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1docx.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0807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1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1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1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1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1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1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1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1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1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1docx.docx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1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1docx.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1docx.docx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1docx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

(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

(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一个重点。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2.难点分析: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

课堂教学设计

1.战争爆发的背景

师:

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带有什么特点呢?

生:

(思考并作答)

师:

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但是由于日本的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使日本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那么,日本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生:

(思考并作答)

师:

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打投影)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

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

生:

(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师:

(教师归纳)这段文字真实反映了日本侵略集团侵略扩张的野心。

面对国内困境,日本政府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奉行“国之兴废,在于兵力”的原则,积极扩军备战。

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并把朝鲜、中国东北和渤海湾的军事地图也都绘画了。

同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生:

(阅读教材,了解列强的态度)

师:

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

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

“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

生:

(阅读教材)

师:

日本采取什么手段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

生:

(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

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日本借口保护侨民,也乘机出兵朝鲜,兵力远远超过了清军,战争已一触即发。

面对日本的战争挑衅,清政府及广大官兵是如何反应的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及文字内容)

生:

(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

(教师归纳)广大官兵强烈要求出兵增援牙山驻军,挫败日本的战争阴谋。

但李鸿章生怕刺激了日本,极力鼓吹“以夷制夷”,寄希望于各国“调停”。

然而他哪里知晓,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清政府基本方针

师:

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

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

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和平了结,这更坚定了李鸿章的决心。

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2)第一阶段战事:

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及小字内容,了解平壤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生:

(阅读教材)

师:

平壤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军还有一万多人驻守于此。

但是,为什么面对日军的进攻,清军却一路败退呢?

生:

(思考并作答)

师:

(教师归纳)战役总指挥叶志超是李鸿章妥协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面临强敌,他不据险设防,而是坐守孤城,时刻准备逃跑。

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

叶志超则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弃城而逃,退回中国境内。

朝鲜遂全境沦陷,成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的基地。

平壤失守两天后,在日军偷袭的情况下,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上,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史称黄海战役。

那么,开战时两军力量对比情况怎样呢?

(引导学生阅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生:

(阅读并作答)

师:

总的来说,双方实力基本相当,但相比之下,北洋舰队舰龄老,航速低,射速慢;日舰新,射速快,又是主动偷袭,略占优势。

中国官兵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英勇杀敌。

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电影《甲午风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关电影录像剪辑。

(放录像:

黄海激战)

生:

(观看录像)

师:

在这次战役中,北洋舰队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

日本5艘军舰受重伤,先撤出战场。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生:

(阅读)

师:

主力尚存的北洋舰队还可继续作战,马吉芬曾在《黄海海战的评述》中说:

“此时敌战斗力已不优于我军”。

但是,李鸿章严令北洋舰队保存实力,不准出战,拱手把制海权让与了日寇。

(3)第二阶段战事:

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师:

黄海战役后,日本分两路入侵中国,辽东战役开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战争示意图及文字内容)

生:

(看图,了解日军进军路线)

师:

旅顺背山面水,地势险要,与大连湾成犄角之势,有炮台50多座,大炮100多门,号称“东亚第一要塞”。

但清军统帅临阵脱逃,导致军心涣散。

一向被李鸿章称之为“固若金汤”的旅顺陷于敌手。

日军占领旅顺后,兽性大发,屠城四日。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及插图)

生:

(阅读教材,了解日军的暴行)

师:

旅顺失陷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便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战争示意图)

生:

(阅读教材,了解威海卫的地理位置)

师:

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尚有大小舰艇40余号,实力可观。

当时日本舰只修复尚未完成。

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却遭到李鸿章严厉斥责:

“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

遂下令不准出战,言“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

广大爱国官兵虽誓死抵抗,但终难挽回败局。

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请同学们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

生:

(思考并作答)

师: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

生:

(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师:

(教师归纳)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已经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且侵略野心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舰船武器亦较先进,清政府政治腐败,统治者不思振兴,苟且偷安,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

如此看来,一个老大的腐败封建帝国败给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便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师:

清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整个战争期间始终缺乏抵抗的决心,极力避战求和。

辽东半岛和威海卫陷落后,慈禧太后见败局已定,忙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到日本求和。

1895年4月,李鸿章到达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谈判。

谈判中,日本肆意勒索,只准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并数次以战争再起相威胁。

在日本的淫威下,清政府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指导学生阅读条约内容)

生:

(阅读条约内容)

师:

(引导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生:

(阅读理解教材的相关分析)

师: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请同学们从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四项内容考虑,对比分析一下,为什么《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教师出示小黑板:

一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另一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对比分析)

生:

(对比两个条约,分析讨论,发表意见)

师:

(教师归纳)

4.三国干涉还辽

师:

就在《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俄国政府正式邀请德、法两国一起进行干涉,警告日本退还辽东,并限期答复。

同时,三国的军舰也纷纷出现在日本附近海面。

日本政府惊恐万状。

8个月的对华战争已使它筋疲力竭,无力再与三强抗衡,于是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又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同学们想一想,三国难道真的是为中国主权而拔刀相助吗?

干涉还辽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

(思考并作答)

师:

(教师归纳)三国干涉还辽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和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时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的本质。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师:

(引导学生回顾教材《马关条约》中的割地条款)

生:

(回顾教材)

师:

(引导学生回忆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的往来与联系,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生:

(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

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基隆附近登陆,进攻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率领大小官员逃回大陆,致使台北不战而陷。

造成台中、台南形势危机。

国难当头台湾义士徐骧挺身而出,大声疾呼:

(打投影)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

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

生:

(看投影资料)

师:

丘逢甲与徐骧一道召募乡丁组成抗日义军,并与刘永福的黑旗军联合起来,共同对日作战。

(引导学生结合《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形势图》及教材小字,归纳出台中发生的几次重要战斗)

生:

(阅读并作答)

师:

从台北到台南日军处处受到台湾人民的猛烈反击,在短短五个月时间里,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

台湾保卫战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生:

(阅读教材并作答)

6.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师:

一场在所难免的战争结束了,这场战争对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局势产生了那些重大影响了?

生:

(思考、讨论回答)

师:

(归纳)宣告洋务运动彻底失败;引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引起中国各阶级的强烈反抗,尤其是人民群众抗击入侵;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在远东争夺更加激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