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6792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整体阅读及延伸Word下载.docx

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

六月薨,年六十九。

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①觌(dí

):

相见。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 

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

登记造册

B. 

太祖典禁旅 

典:

主管,掌管

C. 

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

参与,加入

D. 

仍赐白金万两 

仍:

于,又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D

以百玩之具罗于席 

观其所取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 

一无所受

汝何故疏我 

彬之总师也

吾何功哉 

上临哭之恸

8.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是煜入宫治谈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

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D

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

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10.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4分)

① 

“美窃视彬微笑”:

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

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

② 

“上亦大笑”:

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

二、(2013课标全国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

“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

”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

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

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

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

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

马文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

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

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

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

铭刻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 

②即非值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

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

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

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

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

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

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三、(2013课表全国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

乾元初,兼礼部侍郎。

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

其试进士文章,曰:

“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

揆上疏曰:

“昔西汉以南北军相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

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

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

”遂制罢羽林之请。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

又其兄皆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

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

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皆改授为司门员外郎。

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

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

“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麞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载衔恨颇深。

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

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

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

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

李揆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

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

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

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

任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昧:

不明。

回答此题,可用代入法。

5.一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3分)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 

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 

②⑥ 

①③④ 

②④⑤ 

③⑤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④⑤是李揆不受重视的表现,与题干要求不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

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

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

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

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

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

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

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

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是在吕諲被调出京城,“自宾客为荆南节度”之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答案】

(1)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职的位置上,李揆却不加推荐。

(大意2分,“时名”“滞”“引进”各1分)

(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大意2分,“薄”“迁徙”“盖”各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同时,要注意文意的理解,更注意关键词语及特殊句式的翻译。

(1)中的“时名”“滞”“引进”;

(2)中的“薄”“迁徙”“盖”就是得分点。

四、(2013天津)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晶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梳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梳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

“汝亦为此恶行乎?

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爱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方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风事心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

“朋友之丧面若此,无乃过欤?

”潜斋喟然叹曰:

“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

“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

“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

“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敬恒对曰:

“游魂⑤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

”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所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本书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

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

n):

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时:

通“伺”④海上事:

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

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恒皇恐,长跪谢   谢:

感谢

B.访以海上事      访:

询问

C.闽督肃然颔之     颔:

点头同意

D.遂以此落其家     落:

使……衰败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谢罪,道谦

A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本题考查以、为、乃、而四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两个“以”分别是“连词,表目的,用来”和“介词,因为”;

B项,两个“为”分别为“动词,做”和“介词,替”;

C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就”D项,两个“而”分别是“连词,表转折”和“连词,表并列”

C

11.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提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通读经典,泰然自若

本题考查从人物形象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A项,“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不合文意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那些出身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本题从思想内容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本文主要通过具体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描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D

五、2013山东

看松庵记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

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

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

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

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

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君唶②曰:

“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

”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

“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

”金华宋濂窃不谓然。

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

尝昧昧思之:

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

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

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

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

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①九节筇(qió

ng):

一种竹杖。

②唶(jiè

赞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之可茹茹:

B.皆竞秀献状秀:

开花

C.被鹤氅衣被:

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狎:

接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因号之为“匡山”B.蛟龙潜于其中[来源:

Zxxk.Com]

不如因善遇之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可挈尊罍而饮D.今乃以‘看松’名庵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贴贴地上如荠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

它景色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想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宋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5分)[来源:

学*科*网]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

是,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5分)

六、2013湖南

《魏略》曰:

刘备屯于樊城。

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

亮乃进曰:

“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

”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

"

是何言与!

我聊以忘忧耳。

亮遂言曰:

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

备曰:

不及。

亮又曰:

将军自度何如也?

亦不如。

曰:

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我亦愁之,当若之何?

亮曰:

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

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则非亮先诣备,明矣。

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

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

《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

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

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自就撰集,已垂期月。

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次:

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 

投:

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 

度:

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 

诣:

谒见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

用代入法一试就知。

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发现 

“次”应该充当“当受敌”的状语,翻译成“驻军”作谓语,就会造成整个句子前后矛盾,“次”——“第二个”,诸葛亮知道荆州是第二个应当受敌(的地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我聊以忘忧耳 

如惠语以让单于

乃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答案】A 

【解析】本考4个虚词“而、以、乃、之”,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

例如A项的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句陈述后表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

第二句的“而”字也放在两个相同结构表否定的句子之间,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于是A项正确。

项第一句的“以”作介词,用字;

第二句的“以”作连词,来,于是B 

项不同。

项第一个“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

第二个“乃”表转折,作副词,“竟然”;

D项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句的“之”是指代,翻译成“这样”;

第二句的“之”是人代,翻译成“他”。

7.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 

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答案】B

【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

对于“亮乃北行见备”和“非亮先诣备”两个细节,孰是孰非,原文在结尾提到“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可见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异辞乖背”。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