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0652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

《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阅读延伸题.docx

诗歌阅读延伸题

诗歌阅读延伸题指导

解读《考试说明》: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要求考生读懂作者,了解作者的深层意图。

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阐释。

要求考生读出自己,说出自己对文本的感受。

诗歌阅读延伸题特点:

1、关注学生个体和文本的关系。

2、问题具有启发性、探究性、体验性、选择性、开放性。

诗歌阅读延伸题类型、命题思路、答题策略:

(一)题目类型:

辨析型

命题思路:

根据文本内容提出的问题,设置一个或两个答案,让考生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辨析判断的能力。

具体示例:

西城期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题目:

对上面一首诗“相携及田家”一句中的“相携”,有人认为是斛斯山人与诗人相携,也有人认为是月与诗人相携。

结合原诗,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思考谈谈你的认识。

答题思路和评分标准:

Ø明确认识,(2分)(认同哪一种理解,都可以)

Ø结合诗句解释,(2分)(对原诗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Ø联系体验与思考分析(4分)(可以联系李白作品,也可以联系其他作家作品)

Ø语言表达(2分)

提示:

人与人相携,落脚于诗意在叙事方面的照应。

诗人与斛斯有朋友间的交往,又因为游山而相聚在一堂,而且最后主客欢饮高歌以至于沉醉,足可见出两人之间情谊的深长,自然有相携的可能。

这是诗歌叙事时常用的表达途径,体现的是顺理成章。

人与月相携,落脚于表达技巧方面的照应。

诗中有下山时关于月的联想,又有于山下投宿的事实,自然也可以有假想象而相携的情致:

“山月随人归”是月解人意,“相携及田家”是人亦有情。

这是诗歌语言运用中的常见现象,传递的是诗情诗趣。

答案示例1:

我认为是月与诗人相携(认同哪一种理解2分)。

全诗以描写下终南山为起笔,“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令人脑中顿时现出一幅诗人行于青山苍郁之中,山间明月照地,洒下一片碎光,与人同行的画面。

而唯有诗人独自与月相伴而行,才会因夜之静月之美而频频回头留恋山之青翠,独自一人更能将如此安宁美好之景纳入眼中,藏至心间,感悟于诗文(对原诗诗句进行分析理解,2分)。

这令我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所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同为放弃世间名利俗物之人,同为向往隐居生活之人,李白同陶渊明一样,孤身与月相伴,更好的体现他心境的淡泊与安宁(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谈体验与认识4分)。

答案示例2:

我认为是诗人与月相携(认同哪一种理解2分)。

前诗写到“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即太阳从终南山落下,山上的月亮也随人而归。

与后文“相携及田家”相照应。

况且生于大唐盛世的不羁诗人,诗词大气豪放且富于想象,其诗词的豪迈大气无人出其右(对原诗诗句进行分析理解,2分)。

《月下独酌》中李白写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更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名句。

不难看出李白对明月多是寄以情感,视明月为知己。

由此观之,李白在本诗中所写“相携及田家”按其风格来看隐士与明月共携。

这样的写法生动大气且富于想象,淋漓尽致的表现了那个富于才情且豪迈洒脱的李白(联系李白其它诗句谈体验与认识4分)。

(二)题目类型:

评价型

命题思路:

对文本中的某一观点、某一言论或文中的形象进行评价。

温馨提示:

【评价人物常用句式】:

Ø我认为,这一点值得赞扬。

Ø我认为,这种品质令人钦佩。

Ø我认为这体现(代表)什么精神。

Ø对这方面,我很欣赏。

Ø可见,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具体示例1: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题目: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指出,“山谷此词,堪称佳作”。

它“笔力奇横无匹,中有一片深情,往复不置,故佳”。

此说不无道理。

你是否同意陈廷焯的这一评价?

请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和评分标准:

Ø释句应题,指出是否同意(2分)核心:

好在奇特笔力和贯穿全诗的深情。

Ø结合本诗分析(6分)(引用诗句1分,分析5分)

Ø语言表达(2分)(有病句、错别字不得分)

答案示例1:

清人陈廷焯赞美此词以奇绝的手法反复地表达了自己思念之情,实为佳作,我同意这种说法。

(释句应题,指出是否同意2分)上片诗人写家乡被“烟树”阻隔,自己却只能在梦中跨过江水,突出了思念而不得的怅然之情、无奈之感。

下片实写自己书信无处托付,仿佛能让人看到寂寞灯寂寞的身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而“直饶寻得燕分付”一句,想象奇横无比,这富有张力的手法中巧妙地表达了无法释怀的一片深情,令人回味无穷,不愧是一篇佳作。

(引用诗句1分,具体分析5分)

答案示例2:

我同意陈廷焯的看法。

《望江东》这首词通过对现实、梦中景象的描写,将实和虚巧妙结合,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释句应题,指出是否同意2分)上片诗人实写目光被迷蒙的树木阻隔,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了思乡之情,下片实写自己在灯前写了无数书信,虚写纵使托付大雁,也无法将相思之情传递的无比悲伤,又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片片深情。

整首词,有事,有景,有情,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使得笔法奇横无比,真情实感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引用诗句1分,具体分析5分)

具体示例2: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

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题目:

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请结合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

答题思路和评分标准:

Ø概括诗人形象(1分)

Ø评价诗人形象(2分)(“分析”“评价”要保持中心一致)

Ø结合本诗分析(5分)(引用诗句1分,分析4分。

Ø语言表达(2分)(有病句、错别字不得分)

答案示例1:

从这首词中,我读出了一个虽年事已高却猛气犹存,虽仕途不顺,却意气飞扬的词人形象。

(概括诗人形象1分)“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

”男儿的身手和谁相比,年轻人意气风发。

谁可想,诗人虽步入老年,却老当益壮,猛气犹存,充满豪迈。

一位老者,拥有鹰一般轩举的“猛气”以及矫健的“身手”,还充满对“闲狐兔”的愤慨。

从字里行间,我看到了雄健之美,感受到了诗人那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结合本诗分析5分)。

诗人老当益壮的精神,让我受到了震撼,也让我深深敬佩(评价诗人形象2分)。

答案示例2:

我读出了一个老当益壮、志气犹存的诗人(概括诗人形象1分)。

“寒山几堵”,苍凉的环境没有磨灭他的志气和豪勇之气。

他要如“风低削碎中原路”的鹰一般,在“一碧无今古”的秋空里纵情翱翔,挥洒豪情。

托物言志的手法用得恰到好处。

下阕“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要建功立业的不渝之志。

他希望大展身手,以“闲狐兔”比喻未建之功,渴望如鹰捉狐兔一般,让自己的能力昭与天下(结合本诗分析5分)。

全词读罢,这个“月黑沙黄”中,身到暮年仍旧心存远志的大丈夫形象了然于心,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评价诗人形象2分)。

(三)题目类型:

拓展型。

两种类型:

社会类拓展和文学类拓展

命题思路:

把题目涉及的内容扩大、延伸,要求考生从文本出发,按照题目设定的某种拓展方向去思考回答。

A、社会类拓展:

根据文本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回答,由对文本的感悟拓展到社会生活。

具体示例: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题目:

苏诗云“诗老不知梅格在”,其中的“梅格”(梅花的品格)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答题思路和评分标准:

Ø应题,指出本诗中梅格(2分)(本诗诗句1分,梅格1分)

Ø自己对“梅格”的思考(1分)(即一句话观点)

Ø围绕“梅格”分析阐释(5分)(有理有据,分析深入)

Ø语言表达与结构层次(2分)

答案示例1:

梅花何时都“尚余孤瘦雪霜姿”,这是一种坚守节操的品格(应题,指出本诗中梅格2分)。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一种高贵的人格(自己对“梅格”的思考1分)。

回看历史长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苏武不屈于匈奴而终成地守在北海湖畔,李白吟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心声,都表现出梅的品格,梅的精魄。

如今,我们依旧需要”梅格“,梅花正因不畏惧冰雪,才来“酒晕无端上玉肌”的美丽?

人们像梅一般坚守高贵的品格,正义之风才不会日益衰微。

因此,我们要像梅一样,无论外界怎样的严寒风雪,都坚守自己的傲骨,傲然绽放人格之花(围绕“梅格”分析阐释5分)。

答案示例2:

梅花“寒心未肯随春态”,具有高洁的品格,我们人也应具有这种高洁的梅格(应题,指出本诗中梅格2分)。

东晋的陶渊明因不满于官场的黑暗而决然隐退,于南山下与菊为友,与酒为伴,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梅花傲雪凌霜,不肯“随春态”,正是陶渊明保持如梅花的高洁品格,不随世俗追名逐利的最好写照。

像这样拥有梅格的人还有很多,如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宁死不吃救济粮”的朱自清,他们始终坚持这位高洁的品格,看似不入时,实则是真正的伟大(围绕“梅格”分析阐释5分)。

梅因高洁的梅格而为人所称赞,人因高洁的人格而流芳百世(自己对“梅格”的思考1分)。

B、文学类拓展:

根据本文涉及的语言文学知识、写作艺术,分析文本外的作品。

具体示例1: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题目:

“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这首诗,并联系其它你熟悉的某一诗句,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

答题思路和评分标准:

Ø应题,指出月的内涵(1分)要与本诗中月的内涵一致。

即:

思念。

“永恒”“孤清”“高洁”“安慰”祝福”都不合适

Ø结合本诗分析(3分)(引用诗句1分,分析2分)

Ø联系另外诗句分析(4分)(引用诗句1分,分析3分)

Ø语言表达与结构层次(2分)

答案示例1:

月自古至今无数次被诗人才子吟咏,寄托着思乡之意(应题,指出月的内涵2分)。

《晚泊岳阳》中的“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描绘的便是一幅明月高悬、水上人驾轻舟归家去如飞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结合本诗分析3分)。

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一句也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抬头仰望夜空,只见一轮明月当空,普照客居之地,想来也照耀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看到眼前的月,仿佛就看到了日夜思念的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所以我认为月亮蕴含着思乡之情(联系另外诗句分析5分)。

答案示例2:

“月”会勾起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应题,指出月的内涵2分)。

本诗中“空江明月来”“江月弄清辉”展现了一幅明月悬于空江之上舞弄清辉的画面,正是这静江之月告诉我们诗人正在旅途,只有明月相伴,这是何等的孤寂与愁苦,叫人如何不想家(结合本诗分析3分)。

我们熟知的“千里共婵娟”正是诗人望月而引发的思乡之情的写照。

“月”这一意象总是被人们寄托了无限的深情。

有远在异地的孤寂,有共赏明月的企盼。

因此“月”这一意象更多的是饱含人们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联系另外诗句分析5分)。

具体事例2:

海淀期末梅花引·荆溪阻雪

(南宋)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题目:

结尾“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是怎样表达词人的愁情的?

请加以解说。

古诗词中写愁情的名句还有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请从你熟悉的古诗词中另外举例,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和评分标准:

Ø解说词句如何表达愁情(3分)(翻译词句,指出手法:

拟人、衬托)

Ø另举写愁的诗句的例子,分析其效果(5分)

举例。

要求必须举明确写愁的诗句分析手法。

要求结合具体诗句,明确表达效果。

Ø语言表达与结构层次(2分)

答案示例1:

结尾“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运用了拟人手法,雪与梅花本是客观存在之物,没有情感,然而在作者眼中雪的冰冷、梅花的孤立恰恰是作者此时心里的写照,以雪中梅的愁苦映衬诗人的愁情(解说词句如何表达愁情3分)。

同样,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词也寄愁情于哀景,将愁思这种不可捉摸的抽象情感化为一个个具体冷色调的忧伤场景,更将自己深深的愁情生动的表现,相比直接抒情,这“梧桐细雨”的描写也更有感染力(另举写愁的诗句的例子,分析其效果5分)。

答案示例2

今年有雪,更有梅花,来映衬我的心头愁。

舟外是愁云惨淡,周内也不过是孤灯闲影,词人在这无限愁景中又想起与故人之游,于是又添一笔愁。

而在夜雪中竟有一支孤梅,原来她应与我有相似愁,由此知,作者是先对比再借物抒情来反衬托愁之愁(解说词句如何表达愁情3分)。

记得诗人李白叹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诗人不过是想借酒消愁,却不曾想这愁与那流水般斩不断却更流。

李白以此生动的比喻表现自己的愁苦之情,虽与词人的方式不同,但两人却都将愁情之深之切展现的淋漓尽致(另举写愁的诗句的例子,分析其效果5分)。

具体事例3:

12月月考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题目:

在送别诗中复杂的情感往往蕴藉在具体意象中,如《送友人》中诗人借用“孤蓬”“浮云”“落日”等意象,表达了深切的离情别绪,结合你知道的送别诗,谈谈诗歌意象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答题思路和评分标准:

Ø应题,准确指出意象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即一句话观点,2分)

Ø举一送别诗加以阐释(6分)

要求指出具体诗名和诗句。

指出意象加以分析,表达什么复杂情感。

Ø语言表达与结构层次(2分)

答案示例1:

我认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蕴含了诗人的情感,而又使情感表达更为具体形象(应题,准确指出意象对情感表达的作用2分)。

如柳永的《雨霖铃》中,“长亭”这一意象,历来是送别之地,诗人与故人在此送别,便有一种离别的恋恋不舍之感。

“烟波”和“暮霭”的意象,突出送别时的画面,为整体环境营造了一种冷色调。

末尾更是采用“杨柳”的意象,仿佛让我们看到诗人梦醒后孤独在杨柳岸边的情景。

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使作者的情感更具体地表现,使离别时的浓厚离愁更加突出、深重(指出具体诗名和诗句,指出意象加以分析,表达什么复杂情感6分)。

答案示例2:

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通过对意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伤痛。

借“孤帆”这个意象,象征即将远走的友人。

将对友人独自远行,无人陪伴的担心形象地表达出,而且传达出作者看着友人渐远背影的不舍和难过之情。

“碧空”尽虽是景物描写,但写出了空路况寥落的天空,给人茫茫天际的感觉,反衬小船的渺小与无助。

更体现了作者对游人的担忧。

(指出具体诗名和诗句,指出意象加以分析,表达什么复杂情感6分)可见,诗歌运用意象能够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应题,准确指出意象对情感表达的作用2分)。

具体事例4:

精卫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题目:

《精卫》一诗题咏精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深刻寓意?

试结合你的生活经验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种寓意的理解和认识。

答题思路和评分标准:

Ø解说寓意,3分

Ø围绕这种寓意,明确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进行阐发。

5分。

(观点明确1分,有理有据、分析中肯4分)

Ø语言表达与结构层次(2分)

答案示例1:

此诗寄托了作者对反清复明斗争的矢志不渝决心的深刻寓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解说寓意,3分)。

在中国历史上,表达类似寓意的文字作品有很多。

南宋陆游《卜算子》中有咏梅词句:

“零落成泥碾作尘,惟有香如故。

”当时陆游作为主战派被排挤出朝廷,一腔报国热血无处挥洒,于是他便将抗敌决心与爱国情怀寄托在梅花上,表达了自己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意愿。

顾炎武和陆游都生在外族入侵中原的乱世,当大多数人苟且偷生时,他们选择坚持反抗,这种爱国情怀,即便现在读到也令人热血沸腾,值得我们每个人拥有(围绕这种寓意,明确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进行阐发。

观点明确1分,有理有据,分析中肯4分)。

答案示例2:

精卫一诗寄托了作者愿像精卫一样矢志救国,抗清保家,不惜捐躯的寓意(解说寓意,3分)。

我认为这种忠心报国,不惜捐躯的精神是伟大的,我们也应该拥有这种精神。

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亦是这样一个顶天立地,忠心报效祖国,不顾个人利益的英雄。

这些英雄们誓要报效祖国,纵使力竭身沉,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

他们像精卫一样,矢志不渝,坚贞不屈的精神,让他们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让我们由衷的赞叹,敬佩(围绕这种寓意,明确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进行阐发。

观点明确1分,有理有据,分析中肯4分)。

(三)题目类型:

赏析型

命题思路:

对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进行鉴赏分析。

东城期末禾熟孔仲平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村居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题目:

试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村居》一诗。

答题思路和评分标准:

Ø一句话明确指出动静结合的效果(应侧重在以动衬静,突出静谧与悠闲,表达心情,2分)

Ø结合诗歌具体赏析(6分)(要求准确指出动景与静景,再赏析)

Ø语言表达与结构层次(2分)

答案示例:

《村居》一诗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秋日村居图,表达了诗人闲逸的心情(一句话明确指出动静结合的效果)。

前两句选择的是绿水、农田、翠竹、屋篱、榆树、桂花等静物,后两句变换手法,以动写静。

老牛自行归来,牛蹄嘚嘚,行步迟迟,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

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

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以动写静,更显其静。

构成了浑成和谐的意境,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结合诗歌具体赏析6分)。

(四)题目类型:

应用型。

命题思路:

一般为提问文本内容或表达技巧给人何种启示。

具体事例:

朱熹《观书有感》

题目:

请你谈谈本诗对你写作上的启示。

(见《3年高考2年模拟》第394页)

特别提示:

无论是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还是对作品拓展性的思考,都要从文本出发,都要围绕作品的内容逐渐向外发散思考进行作答。

诗歌延伸题答题总策略:

1、读懂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熟悉题目类型,明确答题思路。

3、掌握相关知识和术语。

4、审清题目要求,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

5、结构清晰,语言表达顺畅,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