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6150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

民族认同——华夏内部

1.(2020江西一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精英分子为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以求得到重用。

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

“朝秦暮楚”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

这说明当时的精英分子

A.没有政治信仰和操守B.以国家统一为理想

C.以改善民生为目标D.民族共同体观念强化

(2018日照联考)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018湖南十校)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

于是,齐君下令退兵。

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盟约对各诸侯的政治约束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制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答案:

DBD

2.(2020三湘名校联盟)刘丹忱指出“‘天下观’形成于先秦,它是中国古代的世界秩序观,其最高理想是天下大同,这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包容非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胸怀天下的不只是身居高位者,每一个人骨子里都有天下为公的思想。

材料意在说明,这种天下观

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B.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越来越淡薄

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D.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基础

答案:

D

3.(2018衡水六调)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到了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

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答案:

D

4.(2020临川一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

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

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答案:

C

5.(2020洛阳三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

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于段B.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答案:

B

6.(2020河南广东湖南湖北联考)1902年,吴汝纶上书管学大臣张百熙,提议统一国语:

“此音尽是京城声口,尤可使天下语音一律,今教育名家率谓一国之民。

不可使语言参差不通。

”1906年,提学使黄绍箕等考察日本教育后,向其教育会咨询语言统一的问题。

清末的“语言统一”

A.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政治民主化探索B.适应了播音表达规律的要求

C.有助于近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构建D.为废除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答案:

C

7.(2018百校联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儒家一方面力倡严“夷夏之辨”,讲“夷夏之防”,举“尊王攘夷”大旗;一方面又提出“用夏变夷”和“礼分华夷”,强调以文化论民族、以礼义辩夷夏的开明思想。

宋儒对“正统”的评判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强调传统“正统”观中只认华夏——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的看法,而是强调政权是否统一了“天下”。

欧阳修则尤为注重强调政权是否延续、是否发扬了儒家的“道统”。

欧阳修和司马光都把儒家的“大一统”和“道统”放在首位作为衡量“正统”的标准,而不是强调统治民族是谁的问题。

此后,“华夷之辨”思想逐步让位于“华夷一体”思想,经历元、明、清时期的充分发展,到清代乾隆时期,“华夷一体”、“天下一家”最终成为儒家民族观的主旋律。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1882年,王韬在《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使用了“民族殷繁”的说法,从此“民族”一词始见于近代文献。

而为了唤醒民族自觉与建构民族认同,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

他明确地指出,当今的时代是“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9年提出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中华民族,由此屹立于世界主权国家体系与民族之林,成为世界国家之冠的思想。

孙中山指出“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

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在此之后,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变,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多元一体的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摘编自徐嘉《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伦理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儒家民族观发生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儒家民族观相比近代民族观念有何进步之处,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15分)

【参考答案】

(1)变化:

由“夷夏之辨”“礼分华夷”到“华夷一体”“天下一家”。

(4分)

原因:

民族融合的加强;理学思想的影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发展完善。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6分)

(2)进步之处:

民族自觉意识加强;中华民族观念形成;国内各民族平等;中华民族应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相伴面生。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5点9分)

主要影响:

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有利于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有利于近代中华民族整体国家观念的形成;但没有引导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和富强。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6分)

民族认同——华夏与少数民族

1.(2018武汉调研)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长郡模拟)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

(2018武汉调研)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

这表明了当时

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2020惠州二次)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是颛顼、帝喾、尧、舜的祖先,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祖先,还是汉朝人和匈奴人共同始祖。

这种观念有利于

A.消除民族矛盾B.促进边疆开发C.加强君主专制D.强化民族认同

(2019成都三诊)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快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D.自然科学的进步

(2019成都七中)南宋孝宗年间,有大臣上书指出:

临安府风俗,“(民)效异方之习”,“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声音乱雅,好为北乐”,奏请禁之惩之。

这一奏议折射出当时

A.城市商品经济发达B.民族文化交融增强C.中原文化影响扩大D.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2019宜宾一模)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

这一变化

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D.推动了战国变法

(2020河南领军考试)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常给臣下赐胡姓,同时又为其改名,所改之名为汉名,多是儒家文化用语,如独孤信、长孙俭。

这一行为

A.有助于民族文化认同B.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落后

C.促进了儒学开始兴起D.加速少数民族文明衰落

(2018重庆三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

这表明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2019武汉调研)在《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中,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并不少见。

其中,楚庄王引用《诗经》数量之多,尤为引人注目。

由此可见

A.礼乐制在楚地广泛传播B.楚文化体系完全形成

C.楚人华夏认同意识增强D.楚文化神秘色彩浓厚

答案:

AADABCADBC

2.(2019湖北七校)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

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

(2019武汉联考)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有利于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2019河北省联考)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

这表明当时()

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

(2019保定二模)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

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

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

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

由此可知中山国文化

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B.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

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

(2019乐山调研)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雅乐”的传播

A.推动了文化认同B.实现了思想统一C.加强了中央集权D.孕育了宗法制度

(2019哈师大附中)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

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

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统一D.消除了语言隔阂

答案:

CDDBAB

3.(2020江西师附)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

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文化的整合B.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

C.扩大了统治的疆域D.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

答案:

A

4.(2019衡水二调)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

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

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材料旨在说明

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

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

(2019贵阳一中)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

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导致分封制下诸侯势力的强大B.有利于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

C.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D.促成了华夏民族的最终形成

(2019衡水二调)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

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

(2019临川一中)公元前7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兴兵起事。

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助邢、卫复国;晋文公兴兵勤王,护遭狄人驱逐的周襄王还都复位,继而灭掉潞、甲氏等狄人小国。

这些行为

A.加快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

C.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D.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

 

答案:

ABBA

5.(2018合肥质检)“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

”材料反映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B.完全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

C.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A

责任意识

1(2020清华诊断)明代东林书院刻有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认为:

“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

”这反映了明代

A.知识分子深受政治压迫B.八股取士日益束缚思想

C.士大夫的济世安民情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价值观

答案:

C

2(2020成都检测)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改良文字,使文字悉统于声音”的主张,许多知识分子出了汉字拼音化的方案,发起了切音字运动,强调“字话一律、文话相通”,以达到

“中国虽大,犹如一家”的

目的。

这反映了当时

A.向西方学习进

人了伦理层面B.取消方言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C.文化传承的难题得到了解决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有所增强

答案:

D

3(2020保定一中二次)下表摘编自清末重臣戴鸿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国考察后撰写的《出使九国日记》。

由此可知戴鸿慈

参观地

感想

伦敦博物馆

吾国宫内宝物,流传外间者不少,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

美国总统故居

诚哉!

不以天下奉一人也

德国

中国“观望不前,未知用电之理”,实属可耻

A.是立宪派代表B.主张民主共和C.反对清朝统治D.充满爱国情怀

答案:

D

4.(2020重庆八中)1841年,当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时,珠江两岸聚集数万百姓,平静地围观着战事;当官船逐一被击沉,官兵纷纷跳水时,两岸百姓纷纷发出唏嘘声,如看马戏看到精彩处一样。

这表明当时

A.国人民族国家意识淡薄B.百姓与清政府矛盾日益尖锐

C.中英民间交流较为频繁D.民众已经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2019武昌调研)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

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

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

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AB

家族凝聚

1.(2018泸州三模)流传至今的彭氏家训说:

“孝始于事亲,忠始于报国。

……士农工商,各勤其事。

冠婚丧祭,必循乎礼务勤俭而兴家庭,务谦厚而处乡里。

”据此可知古代宗族管理的主要价值是

A.保证宗族内部团结B.规范血缘伦理关系

C.维系家国社会稳定D.传承家族礼仪文化

答案:

C

2.(2019南充)《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

材料反映了

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

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力相同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

答案:

B

3.(2019北京大教育)罗马法规定:

妻先于夫而死或婚姻因妻子的过失而解除,则夫可取得妻的嫁资。

反之,如果夫先死或婚姻因夫的过失而解除,则妻就没有相等的权利。

这说明罗马法

A.重视维护贵族利益B.加大对婚姻过失的惩戒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注重维护家庭的稳定性

答案:

D

4.(2018合肥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颜之推在官学衰落、贵族子弟身亡家破的悲剧中,意识到教导族中子弟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写下一部体系宏大的《颜氏家训》,给颜氏一族和社会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整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的原文和典故,将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

《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

据《中国丛书综录》记载,自魏晋南北朝之始,历朝历代都有“家训”类的成书作品。

宋朝出现的5本家训作品都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体系。

——摘编自罗乐《(颜氏家训)家庭美德思想及其价值》

材料二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他将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

梁启超对子士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

他认为做学问不能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梁启超教育子女“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

他将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偏于私德,是为“人人独善其身”;西方道德偏于公德,是为“人人相善其群”。

他志在把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摘编自段燕蓉《论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指出《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

【答案】

(1)颜氏特点: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突出人伦秩序;强调德行与知识;体系宏大,影响深远。

梁启超特点:

融合中西方思想;教育理念先进、方法多样;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2)历史背景:

颜氏:

农耕经济的发展;儒家文化的影响;宗族观念的传承。

梁启超:

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自强救亡思潮的兴起。

历史价值: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5.(2020西南名校联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家庭革命是近代思想激进的读书人在中西竞争的语境下,重置个人与家庭、国家与天下的一种尝试。

救国的追切性,使趋新的读书人主张国民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

到五四前后,原本是温暖港湾的家庭成为受新思潮感染的青年急于逃离的桎梏,家庭形象急转直下。

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导致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复合式大家庭不再占优势。

大批女性走出家门,进入近代工厂成为产业女工。

家庭女性摆脱依赖心理,崇尚自立。

加之西来的自由、平等观念冲击打破三纲之说甚嚣尘上,家庭革命进一步激烈化为父子、夫妻平等的构想。

“爱则为夫妇,不爱则不能成夫妇”。

1942年公布的《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规定:

“夫妻感情恶劣,任何一方均得请求离婚。

——摘编自赵妍杰《为国破家:

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等

材料二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年—1901年),和谐向上的家庭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核心之一。

大家庭逐渐向核心家庭即夫妻式家庭转变。

家庭逐渐失去了生产性功能,精神和情感功能却得到强化。

伴随着工业化带来工作与家庭日益分离,英国中产阶级壮大,他们极为重视家庭,赋予家庭极高的象征意义和神圣地位。

他们认为家庭作为私人领城,应与外面的商业和政治的公共领城严格分离。

妇女是“家庭天使”,她们逐渐退居家中,相夫教子,做全职家庭主妇。

浪漫主义关于无知的信仰推动了童年的理想观,创造了被称为“儿童崇拜”的观念,以孩子为家庭的中心。

——摘编自李宝芳《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观念》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家庭革命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家庭变迁的异同。

(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变迁的原因。

(12分)

答案:

(1)(13分)

同:

家庭规模缩小;家庭情感功能增强;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城市家庭生计倚重工业。

(每点1分,4分)

异:

中国先国后家,英国重视家庭,家庭私人化,公私严格分开;中国家庭形象负面化,英国家庭形象神圣化;中国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逐渐独立,英国女性回归家庭,依赖性强。

(每点3分,9分)

(2)(12分)

原因:

中国: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民族国家意识不断觉醒;社会动荡,战争不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家庭棉纺织业衰败;西学传入,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知识分子群体的反思和探索。

(任答三点即可,6分)

英国:

工业革命开展,经济发展和议会改革提高了中产阶级男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社会竞争加剧,需要家庭的温暖;英国王室、政府的鼓励;浪漫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

(任答三点即可,6分)

民族国家观念

1.(2018朝阳二练)有学者称,20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

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山东师附)

A.维护政局稳定B.进行革命动员C.建立统一战线D.培育国家认同

(2019南充)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为获得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承认了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国人将其列为“五九国耻”,第一次有了法定的国耻纪念日。

这反映了

A.民族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觉醒B.袁世凯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二十一条”的危害前所未有D.五四运动推动了爱国意识的觉醒

答案:

DA

2.(2018毛坦厂)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安置“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期亦如此。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传统儒学丧失了主流地位B.改良社会风俗成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D.现代国家意识正逐步形成

答案:

D

3.(2018襄阳调研)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B.政党政治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