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济集14知行合一的力量上篇献给我们的三十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4358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济集14知行合一的力量上篇献给我们的三十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未济集14知行合一的力量上篇献给我们的三十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未济集14知行合一的力量上篇献给我们的三十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未济集14知行合一的力量上篇献给我们的三十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未济集14知行合一的力量上篇献给我们的三十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未济集14知行合一的力量上篇献给我们的三十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未济集14知行合一的力量上篇献给我们的三十岁.docx

《未济集14知行合一的力量上篇献给我们的三十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济集14知行合一的力量上篇献给我们的三十岁.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未济集14知行合一的力量上篇献给我们的三十岁.docx

未济集14知行合一的力量上篇献给我们的三十岁

未济集--14知行合一的力量(上篇):

献给我们的三十岁

不得不说,在我身上看来,惰性的力量确实远远大于自律的作用。

一晃又是几个月过去,虽然这几个月的过程中,自己有着堂而皇之的理由---新的工作更加忙碌,而我对待工作的热情也被激发了出来。

但每天下班之后懒洋洋得躺在沙发上打游戏也是不争的事实。

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内部问题,不能诉诸他人他事。

托朋友福气,近日认识了暨大出版社的一位博士,将我之前已经成为是十几篇短文发给他请他提些意见,也从他那里得到了很多意见,于是再次回到未济集上来。

阔别未济集半年之久,这段时间,我身上发生了一些奇怪的变化,是我自己也未曾预料到的,那便是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

这个变化让我自己也始终难以理解,究竟是什么东西促使我产生了这样的转变,是三十岁生日时的蓦然开窍?

还是积累许久的人生追求?

这个答案恐怕还要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慢慢寻找。

我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在不断更新文章的同时慢慢地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言归正传,还是从我的题目说开去,本篇的重点,从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说开去,看过《明朝那些事》的朋友都知道王阳明,也都听过这个“知行合一”的道理,但我还是说说我心目中的王守仁、说说我理解的心学四句,也谈谈我今时今日认识到的“知行合一”。

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会把“知行合一”分成上下两篇,上篇着重自我修养,下篇着重出世建功,而这个上篇,就权且算作是我对自己三十岁生日的一个纪念吧,用下面的文字,让我回顾过去的三十年,反思自己的进退之道,以求能够更加得“知行合一”。

关于三十岁,孔老夫子说过:

“吾十有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就从这句话说起,谈谈我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再延展开去。

这段话实际上是孔老夫子的自我解剖和人生历程的回顾,大家都知道,孔子的出身和家境是非常辛苦困难的,他自己说,十五岁的时候,自己立志做学问,到了三十岁,这个“立”很重要,我们现在的很多朋友就对这个“立”字产生了误解,很多身边的朋友,尤其是男生居多,在感叹自己的孤单命运的时候总是会说“孔子说三十而立,我都三十岁了,没有房又没有车,人生真是失败啊!

”我个人的经验,身边这样的人还蛮多,尤其是国内几个大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下去,发现原来是我们自己彻底误解和曲解了孔子的本意,孔子说三十而立,意思就是说,自己在十五岁立志做学问,经过了十五年的学习和人生的经历,终于站起来了,这个“立”就是站起来的意思,那么是什么站起来了呢?

我个人观点是说这个为人处事的道理就此确认了,不会改变了!

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生就是要走这条道路了。

但是呢,这时候仍然会有怀疑,会有摇摆,又经过了十年的磨练和现实的考证,到了四十岁,终于可以不再怀疑,“不惑”了。

但是这个不再怀疑,是仅仅限于我们人与人之间的道理;到了五十岁,“知天命”就是开始明白整个宇宙的道理了。

六十岁“耳顺”这时候,人生走入万年,就是不管什么人,说什么样的话,都可以听得进去,不会有什么其他的情绪啦,这个内心的平静可不是一潭死水,也不是那种麻木的倾听,而是内心充满智慧和阳光,非常清楚是非善恶的平静。

到了七十岁,就到达了非常自由的地步,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限度,所以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内心无比自由,但是在社会里,国家里还是会遵守相应的规矩和法度,不会随便去破坏。

说完了孔子的人生报告,我也大言不惭的对应一下自己的前30年,“十五有志于学”。

我在十五岁的时候刚刚初中毕业,连一点自己的志向还都没有,也没有想过自己要上什么大学,更没有想过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

“三十而立”。

我刚刚满30岁,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我在过去的三十年,没有受过非常优良的教育,没有接触过多么有名的老师或者高人,但终于在这几年,慢慢地找到自己那个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清楚地知道了自己这一生想要走的路了。

虽然整个过程有点起伏和波折,但是找到这个方向与我而言是人生的一个巨大成功,而这个成功,与金钱、职位、美色都没有关系。

而这个过程之中,能够使得我产生改变的工具和法宝,就是我想要说的“知行合一”!

看过《明朝那些事》的朋友都知道“知行合一”的出处,也自然之道明朝大儒、心学始祖王阳明,也许还知道心学四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个人的理解,这几句话的层次很多,我也尝试一一写出来:

1、第一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是一个单独的层次,也是讲述人性起源、宇宙本源的道理,拜义务教育所赐,我们从小就确认了唯物主义的辩证观,也从来不敢接触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也曾一度被划入唯心主义的范畴。

但是随我着认识的不断深入,随着接触的事情逐渐增多,我最近才慢慢意识到,“心学”所讲的“心”和唯心主义的这个“心”所代表的其实不是同一个事物。

心学中的“心”、或者“心之体”的意思,是那个能知过去现在未来,能察觉一切思想的“心”,这个“心”,佛家叫他“阿赖耶识”,道家叫他“性”。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那个能知过去未来的“心”我们自己却感觉不到在哪里呢?

答案就在这句话里:

无善无恶心之体,那个“心”不在任何一处,在依托于任何东西,所以这个“心”的本体才能够无善无恶。

2、从第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句话的过程非常重要,我个人认为这中间的过程是我们需要仔细去揣摩的。

从无善无恶到有善有恶,是什么引起了这样一个变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先澄清下面一个观点:

中国文化究竟是静的文化还是动的文化?

有不少人的观点说中国的古文化是崇尚“静”的文化,但是我是倾向于中国文化更加崇尚“动”。

《周易》是中国万经之首,开篇便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个天行健的意思就是:

宇宙万物的运动自有自己内在规律并生生不息。

与此相应的,中国文化不断强调的是那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清楚了这个观点,我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描述出这个关键的变化:

无善无恶的心之本体,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的,只不过它看不到,摸不着,为什么我们无法感知到心之本体呢?

因为这个心之本体没有发动,如同宇宙大爆炸之前那个奇点一样,没有大小。

那么心之本体何时发动的呢?

对于宇宙来说,就是大爆炸那个点,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就是拥有生命那一刻。

当每个人拥有了生命的时刻,心之本体也发动了,我们就产生了善恶之分,譬如初生婴儿,诞生的第一刻,便开始了善恶的学习和强化,从此以后便有了意识的区分,有了善恶的分别。

所以心学理论,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到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的变化是最重要的也是宇宙和人生最神秘的转变。

实际上这就是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道的区别。

3、第三句和第四句讲的,是我们在形而下,也就是真实的人间所要修行的部分了,心学四句话,之所以要花一半的笔墨在这部分上面,私自认为,这部分是最难做的。

先说这个为善去恶是格物,什么是格物呢?

格物的意思就是探究事情的道理。

格物这个概念的历史比较久,最早是出自儒家经典《大学》的三纲八目之中:

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似乎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后面几项: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往往忽略了前面几条,关于大学的部分,希望后面有机会写到的时候再展开讨论。

现在说到格物,只是穷究道理,那么格物怎么能够为善去恶呢?

我也私自做个推测,王阳明的《传习录》里提到这样一个观点:

叫做人人可为尧舜。

意思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圣人,这个观点和佛家所讲的:

人我众生本无分别颇有想通之处,但是王阳明的观点和解释更容易理解一些,他在书中说:

人心就像黄金,每个人的成色不同,就像我们现在去买金戒指金耳环,都有18K啊,24K这样的,他认为尧舜、孔孟这样的人内心黄金是纯粹的,就是24K,其实比24K还要高,24K是99.99%还不是100%。

像尧舜、孔孟、释迦牟尼、老庄等

物的能力!

4、到了最后一个层次,我才敢来谈“知行合一”。

虽然这四个字是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性话语,但是我前面说过,本篇只针对自我的修养和进步,所以我会仍然把侧重点放在自我认知和进步上面:

综合了我上面的几个层次,我个人的观点,一定有很多弊端,希望朋友们指正:

在自我提升的“知行合一”方面,“知”就是那个通过良知和格物(就是觉察和追溯)这个工具去探求:

“意之动”和“心之体”的过程,也就是提升自我内在黄金的纯度;而“行”就是用现有内心的黄金去吸引或者去承载更大的重量。

,换一种说法呢,“知”就是提升自己的德行;“行”就是不断实践自己的认识。

我们知道,当我们内心黄金的纯度只有六七成的时候,每当我们承载更多的金属的时候,黄金的纯度都会下降,因为总得重量增加了,这就代表着我们在社会或公司又承受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

那么每当这些黄金成色降低的时刻,我们的私欲都会不断尝试来吞噬我们内心的良知,这也就是很多人明明在原来的岗位做的很好,一旦提高他的待遇、职位、权力之后,便如同变了个人一样的原因所在,因为其黄金原本成色不高,重量加的越多,他的纯度一旦降低,就会彻底沦为杂质(私欲)的奴隶。

此时此刻,便如同走火入魔一样,越发追求各类杂质,便会逐步陷入私欲的深渊了。

不过话说回来,倘若按照佛家理论来说,这类人如能领悟,便是真的可以立地成佛了。

不过我们俗人,所能学习和不断笃行的修行法门,无非就是良知、格物了!

勉强单独阐述清楚了知行合一和三十而立的道理,现在来描述一下这中间的奇妙联系,也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

是希望告诉我们,在三十岁的时候应该树立和明确自己人生要走的道路,那便是说,在三十岁之前,我们要完成我们自我的内在修养,也就是需要明确知道自己为之奋斗的方向,当然孔子希望我们所明确的方向,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所谓的事业。

我身边的前辈,朋友,很多人都喜欢谈事业事业。

我也经常附庸风雅地说自己变身事业男,但是我们且来看看中华文化里面事业的真正含义: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易经.系传》

孔子认为:

一个人一生做一件事情,对世界人民,或者一些人民有功劳,有利益,有好处,这个才叫做事业,比如大禹治水、比如老夫子自己、这些是事业,因为他们万世敬仰,其他的比如上到皇帝,下至乞丐,说到我们今天的企业老板,赚钱很多,这些都不是事业,这些只是职业!

看到了这些,我才明白,原来一直以来,我所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自己养家糊口的职业罢了,无论光鲜、落魄。

在事业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原来孔子讲的三十而立是要我们三十岁拥有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而不是能够奋斗养自己一生的“事业”。

那么要达到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谈何容易?

没有内心坚定地信念来抵抗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压力有如何能够一步一步的不惑和知天命呢?

用什么样的工具来确定自己想要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呢?

答案就是知行合一,用良知和格物做工具,不断探索和追求自己的意之动和心之体,从而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愿意为之付出和奋斗的事业,这就是我们三十而立的秘密,这也是知行合一的力量。

说穿了,这些秘密和力量不值一提,因为无论是儒释道,还是后世各大明家,早已清清楚楚写在了我们的传世经典之中,只是如司马迁所说的: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我把所有的历史哲学都写在里面,有本事自己来找吧;也如同道家所说:

“藏天地于天地。

”什么意思?

天地的秘密就在天地之间,自己来找吧。

说了许多,人世间的秘密就在人世间,就在天地间,就在这个宇宙之间。

能找到的自然能找到,找不到的自然找不到。

那么我们用什么工具去寻找呢?

用自己的良知,格物和自己的觉察,不向外而是向内,因为心之体便是宇宙之源。

知行合一的理论其实在孔子的书中也有提及,只不过王阳明将他提炼出来发扬光大,并且影响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我这个狷狂小子。

知行合一是个伟大的工具,可以用它来修身,也可以用它来齐家治国,本篇暂且到此为止,记下此时此刻我的感受和理解,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对它有更加深刻的领悟,也以此文送给我的同龄朋友,送给你们,送给我,我们共同的三十岁。

2013年7月31日21:

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