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9272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docx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1.历史论文1000字

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如果讲不好,学生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反而形成错误概念,甚至产生不满心理,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民族感情。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述这些问题?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要实事求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们祖国这一大家庭的成员,而且有些民族的历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就出现了。

今天满族的祖先西周的肃慎,蒙古族的祖先商代的东胡,曾经十分强盛,并且建立过政权。

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强盛,隔着长城与秦汉帝国对峙。

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则更多,而且不少国家还进入到中原地区。

宋朝时,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夏,就统治了大半个中国。

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管辖的范围更广,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

满族建立的清朝,疆域广大,是当时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我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华夏族歧视的犬戎族,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商鞅变法,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任务,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向前发展。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逐步强盛起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到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统一了全国。

我国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我国今天的版图,基本上是清朝前期确定的。

从经济上看,少数民族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东夷族开发了沿海地区,苗、瑶族开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藏族开发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开发了西南地区,东胡族开发了东北地区,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回纥及西北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

正是边疆各族人民对边疆经济的开发,并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交往,才使多民族国家形成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

至于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方面,各民族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例如清朝时期,东北各族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斗争,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军反击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国的斗争。

到了近代,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事例就更多了。

当然,各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他们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其中人数较多而又发展迅速的民族,对我们祖国历史的发展起的作用就大些,例如,汉族不论在政治经济上,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都起过巨大的作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汉族的发展史。

中国这个统一的国家,不是由某一个民族缔造的,而是所有的民族,包括历史上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民族。

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必须包括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没有少数民族的历史,就不能称之为中华民族史。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历史上的地位,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讲述。

二、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要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对立、彼此争战的分裂时期;既有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既有汉族内部的战争,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等等。

历史上,多民族的中国存在着统一和分裂的情况。

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的问题?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便不难看出,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在各民族之间,当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时,彼此就友好相处,互相往来,和平发展,国家就表现为统一状态,例如,秦汉的统一,隋唐的统一,元明清的统一等。

当矛盾的斗争性占主要地位时,民族之间就相互对抗,甚至爆发战争,国家就处于战争或分裂状态,例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裂,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等。

同时,矛盾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宋与西夏、辽、金的战争,双方统治阶级几乎动员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战争之后,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各族人民之间,又出现了和平相处的局面。

民族战争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千百万人死于非命,经济文化受到破坏,然而,战争也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接近的一种重要方式。

历史上每一次战争之后,总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强迫迁徙到另一个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杂居错处,相互融合。

东晋十六国时,。

2.历史论文的格式是什么

历史论文的标准格式⑴题名。

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⑶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

外文250词。

包括:

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

⑷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

⑸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论文常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文章。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

论文注意事项:

1、毕业论文一律打印,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

上、下2.5cm,左3cm,右2.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

标准),封面采用教务处统一规定的封面。

2、字体要求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3、字号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页眉及页码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xx大学xxxx届x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摘要及关键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

“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7、正文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

第一级为“一”、“二”、“三”、等,第二级为“1.1”、“1.2”、“1.3”等,第三级为“1.1.1”、“1.1.2”等。

3.2000字历史小论文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

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

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

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

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

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

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

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

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

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林伯渠同志曾经很有感慨地说: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

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

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

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

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

“国不可一日无君”。

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

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

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

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

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

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

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

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

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

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

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

”(见《中国民主。

4.历史课论文

他一生是有功也有过的。

秦始皇在位时期为统一中国创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有不少的过失。

有人说:

“他功大于过,值万人尊敬。

”也有人说他过大于功,他在位时期,很残暴,说他是秦暴政,这就让我们来说说他的功过吧!

秦始皇年仅十三岁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秦国统一天下的使命,责任使他变得更早熟,更坚强,也变得更沉默了。

他的处理果断是成就一切的基础,所以,果断令他创下了不少的功劳。

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及为了统一和巩固统一而在军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贡献。

他的贡献分几件,详细来讲,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统一六国,他在统一六国中,首先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当机立断,作出了推进统一的重大决策。

从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谋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统一中国。

这是他的功劳之一。

他在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国的政体模式。

他首先创置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

其次,他创置了郡县制度,取消原来的封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又增设四郡;郡设郡守,郡以下辖县,县有县令,郡守县令都由中央任命,可以随时调动。

中央政府内设三公九卿,废除世袭特权。

中央及地方级官员实行流动,其任免升迁一切大权都操纵在皇帝手中。

赢政建立的这种政体模式,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体模式虽然期间有小的变化,但基本上没有脱离赢政设计的这一窠臼。

从而说明秦始皇的功劳是非常大的,直至现在,也有不小的影响。

这是他的功劳之二。

第三件功劳是,他为了巩固新建立的统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为统一文字,以秦的圆形货币“秦半两”为统一货币,以秦的度量衡为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

从而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还有他大兴土木工程,修建了长城、阿房宫。

为中国留下了震惊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兵马俑”。

这些都说明了秦始皇的功劳是巨大的。

但是一个人有功就会有过,何况是一国之君呢!

作为一个专制主义的统治者,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治而采取的残暴措施,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起着摧残的作用,并开创了文化专制的先例。

他焚书坑儒,刑法苟暴,滥用民力,大兴土木,这些都是秦始皇的一大失。

总的来说,秦始皇一生五十年,但这五十年却使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

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并确定了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为这个文明古国屹立于古代东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么,足以说明秦始皇的一生是功大于过的。

5.如何写好历史教学论文

动手撰写历史论文时,也要先列出论文提纲。

从紧密结合教学总结来看,选题的重要标准应是:

什么历史问题最需要总结?

哪段历史教学最能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总结什么对史学更有意义?

在以总结提纲为基础的条件下,所定文题,可全面,可部分,可综论,可分论,可个论(专题)。

确定文题之后,则可根据定题的总体思路及粗略架构,以过去的教学提纲,总结提纲为素材,深思熟虑地列出论文提纲。

现举两例,看一看“文题——提纲——文题”这种“大、小,分、合,收、放”的格局。

6.求一篇历史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

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

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

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

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

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

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

白先生认为:

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

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

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

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

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

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

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

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

他说:

“最关键的问题是: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

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

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

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

”[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

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

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

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

“(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

列宁也说:

“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

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

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

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

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

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

7.3000字的历史学论文作业关于唐朝的写一篇论文,至于写唐朝的哪些

唐朝朋党之争的后果“朋党”一词大家耳熟能详,古时以五百家为一党,租税徭役利害相关,后来衍变为利害相关集团的代词。

至于为何要加“朋”字,大多认为是由于朋友相关,其实不然。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明确的说:

“朋,古文凤的象形字,朋本神鸟,凤飞而群鸟从,故用为朋党字。

”罗马共和时代就有党争,从格拉古兄弟与寡头贵族、马略与苏拉等之间的争斗开始,到最终屋大维使罗马成为帝国。

蒙昧未开化的日本则从大化改新起有了明显的朋党争斗,从滕原氏直到幕府的建立和发展,都有很深的集团党争印记。

朋党一词虽然含有明显的贬意,却在历史上流传不绝,数不胜数。

甚至影响了以后的历史。

与汉明宦官与大臣的夺权之争、宋朝士大夫之间政见相争不同,唐朝的“朋党”之争是一种“阶级”斗争。

确切的说是高门士族与寒门庶族之间的斗争。

自隋开科举,削弱士族势力,加强皇权后,到唐朝建立,士族的地位仍很高,唐以关中立国,其统治集团多是关陇士族。

但东汉以来沿袭四百年的关东、江南士族仍然保持很高的声望,对李唐王朝及关陇士族很不利。

最可气他们居然不屑同李氏皇族通婚,害得皇帝女儿为嫁人发愁,李世民下诏修《氏族志》禁止七姓十家互婚,却见效甚微。

连魏征、房玄龄等人也暗中与之结交通婚。

到武则天时期,由于其出身寒微,做法又不合正统礼教,士族集团群起反对,于是她大力提拔科举庶族,贯穿有唐一代的士庶朋党之争拉开了序幕。

在这场党争中,为了加强统治的皇帝,支持利用新兴的庶族打击士族门阀。

设置雁塔提名、曲江之宴大力彰显科举新贵。

武则天亲自殿试进士,提高其荣誉感,唐宣宗在宫里给自己提名“乡贡进士李道龙”,以至进士尊贵无比。

随着庶族势力的增强,士族不甘心失去已有的特权。

双方为了各自利益,进行争斗。

在国家强盛时,这种党争对皇权是有利的,皇帝得以用支持或反对来平衡王朝的稳定。

当弱乱来临,是皇朝灭亡的祸根。

唐宗室出身的奸相李林甫,迎合皇帝心意(同时也为巩固自己地位)提拔寒门,任用藩将,为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种子。

通常认为庶族是皇室特意提拔的又起自寒微,天然的应体恤民情、效忠皇权,但看唐朝士庶党争的事实却相反,原因在于朋党间为了反对而反对的痼疾。

以最著名的牛李党争为例,在藩镇问题上庶族的牛党主张安抚,李党则主张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有名的“元和中兴”可以说是士族集团对唐王朝延续的贡献。

在对外关系上牛党主张妥协,甚至在李德裕收复维州后,宰相牛僧孺竟然反对收复,并将主动投诚的将领送回吐蕃,致使其全部被杀。

对待官吏的设置,士族的李党针对冗员过多,百姓负担过重的现象,提出“吏员能省则省之”仅在中央就裁撤数千官吏,而牛党执政后马上恢复。

对寺院经济双方也针锋相对,当时大量的劳动力被寺院占有,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李德裕禁止寺庙蓄奴,恢复其奴婢自由。

而出身寒门庶族的牛僧孺掌权后下令官府不得干预,并将李德裕贬到现在海南的琼山。

自此,从唐初刘洎与储遂良开始,延续近两个半世纪的士庶党争,在唐宣宗时期以科举庶族出身的牛党取得最后胜利告终,二十八年后,黄巢起义,再过三十年,唐朝灭亡了。

都知道党争祸国殃民,然而两党人才的互斗也十分可悲,士族刘晏实行盐铁专卖,科举出身的杨炎颁布两税法,对百姓和中央政府都有很大利益,结果是杨炎贬死刘晏为老师元载报仇。

李德裕堪称宰相之才,维护国家统一,打击藩镇割据。

他的很多主张对百姓利大于弊,却由于党争死于贬谪地。

双方都勾结宦官,使宦官坐大。

庶族官僚袒护倚仗藩镇对抗士族,多次阻挠对藩镇的讨伐。

唐文宗曾感叹治河北贼易,治朝廷党争难。

最终唐王朝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这大概是唐朝开国皇帝没想到的。

科举制在当时的先进无可质疑,但唐朝士庶两个阶级之间的党争,是各自为了维护本阶层利益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从私人得失到不惜牺牲国家民族利益,不遗余力的排斥打击对方。

皇帝利用科举出身的庶族官僚,与藐视皇权的门阀士族争夺统治权。

唐朝党争的结果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之大,完全超过了历史教科书的定论。

它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了以后的一千多年。

高门士族在皇权和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从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科举出身的庶族成为国家官僚的唯一支柱。

而后建立的历代王朝,面对没有对立制约方、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