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6498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

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

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

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思想感情。

难点:

疏通文意,把握文中出现的各种文言现象。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情况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2.在诵读中理清行文思路。

【重点难点】:

在诵读中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地方——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

“达则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简介作家作品、有关背景及辞的特点

1.知人论世:

古今隐逸之宗——陶潜

陶渊明(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生于东晋后期晋宋交替之际,其时家势已渐衰落。

后因家境贫寒,29岁时走上仕途。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壮志。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但每次出仕的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20多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穷交迫去世,终年63岁。

今存陶渊明诗歌共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概分为两类:

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另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他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他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篇数不多,影响去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背景资料:

陶渊明41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

“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3.文体常识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例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解说题目

本文由“序”和“辞”两节。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三、检查预习

1.实词的正音(找学生完成正音。

求之靡(mǐ)途心惮(dàn)远役稔(rěn)

眄(miǎn)载欣载奔(zài)轻飏(yáng)敛裳(cháng)

西畴(chóu)耘耔(yúnzǐ)窈窕(yǎotiǎo)

2.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诵读,教师指导,理清文章脉络

一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明确韵脚,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第l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

“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

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说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

“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概。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籽”“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情神自由。

三读,理清线索,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辞归——归途——归舍——归园——归田——归心

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五、归纳出全辞的脉络,初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

第一部分

(1):

辞官——归途(鄙弃官场,向往田园)

第二部分(2、3):

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田园生活充满乐趣。

第三部分(4):

感悟人生,乐夫天命。

六、布置作业

整理文言知识。

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并序

辞官归家

抵家出游鄙弃官场,向往田园

感悟人生寄情山水,安贫乐道

 

第二课时

【课堂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文中出现的各种文言现象。

2.了解作者解绶去职的直因是“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3.领略辞中所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体味诗人鄙弃官场思想感情。

难点:

疏通文意把握文中出现的各种文言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体会了陶渊明的情怀,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生活和内心,细细品读他的《归去来兮辞》。

二、检查作业(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教师点拨、明确)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

2、古今异义词:

于是风波未静(风波古义:

指战乱。

今:

比喻乱子。

尝从人事(人事古义:

治人之事,指做官。

今:

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义:

家里亲人。

今: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以外的人。

3、词类活用:

幼(形-名)、怡(使动)、傲(形-名)、日(名-状)、策(名-动)、时(名-状)、悦(意动)、乐(意动)、琴(名-动)、书(名-动)、棹(名-动)、善(形-动)。

4、一词多义:

(1)心

a.因事顺心(心意);b.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2)夫

a.问征夫以前路(行人);b.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3)事

a.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之事);b.从人事(指治人之事)

(4)故

a.故便求之(所以);b.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5)之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往,到);b.求之靡途(代词,代长吏)

c.四方之事(助词,的)

(6)奚

a.奚惆怅而独悲(何,为什么);b.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7)奔

a.载欣载奔(跑去);b.情在骏奔(奔丧)

5、特殊句式: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②乐乎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

③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

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

⑤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

⑥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

6、实词的意义:

谏(劝止,挽回);飏(扬,形容船行驶轻快的样子);熹微(微明,天未大亮);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眄(斜看。

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即言其狭小);策扶老(拄着拐杖);矫首(抬起头);翳翳(阴暗的样子);盘桓(徘徊);畴(田地);巾车(有布蓬的小车);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善:

(喜好,羡慕);寓形(寄托身体);委心(随心);皋(高地);耘(除草);乘化(顺随自然)

7、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载(且,语气助词);就(将要,副词);言(语气词,不译);

行(将要,副词);已矣乎(算了吧,语气助词);聊(暂且,副词)

三、研习——序

思考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

你觉得哪一点

是最根本的?

(1)“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己去做本性不愿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难以忍受,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3)“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小结: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原因。

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四、具体赏析,体会感情:

诵读第1段

1、思考: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明确: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

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

“心为形役”,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形”,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

表明其心情很轻松。

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

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

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

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2、思考:

结合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

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3、本段还能读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

归家急切之情。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课堂目标】

1.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弃,对农村自然景观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2.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文中对农村自然景观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抽查背诵)

二、品读课文,体味作者思想感情、人生志向

1、精读第二段,诵读本段时要读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

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

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

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

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

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

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

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2、设问:

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

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3、诵读第3段,思考:

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悦亲戚之情话——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2)乐琴书以消忧——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

(3)告余春及,有事西畴——与乡邻交往之乐;

(4)窈窕寻壑,崎岖经丘——巾车孤舟出游之乐。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

接着表示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

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

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

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

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

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

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

4、设问:

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此段是转承段。

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

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5、诵读第4段,思考: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又有何表现?

明确:

“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

思考: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

依据何在?

明确:

“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通过想象,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

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

讨论: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明确: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

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

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

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提高理解

根据提示,学生齐读。

进一步细品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脉络,找出名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并说明在语境转移的情况下该怎么运用。

提示:

决意归去……,归心之切……,家室之乐……,田园之乐……,交往之乐……,出游之乐……,人生感想……。

名句的找寻不求统一,只要学生能找出来说明作用并能运用即可。

以下所列,可资参考。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在文中作者以此宽慰自己。

作者觉悟到过去出仕之事做错了,已经不能改正,但知道未来之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

此句在文中有明确所指,然独立看,也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伤,凡事应当往前看,抛却过去,把握未来之语境。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用“无心”、“知”两词,将云、鸟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于物,物与人融合一体。

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率直、朴真的情感。

从中可以感知自然是人情感之对象,自然着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神气。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此句为作者出游时所见的初春生机勃勃之景象,是实景,也是心景。

早春光景,见归来之可乐,万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暂之感慨。

披迹寻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登上东边的高冈而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而把诗歌吟唱。

作者以此句表达自己隐居田园,快然自足,读之“素怀洒落,逸气流行”。

用之面对自然,豪情满怀,心生壮阔之志,亦未不可。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再次领会陶渊明的情怀。

2.在文本熟习的基础上,用内容来对对联。

【重点难点】

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教学过程】

一、鉴赏《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内容赏析: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根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亮归来。

“带月荷锄归”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阒静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画图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洋溢着使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沿途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了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二、教师出上联,上联要求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学生对下联,对句亦应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

只要大致能对则成,不求工整。

上联例:

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

此联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三句;“名可越”点明作者胸襟。

对句例:

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

此对句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两句,“亦舒心”点明作者归田园之心情。

又例:

稚子亲邻,几言情话忧能消。

此对句用“稚子候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两句,虽对稚子恐难曰情话,但亦差可对矣。

又例:

清流皋畴,几首小诗气能清。

此对句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将有事于西畴”两句,庶见能对。

三、自组对联。

由学生联缀文中词句而成联。

例:

1、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2、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3、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之情。

四、悬求对句。

不仅由教师向学生悬求对句,也可由学生提出上联,悬求同学对句。

例:

1、不求富贵,不期帝乡,只求乘化以归尽。

2、向荣之木,始流之泉,万物皆得时令。

五、检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通过这篇文章的解读我们体会到了这篇文章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可能对陶渊明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你心中的陶渊明是什么样的?

请根据例句,仿写一句话。

例句:

你是一个孤傲的送,挺立于尘世之外。

教师小结:

你是一棵傲雪的梅,挺立在霜雪之中。

你是一朵闲适的云,飘荡于蓝天之外。

你是一株隐逸的菊,开在宁静的东篱。

你是一只卷飞的鸟,飞向自然的山林。

六、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

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他归来的决心。

陶渊明,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安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我们了解陶渊明的归隐情结,了解中国文人精神文化的一个窗口。

七、布置作业

结合第2、3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归隐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