识感知的感觉印象,所有与意识自我不协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

是个体后天经验。

·情结:

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包括观念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形成一簇难以解开的心理丛或者心理结。

个体潜意识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情结”形式表现出来。

根源于集体潜意识。

除了恋母情结,还提出自卑情结,金钱情结等。

情结使他的心灵被某种东西强烈地占据,思想、情感、言语与行为往往被情结左右但他自己不知道。

作用:

消极(心灵中占太多的能量,削减了人格其他部分的能量,阻碍其他方面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工作狂”忽略家庭和身体);积极(是成就的重要动力、灵感和创造的源泉)

集体潜意识

储存在个体头脑中我们人类和前人类祖先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

以原始意象形式保存。

原始意象

·概念:

人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映的先天遗传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相同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无条件反射)

1)主张遗传的是路径而不是经验本身,是一种对特定经验以特定方式反应。

2)存在一个万能的上帝

·主要内容

A、人格面具:

顺从的原型。

指一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

在公众场合中展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的倾向性。

是环境的要求和个体内部结构的需要间的妥协。

目的:

在于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

角色扮演,印象整饰

作用:

积极(能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充分活动;帮助控制集体无意识中邪恶面)

消极(“面具膨胀”,受人格面具支配,逐渐违背自己本性,不考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和需要,把自我认同于人格、、面具)

B、暗影:

同性原型。

代表一个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到与其他同性的关系。

包含人心灵中通过遗传获得的最黑暗最隐秘和邪恶的倾向。

与人格面具的有意识性对立。

具有强大破坏力,通过社会法制与道德规范以及内心人格面具可以成功地压抑天性中兽性面。

但是一个人缺乏来自阴影的深邃的先天智慧与直觉,其生命将缺乏活力没有朝气平庸。

C、女性原始意象(阿尼玛),男性原始意象(阿尼姆斯):

异性的原型。

建立起一种无意识的标准,影响到我们对异性的选择和反应。

D、自性:

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

是集体潜意识中的一个核心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吸引到自己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作用:

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使人有稳定感和一体感。

人格的最终目标就是自性的充分发挥或实现。

年轻人尚且达不到平衡水平。

二、人格动力理论

认为人格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动力系统,具有相对闭合的性质。

1、发展动力

·心理能:

取代LIBIDO,可以是意识的(努力、欲望、意愿),无意识的(食欲、性欲)也可以表现为情绪和情感。

是人格中各力量冲突的结果。

·测定方式:

不能像物理一样直接定量测定和计算。

指标——心理值:

用来衡量分配给某一特殊心理要素的心理能的计算尺度。

方法:

1)观察他对不同活动对象的选择;2)为达到目标而克服障碍所费时间;3)对梦或幻想进行分析4)生理指标的测量,脉搏,呼吸

2、心理能的运转原则

·等值原则

·熵原则:

心理能量的分布和流动是有方向的,从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流。

3、心理能的流动方向

·前行:

把心理能投放到外部活动中,以适应环境要求。

前行过程中,每种心理机能都会吸取各种生活经验和心理能量,使人努力与环境条件和要求相一致。

·退行:

把能量从外部活动中抽回来,流入无意识中,以激活无意识中的各种心理内容。

三、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问题就是个性化问题,即在意识的指导下,使意识的心灵和潜意识内容融洽地结合为一体的过程。

童年期(0~青春期)

青年期(青春期~35、40)

中年期(35~退休)

老年期(退休~死亡)

四、人格类型理论

1、基本态度维度

·内倾型:

心理活动指向自己内部世界,喜欢安静富于幻想,对事物本质和活动结果感兴趣。

·外倾型:

好社交,为人活泼开朗对外部世界各种事物感兴趣。

2、基本机能维度

·思维:

评价事物正确与否

·情感:

判断和确定事物价值,该事物是否该被接受

·感觉:

确定事物存在与否,但不指明是什么事物

·直觉:

对过去或将来事物的预感

3、组合的八种类型

(三)自我心理学

一、安娜·FREUD的理论

FREUD坚持本我对自我的主导作用,但安娜则重视自我的作用,认为本我对心理活动并没有直接支配作用,相反,自我对本我起约束和指导作用。

1、自我防御机制

补充了5种。

2、自我发展路线:

在本我、自我与现实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儿童的自我逐渐摆脱本我与外部力量的控制,获得了对自己内外现实的控制能力。

1)从以来他人到情绪上的自信

2)从吮吸动作到正常饮食

3)从大小便不能控制到能控制

4)从对管理自己身体不闻不问到负起责任

5)从关注自己的身体到关注玩具

6)从以自我为中心到建立友谊关系

3、意义:

强调自我适应生活需要的能力,还注重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注意了人际关系之间的要求和个人的要求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二、哈特曼的理论

哈特曼是真正创建自我心理学的人。

1939年,《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标志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创立自我心理学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为自我划定一个独特的研究范围,而不是FREUD和ANNA一样陷入自我本我冲突之间。

1、自我研究领域——“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

认为自我并不是一定要在与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成长。

就个体而言,存在着心理冲突之外的过程,如知觉、思维、记忆、言语、创造力的发展乃至各种动作的成熟和学习等自我的适应心理机能活动,它们在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发展起来。

2、任务:

揭示自我的各种没有冲突活动

3、自我的起源

认为自我和本我是两种同时存在并同时发展的心理机能,不同于FREUD的本我比自我早

4、自我的自主性发展:

对理解防御、适应和自我的效果很有意义。

一级自主:

随个体心理发展,自我机能从未分化的基质中分化出来,开始对环境产生适应活动,如知觉、记忆、思维、运动技能等,由于它们有自己的学习和成熟过程,并不以来于本我的发展,称一级自主

二级自主:

从本我冲突中发展起来并为健康地适应生活的那些自我机能,也就是指最初服务于本我的防御机制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的结构。

将一种防御机制看做是一种适应过程,通过对环境的适应,转化为人的思维、记忆等智力活动,变成了作为适应的二级自我自主

5、能量的中性化

把本能的能量改变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

他认为,自我结构一形成,中性化过程就产生了。

经过中性化的能量成为不带有本能痕迹的纯粹的中性能量,被自我随时、自由地支配使用,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的独立性。

(如把饥饿的本能驱力转化为召唤母亲的哭声)

6、自我的适应过程

能量的中性化过程的产生,也就是自我的适应过程的产生。

适应实质上是自我的一级自我自主和二级自我自主作用的结果,即自我自主与环境取得平衡,就产生了适应。

·自体成形:

个体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异体成形:

通过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

三、艾里克森的理论

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的理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终生人格发展

认为自我总是独立于本我的情感和动机的,自我不具有防御性质,也不涉及个体的生物驱力的控制,而是帮助个体积极适应环境挑战。

这个积极观点将自我和社会联系起来。

关注:

随着逐渐解决发展过程中同有的危机,个体获得了强大的自我同一性

1、自我的基本功能——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同一性)

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

把自我看做一种心理过程,包含人的意识活动,是可以加以控制的。

2、自我认同感(同一性):

只一种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

自我认识和评价;自我生活目标;自我生涯规划

3、人格终身发展

基本信任-不信任(0~1)

自主性-羞愧和怀疑(1~3)

主动性-内疚(3~6)

勤奋-自卑(6~12)

自我认同-角色混乱(12~20)

亲密-孤独(20~25)

繁殖-停滞(25~65)

自我整合-失望(65~)

(四)社会文化论

一、霍妮

创立了一种新的神经症人格理论。

抛弃了生物本能说,主张从文化中去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