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4117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9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种生殖方式中,能够增加变异、提高后代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是

A.营养繁殖B.卵式生殖C.出芽生殖D.分裂生殖

【答案】B

【解析】

生物的生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有性生殖是指在生殖过程中,有两性生殖细胞融合现象的生殖方式,使子代获得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而无性生殖能够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

选项中营养生殖、出芽生殖、分裂生殖都属于无性生殖,而卵式生殖属于有性生殖。

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生物的变异是指生物亲代和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生物的生殖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的生殖,解题关键是理解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1.生物的变异是指生物亲代和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生物的生殖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在生殖过程中,有两性生殖细胞融合现象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能够获得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

无性生殖能够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但是因为是母本的单性复制,所以后代不会出现变异,会引起遗传上的退化。

所以无性生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应区别对待。

据此答题。

2.细胞自噬是细胞中另一类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可以降解细胞中受损的细胞器和错误折叠的蛋白,以维持细胞与机体稳态。

下列细胞器中与细胞自噬直接有关的是()

A.内质网B.中心体C.高尔基体D.溶酶体

【答案】D

【解析】

溶酶体中含有水解酶,自噬体和溶酶体融合后,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将受损的细胞器和错误折叠的蛋白分解成小分子,即溶酶体与细胞自噬直接有关,故选D。

3.图中虚线框表示各氨基酸的某些基团,其中可以发生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的是(  )

A.①和③B.②和③C.①和④D.②和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中虚线框①是第一个氨基酸的H,虚线框②是第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虚线框③是第二个氨基酸R基的一部分,虚线框④是第二个氨基酸的羧基。

【详解】脱水缩合是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去一分子水,所以②和④可脱水缩合形成肽键。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找到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要求学生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如下图: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4.嗅细胞能感受气味分子。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嗅细胞是物理感受器B.嗅细胞将气味刺激转换为电信号

C.嗅细胞能产生嗅觉D.嗅细胞是传出神经末梢

【答案】B

【解析】

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

因此,嗅细胞将气味刺激转换为电信号,B项正确,A、C、D项错误。

5.下列反应属于合成反应的是(  )

A.葡萄糖→丙酮酸+H+B.脂肪→甘油+脂肪酸

C.氨基酸→多肽+水D.麦芽糖+水→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一个环节。

2、甘油和脂肪酸是脂肪的组成单位,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脱水形成的,甘油和脂肪酸形成脂肪、氨基酸形成肽链、葡萄糖形成麦芽糖是合成反应,逆过程是水解反应。

【详解】葡萄糖→丙酮酸和H+,是氧化分解反应,A错误;脂肪酸→甘油+脂肪酸是水解反应,B错误;氨基酸→多肽+水是合成反应,C正确;麦芽糖+水→葡萄糖是水解反应,D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分子生物学中的水解反应、合成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理解和识记。

6.当体内糖类物质不足时,氨基酸发生的生理作用为(  )

A.脱氨基作用B.脱水缩合作用

C.转氨基作用D.含氮部分的氧化分解

【答案】A

【解析】

【分析】

保证食物蛋白被合理利用的主要生理作用为转氨基作用,当体内糖类物质不足时氨基酸发生①脱氨基作用。

【详解】糖类是主要

能源物质,当体内糖类物质不足时,氨基酸就会氧化分解供能,即氨基酸会发生脱氨基作用,产生的不含氮部分会被氧化分解供能。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氨基酸的生理作用,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情况下氨基酸的转化途径。

7.根据“探究洋葱表皮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关系”的实验经历与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紫色变深

B.若将图所示状态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可观察到复原现象

C.若将图中所示细胞分别置于10%、20%和30%蔗糖溶液中,可观察到该细胞A值基本不变

D.图中B/A值愈大,说明细胞质壁分离程度越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A是从细胞的两端测量的,代表的是细胞的长度,可以表示伸缩性小的细胞壁大小,B是细胞内缩小的原生质体,代表的是原生质体的长度。

细胞失水越多,B越小,而A基本不变。

【详解】在探究洋葱表皮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关系实验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细胞液由于失水,浓度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深,A正确;图中洋葱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如果将其放入清水中,则细胞液浓度大于清水,细胞吸水,质壁分离逐渐复原,B正确;图中是从细胞的两端测量的,代表的是细胞的长度,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很小,所以A值变化很小,几乎不变,C正确;B/A值=原生质体的长度÷细胞的长度,在这个比值中A一般是不变的,所以B/A越小,说明B越小,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距离增大,则质壁分离程度越大,D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考查学生对质壁分离形成的原理,内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外因是细胞外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8.小西做了“颤藻和水绵细胞

比较观察”实验后,对两者的描述(用“×”表示“无”,“√”’表示“有”),正确的是(  )

A.

颤藻

水绵

叶绿体

×

染色后固定结构

 

B.

颤藻

水绵

叶绿体

×

染色后固定结构

×

 

C.

颤藻

水绵

叶绿体

×

染色后固定结构

×

 

D.

颤藻

水绵

叶绿体

×

染色后固定结构

×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细胞核中的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

水绵属于真核细胞,有叶绿体,有染色体。

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NA裸露,无染色体,细胞中仅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颤藻属于原核细胞,无叶绿体,无染色体。

【详解】颤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和染色体,而水绵属于真核生物,细胞中具有叶绿体和染色体。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区别,学生易将颤藻当做是绿色植物藻类(真核生物)来看,对类似的生物需要谨慎辨别。

9.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

C.起跑反射中发令枪声属于条件刺激

D.起跑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冲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脊椎动物和人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详解】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条件反射的结果,A错误;

B、调节起跑反射

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错误;

C、起跑反射中发令枪声属于条件刺激,C正确;

D、起跑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学生不易区别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者对比如下:

10.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能够识别特定抗原的细胞有(  )

①巨噬细胞

②T细胞

③B细胞

④记忆细胞

⑤浆细胞

⑥致敏T细胞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C.①④⑤⑥D.②③④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抵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

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不能识别抗原的只有浆细胞,吞噬细胞可识别抗原,但是不具备特异性。

【详解】①吞噬细胞具有识别功能,但是其识别功能不具有特异性,①错误;

②T淋巴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②正确;

③B淋巴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③正确;

④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④正确;

⑤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不具有识别功能,⑤错误;

⑥致敏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⑥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本题将吞噬细胞当作是特异性识别的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不识别特定的某种抗原,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只能分泌特异性抗体。

11.根据如图所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

A.a>b>cB.c>b>dC.b>a>cD.a=b>c

【答案】B

【解析】

左图:

因玻璃隔板的阻隔,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向背光侧运输,导致a和b琼脂块中含有的生长素的量相同;右图:

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侧,因此c琼脂块中含有的生长素的量小于d。

综上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为c>a=b>d,A、C、D三项均错误,B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

①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隔板;②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且能产生生长素;③单侧光可导致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

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图示信息分析与题意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12.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  )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

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膝跳反射中,只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两个神经元,膝跳反射的过程是:

膝跳反射的传入神经末梢为树突末梢,树突末梢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将兴奋传到细胞体,然后再通过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为:

树突→细胞体→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膝跳反射的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不是树突末端,A错误;

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膝跳反射的兴奋由树突末端产生传向细胞体、轴突,不是由轴突传向细胞体、树突,错误;

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突触由感觉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和运动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组成,C正确;

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膝跳反射的兴奋由树突末端产生传向细胞体、轴突,由轴突传向突触结构,不能由树突直接传向突触,D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需要学生对神经元结构、神经元之间连接方式熟练掌握。

13.DNA分子模板链上

碱基序列携带的遗传信息最终翻译的氨基酸如下表,则如图所示的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

GCA

CGT

ACG

TGC

赖氨酸

丙氨酸

半胱氨酸

苏氨酸

 

A.赖氨酸B.丙氨酸C.半胱氨酸D.苏氨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tRNA上的三个碱基属于反密码子,与密码子配对,因此可知密码子,而密码子是DNA上的模板链转录而来,因此可知DNA上模板链的碱基序列。

【详解】由图可知,tRNA上的反密码子为CGU,密码子为GCA,对应于赖氨酸,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表达、转运RNA、密码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比较抽象,解题的关键是转录过程中DNA与信使RNA碱基互补配对,翻译是信使RNA与转运RNA进行配对。

14.硝化细菌广泛存在子通气性较好的土壤中,其部分代谢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硝化细菌的培养条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碳源为葡萄糖B.培养时需隔绝空气

C.氮源是氨气D.培养时需冷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培养基中需要具备碳源、氮源、无机盐、水等,另外在考虑温度、PH等条件。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硝化细菌能利用氨气氧化释放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因此选择提供无机碳源、无机氮源。

【详解】A、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培养基中不需要有机碳源,其碳源为二氧化碳,A错误;

B、硝化细菌能利用NH3氧化释放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所以培养时不能隔绝空气,B错误;

C、硝化细菌的培养过程中氮源是氨气,C正确;

D、硝化细菌能利用NH3氧化释放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需要酶的催化作用,所以培养时需要适宜的温度,D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硝化细菌的培养条件,需要明确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原理。

15.运动员剧烈运动并大量出汗时,机体通过调节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其中主要是()

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②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③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④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运动员剧烈运动并大量出汗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分泌抗利尿激素使尿量减少,以维持水的平衡,①正确;剧烈运动,消耗大量的血糖,此时血溏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使肝糖原水解,使血糖升高以维持血糖平衡,③正确。

故C项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6.如图显示了人体内能源物质的代谢途径,大写字母代表物质,数字代表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是麦芽糖B.Q是脂肪酸

C.Z是丙酮酸D.①是卡尔文循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糖原彻底水解的产物是X(葡萄糖);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和脂肪酸在组织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间甘油可以转变成丙酮酸,脂肪酸则不能,据此可以判断图中的P为甘油、Q为脂肪酸;葡萄糖初步水解得到Y物质(丙酮酸);Z直接参与了过程①三羧酸循环,因此Z可能是乙酰辅酶A。

【详解】A、糖原彻底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A错误;

B、生物体利用脂肪作为供能原料的第一步水解脂肪生成甘油和脂肪酸,之后,甘油和脂肪酸在组织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间甘油可以转变成丙酮酸,脂肪酸则不能,据此可以判断图中的P为甘油、Q为脂肪酸,B正确;

C、由于物质Z直接参与了过程①三羧酸循环,因此Z可能是乙酰辅酶A,C错误;

D、物质Z为一种二碳化合物,氨基酸脱去氨基的碳链含有两个碳原子,直接参与了过程①,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过程①表示三羧酸循环,D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内能源物质的代谢途径,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对各能源物质的分解转化途径熟悉。

17.下图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

在利用植物细胞A和B培育成为杂种植株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有

A.干细胞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B.细胞融合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C.细胞融合技术和细胞核移植技术D.干细胞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答案】B

【解析】

该图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过程①②③是植物细胞杂交过程,运用了细胞融合技术,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④⑤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培育成杂种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故选B。

18.某同学制作一DNA片段模型,现准备了若干不同类型塑料片,如下表。

若想充分利用现有材料,那么还需准备脱氧核糖的塑料片数目是

塑料片类别

1碱基G

碱基C

碱基A

碱基T

磷酸

数量(个)

10

16

16

10

52

 

A.32B.40C.26D.52

【答案】B

【解析】

一个脱氧核苷酸含有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DNA是双链的,A和T配对,G和C配对。

根据G和C的数量最多能利用10个G和10个C,能利用10个A和10个T,所以共40个碱基,需要40个磷酸,40个脱氧核糖,B正确,A、C、D错误。

19.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表。

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褐鼠种群(  )

基因型

rr

Rr

RR

灭鼠灵

敏感

抗性

抗性

维生素K依赖性

中度

高度

 

A.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

B.抗性个体RR:

Rr=1:

1

C.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

D.RR个体数量增加,rr个体数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以知道:

因为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中度,对灭鼠灵有抗性,所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仍有基因型为Rr的个体活着。

【详解】A、由于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仍有基因型为Rr的个体活着,所以基因r的频率不可能下降至0,A错误;

B、抗性个体中,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中度,而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高度,所以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主要是Rr的个体,B错误;

C、抗性个体中,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中度,而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高度,所以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主要是Rr的个体,C正确;

D、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高度,所以RR和rr个体数量都在减少,D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考查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20.人类色盲病(A/a)和蚕豆病(G/g)均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

某健康母亲生了一个既患色盲又患蚕豆病的儿子,若儿子的基因型是重组型,则母亲的基因型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由题干可知,人类色盲病(A/a)和蚕豆病(G/g)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连锁,若同时患两种病的儿子的基因型是重组型,则其Y染色体来自父亲,X染色体来自母亲,且该X染色体上a、g基因连锁的原因是交叉互换形成的,故母亲的基因型为B。

答案选B。

二、综合题

21.细胞结构与细胞周期

真核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完成复制后产生的姐妹染色单体保持相互黏附状态,在分裂期才会分离并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

黏连蛋白(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连结蛋白)的裂解是分离姐妹染色单体的关键性事件,分离酶(SEP)是水解黏连蛋白的关键酶。

如图(a)(b)(c)分别表示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应细胞内某些化合物的含量变化。

(1)如图表示某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a)所处的时期_____,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

(2)细胞器是细胞内执行重要功能的结构,如图(b)中①所示的细胞器是_____,该细胞器内进行的生理过程包括_____(多选)。

A.糖酵解B.乳酸生成

C.三羧酸循环D.丙酮酸氧化分解

(3)分离酶(SEP)的活性需要被严密调控。

保全素(SCR)能与分离酶紧密结合,并充当假底物而阻断其活性。

据此分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_____(多选)。

A.分离酶没有专一性

B.保全素和黏连蛋白是同一种蛋白质

C.保全素和黏连蛋白空间结构有局部相似之处

D.保全素和黏连蛋白竞争分离酶的活性部位

(4)在人类细胞中,分离酶在分裂间期时被阻挡在细胞核外。

如果此时核膜的通透性不恰当改变,使分离酶处于细胞核内,其可能的结果是_____。

(5)据图中信息,比较蛋白复合物APC在间期和分裂期含量并阐述该含量变化细胞周期中的作用是_____。

【答案】

(1).间期

(2).有完整核仁、核膜,染色质没有发生螺旋化(3).线粒体(4).CD(5).CD(6).间期时分离酶如果出现在细胞核内,将提早使得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而此时纺锤丝还没有附着,分散的染色单体随意移动会使得染色体分配混乱,无法保证DNA平均分配(7).间期时APC含量低,到了中期APC含量上升;APC含量上升,将使得保全素(SCR)分解,于是释放分离酶,分离酶分解染色单体之间黏连蛋白,为染色单体移动到细胞两极完成DNA均分做准备

【解析】

【分析】

观察图中(a)细胞有完整核仁、核膜,染色质发生了复制,没有发生螺旋化,(a)所处的时期为间期。

(b)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细胞中央,(b)处于中期,①所示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c)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c)处于后期。

分离酶(SEP)的作用是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如果间期时分离酶出现在细胞核内,将提早使得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而此时纺锤丝还没有附着,分散的染色单体随意移动会使得染色体分配混乱,无法保证DNA平均分配。

由柱形图可知,间期时APC含量低,到了中期APC含量上升;根据图中信息,APC含量上升,将使得保全素(SCR)分解,于是释放分离酶,分离酶分解染色单体之间黏连蛋白,为染色单体移动到细胞两极完成DNA均分做准备。

【详解】

(1)观察图1细胞有完整核仁、核膜,染色质没有发生螺旋化,(a)所处的时期为间期。

(2)图(b)中①所示的细胞器是线粒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糖酵解的位置位于细胞质中,A错误;

B、该细胞是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B错误;

C、D、线粒体上进行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三羧酸循环和丙酮酸氧化分解都发生在线粒体中,C、D正确。

(3)A、酶具有专一性,分离酶也具有专一性,A错误;

B、保全素和黏连蛋白是不同种蛋白质,B错误;

C、由题图可知,保全素和黏连蛋白都能与分离酶结合,二者空间结构有局部相似之处,C正确;

D、由题图可知,保全素和黏连蛋白都能与分离酶结合竞争活性部位,D正确。

故选:

CD。

(4)分离酶的作用是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如果间期时分离酶如果出现在细胞核内,将提早使得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而此时纺锤丝还没有附着,分散的染色单体随意移动会使得染色体分配混乱,无法保证DNA平均分配。

(5)由柱形图可知,间期时APC含量低,到了中期APC含量上升;根据图中信息,APC含量上升,将使得保全素(SCR)分解,于是释放分离酶,分离酶分解染色单体之间黏连蛋白,为染色单体移动到细胞两极完成DNA均分做准备。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以新信息形式给出细胞分裂的机制,结合图表,要求学生以基础知识出发,结合题目给出的信息综合分析,难度较大。

22.动物体代谢调节与内稳态

瘦素(Leptin)是一种脂肪组织表达的激素,具有调节能量代谢等功能。

高脂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