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6008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5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世界近代史精练.docx

复习必备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5世界近代史精练

专题05世界近代史

一、世界近代政治

(一)单选题

1.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1689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也是政治的中心,但英国内阁稳定,政局稳定,这是因为法国

A.君主制更符合法国国情B.共和制是妥协的产物

C.权力的制衡不健全D.议会是权力中心

【答案】C

【解析】法国虽然确立共和制,法国的总统是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相对于英美,法国权力的制衡相对较弱,故C项正确。

法国共和制更符合法国历史发展趋势,故A项错误。

材料比较的是英美权力制衡效果,不是说明共和制是妥协的产物,故B项错误。

两国议会都是国家权力中心,故D项错误。

2.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

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

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B.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

C.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D.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

【答案】D

3.1840年英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因此有人认为“1832年的议会改革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催化剂”,下面最能支持这个理论的依据是1832年议会改革

A.缓和了资产阶级间矛盾B.提高了女王的政治权威

C.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D.有利于英国政局的稳定

【答案】C

【解析】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要求改革下议院的席位,英国对于发动鸦片战争主要是打开中国市场,销售国内工业革命产品,故C项正确。

1832年改革并不是缓和资产阶级间矛盾,故A项错误。

女王此时已经是“统而不治”,故B项错误。

有利于英国政局的稳定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4.1693年英国议会提出《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

该法案被国王威廉三世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年才获得通过。

下列对上述内容解释正确的是

A.英王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B.英国政体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倒退

C.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在渐进中完善D.英王最终失去了全部的政治权力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内容上看,《任职法案》的规定实际上是确保议会组织上的独立,使议会不受国王控制,从而可以限制王权,使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故C项正确,B项错误;1689年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来限制王权,1707年通过的《任职法案》是对《权利法案》的补充,故A项错误;D项错误,错在“最终失去了全部”。

5.1763年,议员威尔克斯发表文章对国王乔治三世在议会的演说进行批评,并申明他批评的是政府而不是国王,但国王仍以诽谤罪下令逮捕他,还操作议会剥夺了他的议员身份。

1768年,威尔克斯连续两次当选议员,国王又设法让议会连续两次剥夺其议员身份。

威尔克斯事件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国王和议会权限尚未明确B.议会完全被国王控制

C.君主专制统治在逐渐加强D.内阁制已经遭到破坏

【答案】A

6.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

这实际上说明“光荣革命”

A.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B.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

C.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A

【解析】材料“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反映了光荣革命有大量民众的参与,说明光荣革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议会的地位和权力,故B错误;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革命,不是“暴力剥夺国王的行政权”,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君主立宪制确立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A。

7.“分权原则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

”“它的目的不是避免权利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

”这主要说明()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B.分权以效率为代价保障民主

C.分权会带来权力间的摩擦D.分权是一种很无奈的选择

【答案】B

【点睛】

美国1787年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

分权与制衡学说来自洛克和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美国人把思想、理论转变为实践和制度。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指出: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可以看出,美国宪法所体现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包括两种类型的分权:

①纵向的分权,即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州政府)的权力划分。

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联邦制来实现的。

②横向的分权,即国家权力机构或州权力机构内部的分权。

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三权分立体制来实现的。

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

1912年宪法第十七条修正案生效,该修正案规定,确立代表各州的美国参议员必须由民众直接选举。

这说明

A.美国各州州权有所下降B.参众两院发展趋同现象显著

C.-战推动美国民主进程D.政治民主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参议员选举由州议会选出变为民众直接选举,这是美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体现,与州权升降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参议员的选举,不能得出参众两院发展趋同的结论,故B项错误;一战发生于1914年,与材料时间不对,故C项错误;据1787年宪法民众政治参与主要是选举众议员,根据第十七条修正案民众也能参与参议员的选举,故D项正确。

9.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中央和州的权力均取自人民,互不相属,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这一规定体现了

A.人民主权原则B.分权制衡原则C.联邦共和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央和州的权力均取自人民,互不相属,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这体现了美国在加强中央权力的同时,在宪法也规定各州拥有的权力,实现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有机统一,这是美国联邦共和制原则的体现,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材料信息体现的原则,排除。

故选C。

10.“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材料闸述的主要观点是

A.民主共和B.三权分立C.人民主权D.社会契约

【答案】B

11.1789年冬,美国总统华盛顿到达波士顿,准备参加马萨诸塞州长汉考克的晚宴,但因汉考克称病没有拜访总统,华盛顿最后取消了参加晚宴的安排。

华盛顿此举意在

A.表明两人政治立场的对立B.划清中央与各州的政治权限

C.突出美国总统的个人权威D.维护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威

【答案】D

【解析】从材料“1789年冬”“因汉考克称病没有拜访总统,华盛顿最后取消了参加晚宴的安排”中可以分析出,华盛顿和汉考克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中央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关系,华盛顿此举意在维护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威,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两人之间的政治对立,故A项排除;B项是1787年宪法规定的,故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总统个人权威,故C项排除。

【点睛】

“1789年冬”“因汉考克称病没有拜访总统,华盛顿最后取消了参加晚宴的安排”是解题的关键。

12.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

这一做法

A.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B.表明媒体凌驾于政府之上

C.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D.有利于防止公共权力膨胀

【答案】D

【解析】材料中“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这有利于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防止公共权力膨胀,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决策问题,排除A;新闻媒体不可能凌驾于政府之上,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法律的神圣性,排除C。

13.直到1879年1月,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派历经百年才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及总统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样,“公爵们的共和国”才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起来。

这反映出

A.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B.法国民主政治之路的艰难

C.法国民主政治构建任务的完成D.保皇派实际上主张建立共和制

【答案】B

14.法国1791年制宪会议之后,国王路易十六不得不从以前的“路易,承上帝之命。

法兰西及纳瓦尔之王”,改称为“路易,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法兰西人之王”。

这一变化所体现的政治原则是

A.三权分立B.民主法制C.分权制衡D.自由平等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路易,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法兰西人之王”来看,国王路易十六的权力是来自宪法,且受到法律的制约,因此这一变化体现的是民主法制。

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A、C、D项。

15.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B.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

C.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而德国的皇帝是世袭的

D.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法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需对两院负责,虽然有权在参议院的同意下解散众议院,但无权解散参议院。

故B项表述不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故A项表述正确;通过史实可知,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德国皇帝通过世袭进行继承。

故C项表述正确;根据史实可知,法国实行共和制与德国实施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顺应了这种大势的表现。

由于实行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两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故D项表述正确。

综合以上,答案为B,排除ACD三项。

1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议员不能因为议员身份而在政府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

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议会议员地位低下B.打击帝国议会议员C.初步建立民主政治D.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帝国议会的议员由普选产生,应该代表选民的利益诉求、慎重行使手中的权力;如果议员从国家领取薪俸和报酬,就容易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影响,从而破坏民主政治的正当性;这说明德意志帝国初步建立了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提及议员地位的问题,无法推断出议会议员地位低下,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打击帝国议会议员,而是强调德意志的民主政治建设状况,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德意志的民主政治建设状况,而不是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排除D。

17.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

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符合德意志帝国政体特点的是

A.“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

B.“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

C.“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

D.“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带有鲜明的封建残余,政治权力大于立法权力,所以与之相符的是B项,A项符合英国政治的渐进性,C项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制定;D项符合美国共和政体。

18.(加试题)恩格斯曾说: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是马克思或我都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下列关于唯物史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历史上一切政治、意识形态都是由经济决定的

B.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C.唯物史观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D.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出自马恩合作完成的《神圣家族》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可以看出,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正确;材料“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说明A项错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C项错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故D项错误。

19.1824年,欧文在美国买下1214公顷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

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

这一举动

A.是解决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的一种尝试B.是成熟的思想理论在现实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C.为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可行案例D.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主张建立合作组织,创立“新和谐公社”,但结果却是失败的,欧文的这一举动是解决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的一种尝试,A项正确。

欧文的“新和谐公社”思想不是成熟的思想理论,其实践结果是失败的,排除B。

欧文的“新和谐公社”虽然失败,但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但却不是“提供一个可行案例”,排除C。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与材料不符,排除D。

20.1871年4月1日,巴黎公社宣布,无论是公社最高领导机构公社委员会的成员还是公社所属的每个工厂或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经过选举产生。

这一举措

A.意在加强与民众联系B.说明政府注重良好形象的维护

C.保证了公社的革命性D.赋予民众加强监督公社的权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巴黎公社宣布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要由选举产生,这一举措意在加强与民众联系,体现了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A项正确;B项对材料解读错误;C、D两项从材料中的信息中无法得出。

故选A。

21.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

他在《随使法国记》中写道:

“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

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

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作为目击者作者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B.作者对巴黎公社爆发原因的分析比较客观

C.有助于国人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D.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夫乡勇乏叛”“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可知,作者认为巴黎公社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农民阶级叛乱,由此可知,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故D项正确;目击者作者的记述属于第二手资料,不一定客观真实可信,故A项错误;作者对巴黎公社的认识不足,不能对巴黎公社爆发原因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故B项错误;作者对巴黎公社的认识不足,而不一定真实可信,不能为国人提供的经验教训,故C项错误。

22.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

下列表述属于二者共同点的是

A.使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B.建立了新型的最高权力机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D.体现公正平等,为本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答案】B

【点睛】

本题熟悉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紧扣设问“共同点”,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北美殖民地,议会是在殖民过程中由各个殖民点(城镇)选出的代表组成的,代表名额一般是公平分配的,因此,人们普遍相信,议会议员首先是他那个地区的人民选到议会里的“代理人”,而不是代表某种更广泛利益的独自思考的“政治家”。

因此,人民是现实地选举了代表,代表也是现实地代表当地选民的观点。

这就是所谓“现实代表制”。

——摘编自谭君久《当代各国政治体制

——美国》

材料二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摘编自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三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

……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

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

……总统统率武装部队。

总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

——摘编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美殖民地议会组成的特点。

材料中的“现实代表制”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析材料二,归纳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在选举形式上的不同。

【答案】

(1)特点:

代表的名额分配比较公平;代表要对选民负责。

问题:

殖民地人民力图保障自身的利益。

(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2)特点:

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实行联邦制;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

意义:

巩固了德国统一;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不同:

德国君主立宪制下君主由世袭产生;法国共和制下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代表名额一般是公平分配的”“代表也是现实地代表当地选民”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殖民地保障自身利益出发回答。

第一小问从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特点回答;第二小问意义从德国统一以及经济发展角度回答。

依据材料二“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以及材料三“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归纳回答。

点睛:

法国共和政体和德国君主立宪制比较

比较项目

德国

法国

国家元首

皇帝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议会选举

国家元首的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国家的权力中心

皇帝

议会

议会权力

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行使立法权,受总统制约,但享有真正、独立的权力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是在中世纪、近代或现代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

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必须的;另一方面,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

——王宇博《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历史选择》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

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

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第五条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第六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节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进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政局持续动荡的原因,并指出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立法权),同时保留国王。

进程:

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2)原因:

法国专制王权强大;法国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革命力量不够强大。

标志: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3)特点:

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影响:

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保留了君主专制、军国主义残余,为德国发动对外战争埋下了隐患。

二、世界近代经济

(一)单选题

1.16世纪,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回欧洲,如丝、绢、瓷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

由此可见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商业革命促进贸易发展

C.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D.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

【答案】B

【点睛】

解题注意“16世纪”“中国货物运回欧洲”“由欧洲运来”。

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结合相关史实解读这番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亚非拉地区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C.进一步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D.各大洲之间的经济交流已经取代了战争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的商业联系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扩大了市场,使世界各大洲的商业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项正确。

A项是殖民主义扩张之后带来的影响,但材料强调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排除。

C项是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但材料强调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排除。

经济交流并不能取代战争,排除D。

3.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下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这说明

A.中西方文化科技存在差异B.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C.西方传教士在华广受欢迎D.中国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利玛窦修改地图,把中国放在中心,是为迎合统治者的自大心理,实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坚持认为中国应居于世界中心,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科技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中西方文化科技存在差异,排除A。

西方传教士是因为顺应了中国人的愿望和要求才受到欢迎,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而是强调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排除D。

4.“商业革命”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商业竞争和对海洋的控制权,引发了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等大国之间战争,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意在说明

A.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B.“商业革命”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D.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已初步建立

【答案】B

【点睛】

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

伴随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新的商业强国开始崛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