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9493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1.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1.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2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注:

此文是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被贬为黄州刺史时所作的一篇散文。

22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

(2)平挹江濑,不可具状。

____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____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____

226.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227.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价廉而工省也/不以物喜B.然则北通巫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黄冈之地多竹D.然则何时而乐耶/子声丁丁然

228.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请结合选文回答。

229.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225.

(1)同“嘱”,嘱托

(2)全,都(3)国都(4)一起

226.

(1)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点着香,面对香炉不出声的端坐,消除心中那些世俗之念。

227.A

228.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9.甲文表现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乙文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豁达胸襟。

【解析】

225.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

具:

全,都;通假字词,属:

同“嘱”,嘱托。

226.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①关键词:

“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

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

这里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②关键词:

“焚”,点;“消”,消除;“世虑”,世俗之念。

227.A.都是“因为”;

B.那么/就;

C.助词,的/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

D.既然这样/……的样子;

故选A。

228.考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文中③④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描写了登楼者在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春和景明两种不同景物下所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与下文第⑤段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襟形成对比,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表达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229.考查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

甲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乙文以竹楼为核心,先记叙黄冈多竹,可以用来代替陶瓦,且价廉工省。

继而描写在竹楼上可观山水、听急雨、赏密雪、鼓琴、咏诗、下棋、投壶,极尽人间之享乐;亦可手执书卷,焚香默坐,赏景、饮酒、品茶、送日、迎月,尽得谪居的胜概。

是为了表现作者随遇而安、豁达豪迈的情怀。

【点睛】

译文

甲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文,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

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

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我因而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

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

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闻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象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

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

这里江山形胜之外,但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

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

①再适:

改嫁。

②饘(zhān)粥:

稠粥。

③不充:

不足,此指喝不上。

④昃(zè):

太阳偏西。

23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23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以物喜以

(2)先天下之忧而忧先

(3)或夜昏怠或(4)辄以水沃面沃

23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233.甲乙两文的作者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抱负?

(用原文的句子来回答)在乙文中,范仲淹这一伟大抱负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请根据原文简要概述。

【答案】

230.B

231.

(1)因为

(2)在……之前(3)有时(4)洗

232.

(1)翻译: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

(2)翻译:

(我)日夜刻苦学习,五年(多年)以来不曾脱下衣服睡觉。

233.两文作者共同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在乙文中,范仲淹从家世贫苦了解人民的疾苦,从小立志苦读,大通六经之旨逐步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抱负的。

(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230.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翻译为“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据此断句为: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故选B。

23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意思是“因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翻译为“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先”意思是“在……之前”。

“或夜昏怠”翻译为“有时候发昏疲倦”,“或”意思是“有时”。

“辄以水沃面”翻译为“就用冷水冲头洗脸”,“沃”意思是“洗,冲洗”。

23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句中“尝”意思是“曾经”,“求”意思是“探求”,“古仁人”意思是“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为”这里指思想感情。

(2)“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句中“未尝”意思是“不曾”,“寝”意思是“睡觉”。

据此翻译即可。

23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理解。

①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乙文介绍了范仲淹的身世遭遇以及他刻苦求学的经历,“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贫苦的生活使他能更理解百姓的疾苦,发奋苦读,不断明确了自己的抱负。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甲)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

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

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

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来焦山有四快事:

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天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注:

①米家父子:

米芾父子。

②杪(miǎo):

树梢。

③《瘗(yì)鹤铭》:

六朝摩崖石刻。

④披剔尽致:

仔细而详尽的地阅览、观赏。

2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沙鸥翔集

(2)宠辱偕忘

(3)悉成明霞(4)倏然跃起数千丈

23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潮汐汩没之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B.不以物喜/可以为师矣(《论语》)

C.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D.悠然有遗世之想/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23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

237.根据乙文内容填空。

游焦山四件快事:

观返照吸江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晓起观海门日出。

238.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同,请简述。

【答案】

234.

(1)停息;

(2)一起;(3)全、都;(4)突然

235.B

236.

(1)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

(2)天空一片碧蓝,长江万里,没有一点云彩点缀。

237.晚望月孝然祠外听晚梵声出松杪

238.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作铺垫。

乙文则表达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

234.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句意:

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集:

停歇。

(2)句意:

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

偕:

一起。

(3)句意:

都成为明亮的霞光。

悉:

都。

(4)句意:

突然跃起数千丈。

倏然:

突然。

235.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并且需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A.介词,在/介词,在

B.介词,因为/动词,凭借;

C.名词,有时/名词,有时;

D.助词,的/助词,的。

故选B。

236.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要抓住重点词语,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式进行翻译。

(1)重点词语:

“至若:

至于。

春和:

春风和煦。

景:

日光。

明,明媚。

惊:

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句意: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

(2)重点词语:

“碧:

碧蓝。

无复微云:

没有一点云彩。

”句意:

天空一片碧蓝,长江万里,没有一点云彩点缀。

237.考查信息的提取和概括。

首先根据已知信息确定答题区域,再圈画出答题区域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概括。

根据乙文中的“晚望月孝然祠外“和“听晚梵声出松杪”可提炼作答。

238.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具体分析即可。

结合“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句话可知甲文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他们是“以物喜,以物悲”,作者由此引出了“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胸襟,进而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故为下文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作铺垫。

乙文纯为写景,从最后一段看,作者认为自己得以在潮汐起落之中踏上高高的崖石,仔细而详尽地览阅,实在是很幸运啊,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点睛】

参考译文:

【甲】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

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

(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乙】来焦山游览有四件感到畅快的事:

在吸江亭看返照,青山落日,映照在烟水苍茫之中,居然像米家父子画的笔意;晚上在孝然祠外望月,天空一碧,长江万里,再也没有微云点缀,听见寺院的晚钟声从松梢传出,悠悠然产生超然世外的思想;清晨起床看海门日出,初时从远方的树林微微露出红晕,很快地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江水尽成一片明亮的红霞,荡漾不定。

《瘗鹤铭》在雷轰石下,那儿惊涛骇浪,朝夕喷涌激溅,我在冬季来游览,那时江水刚落,才得以在潮汐起落之中踏上高高的崖石,仔细而详尽地览阅,实在是很幸运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