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3475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为了贯彻市委、市政府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战略决策,为银川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言献策,8月中下旬,由市政协副主席王丹华带队,市政协部分常委、委员及办公厅工作人员组成考察组,赴河南(豫)、湖北(鄂)省考察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学习两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豫、鄂两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做法

豫、鄂两省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从各自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充分发掘资源优势,为古老文明插上现代的翅膀,为文化旅游又好又快发展装上强劲动力。

另一方面,与时俱进,用创新的理念和时尚元素打造全新的文化旅游产业。

1、依托文化资源,突出产业发展特色。

宜昌突出水电生态、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特色,积极谋划了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三大类重点项目,建立了项目库。

郑州市紧紧围绕资源开发做文章,坚持文物保护与产业开发并重,文化事业繁荣与文化产业发展共同推进,通过演艺产品、园区建设、文化节会、文物展示等形式,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项目,将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和文化经济优势。

2、实施项目带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武汉市100多个旅游项目,总投资达300多亿元,有多家企业集团参与建设开发,投资均在亿元以上。

宜昌市积极争取国家旅游项目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项目,形成依托三峡、联动鄂西、呼应汉渝、服务区域之势,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建设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

郑州市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市跨越式发展重点工程,成立文化建设工程指挥部,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全市文化建设在较短时期实现突破性进展,该市依托项目建设促进了投资,扩大了招商,加快了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坚持精品战略,推动文化艺术持续繁荣。

郑州市实施艺术精品战略,推进艺术生产创新。

在成功推出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后,又相继推出其“姊妹篇”----舞剧《云水洛阳》,该剧公演之后,获得成功。

加上嵩山少林实景演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小樱桃”动漫图书等一大批文化产品,都是面向文化消费市场来策划、制作、运营的,既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又为城市增添了一张靓丽的名片。

襄樊市组织创作排演的京剧《襄阳米颠》在全国获奖,豫剧《山野秀才》、花鼓戏《宋玉》等一批优秀剧目,被湖北省列为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

4、发展新兴产业,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以郑州市最为典型,郑州市将加快发展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强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动漫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动漫产业基地,并派十余家企业参加第五届国际动漫节,集中展示了郑州动漫产业形象,吸引国内外企业关注郑州,到郑州创业发展。

5、打破地域界限,实现合作互利共赢。

豫、鄂两省打破长期以来各市之间缺乏互联互动局面,加强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郑州市与省内的洛阳、开封、安阳实现互动,打造中原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形成文化旅游主导型产业群,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武汉、宜昌、神农架、十堰市联手打造了黄鹤楼、三峡大坝、神农架、武当山黄金旅游线路,着力发展一体化旅游市场,共同建设区域性旅游目的地。

二、主要经验

1、注重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

豫、鄂两省都十分重视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多方筹资,既保护了一批有影响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又开发建设了一批适应文化旅游需求的人文景点。

以武汉市为例,从2005年以来,武汉市共引进旅游项目100多个,总投资达300多亿元,同时,还充分发挥国家红色旅游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了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步伐。

十堰市2008年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达2000万元。

随州市政府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不低于上年财政收入的1%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

郑州市自2004年以来,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对市区的文物古迹、景点进行维修,请专家学者帮助编制文物保护及展示规划,改造后的景点给郑州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洛阳市专门设置了节庆办,定编22人,正处级,每年春夏秋冬分别主办牡丹节、小浪底观瀑节、河洛文化节和伏牛山滑雪节,营造文化旅游浓厚氛围。

2、注重精品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

豫、鄂两省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众多,自然景观精美。

湖北省有三峡、神农架、武当山等精品景点,河南省则以其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嘉客。

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的决策部署,郑州市则将《风中少林》作为城市名片,推出其延伸产品,以《风中少林》为商标注册了19类100余项产品,内容涉及日用品、音像产品、化妆品等190多个小项。

另外,《云水洛阳》、《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剧目故事情节感人,舞美艺术精湛,给宾客以文化艺术的享受,也探索出一条把演艺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的新模式。

3、注重文化交流的宣传影响。

旅游业发展依托于文化产业,同时,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旅游业发展。

豫、鄂两省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了地方独特文化魅力,大大提升了影响力和知名度。

其中以郑州市举办的“三月三”拜祖大典最有影响,每年吸引了海内外数十万人前往寻根问祖,继而引发入境游热潮。

4、注重与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郑州市把动漫产业作为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立了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印发了《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武汉市初步形成了科教旅游、红色旅游、三国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体系,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襄樊市近年来推出《楚风汉韵看襄樊》系列活动,以树立名牌、打造精品的目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5、注重体制改革的成效显现。

郑州歌舞剧院走以剧目生产带动剧院建设的发展之路,探索出一条“投资主体股份制、市场运营项目制、演出活动代理制、创作人员委约制、主要演员签约制、演职人员聘任制”的艺术院团发展新路,真正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并存、兴衰与共的机制体制,实现了精品剧目创作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全局高度理解把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大意义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是推动银川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有益之举。

文化产业、旅游经济是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综合性产业,集生产性和生活性于一身,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硬实力的支柱产业,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增强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从经济功能看,文化旅游业是服务业的引领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由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变的主要力量。

从社会功能看,文化旅游业是社会文明的推动力量和重要标志。

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是改善银川发展环境、创建宜居城市的过程,也是推动银川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过程,必将带动银川整个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是银川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2009年银川市旅游总收入29亿元,相当于全市GDP总额的5.04%,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与打造旅游目的地和“运动休闲城市”还有差距。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一是有利于我市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二是有利于要素流动,促进我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三是有利于环境保护,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是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

世界旅游业发展规律表明: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旅游休闲消费需求迅速膨胀,旅游业将出现暴发性增长。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业将从“假日火爆”走向“全年恒热”。

与此同时,大众旅游消费结构正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旅游并重转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发展空间大大拓展,蕴藏着弯道超越和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

银川具有良好的文化旅游产业基础,同时也面临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银川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底气足、动力强,加快发展正当其时。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旅游业带动性强,仅旅游业就关联国民经济的109个产业、行业和39个部门。

据统计,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旅游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产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实现发展规模的快速扩张。

旅游业的渗透力强,不断催生复合型的新业态,不断实现产业层次的优化升级。

旅游业具有就业容量大、门槛低、范围广等特点,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旅游业是黄金名片,发展旅游业能够充分展示银川城市黄河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展现塞上湖城美景和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使国内外友人更多地了解银川,提升银川形象,拓宽对外交流合作领域。

(二)做好规划,狠抓项目,提升银川文化旅游整体竞争力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条件。

在巩固提高西线旅游的同时,逐步完善异军突起的东线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要尽快改善东线旅游交通条件,提高城市与景区、景区之间的可进入性,加快自驾车风景线和自驾车营地建设,按照国际旅游城市要求,完善市域内旅游引导标示系统。

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区。

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快打造银川旅游精品。

既要突出镇北堡西部影城、贺兰山岩画、西夏王陵等西部精品景点,又要兼顾中部中华回乡文化园等独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景点,也要适时将水洞沟、黄沙古渡等东部景点纳入重点推荐景区之列,提供多条来银旅游的精品线路,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营造良好环境,提升服务质量。

以“五创”为契机,大力开展绿化、亮化、洁化、美化活动。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自然区域和野生动物保护,加强文化遗产和建筑物保护。

强化城市灯饰工程管理建设,凸显凤城美丽夜景。

营造良好的市容环境,在建设“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同时,努力打造最适宜旅游的西部园林城市。

推进旅游产业标准化管理,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增强市民旅游意识和开放意识,提高对旅游的认可度,对游客的友善度。

加大国际信用卡POS机刷卡网点的布放力度,改善外币卡受理环境,加快构建外币兑换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市区外币兑换无障碍。

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发展会展商务旅游。

顺应国内外会展旅游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际会展中心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内外规模性会展活动在银川举办,推动银川商务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为适应会展商务旅游发展的需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星级宾馆和商务酒店,开发一批高档次旅游产品和夜间休闲旅游产品,编创精品文化娱乐节目,为商务旅客良好的住宿环境和休闲娱乐服务。

发展旅游购物,延伸产业链条。

银川有独特的回乡文化资源,丰富的农产品供应,具有发展旅游商品的良好条件。

应积极鼓励和支持专家学者和商家针对银川旅游商品的发展前景进行深入研究,为发展旅游商品提供最佳条件。

依托重点旅游区规划建设大型旅游购物中心,加快本地农产品、工业产品、文化艺术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化。

突出文化旅游,促进融合发展。

加强重点景区文化保护和开发,建设好一批重点特色文化旅游景区。

精心打造景区文艺演出节目,突出特色性,增强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提升完善旅游文化演出剧目,不断提升银川城市文化品位。

创新公共营销机制,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建议建立银川旅游公共营销专业委员会,建立由市政府、各县市区政府、企业等共同出资的营销筹资机制,建立银川旅游公共营销评估体系,以提高旅游公共营销效率。

充分发挥节庆活动在宣传旅游目的地、招徕客源、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挥节庆效益。

加强区域联动,开发跨区精品。

加强与石嘴山市的旅游合作,形成银川沙湖短途旅游线路,加快与中卫市、固原市合作,建立银川、沙坡头、六盘山景区中长途旅游线路。

(三)加强领导,提供保障,打造西部文化旅游核心城市

健全组织保障。

旅游业涉及的行业多、部门广,组织协调的任务重、责任大。

建议成立高规格的旅游业发展领导协调机构,坚持每年办几件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实事,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积极创造发展条件。

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要切实保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和人员配备。

各有关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大旅游观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形成步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健全规划保障。

广泛集中各方智慧,制定出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银川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规划出台后,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以此为依据,搞好本地发展规划。

要切实抓好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

建立规划落实长效机制,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健全政策保障。

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银川应根据新时期、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借鉴外地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措施,使其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健全资金投入保障。

一是加大财政旅游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二是在重大旅游项目上,政府要加大前期引导性投入,积极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和项目向重点县市区、重点旅游景区及旅游特色街区倾斜。

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除主要用于宣传促销外,还要通过开发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用于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目的地城市必需的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实施奖励政策。

对进入全国100强的旅行社、年接待人数达到百万以上的旅游景区,在企业已缴纳企业所得税中属同级财政收入部分拿出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五是对旅游节庆创意、大型旅游文化演出等项目启动阶段给予引导性资金扶持。

健全人才保障。

建议组织、人事等部门将文化旅游经济及其发展方面的理论知识纳入党校和行政学院领导干部培训的教育计划,整体提高领导干部的旅游专业水平。

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制定和完善高层次、紧缺专业类旅游人才引进政策及配套政策。

建立旅游专家咨询队伍,加强旅游专业院校、旅游培训机构建设。

有意识地选拔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重点旅游企业、旅游村镇就业。

加强重点旅游区域的大众旅游教育,积极开展社区旅游教育活动,重点培养旅游地居民好客意识、环保意识和旅游商品开发意识,加强旅游地居民历史知识教育、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生态教育和文明习惯教育,为银川旅游和谐、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银川市政协学习考察组

2010年8月3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