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20.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4677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2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2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2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2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2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20.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20.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20.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2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义田记(节选)

钱公辅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②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③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④,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注释:

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

②[方]刚刚。

③[负郭常稔之田]靠近城郭、有好收成的田地。

④[敛]装殓下葬。

22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得无:

肯定没有)

B.或异二者之为(或异:

或许不同)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

不会因为)

D.微斯人,吾谁与归(微:

如果没有)

22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是进亦忧,退亦忧/否,非若是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其真不知马也

D.感极而悲者矣/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228.下面对《渔家傲·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一幅寥廓荒僻的塞外风光,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B.“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万里”数字间形成悬殊的对比,突出了乡愁的浓重。

C.“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典故写出了将士功业未成,有家难归的悲凉心境。

D.“将军白发征夫泪”,通过“白发”“泪”等细节描写,抒发了戍边将士对朝廷连年征战的不满情绪。

229.对《岳阳楼记》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谪守巴陵”和“百废具兴”对比,表明作者对当时朝廷用人政策的批评。

B.洞庭湖阴晴之景对比,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际遇和情怀。

C.迁客骚人悲喜情感对比,揭示了有些人患得患失、或喜或悲的狭隘心胸。

D.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之心对比,表达作者心忧天下的政治抱负和旷达胸襟。

230.对《义田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范仲淹具有乐善好施的秉性,不分贫富贵贱,不论亲疏远近,都会予以资助。

B.范仲淹生前救济众多族人而死后却无钱葬殓,前后对比,突显其仁者襟怀。

C.范仲淹的后世子孙继承了他的志向和做法,以子孙肖贤衬托范仲淹的高洁人格。

D.范仲淹职位虽高却贫终其身,他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的践行者。

23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请将句子抄写到答题卡上,限断三处)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2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

226.A

227.C

228.D

229.A

230.A

231.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232.在朝(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在野(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

【解析】

【分析】

226.A.表推测,可译为“恐怕”。

故选A。

227.A.都是“这样”的意思;

B.都是结构助词,的;

C.代词,指岳阳楼/表感叹语气;

D.都是表示顺接;

故选C。

228.D.这里只是对戍边将士的深深同情,他们既要为国征战由思念家乡,并没有不满情绪。

故选D。

229.A.作者只是表明对滕子京的赞赏,并没有批评朝廷用人政策的意思。

故选A。

230.A.“不管贫富贵贱,不论亲疏远近”有误,原文“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只资助贫困者。

故选A。

23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文意:

使他们每天有饭吃,每年有衣穿,遇到嫁女儿、娶媳妇、结婚、丧葬,都有补助。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23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

“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点睛】

译文

甲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乙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丙文,范文正公,苏州人。

一生乐於周济别人,挑选那亲近族人而家里贫困、关系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予救助。

当他富贵显达的时候,购买了靠近外城而常年丰收的良田一千亩,名为义田,用来赡养救济同族的人。

使他们每天有饭吃,每年有衣穿,遇到嫁女儿、娶媳妇、结婚、丧葬,都有补助。

选择族中年长而贤明的人,掌管资金的调配,适时收付财物。

族里的人聚居在此的有九十名,义田每年可收入稻谷八百斛;拿义田的收入,供给那些聚居的族人,充裕有馀,使用不尽。

文正公去世以后,他的子孙经营他的事业,继承他的遗志,就像他在世的时候一样。

文正公虽然官位很高,俸禄优厚,然而却贫穷终其一生。

去世的时候,竟然没有衣物殡殓,子孙也没有钱来为他办理丧事,只以周济穷人和养活族人的高义,遗留给子孙罢了。

(古文阅读)

(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

“王者何贵?

”曰:

“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

“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茫茫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诗》云:

‘人而无良,相怨一方’。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刘向《说苑》)

23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

(2)微斯人微:

(3)所谓天者谓:

(4)背之则亡背:

234.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百姓与之则安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辅之则强

C.然则何时而乐耶人而无良D.不以物喜以百姓为天

235.下面的句子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是()

A.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236.(甲)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____,(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_____。

范仲淹和管仲在对待百姓上的共同点_______。

2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王者何贵?

【答案】

233.

(1)探求

(2)如果没有(3)说(4)背离,背弃

234.B

235.A

236.议论描写以民为本

237.

(1)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君王(应该)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

【解析】

【分析】

233.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求:

探求。

(2)句意:

如果没有这种人。

微:

如果没有。

(3)句意:

(我)所说的天。

谓:

说。

(4)句意:

(百姓)背弃,(它)就要灭亡。

背:

背弃,背离。

234.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及用法,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A.之:

助词,的/代词,代君王;

B.则:

都表连贯关系,连词,就;

C.而:

副词,才/连词,表假设,如果;

D.以:

连词,表原因,因为/介词,把;

故选B。

235.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可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作进一步的确定。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不是广阔无边的天。

“非谓”是谓语,“苍苍莽莽之天也”是宾语,中间需要停顿,故正确划分为:

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答案选A。

236.

本题考查文章表达方式及对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

甲文由“嗟夫”引出作者的感慨,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故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

第二空:

乙文主要记载了齐桓公和管仲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安危最终决定于人民。

故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

第三空:

甲文范仲淹咏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乙文管仲说的“君人者,以百姓为天”,说明统治者只有以民为天,国家才能安定,才能发展,才能强大;反之,就有危险,甚至亡国。

表现了管仲的重民思想、民本思想。

故两人在对待百姓上的共同点就是“以民为本”。

237.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重点词有:

(1)先,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后,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之,结构助词,的。

(2)何,什么。

贵: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宝贵。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

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被贬到边远地区也忧虑。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

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2)齐桓公问管仲:

“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

”(管仲回答)说:

“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

”(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

管仲说:

“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

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它)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它)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它)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它)就要灭亡。

《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

’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