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3107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挫折与心理健康.docx

挫折与心理健康

第十二章挫折与心理健康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总要遭到某种程度的障碍、干扰、失败,因而处于不快、难受、痛苦等消极情绪状态中,这就是受到了挫折。

大学生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与挫折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挫折的心理知识,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锤炼挫折承受力,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挫折及其反应与影响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挫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人们在遇到挫折后一般会有哪些反应,挫折对大学生心理又会有哪些影响呢?

1.挫折的概念

如上所述,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

挫折这一概念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一是挫折情境。

指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因素。

这些都是客观因素。

如考试不及格,比赛未获得所期望的名次,受到同学的讽刺、打击,谈恋爱过程中失恋等。

二是挫折反应,即对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

这属于主观体验。

常见的有焦虑、紧张、愤怒、攻击或躲避等。

三是挫折认知,即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这是主观反映。

在这三方面涵义中,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

对于同样的挫折情境,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体验。

如大考前的一次小考失败,有的人认为这正好暴露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是好事,就没有挫折感;有的人则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学习能力极差的表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感到伤心、难过,甚至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产生了较强的挫折反应。

即便是没有挫折情境或事件发生,而仅仅由于挫折认知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挫折反应。

例如,正在热恋中,毫无失恋的迹象,可偏偏担心恋人会瞧不上自己。

人际交往中并没有成为众矢之的,可总怀疑同学们在议论自己。

学习成绩本来已很不错,可总害怕考试不能通过。

这些受折的事虽然没有发生,却仍然体验到了焦虑、恐惧、担忧甚至敌对、攻击等挫折的情绪反应,产生挫折感。

综上所述,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典型的心理挫折。

但如果主体认知不当,即使缺少挫折情境,只要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可以构成心理挫折。

因而,挫折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挫折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挫折的现实性角度看,可将挫折划分为实际挫折和想象挫折。

实际挫折是个体实际遭遇的挫折,挫折已成为事实。

人们只要正视它,是可以有效地处理的。

想象挫折是个体想象未来可能出现的挫折,这种挫折也许不会发生,是人的主观想象的产物。

适度地对挫折加以想象有积极意义,但如果想象超出实际,对挫折情景和后果想象得过于严重,则会对身心产生消极影响。

从挫折的严重性角度看,可将挫折划分为一般挫折和严重挫折。

一般挫折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不影响人生大问题的小挫折。

如塞车、父母责骂、某科考试不理想等等,它对人的身心影响不大。

严重挫折是指在与自己关系极为密切或意义重大的事件上产生巨大影响,引起强烈情绪变化。

从挫折的持续性角度看,可将挫折划分为短暂挫折和持续挫折。

短暂挫折指持续时间较短、暂时性的挫折,对人的身心影响不大,随着时间推移,易于忘记。

持续挫折是一种长期持续不断的挫折状态,这种持续的紧张感与挫折感,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甚至可能导致人格障碍。

从挫折产生原因的角度看,可将挫折划分为需要挫折、行为挫折、目标挫折、丧失挫折。

需挫折是指因外界阻碍使需要无法获得满足的情绪状态。

行为挫折是指个体在一定动机支配下产生行为意向,但因各种条件的影响,行为无法付诸实施时的情绪状态。

目标挫折是指行为者在行为过程中,由于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不能达到目的时的情绪状态。

丧失挫折是指个体自认为本来就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却在一定条件下丧失了,由此而感受到的情绪状态。

从挫折的内容的角度看,可将挫折分为学习性挫折、交往性挫折、志趣性挫折和自尊性挫折。

学习性挫折指由于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而引起的挫折。

如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目标,考试不及格,因学习成绩太差而留级等等。

交往性挫折指由于个体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或与学校及其他群体人员交往时遇到的障碍而引起的挫折。

如遭到教师当众点名批评,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交不到能讲知心话的朋友,与父母交往或因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等引起的挫折。

志趣性挫折指由于个体在兴趣、志向和愿望等方面所遇到的障碍而引起的挫折。

如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成人的支持而却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因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等等。

自尊性挫折指由于个体在自我尊重方面的需要没有得到相应满足而引起的种种挫折。

如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常受到轻视和忍受委屈;自感多方面的表现都很好,却没有能评上“三好生”,或没被选上班干部;因生理上有缺陷如口吃或身材矮小,被人讥笑;等等。

情境性挫折指特定的时空限制所造成的挫折。

如孤身在外求学,因为经济条件限制,节假日不能回家与父母亲人团聚所产生的孤寂感等。

2.挫折的情绪反应

人们在遭到挫折时常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有些是强烈的内心体验,有些则表现为特定的行为。

挫折情绪反应的表现形式很多,常见的有焦虑、攻击、冷漠、退化、幻想、固着、自杀等。

焦虑是挫折后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

人在受到挫折后,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等感受所交织成的复杂的心情,概括称之为焦虑。

适度焦虑,如考试前适度紧张,对提高效率、发挥潜能有一定积极作用。

而过度焦虑是有害的,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发展成焦虑症。

对大学生而言,人际关系和学习上的挫折是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

由人际关系不良所导致的过度焦虑,使一些大学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内心常处于一种渴望理解与自我封闭的矛盾中,对自己的交际能力作否定性评价,并时常会因一两件小事加剧挫折感。

学习上的过度焦虑则会抑制思维,分散注意力,影响正常的学习活动。

攻击是挫折后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引发的行为。

个体遭受挫折后,常常引起愤怒的情绪,为了将愤怒情绪发泄出去,便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按其表现方式又可分为两种:

一是直接攻击。

受挫者多数是采用打斗或辱骂、讽刺、漫画等形式,以侮辱对方人格,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二是转向攻击,受挫者不是直接攻击造成挫折的一方,而是将其他人或物作为发泄的对象。

我们不难发现,受挫后之所以出现转向攻击,有的是慑于对方的权势,有的是碍于自己的身份,不便直接攻击。

此外,长期生活中的诸多细小挫折使一个人的情绪处于低谷状态,以致燃起无名之火,由于这种无名之火缺乏具体攻击目标,于是出现了谁碰上谁倒霉的情况。

在许多情况下,成为转向攻击的目标都是无辜的。

冷漠是一种与攻击相反的遭遇挫折后的行为反应。

指当个人遭遇挫折时表现出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似乎毫无情绪反应。

其实,冷漠并非不包含愤怒的情绪成份,只是个体把愤怒暂时压抑,以间接方式表现出来而已。

这种现象表面冷漠退让,内心深处则往往隐藏着很深的痛苦,是一种受压抑极深的反应。

退化又称倒退或回归。

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人们在从儿童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控制自己,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做出合乎常理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是日益成熟的表现。

但是,当人遇到挫折时,体验到极强烈的情感,可能会失去这种控制,而以简单幼稚的方式应付挫折,以求得别人的同情和照顾。

退化便是一种由成熟向幼稚倒退的反常现象,其本人并不能意识到。

如平时举止文雅的成人,面临挫折情境时,有时会表现粗鲁的行为,可能咒骂或大声叫嚷或挥拳相斗甚至满地打滚,这种受挫后的表现其根本目的在于发泄心中的不满和博取别人的同情和关注。

幻想指个体以自己想象的虚幻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摆脱现实的痛苦,并在虚幻情境中寻求满足。

如某同学学习困难,考试失败,他可能在幻想中想象自己完成了学业,而且事业发达,倍受人们赞扬。

现实中的挫折使他感到痛苦,幻想中的成功却能使他得到愉快和满足,他就有可能逃避现实而遁向幻想。

幻想偶尔为之,并非失常,而一旦形成了以幻想来对付现实中的挫折,希求从幻想中得到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的习惯,将是十分危险的,并可能形成病态的行为反应。

固着是个体受挫后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人们受挫后需要有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来摆脱遭遇到的困境。

但有人在重复碰到类似的困境后,依旧用先前的方法,盲目地解决已经变化了的问题,碰壁后还不知转弯便是固着的最好注释。

这种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无效动作或行为的反应,往往是由于人们经常遇到同样挫折,一时难以克服,失去信心而形成的。

自杀则是遭遇挫折后的极端反应。

当个体受挫后内在的不快乐因素或外界环境冲突因素达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时,个体爆发的攻击力若受到阻碍无法向外界发泄时,就会转向自身,就有可能导致自杀行为。

大学生因学习受挫、人际交往受挫、恋爱受挫、家庭因素受挫而自杀的偶有发生,我们必须积极预防大学生自杀。

3.挫折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挫折对大学生心理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它可能降低大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学习效率除受个体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制约之外,还与学习者的情绪状态、自信心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大学生遭遇挫折后,自信心降低,情绪状态长期处于焦虑不安之中,使原有的思维能力受到影响,从而会极大地降低学习效率。

二是它可能降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生活能力。

大学生受挫后,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和出现行为偏差。

如果持续遭受挫折,则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

这样不但大大地降低大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而且使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也大打折扣。

三是它可能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受挫后,其整个身心状态都处于一种紧张、压抑和焦虑不安的状态。

这种消极的心理能量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就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时可能成为精神病发病的诱因。

四是它可能促使大学生改变性格与出现行为偏差。

当大学生遭到重大挫折或持续挫折而又无法作出相应的调整时,就会使某些行为反应形成相应的习惯模式或个性特征。

如一位对爱情充满憧憬、热情开朗的女大学生,因恋爱屡次失败,而使其个性产生变化,她可能由外向热情变成了深沉世故。

同时,由于受挫的大学生处在应激状态下,感情易冲动,自控能力较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可能会作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如有些大学生受挫后,喜欢几个人一起酗酒闹事,或挑唆斗殴,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挫折对大学生心理又有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为:

第一,它有利于磨炼大学生的性格和意志。

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往往是长期磨炼的结果。

挫折能给人压力,人们所经历的挫折越多,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就越强,其性格也就变得愈坚强。

第二,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情绪反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大学生面临困难或挫折时,其神经中枢受到强烈的刺激会引起情绪激奋、精力集中,使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水平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精神焕发,思维加快,情绪反应能力大大提高。

同时,在解决困难和对付挫折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经验与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它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许多大学生对社会、对自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当他们用这些想法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容易出现挫折。

挫折的产生,无疑给他们吃下一粒清醒丸,使他们对自己作出一个合乎实际的评价,同时也使他们对生活、对社会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从而增强其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

二、锤炼挫折承受力

当代大学生要使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就应不断地锤炼挫折的承受力。

而只有了解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形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挫折承受力。

1.形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既然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挫折对人的心理发展更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重作用,那么我们就应正确地对待挫折,促进挫折的转化,即减少其消极影响,增加其积极影响。

怎样才能促进这种转化呢?

我们认为:

第一,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是促进转化的前提。

挫折观,即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评价。

人在遭受挫折后,是否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情绪反应,能否经得住挫折的打击和压力,不仅在于挫折本身的性质和程度,更主要地在于人们对挫折的认知和评价。

正确的挫折观,首先要看到挫折并不可怕,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

挫折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挫折和磨难也能促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

正确的挫折观,还在于当挫折发生时,要面对它,正视它,解决它或摆脱它。

要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要善于在挫折中学习,要敢于迎着困难上,不屈不挠,去战胜困难。

其次,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促进转化的思想基础。

我们知道,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的根本看法,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只有树立了健康上向的人生观,才能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人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未来充满信心;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情绪的波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沉着、坚定,保持清醒、理智,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充满勇气和力量。

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才有动力、有压力、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自觉地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锻炼坚强的意志品格,脚踏实地,勇敢坚定,富于开拓;才能正确对待他人,正确评价自己,摆正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抛弃个人私利和恩怨,从而形成正确的苦乐观、恋爱观、荣辱观,真正做到心胸开阔,豁达大度,经得起各种冲击和各种困难、挫折的考验。

再次,正视失败不懈追求和及时进行目标调整是促进转化的必要心理准备。

哪里有人类,哪里便有追求;哪里有追求,哪里就有失败;哪里有失败,哪里就有成功。

追求——失败——成功,这便是人类通往文明的奋斗之路。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给我们带来了痛苦,但只要我们能恰当地进行心理调节,不仅不会被失败的情绪所压倒,反而激励我们不懈追求,取得卓越的成功。

我们首先要正视失败,然后应认真总结失败的经验与教训,而且应进一步谋求成功。

而挫折与失败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目标偏高或目标系统的方向不切实际,而为现实的条件所无法企及。

不妨对目标系统作一些必要的调整。

选择目标方向既要有坚定性,又要有灵活性。

坚定性是指不能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灵活性是指目标方向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形势的发展和个人的天赋才能、实际情况作必要的调整。

柯南道尔行医并不出色,写《福尔摩斯》却名扬四海,杨振宁刚去美国时研究实验物理,远不如美国同行,因此他改攻理论物理,一举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种目标调整,既可以是降低目标,也可以是改换目标。

降低目标,指当个体受挫后,经过冷静思考,找出目标不能实现的原因,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原目标作适当调整。

这并非惧怕困难,而是实事求是。

这样可以降低和避免由于目标不当难以实现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和焦虑情绪。

改换目标,即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发现由于自身条件或社会因素制约,原订目标难以实现而另走一条路取而代之,以求实现新的目标。

这同样是使挫折转化的一种必要做法。

最后,坚定的自信和坚强的意志是实现挫折转化的根本保证。

大学生要增强挫折承受力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

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意志的自觉性。

这是指人的行动有明确的目的,尤其是能充分地意识到行动结果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社会、集体利益的一种品质。

具有意志自觉性的人能够自觉地、独立地、主动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为实现预定的目的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力量。

即使在遇到障碍和危险时,也能百折不挠地排除万难,勇往直前。

这种品质反映着一个人的坚定立场和信仰贯穿于意志行动的始终,是坚强意志产生的源泉。

第二,意志的果断性。

这是指人明辨是非,适时地采取决断和执行决断的品质。

适时是指在需要立即行动时当机立断,毫不犹豫,甚至在危及生命时也敢作敢为,大义凛然,但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或情况发生改变时,又能立即停止执行,或改变已作出的决定。

果断性是以勇敢和深思熟虑为前提条件的,是个人的聪敏、学识、机智的结合。

第三,意志的坚韧性。

这是人在意志行动中坚持决定,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品质。

长期坚持决定是意志顽强的突出表现,具有坚韧性的人善于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不仅能顺利完成容易而又感兴趣的工作,而且不计较个人得失,即使是枯燥无味的工作,也不半途而废,努力作出优异成绩。

第四,意志的自制性。

自制性反映着意志的抑制职能,是指人在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它主要表现为善于促使自己去执行已采取的决定,并克服不利因素,善于克服盲目冲动行为和克制自己的困惑、恐惧、慌张、厌倦和懒惰等消极情绪。

自制力强的人,当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特别是棘手的事情时,能冷静地分析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轻举妄动,胜利时不骄傲自满、忘乎所以,失败时不悲观失望、消极等待,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能激励自己前进。

当和别人发生矛盾,特别是被别人误会时,能忍耐克己,坚持说理。

自制性强的人,组织性、纪律性特别强,情绪较稳定,学习时注意力能高度集中,甚至陷于“忘我”的境地,并且记忆力强,思维敏捷。

自制力的强弱取决于对自己行动目的的社会意义的认识,对自己行动的社会效果认识越清楚,自制力就越强。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大学生渴求的,但它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培养而逐渐成长起来的。

它萌芽于小事之初,扎根于实践锻炼之中。

只有经过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生活目的,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刻苦锻炼自己,才能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人。

第一,树立崇高的理想是培养意志的决定条件。

由于人的行动目的是受动机的刺激而产生的,而动机的产生又受个人思想的直接影响,所以只有形成崇高的理想,才能有远大的目的,有了远大的目的,才能培养出为达到这一目的所需要的意志。

可见,人们的顽强意志的动力来自于崇高而伟大的理想和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抱有必胜的信念。

具有远大理想的人,必定是豪情满怀,奋发向上,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勇往直前的人。

因此,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就必须激起完成意志行动的强烈愿望,使远近目的结合起来。

如果人的行动只有近期目的,是不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的。

胸怀大志的人,才会有不达最后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会有坚强的意志。

第二,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能锻炼人的意志,同样,日常的工作、学习、劳动,乃至于病痛、走路,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也能培养人的意志。

如按时起床、按时交作业这样一些小事情,一个人如能始终如一,从不马虎,那他的意志必然会得到很好锻炼。

相反,在“小事情”上经常原谅自己,老是明日复明日,每天都“只多睡了一刻钟”,那他必定会成为意志薄弱的人。

可见,日常生活、平凡小事正是人们培养意志品质的基本途径。

第三,在克服实际困难中表现、锻炼和培养意志。

任何劳动、学习、文体活动、社会活动都需要一个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表现出坚毅、顽强、果断的精神和勇气,特别是那些不感兴趣或困难的活动,更能锻炼人的意志。

在实践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有的人坚韧不拔,战而胜之,有的人遇难就退,结果一事无成。

事实表明,越是困难的、不感兴趣的事情,越需付出意志的努力,这样才能培养起坚强意志力。

因此,在劳动中要知难而进,在学习中要敢于攀登,在科研中要不畏艰险,在社会活动中要不怕障碍。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锻炼和培养意志。

第四,创设特殊的情景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养成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形成,能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这就为大学生的自我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只有加强自我锻炼,周围的良好影响、榜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起作用。

锻炼自己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参加冬泳、高强度体育锻炼等活动;可以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同先进的、优秀的人进行比较;严格执行计划;通过写日记,检查自己的言行。

同时,又要善于掌握自己的愿望,对于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说大话或硬性坚持。

意志的实质在于决定的完成,只有忠实地执行已采取的决定,才能培养人的意志。

第五,善于自觉主动地控制自己。

控制自己是培养意志的关键所在。

控制自己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善于促使自己坚决执行决定,克服妨碍执行决定的恐惧、羞怯、犹豫、懒惰;二是善于在实际行动中抑制冲动行为。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

“坚强的意志——这不仅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的时候放弃什么的那种本事”。

因此,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对于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特别重要。

3.学会有效运用心理防卫机制

要提高挫折承受力,还必须学会有效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防卫机制是无意识的一种心理反应,用以防止社会规范所限制的不能接受或不能直接表达的本能冲动,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在无意识水平进行,因此带有自欺性质;二是伪装和掩盖事实,从而减轻对个体造成的焦虑与罪恶感。

弗洛伊德关于心理防卫机制的论述,把它的功能仅局限于处理性冲动或攻击冲动,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但心理防卫机制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运用。

一般来说,心理防卫机制是一种心理适应性反应。

当个体受挫时所采用的习惯性的、以无意识为主要特征的应付方式,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其内心焦虑、罪恶感以及维护失去的自尊心。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各种心理防卫机制,以减轻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维持心理平衡。

它是一种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但超出其使用范围或限度,就会变成病态。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适度、有效地运用它。

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有以下几种:

压抑。

生活中常见到一些人在非常生气时,努力控制怒气不要爆发出来,这种行为称为压制。

而压抑是指个体在不知不觉中自动地抑制威胁性的一种行动。

压抑是否认事实存在,把不愉快的心情在不自觉中有目的地忘却,以免心情不愉快。

宣泄。

即释放积郁的消极情绪。

压抑虽然能暂时减轻焦虑和获得安全感,但按捺不住内在的情绪困扰,久而久之可能使人变得性情暴躁或孤僻、沉默,甚至形成心理疾病。

而遇到挫折、失败,最好是一吐为快,想办法把内心的不满、不愉快的情感宣泄出来。

投射。

有时候我们会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将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动推到别人身上,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投射。

投射通常指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说别人有这种恶习或恶念,即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合理化。

指利用各种理由或借口以提高自身价值或争取社会认可。

换句话说,当事情失败时,以许多与事实无因果关系的理由加以解释,来取得心理平衡。

最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情形,即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这种心理防卫机制又称“文饰”。

认同。

是指一个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建立与另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个目标的同一性。

就是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在自己头上,或是将自己与所崇拜的人视为一体,以提高自己的信心、声望、地位,从而减轻挫折感。

如受挫后把自己与名人并论,学习成绩不理想,把自己与爱迪生、爱因斯坦并论,他们小时候不也被老师视为弱智吗,等等。

反向。

又称“矫枉过正”现象。

个体为了防止自认为不好的动机外露,采取与动机方向相反的行为,这种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不一致的现象,称为反向作用。

其目的是在于避免或减轻自尊心受损。

它实际上也是对个人的冲动和欲望进行压抑的一种心理表现。

升华。

当一个人在人生的主要目标和兴趣上遭遇失败时,将原来的理想转移到另一更有价值的事业上去,即升华。

如屈原被放逐以后,写出《离骚》;司马迁遭受凌辱,身陷囹圄,却以《史记》传世;歌德于失恋中得到灵感与激情,写出脍炙人口的世界文学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都是“升华”的典型例子。

补偿。

补偿是指个体行为受到挫折或个体某方面有明显缺陷而无法达到目标时,便加倍努力发展其他方面的优势和特长以及获得其他方面的成功,以此弥补由挫折或缺陷而丧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体表现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如某大学生长相不佳,于是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获得人们的注意,从而成功地维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