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1213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 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六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六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xx·河南天一大联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满清朝廷的特殊国情;当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

据此可知(  )

A.西方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

B.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

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

D.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

解析 据题干材料意思:

清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可知,皇帝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没有平等的观念,故选D项。

答案 D

2.(xx·四川宜宾模拟)1843年8月,清政府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意见,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

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竭力塑造通商大国形象

B.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

C.力图改变小农经济状态

D.试图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解析 据题干中“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

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反映了清政府的无知,故选B项。

答案 B

3.(xx·广东湛江模拟)1850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

“(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

”英国领事答复道:

“……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

”这说明中国(  )

A.海关职权逐渐丧失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自然经济快速解体D.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

解析 据材料中“……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可知是半殖民地程度加深,故选B项;海关职权逐渐丧失,并非材料主旨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经济方面,故C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傀儡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故D项错误。

答案 B

4.(xx·甘肃兰州期中)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

“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天王批道:

“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

”这表明太平天国(  )

A.主张均分产品B.达到军事全盛

C.调整经济政策D.开始封王建制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均分产品的内容,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达到军事全盛是在西征东征之后,而不是“建都天京”,故B项错误;从“照旧交粮纳税”,可知太平天国改变了产品均分的圣库制度,恢复原来的交粮纳税,故C项正确;封王建制是永安建制的内容,与“建都天京”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5.(xx·云南昆明一中月考)太平天国规定:

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农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

该项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

C.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D.推动了当时军事斗争的胜利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

平均分配社会产品不符合农民阶级私有观念,因而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6.(xx·山东临沂期中)下表反映了(  )

1840年前

1894年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茶叶

1414.06

1184.01

4784.64

1467.01

棉花

1146.79

1146.79

2437.26

1701.13

粮食

15533.30

15533.30

37250.00

37054.20

A.中国通货膨胀日益严重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下降

D.经济作物国内销售比例不断提高

解析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根据材料,这些原材料的商品值大幅提升,但是国内销售额变化寥寥,这正是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种表现,故选B项。

答案 B

7.(xx·湖南雅礼中学月考)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在晚清得以推行,它的推行(  )

A.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B.促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家

解析 题干材料中晚清人士的主要意思是鼓励保护民间开办工厂使用机器,这样可以抵制洋货在中国的畅销流行,也有利于我国的生产发展和交通的便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甲午战后明令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选C项。

答案 C

8.(xx·湖南郴州调研)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的城市,呈现出快速繁荣的景象。

但这些繁荣的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它们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

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A.中国城市职能发展不完善

B.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增加城市负担

C.中国沦为西方商品的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D.欧美列强控制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

解析 根据材料“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表明,通商口岸满足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需要,成为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基地,故选C项。

答案 C

9.(xx·四川德阳模拟)下表1894年中国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单位:

万元),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时(  )

类别

国家资本

外债资本

买办、官僚

一般商人

军用工业

931

140

——

——

官办民用

913

41

——

——

官督商办

1088

587

536

526

商办工业

——

——

280

560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B.西方列强加剧对华资本输出

C.近代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D.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主导地位

解析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与材料中“1894年”“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时”不符,故A项错误;表中数据不能反映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加剧”,故B项错误;未涉及近代工业发展水平,与材料中“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不符,故C项错误;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主导地位与材料中“国家资本”比重太高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xx·河南豫北联考)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解析 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选B项。

答案 B

11.(xx·河北唐山调研)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

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

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解析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故A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是指变革政治制度,是维新变法的主张,故C项错误;“详晰甄核,仿行宪政”指的是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xx·山东济南模拟)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

“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

驭夷之道,贵识夷情。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由此可知曾国藩(  )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 据材料“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

驭夷之道,贵识夷情。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可以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制外来的侵略,故选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xx·河南六市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

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

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

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

……“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

(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

(12分)

答案 

(1)背景:

西学中源——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导致国人保守愚昧,助长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

(任意三点,6分)

中体西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

(任意两点,4分)

超越:

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经验;借鉴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创立近代海军。

(一点2分,两点3分)

(2)影响:

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

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8分)

认识:

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言之成理,符合题意即可。

任意两点,4分)

14.(xx·湖北武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晚清中国外交”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清朝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12分,要求: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以先拟定这一观点:

晚清外交艰难走向近代化。

论证部分是论述的主体部分,先从儒家的夷夏观念入手,分析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外交方面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转型艰难的原因;然后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顺应现实的需要,清政府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以此说明晚清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

最后在升华结尾部分,可以简单提及晚清外交,如专业性缺乏、地方官员在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等局限性,同时主要肯定晚清外交逐步走向近代化的进步性。

答案 评分参考:

观点3分,论述8分,逻辑结构1分。

学生可以从“晚清外交逐步走向近代化”“晚清外交仍受传统观念影响”“晚清外交有转型期的特点”(既走向近代化又受传统观念影响)“晚清外交专业性缺乏”“地方官员在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等观点展开论述。

示例 观点:

晚清外交逐步走向近代化

论述: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外交事务由礼部、理藩院兼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顺应现实的需要,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专门负责外交事务,标志着传统的朝贡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阶段提升练岳麓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xx·甘肃兰州诊断)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

“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

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

D.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利

解析 “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故选A项。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是“一国两制”内容的具体体现,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部问题,故C项错误;在“一国两制”下,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利,这是“一国两制”内容的具体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A

2.(xx·河南豫北名校联盟)xx6月,中国外长王毅在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上谈及近期南海问题时指出,二战期间,日本侵占南沙群岛;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依法、公开地收复了南沙群岛,“中国和美国当时是盟友,中国军队当时是坐着美国的军舰收复南沙群岛的,这一点美国朋友应该非常清楚。

”王毅谈话的主要意图是(  )

A.中美合作共同维护南海和平

B.批评美日非法干涉南海问题

C.再次结成中美同盟反击日本

D.论证中国南海主权的合法性

解析 从材料“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依法、公开地收复了南沙群岛,‘中国和美国当时是盟友,中国军队当时是坐着美国的军舰收复南沙群岛的,这一点美国朋友应该非常清楚’”可以看出王毅外长主要阐述中国在南海拥有主权是有国际法和历史依据的,王毅外长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中国南海主权的合法性,故选D项。

答案 D

3.(xx·湖北七市联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安徽芜湖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傻子瓜子”而致富,名噪一时,当时很多人主张“动他”(对这个个体户进行处罚)。

对此,邓小平说:

“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人心不安,得不偿失。

”邓小平这样说是基于(  )

A.改革的基本政策是人心所向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已明确

C.雇工经营属于社会主义经济

D.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营经济存在

解析 材料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经济体制改革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材料中“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相符,故选D项。

答案 D

4.(xx·陕西五校联考)一位西方历史学者指出:

“(20世纪)70年代即将结束时,农民的情况发生了突然而富有戏剧性的变化。

一旦邓小平巩固了他对政治联盟的控制,他的政权就开始发布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

”这里“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  )

A.开启农村大范围人民公社化运动

B.促成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的良好愿望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农业非集体化”指的是邓小平领导的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改变了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可知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故选C项。

答案 C

5.(xx·广东深圳调研)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因势利导,使之向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发展”。

这说明当时(  )

A.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B.以市场调节为主要的经济手段

C.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D.继续稳定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实行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与材料中“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相符,故选D项。

答案 D

6.(xx·四川乐山调研)1984年11月4日,《深圳特区报》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

“经上级批准,从11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

这一政策(  )

A.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

B.结束了深圳的计划体制

C.表明简政放权的开始

D.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可知,取消票证制度,实行议价,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故选A项。

答案 A

7.(xx·河南六市联考)1984年10月,中央决定:

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

此规定(  )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

解析 材料中“1984年”“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国家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推行政企分离,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得出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选C项。

答案 C

8.(xx·广东广州综测)广东省某县曾经先后完成了三件大事:

一是县经委对县办工业企业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二是撤销五个工业主管局,由县经委直接领导企业;三是在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基础上,县经委实行财政任务递增包干和超额分成。

这些举措(  )

A.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B.实现了政企分开

C.改革了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

D.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解析 材料中的措施会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不是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实现政企分开,只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强企业的活力,故B项错误;材料通过改革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故D项错误。

答案 C

9.(xx·河南洛阳统)1997年至xx年,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7.2万家发展到30多万家,截至xx年底,上市公司已达1270家。

这一时期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说明我国(  )

A.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C.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 据题干材料“1997年至xx年,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7.2万家发展到30多万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故选B项。

答案 B

10.(xx·四川南充诊断)有评论说,中国用决绝的手段希望融入世界体系—WTO。

但是,这种选择将不可避免使一些行业和企业陷入裁员甚至破产的困境,最惨重的是有100多万职工的汽车制造业,一半人面临下岗,钢铁和石化行业的比例分别为30%和20%,即使是发展前途光明的电信行业,也至少有10%到20%的职工失业。

实际上,中国加入该组织(  )

A.不利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

B.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造成中国的就业面更加狭窄

D.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解析 加入世贸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机遇和挑战并存,故A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国民经济比例,故B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就业面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部分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下面临困境也获得了新机遇,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xx·山西五校联考)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xx《世界投资报告》称:

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

这反映出中国(  )

A.市场经济有较强的排他性

B.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

C.重视进行资本的分化整合

D.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

解析 “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反映了中国已逐步实现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变化,故A项错误;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变化体现了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资本市场调整的说明,故C项错误;投资的变化没有体现贸易的顺逆差,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xx·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联考)“包租公”、“包租婆”源于粤语,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出现的一批依靠房租收入为生的人群的称呼。

这一群体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

A.分配制度出现重大调整

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

解析 据题干可知,依靠出租房屋就可为生,反映出这一地区的流动人口多,从而体现出这一地区经济水平较高,故选C项。

中国改革开放后分配制度变为按劳分配为主,材料体现不出分配制度的重大调整,故A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项错误;我国城市化进程全面推进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xx·山东滨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51年伦敦世博会:

这首届世博会就有中国的身影,中国商人将丝绸、茶叶、中药等中国传统商品带去参展。

“荣记湖丝”作为展品引起轰动,独得金、银大奖。

1876年费城世博会:

中国展馆虽然占地“仅八千平方尺”,但是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吸引了参观者。

中国的丝、茶、瓷器、雕花器等在各国展品中被推为第一。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

中国首次以官方形式率商人参加,清政府相当重视,花巨资修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国村和中国展馆。

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

中国展馆按照典型的东方建筑风格构成,展品除了农业、工艺展品外,交通、矿业展品也有体现。

中国展品大获全胜,获奖项达1211项。

1926年费城世博会:

民国政府因战乱缺少经费参加,所以由官员组织、民商自费参加。

江浙绸缎、江西瓷器、福建漆器、手工刺绣等展品在各奖项的角逐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1927~1981年,中国官方政府缺席世博会。

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

新中国首次亮相世博会。

太阳能航标灯、沼气利用等新能源技术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而长城砖和秦兵马俑更是独具匠心。

中国馆每天接待近3万人,竟然占世博会日参观总数的近1/4,中国盼望融入世界,世界也渴望了解中国。

xx年上海世博会:

中国首次举办世博会。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主题,这是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盛会,更是各国交流聪明才智、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参加世博会的特点。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7~1981年中国缺席世博会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时期中国内政、外交及国际经济格局的大背景,简述中国重返世博会的重大意义。

(12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参赛时间、历程、产品数量及特点、组织形式及产品的特色等角度归纳。

(2)问,从近代中国来看,可从内忧外患、经济发展状况上来分析。

第(3)问,从新时期中国内政、外交上、国际经济格局等角度分析。

答案 

(1)特点:

参展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