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7495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docx

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必修2第二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

(1)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动力

含义

表现

拉力

吸引人群到城市的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推力

促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3)标志: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时间变化: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开的“S”形曲线。

A: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

中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城市化问题

C: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C(填字母)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A或B(填字母)阶段。

拓展提升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原因

特点或表现

郊区化

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城市中心区地租上升

人口、商业和制造业向郊区和乡村迁移,造成城市中心区衰落(如图1)

逆城市化

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新商业区在郊区,为郊区人们提供便利的服务

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如图2)

题组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015·重庆文综)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B.30%~40%

C.40%~50%D.60%~70%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图中城镇化率。

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城镇化率最高为66%左右,对应的乡村人口比重最小,大约34%左右,B项符合题意。

第2题,结合不同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可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速度慢。

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市化率最低,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判断为我国。

在此期间,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市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力;A项符合题意。

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已步入现代型模式,人口增长率较小;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期间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和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但发展速度最快。

题组二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3.(2015·广东文综)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  )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338

1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答案 D

解析 表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

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化水平,德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故A选项错误;表中数据不能显示城市数目的多少,故B选项错误;该国人口总数乘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即可得出该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经计算可得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2.生态城市建设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拓展提升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

地形

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

破坏河网系统,减少下渗

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

生态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

影响

解决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冶理水污染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题组一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5·安徽文综)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

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分析图中相关要素的变化可知,林地面积先增后减,总体上有所增加,并非持续增加,A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均先增后减,总体上变化不大,B、C项错误;图中显示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据此推断,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并非主要来源于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而是占用大量耕地所致,故D项正确。

第2题,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使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A项错误;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会使部分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空间距离增大,加之交通拥堵,造成居民上下班的路程增加,耗时更长,平均通勤距离更长,B项错误;该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会使“热岛”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故C项正确。

题组二 城市化问题的治理措施

(2015·全国文综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下题。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

读图析图

答案 C

练出高分

模拟题组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功能分区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面有关该市的描述,较合理的是(  )

A.河流由西向东穿过市区南部,河水波光粼粼

B.一条笔直平坦的大道,由东南方向直抵市中心

C.图中相对高度最大值可达60米

D.该市三个工业区,半环状相连绕城分布

2.下面对该城市产业区,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新区受地质灾害威胁最小

B.化工区的合理性体现为位于城区河流的下游

C.轻纺区的不合理性体现在离市区太近

D.化工区的不合理性体现在位于市区冬季风的上风向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等高线的凸向和河流流向相反,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图中河流的流向自西向东,A正确。

结合指向标,笔直的大道由西北通向市中心,排除B;图中山峰的海拔在60米~65米,最低处海拔为5米~10米,相对高度最大值不能等于60米,排除C;图中三工业区不是相互连接的,排除D。

第2题,高新区附近的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排除A;轻纺产业对市区的污染程度轻,且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企业,可以接近市区,排除C;化工区对大气、水污染严重,应该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和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在城区河流的下游。

图中化工区在夏季风的上风向,排除D。

下图为“我国1982年~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

读图,回答3~4题。

3.1982年~2007年,我国(  )

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

B.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

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

D.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4.图示信息显示,1982年~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注意图中纵坐标为年均增长率,由图中可看出:

总体上,城市土地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第4题,城市土地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将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人口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土地城市化是指某一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条件由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即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张。

下图为“1994年~2008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与人口城市化速率”。

读图,完成5~6题。

5.1994年~2008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与人口城市化速率(  )

A.都在2002年速率达到最大

B.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C.都先持续上升,后持续下降

D.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

6.1993年~2008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  )

A.农业人口比重大体上先增加后减少

B.建成区土地规模大体上先增加后减少

C.建成区非农人口密度不断下降

D.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占据主导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读取图中信息,人口城市化率在2003年速率最大,A错。

图中折线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B、C错,D正确。

第6题,因图中两类数据一直大于0,说明此期间城市土地面积不断增大,农村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快,占主导。

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读图完成7~8题。

7.据图可推断(  )

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

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级阶段

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

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8.城市化可能会导致(  )

A.生物多样性增多

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

C.土地的质量改善

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慢,故A正确;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故B错误;从图中可知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现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故C错误;非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故D错误。

第8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差,大面积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补给地下水,雨季地表径流增多,故A、B错误;城市化过程必然是伴随着强烈的人为活动,这些活动对土地的质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侵蚀,打破养分平衡,导致生态功能下降,土地质量下降等方面,故C错误;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易产生热岛效应,故D正确。

9.下图为“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看,______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各功能区中______区占地面积最大。

(2)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______,理由是什么?

(3)甲处为化学工业园区,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现有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建设新城的两种方案,你支持哪一种方案?

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 

(1)文教 住宅

(2)① 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城市外围,地价低。

(3)①交通便利;②位于城区河流下游;③位于最小风频上风向。

(4)东北部方案:

①有铁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便于工人上下班;②靠近工业区,公用基础设施较好。

西南部方案:

①地势较高,城区河流的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②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

高考题组

(2015·全国文综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下题。

10.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

答案 D

解析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基塘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水减少,故A、B项错误;近地面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地表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C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局部气温变率增大,故D项正确。

(2015·山东文综)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

完成11~12题。

11.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

00B.12:

00C.14:

00D.18:

00

1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答案 11.A 12.D

解析 第11题,北京市郊区中双向路段都是进京方向出现了拥挤现象,而出城方向畅通,说明了人口由郊区向城区移动,正好是上班期间,故选A项;12点和14点在进京和出京两个方向上人口流动数量差别不大;18点应该是出京的方向出现拥挤现象。

第12题,北京市规模大,人口多,城区房租高,所以出现了钟摆式的交通现象,要解决这种现象,直接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不合理,也无可操作性,而应该有序引导人口向周围迁移,故A错误;发展城市中心的第三产业和优化城市中心的投资环境,更会加剧钟摆交通现象,B和C错误;通过迁出城市中心部分企事业单位,从而有序引导人口向周围迁移,即可减缓钟摆式的交通现象,D正确。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

据此完成13~14题。

13.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14.“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再扩大

答案 13.D 14.B

解析 第13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

第14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