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9924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年级(下)化学

时间:

年月日主备人:

审核人:

序号:

课题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教材通过实验来认识中和反应。

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

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和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

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关于中和反应,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

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提出顺应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酸碱溶液混合后因为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抱有疑惑,这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前面一些探究实验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通过间接观察推论化学变化的经验。

这些都为实验探究该问题准备了条件,但是,对于一些抽象能力欠佳的学生来说,较好的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还是有一些困难。

在课题一中,学生已经学会了用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为本课题学习溶液酸碱度并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打下了基础。

本课题还体现了生活实例都是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身边熟悉的例子来认识中和反应的应用。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能够初步运用中和反应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实例。

巩固刚学习的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促进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维的能力。

通过与之前学习内容的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广泛地运用于生活;感受到实验是化学探究中经常使用地科学方法。

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

能够初步运用中和反应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实例。

教学准备

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稀盐酸、石蕊、酚酞、锌粒、试管、胶头滴管等仪器和试剂;

PPT课件、学案等。

教学课时

1

教学进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新知探究

 

学以致用

 

达标检测

 

展示多媒体蜜蜂和马蜂的图片

【提出问题】如果被蜜蜂或马蜂蛰到后如何处理?

引出:

那酸和碱之间能不能发生反应呢?

反应现象是什么?

反应生成什么呢?

该如何表示呢?

活动一:

演示实验

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盐酸溶液,震荡摇匀;观察反应有没有发生?

提出问题:

我们如何借助别的试剂,来验证酸和碱之间能发生反应,利用了验证反应物减少的原理,来判断反应发生,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来验证酸碱发生反应呢?

请你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视、指导。

听小组同学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点评。

试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学生书写的化学方程式,讲解盐是金属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追问:

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请举例说明。

展示图片并讲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布置任务:

阅读教材,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交流,并让学生回答中和反应在工农业、医疗、生活中的应用。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农业

2.工业处理废酸

3.治疗胃酸

4.防蚊虫叮咬

达标检测:

1.下列对物质的用途叙述错误的是()

A.消石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B.熟石灰治疗胃酸过多

C.火碱可用来制肥皂D.硫酸可用于生产化肥和农药

2.农业生产中常用_______来改良土壤的酸性,处理工厂的废水常用________来中和硫酸厂的污水,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医疗上,用胃舒平[Al(OH)3]等药物来中和过多的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自主提升:

1.家用碱面的主要成分是Na2CO3。

其物质类别属于()

A.酸B.盐C.碱D.氧化物

2.下列各组物质的反应,必须加入指示剂才能判断反应发生的是()

A.Cu(OH)2、稀H2SO4B.NaOH溶液、稀盐酸

C.CaCO3、稀盐酸D.澄清的石灰水、CO2

观看图片

联系生活常识回答问题

观察到无明显变化,部分同学可能会认为反应没有发生;

学生小组内先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实验。

实验完毕,各小组进行交流实验方案和现象。

得出方案:

利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证明酸或碱减少了或者消失。

验证有新物质生成,根据反应放出热量,都可以判断发生反应。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理解中和反应的定义。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举出反例:

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和碱溶液反应都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小组内交流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即时练习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整理

题目较多的是与生活联系的内容

完成后小组交流,展示答案

 

作业

布置

复习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能熟练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完成学案课后提升部分。

课后反思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提出顺应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酸碱溶液混合后因为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抱有疑惑,这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前面一些探究实验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通过间接观察推论化学变化的经验。

这些都为实验探究该问题准备了条件,但是,对于一些抽象能力欠佳的学生来说,较好的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还是有一些困难。

在课题一中,学生已经学会了用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为本课题学习溶液酸碱度并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打下了基础。

本课题还体现了生活实例都是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身边熟悉的例子来认识中和反应的应用。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究,构建了酸碱中和反应的体系,并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从旧知识的回忆到新知识的学习,从宏观现象到微观解释,从参与提出问题到自主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系统地理解知识,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强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一个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在学生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的一些知识后,又把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单独列为一节。

课本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引入中和反应,之后又通过交流与讨论的方法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教材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中和反应。

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这些知识之间有较强的联系而且比较系统,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和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

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关于中和反应,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评测练习

【课堂练习】

1.下图表示的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

溶液中时,有关粒子之间反应的示意图。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叫,属于反应类型。

(2)从图中可看出该反应的微观本质是___。

2.某公路上一装有硫酸的汽车翻了,怎么处理泼了一地的硫酸?

3.做完实验后剩余的酸性或碱性废液能否直接倒入下水道?

应怎样处理?

 

【课后作业】

1.消化药片所含的物质能中和胃里过多的胃酸。

某种消化药品的标记如右图。

医生给某胃酸过多的患者开出服用此药的处方为:

每日3次,每次2片。

试计算,患者按处方服用该药一天,理论上可中和HCl多少毫克?

(计算结果取整数)

Stomachease

帮助消化

减缓胃痛

每片含250mg

氢氧化镁

2.课外探究——清除茶瓶水垢:

用久了的保温瓶内壁往往会形成一层水垢,它的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

尝试用厨房中的物质将它除去。

其中哪个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连接中考

▲考题错解及分析

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黏上一种叫做胆汁酸的难溶于水的物质,使鱼肉变苦。

要消除这种苦味,可用下列何种溶液冲洗最适宜()

A.纯碱溶液B.醋C.食盐水D.氢氧化钠溶液

[错答]D

[原因分析]胆汁酸是一种具有苦味的酸,要消除这种苦味应选择碱性物质去中和胆汁酸。

但不能使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强碱,因为它们具有强腐蚀性,不利于食用,故不应选择D选项。

与此类似,被蚊虫叮咬后,因为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我们应选择含碱性物质(如NH3*H2O或肥皂水)的药水,而不能选择氢氧化钠等强碱溶液。

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但其应用是用酸性的物质和碱性的物质之间的反应来完成的,不一定都是酸或碱。

[正确答案]A

▲疑难问题及解答

将下列各组中的两种反应物混合,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事实完成下表(没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栏划“/”):

编号

反应物1

反应物2

现象

化学方程式

1

稀盐酸

氢氧化钾溶液

没有明显现象

2

稀硫酸

氢氧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3

稀硝酸

澄清石灰水

(2)分析上述实验,反应能够发生的共同原因是:

反应物1中都含有(填化学用语,下同),反应物2中都含有。

[解答]

(1)KOH+HCl===KCl+H2OBa(OH)2+H2SO4===BaSO4+2H2O

Ca(OH)2+2HNO3===Ca(NO3)2+2H2O

(2)H+OH-

▲优秀中考题精选

1.小烧杯中盛有含石蕊的氢氧化钠溶液。

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烧杯中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是()

A.紫色——红色——蓝色B.蓝色——紫色——红色

C.蓝色——红色——紫色D.紫色——蓝色——红色

[答案]B

[解析]原来小烧杯中盛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而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到恰好反应时,溶液为中性,故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紫色;这时再向以上溶液中继续加入稀盐酸,溶液会变为酸性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

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探究】

(1)方案一:

某同学按右图所示的方法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mLNaOH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色,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请指出右图操作中的错误。

写出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方案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2mL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

稀盐酸过量

若没有明显现象

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反思】

(3)方案一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若观察到曾有少量气泡出现,请分析产生气泡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一条即可)。

(4)有同学提出方案二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

为此,还需要选择(填一种试剂),再进行实验即可。

【拓展应用】

(5)请举一例说明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

(1)无①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部②NaOH+HCl===NaCl+H2O

(2)有气泡产生

(3)NaOH溶液已有部分变质,产生Na2CO3杂质(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4)可能NaOH过量无色酚酞试液

(5)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

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见成效。

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尝试后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方可靠有效。

一、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

“科学世界只是一个营地,生活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家。

”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时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掌握化学知识是实实在在的能力。

如:

通过老太太因常吐酸水去看医生,就医生所开药物的标签进行导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又如,讲述中和反应的应用时,我避免了以往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讲解,而是通过创设种果树的情境,来讲述中和酸性土壤的方法;用新闻事件来讲述可以用熟石灰中和事故中泄漏的硫酸……一连串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甚至是新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高。

二、学生的思维过程始终在问题情境中进行。

本课题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重点,突破该重点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该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相互交换成分,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另外两个酸与碱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分析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铁、硫酸钙等物质在组成上的特点,让学生得出盐的定义。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

然后对概念进行分析:

①中和反应是一类特殊的复分解反应;②中和反应特指酸和碱的反应。

继而提出问题:

中和反应生成了盐和水,那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这样既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让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要全面——判断中和反应主要看反应物。

三、设计别具匠心,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

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已经知道了酸与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的前提下,但是某些酸和碱的反应是没有现象的,此处的设计是安排教师演示实验:

取少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让学生观察现象。

因为无明显现象,之后设计导语:

“在无明显现象的时候,如何证明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呢?

让学生能充分展开思路,能把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筛选、判断和整合,最大限度地把课堂交给学生。

当定下思路后,让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药品中选择合适的试剂来设计方案,交流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再亲身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观察其现象,进一步分析、讨论,认识中和反应过程中酸碱性的变化情况。

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同时规范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觉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体验成功。

在探究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的过程中,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

本课中大多数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交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整堂课同学们兴趣高涨,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提高了能力。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充分体现了“重过程和方法”的教育新理念。

四、从学生出发,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一个班中40多名学生基础并不一致,在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的能力更有很大差异。

因此,教师讲课时应在分析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重视铺垫与过渡,以降低难度,尽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具体做法是将教学内容和目标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学需要,分成若干个小目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以便使学生学会最本质、最关键的知识与方法,再设置另一问题做深入,题题递进。

这样做的效果会更好,因为它贴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使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激发,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五、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欠佳,致使实验耽误的时间过长。

此外,有些发出去的问题收得太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如胃康片(其成分中含有氢氧化铝和碳酸镁)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其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哪个反应,学生对碳酸镁和盐酸的反应是否是中和反应有些模糊认识。

由于科学探究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要求老师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提出的方案多种多样,可能会发生突发事件,这就要求我的备课必须更周详更严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课标分析

【课标分解】

第一步:

分析语法结构和关键词

句型结构:

只描述行为表现

行为动词:

了解知道

核心概念:

酸碱

第二步:

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行为动词

核心概念

概念体系

行为条件

酸碱

中和反应

通过实验认识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家庭实验和查阅资料,观看视频来体会

第三步:

确定表现程度

核心概念

概念体系

行为表现程度

酸碱

中和反应

认识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知道能说出

第四步:

写出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认识酸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通过家庭实验和查阅资料,观看视频来知道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广泛地运用于生活。

【课标解读】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1.促进学生进一步形成“学有用的化学”的观念。

本课题中,无论是中和反应,还是pH的测定,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化学才会在生成有利物质、产生能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还在消除不利物质、进行实时监测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全面形成对“有用的化学”的认识。

2.让学生再次尝试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本课题中,教材从离子角度对中和反应进行了分析,让学生初步接触“从离子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方法,为后续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标要求在新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新版教材其在编排上主要是以三个版块来实现课标要求的。

第一、二板块中,教材通过中和反应实验及微观分析、大量中和反应应用的事实,使学生对中和反应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一个板块中,教材引入了pH这一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同时介绍了利用pH测定溶液酸碱度的实验操作。

为是学生对pH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教材中设计了一系列测定生活中常见物品pH的实验,再配以一些图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了解溶液pH的实际意义。

本课题的难度在本单元来说相对不大,其难点主要在于对中和反应的微观理解。

(三)结合新课标,分析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利用多中手段促进学生对中和反应实质的理解。

如果学生不能很好从离子角度认识中和反应,后续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就会产生障碍。

因此,“从离子角度认识中和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化学学习。

为更好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出应尽可能安排学生通过实验从宏观上认识中和反应,然后借助一些多媒体课件如flash动画使学生认识到宏观现象的发生实际上是微观粒子间反应的表现。

2.充分开发实验10—10的教学价值。

(1)将实验从课上移至课下,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教材实验10——10中的素材大多来自于生活中,如都让实验员准备,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也未必都有动手的机会。

教学中,发给学生一定数量的pH试纸(提示学生可分为若干小块),让其在家中完成实验,即节省出一些授课时间,还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同时还为学生掌握pH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

(2)注意对实验结果的处理。

让学生做实验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更应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实验中,学生在操作越来越熟练的过程中,得到不同液体的pH,如仅仅将其看作一组数字,实验的作用则大打折扣。

学生实验后,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如将所有酸(碱)性物质按酸(碱)性由强到弱进行排列,以便学生巩固对pH与溶液酸碱度关系的认识;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物质的酸碱度,设计其用途等等。

从而使实验作用最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