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9368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验证氧气的方法;

(3)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4)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感悟用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实验的操作提高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2.难点:

制取氧气的仪器连接和组装,氧气的验满和氧气性质的实验。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氧气的许多用途,那我们在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

思考

通过问题引入,引起学生兴趣。

实验原理的介绍

常选用的药品及其颜色(提问形式),三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集体回答

倾听

回顾,加深印象

实验装置

 

收集装置

固固加热型介绍,其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固液不加热型及其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分别介绍向上、下排空气法,排水法及其使用条件。

提问收集氧气可选择那些?

倾听,理解

 

引导学生学习

 

思考,回答。

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学习

验满

收集了之后又如何验满呢?

讨论并介绍验满方法。

交流,讨论

回答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自主学习。

确定反应原理与装置

已经学习了反应原理及装置的选择,今天我们采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反应来制备氧气。

思考

承上启下

实验步骤

让同学起来阅读,之后进行细节和注意事项的补充。

阅读,并记忆

加深学生印象

实验

观看并纠正学生实验操作。

动手操作实验

通过操作来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后,提问现象。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回答实验现象。

通过操作来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可。

小结氧气性质,课件显示练一练

提问

回答

巩固

实验后十分钟习题练习

在课堂上完成

及时巩固

板书设计

一:

实验原理

2H2O2=(条件为MnO2)2H2O+O2↑

二:

实验装置:

固液不加热型;排水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处于刚刚接触化学的阶段,特别对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所以氧气的制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仅好奇心强,而且动手能力也强,在他们刚接触化学的时候,做一个实验,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度,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实验,学以致用。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教学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同学们的掌握程度也是很客观的。

从教学效果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卡顿的现象,整个过程是比较顺畅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也是很不错的。

而且充分贯彻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让同学们自己在实验中学习,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都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也主动的相互交流并且积极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在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不仅仅完成了实验,得到了知识,同样发展了在动手方面的能力,同时还收获了同学之间的情意。

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

同学们对实验课是十分喜爱的,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让同学们理解和学习,相较于普通的讲授来说,实验课更加事半功倍。

实践出真知,自己动手所发现的知识是很难忘的。

这样不仅能帮助同学们识记知识,而且能够提起同学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此为契机,能让同学们对化学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加深他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除了课件上的题目外,实验后发下去做的题充分体现了同学们对这节课的知识内容掌握程度是很好的。

同学们的学习效果也是很好的,体现在检测效果良好上。

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与作用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选自五四制八年级的内容,是初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性质活泼的氧气”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

本课程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得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性质等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就为我们学习氧气的制备作了充分的准备。

这节课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备奠定了良一定的理论实践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验证氧气的方法;

(3)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4)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感悟用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实验的操作提高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2.难点:

制取氧气的仪器连接和组装,氧气的验满和氧气性质的实验。

 

评测练习

1、实验室中利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可以制取氧气,其原因是()

A、都属于氧化物B、都含有氧气C、都含有氧气分子D、都含有氧元素

2、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冒出浓烈的黑烟,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粉末。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红色粉末。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3、实验室检验氧气应该选用()

A、pH试纸B、澄清石灰水C、酚酞溶液D、带火星的木条

4、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向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固体;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塞好带有长颈漏斗和导管的双孔塞;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e、向长颈漏斗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bacdeB、abcdeC、bacedD、abced

5、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

A、氧气、氮气、空气B、氮气、氧气、空气C、空气、氧气、氮气D、氮气、空气、氧气

5、简答题:

将一种无味的液体A装入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无现象,而向其中加入少量黑色粉末B后,迅速产生气泡,生成了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C,使金属E红热并伸入盛有气体C、瓶底有少量液体D的集气瓶中,金属E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

(1)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

A()B()C()D()E()F()

(2)黑色粉末B在A的分解反应中起()作用,是这个反应的()剂。

(3)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无味液体A加入少量黑色粉末B,产生气泡的反应:

()

②金属E在气体C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反应:

()

 

答案:

1、D2、C3、D4、C5、D

6、

(1)A(H2O2)B(MnO2)C(O2)D(H2O)E(Fe)F(Fe3O4)

(2)(催化)(催化)

(3)①2H2O2=(条件为MnO2)2H2O+O2↑

②Fe+O2→(条件为点燃)Fe3O4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讲解,从中发现了些许问题。

首先,在课件的制作上,就有一些不足之处。

在让同学们开始实验,组装装置之前,应当给同学们在课件上图示一下一整套的装置图,这样能够让同学们在实验时对照来做,能够起到提示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实验氧气的性质时,第三个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步骤显示有不足之处,应当在最后加上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要把玻璃片盖上。

其次则是在讲解上,讲解上问题不大,在注意事项时同事建议,可以由我变讲解边出现。

但是在本节课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同学来读实验步骤也是为了能加深印象,同学们表现良好。

课程内容可适当增加些,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课标分析

(一)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在开始本课题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化学仪器,掌握了一些实验基本操作,已初步具备学习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

但是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制取气体的综合实验,在思维上和操作上都无据可循,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不知道药品和仪器的选择标准。

例如,

通过教师的思维引导,学生能够从药品选择到实验操作形成规范的基本思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更多物质的制备打下基础。

(二)课标要求在新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1.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归纳思维方法及催化剂的概念。

教材在介绍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方法时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概括出结论,初步掌握归纳思维方法,并弓|出催化剂的概念。

催化剂是一个常见、重要的化学概念。

此次在初中教材第四单元中首次出现,教师在此只需根据实验的表面现象做做出简单的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即可。

2.学习分解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

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了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在本专题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一种新的化学反应类型一一分解反应。

教材通过讨论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分解这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跟化合反应的要点相对照,找出二者的区别,既能加深学生对分解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结合新课标,分析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恰当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切勿随意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1)对于选择制氧气药品的原则,需通过教师搭台阶逐步引领体会得出,帮助学生为将来学习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打好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药品选用这一过程是用来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可以略加拓展。

(2)催化理论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只需根据实验的表面现象作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即可,切勿过多延伸,造成学生的理解负担。

在催化剂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感知一理解一运用”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突破难点。

感知指的是通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理解指的是理解二氧化锰在实验中的作用,分析二氧化锰带来的变化。

运用指的是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并推广应用,例如学生通过初中生物七年级的学习,已知胃和肠道里的酶可以帮助消化,可以引申出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也可以防止学生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催化原理上。

2.将图片、提问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

学生初学化学,对化学知识了解较少且不清楚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又是比较综合的化学实验,因此,应从不同角度,不同教学方法入手,使学生感觉化学的乐趣而非困难。

本课的实验很大程度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所以可以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地复习旧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

例如,可以通过复习固体加热的知识从而学习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操作要点;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又可根据前面学习收集空气的方法引出。

拿前面的旧知识带出新的知识,学生不会感觉陌生,会更容易接受新课内容,深刻地体会到温故而知新的乐趣。

3.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课标要求,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实验。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探究实验“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亲自动手,通过记录实验现象和逐步思考,得到结论,并由理解形成概念。

在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