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7139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docx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1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4.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同学们,老师和大家玩儿个看图猜文的游戏,大家想玩吗?

准备好:

猜一猜,这是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中的插图?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能说一说这三篇课文有一个什么共同点吗?

(都是文言文)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些学习方法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指导“戎”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课文)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自己的节奏。

指名读。

2、老师范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3、齐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小组自主学习:

课文读准确了,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请同学们运用已会的方法读一读,想一想,想好后把你读懂的和读不懂的内容小组内交流一下。

(二)、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所谈内容,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1、学生谈第一句时课件出示第一句。

A、(把“尝”)变红。

“尝”现在的意思是——品尝尝试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尝”字出现在句首一般表示时间。

在这里是曾经的意思。

B、理解“诸”

(课件中“诸小儿”字体变红)“诸小儿”指的是(一些小朋友)。

让学生谈。

出示词语:

诸儿诸位诸宾客

这些词,你读一读,看分别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表示许多人时常用这个字,可见诸就是许多、众多的意思,你看运用组词的方式就理解了这个字,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继续交流你读懂的内容。

A、出示第二句(学生谈这句时)。

他讲的你听懂了吗?

老师有一个办法能让你讲述的更生动。

(课件变红多子折枝)出示图片,看到多子折枝,结合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四字词语。

(果实累累、硕果累累、累累硕果)。

竞走中的走,现在是行走的意思,在文中是争着跑过去。

由此,你又想到了哪个四字词语?

(争先恐后)。

“不动”呢,你想到了哪个四字词?

(纹丝不动、一动不动)

现在谁能用上我们积累的这些四字词语再来说说你的理解。

小朋友们看见大路边的李树上果实累累(硕果累累),就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动不动。

B、“看”前面没有内容,这两个同学讲述自己的理解时,却把缺少的内容补充上了,真好!

这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省略,我们在理解时要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上,别人听起来就会更明白。

你看,我们理解文章内容时,又学会了这几种方法:

展开想象、借助积累、补充省略

3、想象到这么有趣的画面,再读这句话肯定味道就不一样了!

齐读。

A、现在老师想当当记者采访一下在座的小王戎:

看到这么多诱人的李子,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

这两三名学生谈。

B、这几位同学真厉害,已经读懂了第三句话的意思,谁再把我们合作的内容讲一讲?

学生谈。

他说的成竹在胸,咱们一起读出来吧!

齐读。

诸小儿摘下李子尝了尝,怎么啦?

学生读最后一句。

“信然”怎么理解?

最后一句你怎么理解?

4、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故事讲完了,现在谁能完整的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呢?

(出示原文对照)讲故事时,为了吸引听众,可以加上我们的想象,绘声绘色的补充出人物的语言。

谁再讲给大家听一听?

四、探究“之”的用法。

1、同学们,再来看课文,文中有一个字反复出现,但意思却各不相同,快找一找,我看谁的眼睛最亮?

2、你真善于发现,三个“之”字,各代指什么呢?

放在句子当中,谁说一说?

A、指代李子B、指代王戎为什么不摘李子这件事儿。

C、指代李子3、总结:

同学们看,文言文就是这么有趣,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会呈现不同的意思。

五、感受人物特点,熟读成诵。

1、接下来,我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读一读,看看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读后指一人谈。

2、你从哪里看出来?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具体说一说。

由大路边人来人往,想到路边应该无子,由此推断是苦李子!

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王戎和你一样。

3、从看到“多子折枝”,你又发现王戎善于观察。

七岁的王戎不仅善于观察,还勤于思考,最后冷静推理。

怪不得我们书中的注释中说他自幼聪明。

此时,你想对王戎说点什么?

把你对他的夸赞读出来吧?

咱们一起夸夸他。

4、同学们,在古代文章当中,所有的文字都没有标点符号,而且是竖行排列。

(课件出示)这样的文章你还会读吗?

谁挑战一下?

5、这个故事还有连环画呢,谁能看图把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去掉文字,能把课文背出来吗?

同学们学的好专注啊,咱们一会儿就熟读成诵了。

真棒!

六、知识拓展

1、同学们,正是因为小时候的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遇到事情会冷静分析推理,所以长大后的他成了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请同学们看他的资料。

王戎:

魏晋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以远见卓识闻名于世。

2、这位具有远见卓识、闻名于世的王戎,他的有趣故事还有很多。

大家课下可以读一读《世说新语》

七、能力提升:

补充故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1、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2、王戎俭吝(lìn),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

——《世说新语》

俭吝:

吝啬,小气。

②从子:

侄子。

③责:

要。

 

板书设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方法

善于观察借助注释

联系上下文

王戎勤于思考补充省略

组词理解

冷静推理想象、积累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八单元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理解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文言文简短精炼,省去了不少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学生对王戎“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推理判断,需要老师不断引导其补充、想象,才能领悟道理。

难点分析

小学中高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很高,但学习的文言文较少,没有掌握古今词义的差别,在理解文意上有一定的困难,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教学方法

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之前学过的文言文、古今对照、图文对照的方式,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在我国的历史长河里,英雄辈出,天才无数。

四岁让梨的孔融,六岁称象的曹冲,七岁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口耳相传,津津乐道。

今天我们将再认识一位天才少年——王戎,一起走进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理解课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

“道”的意思是什么?

取:

摘,道:

路边、道旁,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的李子。

三、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教师播放朗读视频,生听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2.强调“戎、诸、竞”的读音。

3.生反复练读,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

四、理解文意

1.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2.生翻译,师相机指导。

3.师生交流:

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

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理解“尝”的今义是“品尝”,“尝”的古义是“曾经”。

提示方法:

古今对照。

①尝与诸小儿游

②诸儿竞走取之

理解“诸”在本文中可解释为“众多”。

提示方法:

联系上下文。

句意: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观察插图,理解“折枝”是指李子太多了,树枝都被压弯了。

提示方法:

图文对照。

联系三年级学过的《守株待兔》,“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字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是“跑”。

竞走:

争着跑过去。

提示方法:

联系之前学过的文言文。

句意: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信然:

的确如此。

提示方法:

借助注释。

虚词“之”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之”主要的用法: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

求之不得。

【助词】的,如:

无价之宝。

【动词】往,到,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本文中“之”共出现了三次,都作为代词用,联系上下文讨论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个和第三个“之”指代李子。

第二个“之”指代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提示方法:

联系上下文。

句意: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下李子一尝,的确如此。

(4)古今对译读: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下李子一尝,的确如此。

五、理解实词、虚词意思的五种方法

师:

同学们,《王戎不取道旁李》是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第四篇文言文了,相信大家都掌握了一些理解实词、虚词意思的好方法,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①借助注释

②联系上下文

③联系之前学过的文言文

④古今对照

⑤图文对照

六、读文知人,以文观人

(1)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王戎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认为长在道边的李树,李子要是甜的,早就会被人摘光了,因此现在树上还有这么多李子,那它一定是苦的。

(2)能看出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回答:

善于思考,冷静推断。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七、《世说新语》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师:

同学们,《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篇有趣的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认识另一个小朋友——元方,看看他又是怎样的人呢。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⑴期行:

相约同行。

期,约定。

⑵舍去:

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⑶乃至:

(友人)才到。

乃,才。

⑷不(fǒu):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

表询问。

⑸非人哉:

不是人啊。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

⑹相委而去:

丢下我离开了。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

⑺引:

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⑻顾:

回头看。

小结

八、学习任务:

1.请你用课上学到的五种方法读通故事,并试着理解文意。

2.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哪里读懂的?

师:

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了,聪明的你,快来完成这两个学习任务吧,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再见!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它选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分德行、言语等三十六个门类,主要记述从东汉时期到南朝刘宋年间(也有少数前代的人和事)一些名士的言谈轶事、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聪慧故事共计一千一百三十多条,涉及的人物上自帝王将相和名儒名僧,下及一般老百姓,总共不下五六百人,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

读《世说新语》最重要的是认识其特色,品味其中人物的性格、欣赏人生的丰富多彩。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写人物言行的微型小说,它由许多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精彩小故事构成。

这些故事分开来看,处处闪耀人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智慧,合起来看,又是一幅当时社会和时代的真实图景,呈现出人生百态,世事沧桑。

二、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出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开火车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并正音。

2.抽读,学生评价。

3.小组比赛读。

4.熟读成诵。

三、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出示:

①尝:

曾经。

②诸:

许多。

③游:

玩耍。

④子:

李子。

⑤折枝:

压弯树枝。

⑥竞走:

争着跑过去。

⑦唯:

只有。

⑧此:

这。

⑨信然:

的确如此。

3.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

出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他们看见路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摘。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李树在路边竟李树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4.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师: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看谁能把故事讲得完整、生动。

出示:

王戎小时候,有一次跟小伙伴们在路边玩耍,他们看到路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满了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

小伙伴们赶忙去摘李子吃,只有王戎没去。

别人问他:

“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吃啊?

”他说:

“李子树长在路边还能有这么多李子,肯定是因为这是苦李子,别人都不吃。

”那人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四、理解内容,感悟语言。

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感悟。

思考:

别的孩子都跑去抢摘李子,为什么王戎不动?

王戎认为,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思考:

你是怎么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句话的?

果树长在路边,来来往往的人们看到果子肯定会摘来吃,如果李子好吃,肯定早就被人们摘完了。

这棵树上这么多李子都没有人摘,说明长的肯定是苦李子。

思考:

王戎的推断正确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正确。

取之,信然。

2.感悟人物形象。

王戎为什么能知道这是苦李子?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特点?

因为他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分析。

讨论交流:

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聪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五、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王戎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推断道旁李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王戎的聪明、善于观察和思考,启示我们也要像他一样,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六、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徐仲平义不苟取》、《曹冲智救库吏》,小组合作自选一篇,小组比赛选出故事大王组。

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品味语言,感悟品质。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读图书《王华还金》《诸葛的驴》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

竞走取之

王戎:

唯戎不动此必苦李

善观察勤思考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5《王戎不取道旁李》人教(部编版)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导学案设计

课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主要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养成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习惯,能根据有关现象做出推理和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主要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内容。

(教师)

2.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

4分钟)

1.板书课题。

2.组织学生识记“戎”字。

介绍“王戎”。

3.质疑课题。

1.齐读课题。

2.认读“戎”,并和小组成员说说记住这个字的方法。

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重点知道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

3.猜测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

  课题质疑时不要给予学生固定的答案,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激发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体会理解(用时:

24分钟)

(一)初读课文。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情况。

3.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教师强调“诸”的读音和“竞”的字形。

4.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一、二句。

1.引导学生朗读,相机指导学生正确断句。

2.组织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3.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两句,背诵这两句。

(三)学习第三句。

1.朗读课文第三句。

2.讨论汇报句意。

3.出示:

王戎为什么说“此必苦李”?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交流成果。

(四)学习第四句。

1.读句子。

2.理解第四句的意思。

(五)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六)说一说王戎给你留下的印象。

(一)1.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笔画出来,借助拼音或查字典的方式读准字音。

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逐句朗读,读好断句。

3.

(1)准确读出3个生字:

诸、竞、唯。

小组内讨论怎样识记生字。

如:

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诸、唯”等字的字形。

(2)准确认读词语:

诸小儿、竞走、唯戎不动。

4.读文思考,总结汇报:

课文写的是王戎虽然看到道边李树上的李子多,但是没摘的事。

(二)1.自由朗读,尝试断句。

2.再读句子,一边读,一边对应注释,初步理解“尝”“诸”“竞走”的意思。

小组内一人说句子,其他组员说句意。

说不完整的互相补充,然后选一人在全班汇报。

一、二句的意思是: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朗读并背诵一、二句。

(三)学习第三句。

1.朗读第三句。

小组内讨论这一句的意思。

2.自由读句子。

每组一人汇报说出句子意思——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这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3.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1.朗读第四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注释并交流: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五)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组员听,互相提意见,提醒有困难的词义注释。

(六)讨论交流:

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现象作出判断。

1.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不要要求他们准确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只要能结合注释了解句子大意即可。

2.“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第三句话实际上就是王戎判断“此必苦李”的依据,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如果我们在路边看到又大又红的李子,会怎么做?

(想吃)没有人摘说明什么?

(不好吃)

3.学生描述课文内容时,只要符合文章大意即可,不要求依据注释,完全解读。

 

4.引导学生交流第三句时,可联系上句,将王戎和“诸小儿”的做法进行对比,突出王戎遇事善于观察、分析、判断的特点。

三、观察思考,多元识字(用时:

10分钟)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戎、尝、诸、竞、唯。

2.指导学生观察、交流。

 

3.教师示范,学生临写。

4.投影评议。

1.开火车读生字,给生字口头组词。

2.独立观察生字的结构,说一说:

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自己认为哪些生字比较难写?

可以提出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3.观察教师的示范,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书空。

然后在田字格中写一写生字。

4.对小伙伴的字进行恰当评价,把自己写得不好的字再写一写。

1.学生在书写时要注意“戎”的左下部分是横、撇,要与“戒”区分开。

“竞”中间是“口”,要与“竟然”的“竟”区分开。

2.“三分写七分看”,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例字。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

2分钟)

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说一说你的感受。

2.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

学生完成作业:

1.学生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并听一听家人的想法。

2.在家人的帮助下找到这本书,自由阅读。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从两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让学生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