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8620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

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西部的再度辉煌,奉献着智慧和才干。

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教学准备】

在本组的导语中,提出了“走进西部”。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课文教学中作相应安排。

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

小学语文备课

课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

教材分析

《草原》一课是走进西部这个专题研究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学情分析

1.五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阅读理解起来应该不成问题,但是本班的同学没有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

2.由于身处农村,学生的信息来源不广,教师向学生多介绍几本有关内蒙古大草原的书籍。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

(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

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

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

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

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

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

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书上的词语或者自己概括词语加以总结,请同学把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

〔你体会的很好,能否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加以总结,把它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板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别字。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

的思想感情。

(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

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

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

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

〔板书:

景色美〕

3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

(出示课件)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过渡:

同学们通过边读边谈体会的方法,我们感受到草原的美,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在访问的过程中又什么的感受呢?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

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课件,板书概括的词语)

教师小结:

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

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

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

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

(教师板书:

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

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

作者感叹: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二次备课

 

学生谈自己对于祖国西部的了解

 

学生参与板书课文中的重点的词语。

随堂检测

词语手拉手:

无边的小诗各色的帽子

白色的带子静寂的微笑

奇丽的大花尖尖的衣裳

迂回的绿毯会心的草原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草原上绿色无边的景象。

()

2、十分自在、不受拘束。

()

3、绿色浓郁得将要流动似的。

()

4、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

5、细细地回忆、品味。

()

6、形容骏马奔腾,草原上的人们热情奔放的样子。

()

板书设计

1.草原

景色美人热情

小学语文备课

课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一课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另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

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丝绸之路理解比较陌生,可以事先安排学生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本课是略读课文,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

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设计意图: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

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设计意图: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的认识。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

1、自读课文。

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学习2―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感受到了什么?

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2)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

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3)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想象到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华的场面,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

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5、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你,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

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

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它是中国的骄傲。

六、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

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

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二次备课课前三分钟:

交流西部资料

 

【设计意图: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

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3)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随堂检测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__________。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____________的场面。

读了课文,你的体会是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伟大的路意义重大

想象真实再现

小学语文备课

课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白杨》

教材分析

《白杨》一课是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学情分析

1.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2.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

白杨

【设计意图: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

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

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

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

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

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

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

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

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

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

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

你是怎么理解的?

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设计意图: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

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

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

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设计意图: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六、作业

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好吗?

二次备课

课前三分钟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

(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

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

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五、随堂检测

小练笔: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板书设计

3白杨

白杨

︱坚强、不怕困难,扎根在需要它的地方

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借物喻人

小学语文备课

课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材分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是一篇歌颂新疆建设者的感人力作。

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西部建设者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攻克了国际技术难关,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

整篇文章充满了昂扬的向上精神和英雄气概。

字里行间包含了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

学情分析

1.因为学生学习过《詹天佑》一课,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如,詹天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今天中国人修建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詹天佑率领工人们顽强拼搏,以创新设计和吃苦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西部建设者凭着科技和奉献精神,攻克了世界级难题。

2.从比较中感受到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发展,今非昔比的繁荣昌盛。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4.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出示拉萨的图片或影象,师简介拉萨概况,学生初步感受。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资料,现在就你们收集的资料,你也来谈谈你心目中的拉萨好吗?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了解拉萨这个城市。

师:

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

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

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党中央决定在2001年的10月18日开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