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0353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x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走进鲁迅,了解文学巨匠的故事

修改批注

一、单元学习主题确立

本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前两篇精读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后两篇路读课文是别人写鲁迅的作品。

本单元选用一组与其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背起行囊,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川

导语

课文

习作

语文园地

精读课文

《少年闰土》

《好的故事》

略读课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

有你,真好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前两篇精读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后两篇路读课文是别人写鲁迅的作品。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刻画了一个童年伙伴的形象。

《好的故事》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运用象征手法描绘了美好的梦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性散文,刻画了鲁迅在生活中的形象。

《有的人》是臧克家写的现代诗歌,运用对比的手法,歌颂了鲁迅的高尚品质。

本单元选用一组与其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语文要素:

1、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习作要求:

1、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1,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要有序进行。

首先,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的学习经验展开教学,重视迁移运用。

其次,要体现语文要素在单元课文学习是的逐步落实。

第2,要关注阅读与习作的关联。

《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课文,除了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出人物特点之外,还都借助场景描写表达了主观情景。

这两篇课文的学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聚焦场景,揣摩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试着迁移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

  分类  

具体内容

课时安排

教学要点

课文

少年闰土

2课时

1、会写25个字,29个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借助课文和资料,初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好的故事

2课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课时

有的人

1课时

习作

有你,真好

2课时

1、能选择一个人,运用第二人称叙事,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感情。

2、能通过对印象深刻的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2课时

1、能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给文章拟题目的方法,并能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

3、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4、欣赏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的特点。

5、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会写25个字,29个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借助课文和资料,初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4少年闰土教案

课题

少年闰土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胯、拜、厨”等11个生字和“一望无际、祭祀、仿佛”等词语。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

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熟读课文。

2.重点感悟四件稀奇事。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

看过哪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

(生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

【课件出示1:

课题】(板书课题:

少年闰土)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师介绍鲁迅:

【课件出示2】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导语首先从激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看过哪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他的故事,既帮助学生积累有关语言材料,又自然地过渡到课文内容中去。

 

新课

教学

(  )分钟

2、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

抄写出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哪些需要提醒注意,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

【课件出示3-6:

词语图片】祭祀忙月秕谷鹁鸪……

2.老师引导:

请大家根据课题、单元的主要目标和课后的习题,以及对课文的印象,确定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

(讨论,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问题”:

(1)课文写了哪几件稀奇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2)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

(3)根据单元目标,找出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

(4)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导语:

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我们不常见的字词,文章也比较长,读课文时。

请同学们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例。

3.划分课文层次:

【课件出示7】

全文共1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写“我”和闰土是主仆,他来“我”家帮忙,所以“我”和他认识了。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

“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他很怕羞,但我们很快就熟识了。

第四部分(第6~18自然段):

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等有趣的生活。

第五部分(第19自然段):

闰土和“我”分别了,友谊也中断了,但“我”很怀念他。

三、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重点学习关于闰土的四件稀奇事,品读、感悟。

(1)出示总括的句子。

出示:

【课件8】“啊!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2)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不理解的地方:

稀奇事在课文中是指哪些?

闰土的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引入第四段的学习。

师引:

快速读课文第四部分,看看讲了几件事?

(师板书:

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滩拾贝看跳鱼儿)

说说“稀奇”的意思,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稀奇事?

(3)说说你准备怎么学习这几件事?

可以用什么方法学?

(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出示:

【课件9】雪地上捕鸟瓜地里刺猹海滩上拾贝海边看鱼

(4)让学生选择以上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

用上学习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伙伴进行交流。

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

(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

闰土是一个的人。

四、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①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

闰土啊,你会捕鸟吗?

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

师:

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

学生评价,评价标准:

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

有感情地朗读。

②有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猹”时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

学生评价。

③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

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对于不常见的字词进行交流,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生字新词,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的身上迸发。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少年闰土。

我们也很佩服这位农村少年,他竟然会做那么多事情,有机会看见那么多的事物,让人羡慕。

作业:

1.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生字、新词抄写的遍数。

2.读课文,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背诵,积累第1自然段。

2.学生争议,教师调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内心的情感。

3.自主迁移,抓住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件稀奇事,“我”对哪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

(是瓜地刺猹,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而且写了两处,写得最详细。

这一部分教学意在帮助学生初步懂得学习要善于抓重点、抓要点,使学生在交流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想象情景,自主背诵

(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试读第1自然段。

(启发引导:

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猹?

(2)出示有关课文图片的课件,仔细观察,用横线画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

(3)自由练读。

(4)回忆背诵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背诵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第一段背下来。

(5)指名让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

(6)全体尝试背诵。

过渡语:

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

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出示句子,引导理解

1.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

【课件10】“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

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1)质疑问难。

根据句子,你有哪些问题?

(他们指谁?

“四角天空”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2)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综合意见。

(“他们”指的是作者往常的朋友。

“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圈子小,知识面狭窄。

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广阔生活天地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得出结论:

“我”:

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

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热爱自然(板书)

四、分析外貌,了解作用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

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

“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让学生仔细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紫色、小毡帽、银项圈)用铅笔轻轻画去,(训练学生的听力)对比着读,仔细品味与课文有什么区别。

3.讨论交流。

(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

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两相对比,自主迁移

过渡:

“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

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哪些区别?

师生讨论、小结:

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

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

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选择学生写的片段介绍:

“瞧!

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

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

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儿精神……”

(6)说说为什么样写?

有什么好处?

 

 

潜移默化中指导了背诵方法,使背诵的指导有的放矢,背诵的效果由此可现。

 

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质疑、探究,讨论问题和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

通过对人物外貌的对比朗读,学生也能仔细品味文本的内涵,正所谓:

“得法于课内,得意于课外。

 

让学生动笔写写“我”的外貌,既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从读到写,不仅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也增强了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6.结课,拓展。

7.选做题:

(1)“我”与闰土分别之后,会不会再见面呢?

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想象一下,可爱的闰土会变成什么样?

出示:

【课件11】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嘴,他就是闰土。

——节选自《故乡》

想一想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2)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伙伴,进行研究,寻找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研究少年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课后写一份小结。

 

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板书

内容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机智勇敢

看瓜刺猹见多识广

看跳鱼儿热爱自然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

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

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我认为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

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鲜明,不能更好的突出课文内容。

反思之后,我要再设计,尽量做到脉络更清晰,主题鲜明。

总之,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

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

【课件3】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

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2、初品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

(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它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文章描述的景物总体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性印象。

3、细品课文

1.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自然段?

(3—8自然段)

2.大家看出来没有,所谓“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

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最后又回到“昏沉的夜”,这就是“好的故事”的结构。

3.你认为文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文章题目是“好的故事”,但通篇都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是把所经过的地方绘成了一幅图画,而这个“好的故事”就在这幅图话里面。

4.如果让你写山阴道旁的景物,你会怎样写?

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我们一般会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些长句子。

可是作者只是写了一些词语拼接起来。

5.作者写“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用了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

(倒影)

我们看看“倒影”有什么奇特之处?

请同学们读一读5—7小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深入文本,分析“倒影”,了解“好的故事”的丰富内涵。

1.初步感知“倒影”的特点。

(这些景物的倒影一直在“动”,并且很杂乱,很多)

“动”给你什么感觉?

(在梦境中害怕动的东西会消失,很担心。

2.探讨“倒影”特点,体味先生情感。

(先生生活的年代很动荡,他害怕失去宁静的生活。

这些美好就像水中的倒影一样,可以看出先生当时先生起起伏伏的心境,怕失去这个美丽的梦。

三、体味“昏沉的夜”

1.我们来看看“昏沉的夜”是什么样的夜?

(好的故事——美好虚幻希望)

3.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这是什么时候?

(应该是过年的时候。

4.作者在干什么?

(独自一人抽着烟,拿着书,听着外面的鞭炮声,享受着夜的黑暗。

他很孤独,很寂寞。

四、深入探讨“昏沉的夜”,体味先生的寂寞心情。

1.先生为什么是寂寞的?

出示课件: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

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而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

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

五、深入文本探究先生面对绝望的人生态度。

1.回顾课文结构:

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关于“好的故事”的梦,然后又回到了深沉的夜。

也就是说,先生从绝望开始,进入虚幻而美好的希望后又回到绝望。

先生会就此绝望下去吗?

不会!

那样就不是鲁迅先生了。

2.出示句子: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这是先生一种积极而乐观的精神,他对美好有着积极的向往,他对美好的东西积极地追求着。

六、总结

1.在矛盾中挣扎,在绝望中追求希望。

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丧失信心。

2.出示: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鲁迅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及体会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等词的意思。

3.情感与价值

激励学生选用“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常用词语应用写话。

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和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课前预习

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应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2、思考:

课文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3、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了解鲁迅

1、出示课件:

鲁迅图像

2、同学们,这就是--(生:

鲁迅),板书:

鲁迅先生,让我们带上“先生”二字再深情地呼唤一遍。

3、谁能根据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的资料用简洁的话介绍一下鲁迅先生。

4、看来同学们对鲁迅先生了解得还真不少,然而鲁迅先生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他的侄女周晔写了一篇纪念他的文章。

板书:

我的伯父,题目叫做--(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5、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她已经称鲁迅为称“伯父”了,为什么还称他为“先生”?

【利用图象、课题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了解了题意。

二、检查预习,学习词语

1、通过预习,你画下了哪些想积累的词语,和同桌交流一下。

【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词语的意识。

2、出示生字词课件:

追悼 吊唁  咳嗽 敷药 女佣 水浒传 殡仪馆   

失声痛哭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1)你理解哪个词的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的?

(是联系上下文还是查字典)

(2)请你从以上四字词中,选一个词语应用说话。

【关注词语教学,让教学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想想:

作者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从课文中哪里读出来的?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板书:

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四、学习第一段,体会受爱戴

1、自由轻声读,圈画出鲁迅先生深受许多人爱戴的语句?

从哪里看出他深受爱戴?

(挽联多,花圈多,各色各样的人多。

2、参考资料(课件出示以下内容),师配乐朗读:

22日下午开始出殡。

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