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8965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11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docx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

中  编

本编讲述十九世纪欧美文学。

十九世纪欧美文坛百花齐放、辉煌灿烂。

紧随着世纪之交席卷全欧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欧美大地扎下了深根,取得了迄今为止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成就。

随着又一个世纪之交的到来,现实主义文学一枝独秀的文坛像上一个世纪之交那样开始噪动了,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反传统的文学思潮争相破土而出,为二十世纪文坛现代主义大型交响乐奏响了序曲。

第一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繁荣于19世纪上半叶。

1789年法国大革命摧毁法国封建制度根基,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展开殊死决战。

俄、普、奥组成“神圣同盟”,联合法波旁王朝残余势力进行反扑,雅各宾党人专政后,拿破仑上台横扫欧洲封建势力,维护资产阶级自由派革命成果,同时又演变为掠夺性侵略战争,终于在“神圣同盟”的围攻和民族主义反抗的双重打击下败下阵来。

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7月革命,推翻复辟王朝,金融王朝加剧贫富两极分化,无产阶级和中下层人民革命、民族独立斗争等此起彼伏,终导致1848年席卷全欧的大革命。

浪漫主义文学在此背景下由盛而衰。

㈠、法国大革命所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启蒙运动直接导致了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经过大革命后深入人心,激发了个性解放和感情抒发的要求。

法国执政府也出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要求国家立法保证个人的人身、信仰、言论、职业、经营、选举、集会等自由,“自由竞争不能忍受任何限制,不能忍受任何国家监督”。

个人独立、个性发展、极端自由等等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浪漫派作家往往从全局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充分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以及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如“世纪儿”、“拜伦式英雄”等等,都由此而产生,其共同特征便是失望、忧郁、孤独、傲世独立、消极或积极地反抗。

其次,《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法则,承认优胜劣汰,不择手段,形成一种社会心理:

资产者、小资产者试图通过巧取豪夺,甚至发革命财、战争财,有朝一日达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在革命中破产落魄的贵族也力图用新的社会法则来改善自己的地位,摇身一变而成为新的人上人。

飞来好运、梦想成真的普遍的社会心理。

再次,无论大革命中失去天堂的贵族还是革命后理想未果的启蒙主义信徒都有着失落、悲观、苦闷、彷徨等不同心态,为浪漫主义文学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最后,作家们先是为法国大革命而高歌,而后又不理解、消极颓唐等众多倾向,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的动因之一。

㈡、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浪漫主义的非理性在康德形而上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因为,康德认为人的精神具有天生的几种能力:

对时空的直觉,对原因、现实和整体的理解等。

人是自然法则的制订者,人能够建造世界。

而在道德方面,则只有自由人的选择才能决定一切优秀作品外在的或更高的法则都不能主宰人,人的尊严在于获得理性自由。

费希特也认为现实只是人的一种创造,反对自在之物能限制人的悟性,人是征服者,人能对自然起作用,他强调天才、灵感、主观能动性,这与浪漫主义更为合拍。

谢林认为知识、信仰和愿望的统一构成人的最高目标。

黑格尔的辩证法则为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主义的个性披上理论外衣,黑格尔认为世界的真理存在于不断变化的历史中,而精神就是历史,历史将理性和非理性、必然和偶然、感觉和非感觉混合在一起。

人是自在的和自为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是绝对的、自由的、无限的。

这也为浪漫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未来理想社会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阶级互爱、各尽所能的梦想,更是浪漫主义文学理想的源泉。

㈢、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进程。

作为文学手法,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古已有之,两者的区别在于,现实主义写本来有的,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浪漫主义写应该有的,按照作家的理想设计生活。

而作为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则专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大地风行的大量使用浪漫主义手法的文学潮流。

这一文学潮流最早发端于英国和德国,彭斯和布莱克在诗坛发出先声,华兹华斯和柯勃律治于1798年发表的《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在诗坛称霸一方;德国则是浪漫主义理论策源地,施莱格尔兄弟等早期浪漫主义理论家在《雅典娜神殿》等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研究、宣言和诗歌创作,表现出行;德国浪漫派的一定声威,法国也在斯塔尔夫人和夏多布里昂的开创下,跟上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一次浪潮。

紧接着,英国拜伦、雪莱和济慈等年青诗人的诗作于1815—1825年风靡欧洲,形成第二浪潮,法国拉马丁、维尼、德国霍夫曼、意大利白尔谢、曼佐尼、佩利柯等群起响应。

第三浪潮在法国兴起,雨果扛起大旗,与古典主义展开“欧那尼决战”取得成功后,乔治·桑、大仲马也取得很大成就。

其后,东欧、俄国、美国等地浪漫主义思潮此起彼伏,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㈠、思想特征:

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

雨果认为浪漫主义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其目的“只求带给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他于1830年写出戏剧《欧那尼》在巴黎上演,发起与古典主义戏剧的决战。

他认为古典主义主张只能描绘贵族和上层人物,排斥民间文学,要遵循“三一律”,推崇典雅和崇高的风格等等,是束缚文学发展的桎梏。

决战的胜利,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天地。

创作自由、个性解放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旗帜。

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成了浪漫主义宣扬的时代新精神。

2、既抨击封建主义制度,也批判资本主义罪恶。

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和贵族倾向作家,或按高尔基的说法,有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之分。

前者站在民主主义立场,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展望未来,憧憬理想;后者则留恋旧制度,怀旧恋旧,缅怀过去,而抨击资本主义。

但他们都从人道 主义立场出发,批判现实即使有理想社会的蓝图,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3、重视历史题材,以反衬现实。

尤其是在小说创作方面,如雨果、大仲马、司各特等人的历史小说,并不忠于历史真实,而重在借古讽今。

4、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主张。

如“湖畔派诗人”。

㈡、艺术特征

1、主情

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因而浪漫主义也被 称为抒情主义。

尤其是爱情,被认为是人最强烈的情感表现之一,因而成为浪漫主义作家竭力表现的对象。

其他情感的挖掘,尤其是梦境、非理性的精神状态等,也是浪漫主义作家所热衷的。

2、自然风光、异国情调的描绘。

用自然美对照社会丑。

自然山水、异国风光都被出色地展示,并发挥想象大肆渲染。

3、对比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美丑对照,重视丑的价值,化丑为美是浪漫主义文学最伟大的艺术贡献。

雨果最出色地把美丑对照原则广泛运用于小说、诗歌和戏剧创作中,他说:

“丑就在美 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如《巴黎圣母院》。

夸张也可以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寻乎异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划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非凡的形象(如超人、孤独的叛逆者等),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

4、艺术形式的创新。

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从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撷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用民间口语、民歌韵律创作等。

三、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1英国

罗伯特·彭斯(1759—1796)擅抒情与讽刺,诗集《苏格兰方言诗集》吸取苏格兰民歌养分,揭露贵族的贪婪残暴、荒淫无耻,歌颂农民的纯朴、勤劳、善良,风格清新刚健,语言通俗,音韵响亮。

被誉为农民诗人;威廉·布莱克91757—1827)运用清新的民歌体和奔放的无韵体写法,《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革命的热情,长诗《四天神》揭露统治者对外掠夺、对内压榨,有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

“湖畔派”诗人:

华兹华斯(1770—1850)、柯勃律治(1772—1834)、罗伯特·骚塞(1774—1842),先对法国大革命歌颂后抵触反对,蛰居英国西北昆布兰湖区,寄情山水,傍湖写诗,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制农村生活。

华和柯《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浪漫主义奠基作,华的《序言》是浪漫主义的宣言书,提出独到的艺术主张。

骚短诗《书斋咏怀》发思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

他们对大自然的歌颂开浪漫主义文学新风。

“短命诗人”拜伦(1788—1824)、雪莱(1792—1822)和济慈(1795—1821)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关注现实、批判丑恶是他们的共同主题。

拜专节讲述。

雪莱长诗《麦布女王》表达政治、哲学观点;《伊斯兰的起义》写革命与专制的搏斗,神话、幻想和现实交相辉映;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将普塑造成不屈不挠的斗士,与暴君不妥协,终推翻暴君,建立理想社会,预言革命的到来。

《西风颂》、《云》、《致云雀》等充满激情的抒情诗均闪耀理想的光辉。

“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是这位天才的预言家“(恩格斯语)的至理名言。

济慈的抒情诗《夜莺颂》以夜莺的歌声象征幻想世界中永恒的欢乐与现实世界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成鲜明对照。

历史小说创始人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先诗人后小说家,《艾凡赫》以12世纪英国历史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形象。

2、德国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早期浪漫派以奥·施莱格尔(1767—1845)、弗·施莱格尔(1772—1829)兄弟、诺瓦利斯(1772—1801)和路德维希·蒂克(1773—1853)为代表,他们以《雅典娜神殿》杂志为阵地,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鼓吹艺术无目的论。

被称为“耶拿派”。

诺瓦利斯《夜的颂歌》为悼早逝的未婚妻而作,歌颂“神圣的、不可言传的、神秘的夜”,期望在地下“永远过着新婚之夜”,赞美死亡。

蒂克则搜集童话,编《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童话小说新体裁。

后期浪漫派又称“海德尔堡浪漫派”,其代表人物是布仑塔诺(1778—1842)和阿尔尼姆(1781—1838),他们合著出版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收集德国三百年来的民歌;雅科布·格林(1785—1863)和 威廉·格林(1786—1859)则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俗称《格林童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童话瑰宝,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等脍炙人口。

此外,霍夫曼(1776—1822)、沙米索(1781—1838)等也成就卓著。

1、法国

夏多布里昂(1768—1848)和斯塔尔夫人(1766—1817)为法国早期浪漫派代表。

夏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鼓吹基督教复兴,其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异国风光以及古代废墟描写寓抒情色彩,开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废墟美”描绘之先河,其中短篇小说《勒内》塑造患“世纪病”的典型,其病态特征是极端忧郁、孤独,对前途迷惘,没有生活目标,表现出对法国大革命的悲观失望,另一短篇《阿达拉》写缠绵悱恻的殉教故事,展示世俗爱情与宗教信仰的矛盾,夸大宗教力量。

斯有民主倾向,《论文学》、《论法国》宣扬浪漫主义文学,指出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小说《黛菲妮》谴责封建道德和宗教偏见,书信体。

此外,拉马丁(1790—1869)的《沉思集》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篇作,咏唱真挚的爱情和宗教思想,其中《湖》是怀念情人病逝的爱情诗,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手法。

维尼(1797—1863)的哲理诗较著名,《古今诗集》、《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不满现实、悲天悯人的思想,与大多浪漫主义作家共鸣。

雨果是新一派浪漫主义领袖,专节讲述。

女小说家乔治·桑成就颇高。

她的创作从妇女问题小说到社会问题小说,再发展到田园小说。

《康素爱萝》是一部热情澎湃的音乐小说,女主人公是一个不慕虚荣、不畏强暴的女歌唱家,作品揭露18世纪欧洲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安吉堡的磨工》通过磨工与贵妇的爱情纠葛,表现作家解决社会问题的理想,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魔沼》是成功的田园小说,赞美质朴的农民,农村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缪塞(1810—1857)的《四夜组诗》抒写失恋的痛苦,感情真挚,对话体运用娴熟,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塑造末代“世纪病”患者沃达夫形象。

大仲马(1802—1870)是历史小说家,《三个火枪手》塑造性格各异的一组人物;而通俗传奇小说《基度山伯爵》则以情节曲折,对话生动、形象鲜明、一气呵成见长。

4、俄国

1812年反拿破仑侵略胜利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后出现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

茹可夫斯基(1783—1852)是俄浪漫主义第一人,别林斯基说过:

“没有茹可夫斯基,我们就没有普希金”。

茹的《俄国军营的歌手》歌颂俄官兵的爱国壮举,赞美俄民族精神,革新了诗歌的形式和格律,但受到感伤主义影响,充满神秘色彩。

十二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1795—1826)创办《北极星》,宣传革命,其《致宠臣》把矛头指向沙皇宠臣阿拉克切耶夫;《沉思》则以民间文学为基础,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

普希金(1799—1837)先浪漫主义,后转向现实主义,专节讲述。

莱蒙托夫(1814—1841)也是俄浪漫主义杰出代表。

长篇叙事诗《童僧》和《恶魔》塑造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反专制暴政的正义心声;《高加索》充满热爱故土的情怀,显示描写自然的高超技巧;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塑造“多余人”毕巧林形象,心理分析细致,人物内心矛盾突出。

5、东欧

波兰 密茨凯维奇(1798—1855)和匈牙利裴多菲(1823—1849)最为著名,同样以反对异族侵入,争取民族独立为主题。

前者诗剧《先人祭》抨击沙俄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波贵族卖国求荣,歌颂爱国志士的顽强斗志,熔铸着诗人强烈的爱憎和坚定信念;长篇叙事诗《塔杜施先生》展示贵族青年的爱情,抒发反沙俄入侵,争取祖国独立的意愿,被誉为波兰民族史诗。

裴的长篇叙事诗《雅诺什勇士》塑理想的英雄,表达被压迫的匈牙利人民的希望和要求;《民族之歌》号召人民反抗奥匈帝国统治,为争取自由而战;《自由与爱情》是诗人歌颂自由的最强音。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自由高于生命与爱情。

6、美国文学专节讲述。

第二节 拜  伦

一、生平与创作

拜伦(1788—1824)生于贵族家庭,父亲是浪子,极不负责任,曾与某公爵夫从私奔生女奥古斯塔。

母亲凯瑟琳出身苏格兰豪门,拜伦出生后父亲花光家产和母亲陪嫁,只身浪迹欧洲大陆,潦倒客死法国。

母亲恨之入骨,并恨及男人乃至儿子。

拜伦童年随母在苏格兰度过,没有幸福和欢乐。

因天生微跛,又受人歧视,稍解事便极敏感,自尊心和反抗性极强,形成孤独、傲岸和反叛性格。

并因母亲的暴戾而恨及女人,以致对母亲撮合的婚姻极反感,对漂亮而富有的妻子没有爱情。

10岁时承袭伯祖勋爵位和大宗财产,1801—1808年间先后就读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酷爱历史、哲学与文学获硕士学位,18岁成人便受封男爵和议员。

拜伦天赋聪颖,早有诗才。

19岁出版处女诗集《懒散的时刻》,主要是爱情诗。

因《爱丁堡评论》发表诗评粗暴地否定其价值及作者的才能,拜伦愤起抨击,发表极富战斗性的长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掀起英国文学批评的不小的浪潮。

1809—1811年,拜伦游历南欧至西亚,经葡萄牙、西班牙、巴尔干半岛、马耳他、希腊到达土耳其,扩大了视野,写出抒情叙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第三、四章完成于1817年)。

长诗抒写异域绮丽的自然风光,叙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如西班牙斗牛、阿尔巴尼亚纯真的山地姑娘等,尤其反映了希腊等地中海国家被奴役民族渴求自由解放的强烈愿望,还首次塑造了一个孤独、忧郁、悲观的“世纪儿”形象——哈洛尔德。

他厌倦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不愿与丑恶为伍,自甘漂泊,希图从较少受文明侵蚀的民族寻求纯真的情感。

谁知事与愿违,随着游历对现实的认识日益深刻,人生虚伪、世态炎凉,使他痛感知音难觅,“旅人的心是冰冷的,旅人的眼是漠然的”,忧郁伤感终未遣散。

这个形象体现出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概括了拿破仑战争前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

他们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不愿 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却也不能和人民群众一起斗争,于是陷入悲观绝望之中,抒情主人公“我”与他相反,积极入世,热情洋溢,是位目光犀利的观察家。

思想深邃的批评家,也是热爱生活,追求自由、敢于揭露、又善于斗争的民主战士。

这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形象都带有明显的自传成分,既表现了拜伦世界观的矛盾,又体现了他思想感情的整体。

《游记》获巨大成功,轰动文坛,诗人一夜成名,不仅名噪英伦,而且风闻全欧。

拜伦回国后,正值英国工人爆发捣毁机器的“路德运动”,政府制订法案镇压,拜伦挺身而出,在国会发表演说反对采取暴力政策,并写下讽刺诗《法案制定者颂》和《路德分子之歌》,不仅显示其出色的演说家才华,而且表现了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1813年至1816年,拜伦根据南欧旅行写出“东方叙事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等6部,这些传奇作品题材新颖,充满浪漫情调,其中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形象,如《强盗》中的康拉德,《莱拉》中的莱拉等。

他们无不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各种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

他们都是些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有崇高的道德观和侠义心肠,爱好自由,忠于爱情,最后却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他们的性格特征表现为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而对社会进行彻底反抗,但这类反抗又纯粹是个人式反抗。

这类形象比哈洛尔德更进一步,充分体现着拜伦的思想个性气质。

诗人的政治态度和反叛精神早就触怒了上流社会,权贵借其婚变之机大肆渲染,掀起了一个毁谤拜伦的运动,使他不得不于1816年春愤然永远离开了英国。

拜伦离国后先侨居瑞士,与雪莱相遇成为相知,在雪莱的鼓励下,曾一度孤独空虚以致忧郁、悲观、绝望的拜伦重新振作,先后写出《锡隆的囚徒》、《曼弗雷德》、《塔索的哀歌》、《马里诺·法利哀诺》等,并进行长篇诗剧《唐璜》的准备和创作。

后因拜伦忙于参加意大利烧炭党人起义和希腊的人民起义,未能完成《唐璜》的创作。

二、《唐璜》分析

1、诗剧的内容:

唐璜是西班牙传说中的“登徒子”,专门勾引良家妇女的色鬼,无恶不作。

拜伦借用其躯壳赋予这个形象全新的性格,他不属于“拜伦式英雄”,恰恰相反,他顺从天性,随遇而安,玩世不恭,拜伦主要通过他反映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

他的经历有五:

①与母亲女友、邻居少妇朱丽亚由朦胧天性发展而成的偷情,事发后被母亲送去外地游历,朱丽亚送至海边,后进修道院;

②海上遇风暴,漂流至荒岛遇救,海盗女儿海蒂倾心,与之同居,海盗兰布洛回来,捧打鸳鸯,被送到土耳其奴隶市场贩卖,海蒂愤而自我折磨,12天后与世长辞;

③被卖入土耳其王宫,男扮女装欲作王后面首,苏丹驾幸,回避入宫女卧室,与宫女杜杜成一夜之欢。

翌日王后妒其先与宫女交欢,令总管巴巴处理掉;

④从下水道爬出城外,逃到围城俄军中,作战勇敢,被派往彼得堡向女皇捷卡叶林娜汇报战绩,被留作面首,终日寻欢作乐致体弱病发,被 派往英国;

⑤在英国上流社会以其俊俏和翩翩风度赢得贵夫人青睐,金发美人费兹甫尔克公爵夫人化装成黑衣道 士投入唐璜的怀抱,他摸到的不是灵魂,而是肉体,黑巾下有一卷金发,红唇下有一排皓齿,还有结实、火热、一起一伏的胸脯……

唐璜后来还要到德国、并参加法国大革命,但因诗人早逝未完成。

2、人物形象

唐璜性格特点有二:

①多情善感、顺从善良

假道学的母亲对他管束很严,煞费苦心,望子成龙,只给他读规劝文、训诫录、弥撒书,连《圣经》中人类世祖亚当夏娃犯戒的故事也要让老师删去,把他的时间一半安排在教堂,一半安排在自己膝下及教师课桌前度过。

聪明的唐璜虽值得其母亲夸耀:

“少年哲学家已经变得如何正经,如何沉静,如何稳健”,却经不住朱丽亚热辣的掌心和朱唇的激励,与她偷情了。

这无疑对封建道德是一个辛辣的讽刺,也体现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人要按“自然的本性”行事。

海上历险遇救后,在孤寂的环境中,曾偷吃禁果的唐璜自然极愿意与海蒂结合,且爱得更热烈,虽然他身上还带着朱丽亚的情书。

海盗兰布洛不顾女儿以死相威胁,活活拆散他们,唐却无可奈何,屈从命运的安排,辜负海蒂纯真的爱情。

在土耳其王宫及其以后,唐璜已成情场老手,并不计较是否有爱,一味顺从,与人苟合,成了满足他人欲望的工具,实在可悲。

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从不主动向人求爱,也从没有随便抛弃对方,往往是被迫分离,恋恋不舍。

作者也许认为,唐璜的荒唐行为是“人类本性”的自然流露,无可非议。

他原本单纯善良,他的种种越轨行为,都是由于世界的恶浊、社会邪恶的诱惑和反动势力的胁迫所造成的,无可厚非,他不过是敢于大胆破坏虚伪道德的禁令罢了。

而在生死关头,他还是有道德、富于人性的。

如海上历险,小艇上人吃人肉,他强忍饥饿拒吃;在战火中,他救出土耳其女孩并感到救人的快乐。

②意志薄弱、缺乏信念,随遇而安、玩世不恭

唐璜不像“拜伦式英雄”曼弗雷德那样愤世嫉俗,傲世独立,甚至也没有哈洛尔德那样忧郁感伤。

他的性格发展不是直线进行的。

他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缺乏某种信念。

他“遭遇过种种颠簸,自己也不知会飘向何处”,尽管有时也能表现出勇敢精神,如与兰布洛搏斗,在俄军中作战,但他从不能进一步掌握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随遇而安,受命运的播弄,做环境的俘虏。

总之,唐璜是现实生活中平凡的人物,是一个有弱点的好人。

这样的人物在当时贵族青年中比较普遍,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应该看到,他尽管任性放荡,随波逐流、玩世不恭,却是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产儿,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是拜伦的一个艺术创新。

在今天当然毫不足取。

拜伦通过他嘲笑欧洲各国社会中的可笑方面……

3、艺术特色

1诗人的主观抒情

诗人常常离开唐璜的活动,发表与叙事无关的闲谈和议论,直接与读者交谈,或评论时政,或发出战斗号召,或描绘异域风光,或倾吐胸中郁闷,不一而足,几乎占一半篇幅。

诗人感情奔放、谈笑风生,思想如天马行空,叙事揉合着讽刺挖苦,描写也夹杂着议论和抒情,把闲谈、故事叙述、浪漫气氛结合得极其自然。

2情节安排上表现出惊人的大胆

如唐璜与朱丽亚热恋之后,就继之以饥饿、死亡、人吃人、恐怖的海上遇难,再继之以海岛浪漫恋情,大起大落,扣人心弦。

整部长诗有如一部交响乐曲,时而深沉、哀怨、舒缓、婉丽,时而又高亢、激越、威武、雄壮。

③用现实主义手法,对人物和事件作真实、详细的叙述,从而展现了广阔的历史背景。

④诗句奔放流畅、轻松自然,富于哲理,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

随着内容变化,或以轻浮的笔调予以揶揄、或以清新的诗句给以赞美,或以愤慨的语言加以鞭挞,亦庄亦谐,张驰得体,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雨 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重要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也是现实主义作家。

一、生平与创作

12岁开始写诗,被浪漫派先驱夏多布里昂誉为“神童”,雨果也表示:

“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事无成。

”第一部诗集《颂歌与民谣集》表现浪漫主义风格。

1826年与维尼、缪塞等浪漫派诗人组织第二文学社,1827年转向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发表《铜柱颂》缅怀拿破仑时代对封建君主国家的扫荡。

1827年10月发表《〈克伦威尔〉序言》,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雨果也从此成为浪漫派的领袖,《序言》提出浪漫主义的新的美学原则:

对照,雨果终生实践这个原则。

他认为: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美,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1830年2月25日剧作《欧那尼》正式上演,与假古典派进行激烈斗争,直至胜利,古典主义销声匿迹。

1831年完成长篇浪漫主义小说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忠实地实践了美丑对照的原则:

爱斯梅哈尔达与卡西莫多;卡西莫多与克洛德副主教、法比;外貌与心灵……

30至40年代,雨果主要从事诗歌和戏剧创作,发表5部诗集:

《东方集》(1829);《秋声集》(1831);《晨夕集》(1835);《心声集》(1837);《光与影集》(1840)。

还有六部戏剧:

《国王取乐》(1832);《吕克莱斯·波基亚》(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