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7631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12学年高中地理 21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1112学年高中地理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本章规划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问结构本节教材分三部分:

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

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

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对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发现,本节教材并未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作专门的讨论,因此,课堂教学中。

应补充这部分内容。

考虑到课时关系,在补充这一内容时,不必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可在讨论完“城市形态”或“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后,举一两个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适当讨论即可。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按照人口规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也越大。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的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材通过案例来说明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

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因素仅仅是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的。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会自然形成一定的等级体系。

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服务范围的理想模式,现实中的城市等级体系虽然不会呈现理想的结构,但仍具有理论上得出的空间分布规律。

该理论在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运用这一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第三节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补充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环境污染,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其原因。

或者利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对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产生更深切的感受。

课时安排

共7课时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课时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课时

第三节城市化

2课时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1课时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来认识城市个体,即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静态到动态的顺序来安排内容。

教材首先运用三幅城市形态图直观说明城市外部形态和地形、水系及交通线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三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材引用“北京市功能分区图”帮助学生认识城市功能区的主要类型以及形成原因,教师应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实质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节中,教学重点应放在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分析,特别是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经济因素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要强调通达度、位置的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的差异;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等功能活动对城市土地的竞争力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对于其他因素如收入、知名度、宗教等也须举例加以说明。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以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

2.读图分析法。

3.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l课时

[新课导入]

师: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

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城市环境。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课件展示课题:

城市和城市化)

在地理必修1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从宏观的角度讨论过河流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和聚落的影响,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对聚落中的城市进行一些较深入的讨论。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结构

师:

不同的城市往往有不同的形态。

那么什么是城市形态呢?

城市形态包括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城市的外部形态。

(板书)一、城市形态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一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图2.1)

师:

图1成都的城市形态是——

生:

团块状。

师: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形态,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生:

团块状的城市形态的形成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往往在平原地区的城市会形成这样的形态。

师:

兰州的城市形态怎样?

为什么?

生:

兰州的城市形态呈带状,因为兰州位于黄河谷地,城市沿谷地东西延伸。

师:

重庆的城市形态与成都和兰州相比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

生:

重庆的城市形态不如兰州和成都完整,呈分散状态。

这是因为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崎岖不平,由于河流和山岭的阻隔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

师:

从以上三个城市的形态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形态与地形因素密切相关,除此以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

水系和交通线也会对城市形态产生影响。

师:

对!

城市的形态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不同,在城市的内部,不同地区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形成了城市中的不同功能区,从而形成了不同城市内部不同的空间结构。

(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师:

请同学们首先阅读教材18~21页“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相关内容,思考并相互讨论下列问题:

(投影问题)

1.城市中的土地有哪些主要利用方式?

2.阅读教材图2.2,观察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

它们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吗?

3.什么是集聚效应?

4.城市中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哪种功能区?

5.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会出现怎样的分化?

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

6.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

为什么?

说说我们所在的城市的商业区的分布。

7.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

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

你了解我国哪些著名的中心商务区?

8.阅读图2.5,说说常州市的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分布特点。

(该部分内容可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相互合作探究,并可启发学生结合自己所在城市的功能区的分布,有助于学生对城市内部结构及其成因的理解)

师:

我们先来说说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

生:

城市用地类型多样,一般有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师:

由于城市内部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从而在城市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一般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

生:

城市中的功能区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师:

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吗?

生:

没有。

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师:

能不能举例说明?

生:

例如商业区中也会有住宅、行政用地等,只是住宅和行政等用地相对商业用地所占的比重较小。

师:

对!

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那么,为什么城市中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呢?

生: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师:

不同的活动方式对城市用地的位置要求不同,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不同的功能区是怎样选择不同的位置发生集聚的。

生:

商业活动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师:

为什么呢?

生:

因为这些地区由于交通便捷往往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

师:

在商业区内,除了商店还有哪些活动方式?

为什么?

生:

由于商业活动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所以在商业区内,除了商店往往还会有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服务部门,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所以它们和商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师:

这就是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教师可让学生描述本地区主要商业区的位置、组成,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地认识商业区的特点)

师:

不仅商业区的形成具有集聚效应,工业区的形成也有该效应。

请同学们看教材图2.2,找到其中的工业区。

(指导学生读图)

师:

工业区一般靠近什么布局?

为什么?

生:

工业区一般靠近交通线布局,这样可以方便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降低生产成本。

师:

工业区和商业区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上有什么不同?

生:

工业区离市中心较远,而商业区在市中心。

师:

为什么工业区选择这样的位置?

生:

工业区远离市中心可以减轻工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影响城市环境。

师:

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生:

市中心地价较高。

师:

对!

功能区的位置选择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师: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哪一种?

生:

住宅用地。

师:

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区的发展出现了哪些变化趋势?

生:

住宅区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师:

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有哪些不同?

(引导学生对比图2.3中的两幅图,并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

生:

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主要区别表现在房屋的面积、质量、设施、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师:

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在分布位置上有没有差异?

生:

中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城市的外缘,而低级住宅区则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师:

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商业区的形成及分布,教材图2.4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特殊的商业区。

(引导学生阅读图2.4)

师:

这是闻名世界的曼哈顿,同学们对它了解吗?

了解的同学可以举手给我们大家谈谈。

生:

曼哈顿位于美国纽约,是世界著名的金融区。

纽约著名的百老汇、华尔街、帝国大厦都在该地区。

“9·II"恐怖事件中被炸毁的两幢高楼——世贸大厦曾经是曼哈顿的标志性建筑。

师:

说得很好!

看来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宽。

(投影:

文字资料)

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总面积57.91平方千米,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0%,人口150万。

纽约著名的百老汇、华尔街、帝国大厦、格林威治村、中央公园、联合国总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等名胜都集中在曼哈顿岛,使该岛中的部分地区成为纽约的CBD。

曼哈顿主要分布在该区内曼哈顿岛上的老城(Downtown)、中城(Midtown),著名的街区是格林威治街和第五大街。

这里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及大公司总部云集,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

(投影:

图片)

师:

在刚才的文字资料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概念——中心商务区(CBD)。

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CBD一词在各种传媒中也频频出现。

曼哈顿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心商务区,那么什么是中心商务区呢?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图片的阅读概括出它的特点呢?

生:

中心商务区是在商业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它不仅是城市的商业中心,也是城市的服务中心。

一般的中心商务区都有这样的特点:

建筑物高大稠密,经济活动繁忙。

(在说明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时,也可以播放一段视频,如上下班在主要交通线上的人流、商业区的人流,以及中心商业区的建筑和周边地区建筑的差别,可以很清楚地说明CBD的特点。

还可以播放“9·II"事件中,飞机轰炸美国华尔街CBD世界贸易中心的镜头,说明本·拉登为何要轰炸美国除政治中心、军事中心之外的这个地方,不仅可以说明中心商务区对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师:

前面我们已经粗略地提到了工业区的形成与分布,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再来详细探讨一下工业区的形成。

(引导学生读教材图2.5)

师:

工业区是怎样形成的?

生:

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而形成的。

师:

工业集聚有什么好处?

生:

工业集聚有利于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之间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师:

分析得很好!

常州市工业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生:

常州市的工业区主要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分布。

这样可以方便运输,降低运输费用。

师:

对!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城市形态的差异。

城市形态主要有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等。

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城市中主要功能区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

各功能区的成因不同导致分布特点的差异。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教材2l页活动题

答案:

香港主要由九龙半岛和周围的岛屿组成,受其土地组成的影响,香港的城市形态受海湾和海港的影响很大且呈组团式分布,其中心商务区位于九龙半岛和香港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海湾沿岸——尖沙咀和中环;商业中心区外围为混合土地利用带;高级住宅区在九龙塘和香港岛的太平山半山区和山顶,还有远离闹市区、环境优美的舂坎角;低级住宅区主要位于九龙半岛;香港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远离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如荃湾、葵涌、柴湾、黄竹坑等地。

2.完成下面表格。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沿此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区

举例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重庆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师: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的形态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今天我们将要来探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板书)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师:

什么是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呢?

生: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师:

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2页“阅读”部分内容)

师:

同学们注意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有什么共同点。

生:

三种地域结构的中心均为中心商务区。

师:

为什么呢?

生:

因为城市的中心区交通便捷,可以得到最大量的消费群体。

师:

还有原因吗?

生:

城市中心区土地租金最贵,只有商业可以承担高昂的租金。

师:

很好!

三种结构模式还有共同点吗?

生:

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往往分布在城市的不同方向,而且低级住宅区都靠近工业区,而高级住宅区则分布在城市的外缘。

师:

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

城市中的住宅区出现了分化,不同级别的住宅区分布在城市的不同位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生:

不同地区环境条件不同,高级住宅区往往选择远离工业区,环境较好的地区。

师:

在多核心模式中,出现新核心的原因是什么?

生:

新核心的出现是因为原有市中心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

师:

很好!

从以上对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师:

说得很好!

在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各种因素中,经济因素是主导因素。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经济因素是怎样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的。

师:

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有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城市中不同地区地租是有差异的,那么影响地租水平高低的主要有哪些因素呢?

同学们想一想,一般城市中的什么地区地租最高?

生:

市中心。

师:

对!

还有什么地方地租也较高?

生:

交通便捷的地方。

师:

说得很好!

我们常常把这些地方称为“黄金地段”。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生: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

城市的不同地段地租差异很大,而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其付租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3页图2.8,思考图右侧的两个问题。

师:

各类土地利用的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有何不同?

生: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的距离远近变化最快,住宅用地其次,工业用地变化最慢。

师:

这说明离市中心的距离远近对不同的活动有怎样不同的影响?

生:

这说明离市中心的距离远近对商业的影响最大,对工业影响最小,对住宅的影响居中。

师:

如果土地的最终用途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决定,那么图中OA、AB和BC三处分别是什么功能区?

生:

OA处应为商业区,AB处应为住宅区,BC处应为工业区。

师:

那么地租是否随离城市越远而逐渐降低的呢?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

甲地比乙地离市中心远,但地租却比乙地高?

生:

有。

比如说百润发所处的位置,尽管离市中心有一定距离,但由于它位于两条交通干线的交会处,交通极其方便,所以地价较高,甚至高于一些离市中心较近的地区。

师:

所以图2。

8只是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这一方面看地租水平。

当把交通便捷程度考虑进去之后,一些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因其位于交通线两侧,地租也会较高。

由此可见,地租的高低受到哪两个因素的制约?

生:

地租的高低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即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便捷程度。

师:

说得不错!

那么,地租是否是决定城市地域结构的唯一因素呢?

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

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的认识、图2.9和案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阅读23页图2.9,可结合我国某城市或学校所在城市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交流和讨论,加深理解。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得出对城市地域结构影响的因素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还有下列因素:

①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②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③种族聚居区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

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④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师:

城市地域结构除了受地租影响外,还受到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同学们能不能举例说明呢?

生:

比如香港的浅水湾,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这里是香港的高级住宅区,也是香港名人集中居住区,像李嘉诚、成龙、董建华都居住在这里。

师:

教材案例1所说的是哪个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

生:

这是民族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

师:

城市的地域结构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也将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来说说城市功能区的发展变化。

(结合生活实际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生1: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位于城市中心的高级住宅区,逐渐暴露出面积狭小,功能不合理,密度过大,周围噪声污染严重等缺点,逐渐演变为低级住宅区。

而生活水平的提高激起了城市居民第二次置业的热潮。

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开辟了许多新的住宅区,甚至有一些高档的别墅,城市的空间结构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生2:

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原来在老城区边缘的一些工厂变成了城市的中心,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许多工厂也有扩大规模的需求,而原来的厂房附近已没有余地,且地价又高,所以这些工厂大量外迁,且集中分布形成新的工业区。

生3: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心的商业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服务的职能也越来越突出,逐渐由原来的商业中心演变为功能齐全的中心商务区。

师: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些因素都会对城市地域结构产生影响。

(投影:

网页新闻)

师:

20世纪8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三位教授写了一本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的书——《改变世界的机器》,三位教授认为,汽车的普及改变了世界。

它使得城市越来越不像城市——原本热闹的中心区可能会空洞化,中心城区周边却将诞生众多热闹的卫星城,城市的结构改变了。

师:

怎样使城市结构合理化是城市规划的着眼点。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我们要注重各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能使各功能区之间既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

(板书)城市的合理规划

(引导学生阅读“活动”,就下列问题相互讨论)

1.在城市中如何处理好住宅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2.图2.10中的两种布局方案哪一种较合理?

关于问题1:

生1:

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要方便职工的上下班。

生2:

住宅区要免受工业区的各种污染,要创造一个卫生、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

师:

要使工业区对住宅区的影响降到最低,在进行工业区布局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生1:

一般情况下,对环境污染小的工业可以布局在住宅区附近;有严重污染的工业多布局在远离住宅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

生2:

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最好设置绿化带进行防护。

关于问题2: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方案二较为合理。

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

这种城市地域结构居住密度较大,居住环境不易改善,条件差;职工上下班时交通拥挤;其次,我国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居住用地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会对位于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产生影响和污染等。

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好;分散居住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外围的居住用地可以与工业区之间建立卫生防护带,减轻工业用地对居住用地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等。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城市形成不同的外部形态,在城市内部又形成一定的地域空间结构,它体现了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组合形态;城市功能分区的实质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因素是主导因素。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例如行政区、文化区等。

城市地域结构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地域结构将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布置作业

1.比较城市中三种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用地要求及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差异

商业用地

住宅用地

工业用地

用地要求

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群体

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

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