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7984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docx

东北大学社会保障考研资料

导论

本章是整本书的总论,介绍了有关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包括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发展进程、基本特征、原则、目标、功能及其意义。

这些知识点是历年考试的考点,在选择、判断、简单题中多次出现。

所以在复习时,要抓住重点,加强记忆。

1.社会保障的定义(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2.简述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进程。

(简答、论述考点)

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社会保障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发展实践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

慈善事业时代从不同国家出现自发的、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动算起,到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介入社会保障活动时为止。

二是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介入济贫事务,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个里程碑以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为标志。

慈善事业时代是社会保障的起源,济贫制度的确立是社会保障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发展的一个过渡,它们均因非制度性和非权力性,是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初级阶段。

三是现代社会保障阶段,又可以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阶段、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制定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令为起始标志。

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社会保障的发展又可以划分为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3.(★重点)现代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为什么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简答)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制定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令为起始标志。

社会保险属于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机制,从而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经常性的转变;此外,由雇员、雇主共同供款和国家资助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三是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

尽管社会保险制度在产生之初只是统治者的一种“怀柔之术”,但它的出现确实使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产生了质的飞跃,即零星的救灾济贫措施发展成为稳定的社会政策,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成为公民的法定权利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各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在社会保险日益成为各国普及化制度的基础上,社会成员要求通过社会福利性措施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社会保障制度自然地进入社会福利型社会保障阶段。

社会福利型社会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均能享受社会保障与福利,促进社会经济长期稳定与协调发展。

4.社会保障的目标(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目标的嬗变)(简答)

社会保障从非正式制度到正式制度安排,其追求的目标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早期的社会保障主要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从而客观上充当着统治者控制社会并使统治秩序得以延续的工具。

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保障的目标则日益融入了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平的理念。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

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着总目标,社会保障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

第一,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最低追求目标);第二,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第三,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5.社会保障的功能(09年简答)

(1)稳定功能:

社会保障通过预先防范和即时化解风险来发挥其稳定功能,它在许多国家被称为“精巧的社会稳定器”或“振荡器”。

(2)调节功能:

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广泛领域。

(3)促进发展功能:

在社会领域,社会保障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重新认识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促使社会成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施;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通过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直接促进着某些产业的发展;促进劳动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4)互助功能:

社会保障的分配机制是一种风险分散或责任共担机制;资金的互助、物的互助和劳务服务的互助,表明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互助机制。

(5)其他功能:

防控风险、资本积累。

6.(★重点)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选择、简答)

(1)公平性:

保障范围、保障待遇、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2)社会性:

制度的开放性、筹资社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与监督社会化。

(3)福利性(互济性):

社会保障的福利性特征,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

(4)法制规范性。

(5)多样性: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日益多样化;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呈现不同的模式;项目结构多样化;水平结构多样化。

(6)刚性发展性: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项目结构、覆盖范围、待遇水平等方面是刚性增长的。

在刚性增长的总趋势下,还呈现出阶梯式持续发展规律。

7.(★重点)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选择、简答)

(1)公平原则:

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必须打破各种身份限制,公平地对待每个国民并确保其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在社会保障实践中,必须更多地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以此达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

公平原则的最充分体现是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国民普遍享受社会保障。

(2)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一方面,社会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化;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无一例外地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持,所以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3)责任分担原则:

根据责任分担原则,政府、企业、个人乃至社会等合理分担社会保障责任,实现社会保障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有机结合。

(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普遍性原则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选择性原则的含义在于根据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和受保障者的经济收入状况及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有区别地安排社会保障的项目、对象范围、筹资方式和待遇水平等。

普遍性原则与选择性原则在许多国家是相伴而行的,选择性原则的实践为普遍性原则的落实创造着条件。

(5)其他原则:

互济性原则以互惠为基础,即我为他人做贡献,他人也为我做贡献,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法制性原则强调是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以立法为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制度确立的标志,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实施社会保障项目的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政府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事务的依据。

8.(★重点)社会保障的意义(简答)

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社会保障能够化解多种社会矛盾,不断增进国民福利,并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着社会产业结构。

习题:

判断题:

19世纪80年代,德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但“社会保障”一词的出现,最早却是在美国于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

(对)

社会保障相关关系

本章介绍了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收入分配、劳动就业、公共政策、商业保险的关系。

这些知识点是简答、案例分析、论述题的考点。

复习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

简述社会保障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简答、论述考点)

公平在社会保障中体现在:

实现社会成员享有社会保障机会和权利的公平,达到主体各方的负担公平;不仅要确保起点公平,而且要努力维护过程公平,力求接近结果公平或者努力缩小结果的不公平。

社会保障制度安排还有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之分,横向公平是指同一群体的人能够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待遇,履行同样的义务;而广义的纵向公平则是指代与代之间的公平,以及个人一生过程中不同阶段负担的公平。

社会保障需要首先实现横向公平,同时逐步实现纵向公平。

社会保障的效率主要体现在制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制度自身运行成本的节约以及制度运行的有效性。

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需求,社会保障的任务和功能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以追求社会公平为目标。

但在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与政策选择中,还应该考虑效率需求,提高社会保障资源的使用效率。

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在实践中对公平与效率的考虑有所不同。

(★重点)简析政府与市场在社会保障领域的作用。

(简答、论述考点)

政府是构建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的作用体现在:

第一,政府通过推动立法机构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使社会保障能够在法制化的框架下规范运行;

第二,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投入、税收和收入分配等政策,对市场无力承担、不愿承担或不适合承担的国民生活风险进行保障,或在政府的支持下由非营利机构或社会组织提供保障;

第三,政府对社会保障承办和实施主体及环节进行严格有力的调控、管理和监管,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市场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的作用体现在:

第一,通过市场投资收益,使社会保障资金增值保值;

第二,市场化的商业保险能够满足人们多层次性的和特殊的保障需求,对社会保险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第三,私营养老院、福利院等市场化的福利设施,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福利需求,促进我国福利事业的发展;

第四,市场能够对政府偏离社会保障目标的政策起到纠偏的作用。

试分析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简答、论述考点)

社会保障是社会收入分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再分配功能,其再分配功能的强弱和再分配规模的大小是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社会公平实现的重要因素。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目标是一致的。

国民收入分配的最终目标是:

通过满足劳动力生产、发展的需要,实现人的最充分发展;通过实现每个人的发展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与公平。

社会保障的分配目标是: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可见,两者的分配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其次,在分配方式方面,我国对个人收入采取的分配方式是: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强调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率参与分配。

而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多层次、多项目的复杂分配系统,既有按劳分配的成分,又有按需分配的成分。

    收入分配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强调公平,第三次分配追求社会协调与和谐。

社会保障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社会保障弥补了初次分配的不足。

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方式与途径,社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安排,维护并实现着社会公平与正义,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除了涉及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外,还有第三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出于个人自愿,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赠出去,形成慈善公益基金,然后再资助那些需要资助者。

(★重点)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简答、案例分析、论述考点)

4.1      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

4.1.1      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流动

社会保障是劳动力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加速器与保障机制。

4.1.2      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求

a.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是既增加又抑制的作用。

b.“养懒汉”现象

在社会保障制度较完善的条件下,在一些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高、享受条件宽松,但个人所得税又比较高,有时就业劳动者纳税后实际收入反而不如领取救助金时收入高,一些人就宁愿靠领取救济金度日,不愿意工作,出现了“养懒汉”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另一方面,“懒汉”的增加和劳动力的减少,会使一国的生产力水平降低,抑制经济增长。

4.2      社会保障与就业

4.2.1社会保障促进就业

a.社会保障为陷入生活贫困或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社会成员提供经济援助,保障劳动者的体面生活,使劳动者能够尽快渡过难关,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有利于积极就业。

b.通过教育福利的实施,对劳动者的职业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能力,使之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市场风险。

c.全国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流动性和信息对称度,减少就业壁垒和摩擦性失业,可以缩短劳动者的失业周期,提高就业率。

4.2.2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发展

就业为社会保障提供了发展与运行的经济和财政支援。

4.2.3利用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的措施

a.建立统一、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市场发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实现就业市场化,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b.建立就业导向型的失业保障制度,变失业保障为就业保障。

c.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

5.社会保障制度如何缓和贫困、促进社会公平?

(简答)

(1)社会救助直接面向贫困人口,为解除贫困人口及遭遇灾祸的人们提供着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会直接起到缓解贫困的作用。

(2)社会保险主要面向劳动者,事实上直接起着预防贫困和减少贫困的作用。

(3)社会福利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实现全体国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

(4)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再分配政策,通过让高收入者多做贡献、低收入者和贫困家庭享受较多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缩小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缓解了现实社会中的相对贫困,促进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制度还通过公共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服务措施,增进了全社会的福利。

6.(★重点)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简答、论述考点)

6.1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共性。

a.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都是基于分担特定风险损失的社会化机制。

b.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都进行风险转移。

c.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都以给予损失赔偿或保险金给付等方式为被保障对象提供保障。

d.充足的基金是两种社会化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

e.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都具有为偶然性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的特征。

6.2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08年复试面试题)

a.性质不同

社会保险:

基于公共利益建立,由法律强制规范,属于公共政策与公共产品范畴。

商业保险:

基于经济利益建立,合同关系,属于私人经济范畴。

b.目标和经营主体不同

社会保险目标:

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平衡劳动关系,增进劳动者福利。

商业保险目标:

为投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社会保险经营主体:

政府机构或者公营机构

商业保险经营主体:

商业保险公司

c.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不同

社会保险:

官办、官管、官施、官督

商业保险:

等价交换;管理部门是政府金融主管部门(我国:

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d.保险责任主体和所有者权益不同

社会保险:

责任主体是政府或公营机构。

商业保险:

投保人依合同规定履行缴纳保险费的义务,保险人依保险合同承担规定的保障责任;保险人承担经营中的风险损失并拥有利润收益权。

e.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不同。

社会保险:

社会化运行方式;具有经济福利性,被保障对象的所得大于所付。

商业保险:

市场化运作方式;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f.被保障对象和保障水平不同。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的被保障对象是法律规定有权利享受社会保险的人;是较低水平的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

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的被保对象是年龄和健康状况符合可保标准、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并按合同约定交付保险费的人;满足被保险人较高层次的保障需求。

6.3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共同6.4      发展。

6.3.1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和普遍性可以增强人们的风险和保险意识,认识到保险的必要性和实际效果,有利于商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

社会保险可以为那些遭遇社会风险的商业保险投保人提供经济援助,一定程度上维持其支付能力,减少商业保险退保和解约行为;同时,高水平的社会保险制度大大提高了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客观上起到了减少商业保险赔付、维持商业保险稳定发展的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险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保障水平有限,人们可以投保商业保险实现较高的经济保障需求;此外,在社会保险还没有发展到全民化的阶段,一部分被社会保险制度排除在外的社会成员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解决自身的风险保障问题。

6.3.2  如何协调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关系并促使两者共同发展?

商业保险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和公共性,保险公司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还可以兼顾社会目标的实现;社会保险也可以吸收商业保险的有益做法,促进自身机制和体制的完善。

例如,社会保险采取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费用三方负担原则,或将商业保险免赔的做法引入医疗保险,都是社会保险开源节流的有益尝试;商业保险也可开办一些忽视利润且具有社会保险功能的险种(如团体年金保险),不但吸引客户,还可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

在技术上,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可以互通有无,如保险精算技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实现资源共享。

真题解析:

论述社会保障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09论述)

社会保障分配的最终目标是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在社会保障分配的制度设计与政策选择中,除了追求公平,还应该考虑效率需求,提高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分配方式方面,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多层次、多项目的复杂分配系统,既有按劳分配的成分,又有按需分配的成分。

按劳分配是在社会总产品做了必要的扣除之后,以每个劳动者为社会贡献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作为依据分配收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作为初次分配的主要分配方式,按劳分配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按需分配是按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分配社会收入。

按需分配更多的体现社会保障分配制度对公平的追求。

在分配层次方面,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强调公平,第三次分配追求社会协调与和谐。

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并弥补了初次分配的不足。

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方式与途径,社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安排,维护并实现着社会公平与正义,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除了涉及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外,还有第三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出于个人自愿,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赠出去,形成慈善公益基金,然后再资助那些需要资助者。

总之,社会保障的分配应该既体现公平,又体现对效率的追求。

在制定社会保障分配制度时,应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本章介绍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关概念,影响社会保障的因素,社会保障的主要模式,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教训与改革,以及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本章极易出简答与论述题。

复习时,应结合实际,理解性记忆。

1.社会保障体系。

1.1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包括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

换言之,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以及各种具有互助共济功能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共同编制成的“社会安全网”。

1.2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面向贫困人口与工业劳动者的阶段。

第二阶段:

面向贫困人口与一般劳动者的阶段。

第三阶段:

面向全体国民的阶段。

1.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

完整性;协调性;层次性

1.4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划分。

根据业务内容划分:

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根据是否与受保障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或收入关联划分:

有关联;无关联

根据政府介入的程度以及法律规范的强制性划分:

制度化;非之制度化

1.5(★重点)社会保障体系结构图。

(简答:

比较基本社会保障与补充社会保障的差异)

                  社会救助

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

(国家立法统一规范、政府主导)  社会福利

                  军人保障

                企业年金

补充社会保障措施      慈善事业

(政府支持,民间、市场解决)  家庭保障

                  社区服务

                  商业保险

含义(名词解释)

                    资金来源:

主要是国家财政预算拨款,或特别捐税辅助。

              权利与义务单向性

1.5.1社会救助    特点    救助对象:

特殊弱势群体

                    救助目标:

帮助贫困人群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救助者依法自愿提出申请,经救助机构批准方可获得救助。

重要性  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概念(名词解释)

              特点:

  预防性;补偿性;储蓄性;责任分担;互助共济

1.5.2社会保险    内容: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

(名词解释)死亡抚恤;残障保险;护理保险

              含义(名词解释)

              项目:

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              

1.5.3社会福利        保障对象全员化

                  保障项目广泛

              特点  资金来源多渠道

                  保障水平弹性化

              含义(名词解释)

              军人保障系统:

军人保险;军人抚恤;军人福利;军人复原转业的就业安置或补偿等项目

1.5.4军人保障    对象:

现役军人、武装警察为主体

              资金来源:

国家财政拨款

2.影响社会保障的因素。

(简答)

(1)社会因素:

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成员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等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制度模式选择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因素的发展变化,并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来发展各项社会保障事业。

(2)经济因素:

任何社会保障制度或措施都离不开相应的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

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会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制度模式选择产生直接影响。

(3)政治因素:

英国;美国;中国。

(4)历史文化因素:

文化差异---美国与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道德伦理因素。

(5)国际因素:

来自国外的实践经验与教训会对一国的社会保障政策的选择产生影响。

国际因素的影响是选择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参照,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