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1643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9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docx

高三历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

引言分析

1.这一时期从907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368年元朝的灭亡。

①唐朝统治瓦解后,我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

②这一时期除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外,主要的政权有:

A.汉族建立的北宋和南宋,

B.契丹族建立的辽,

C.女真族建立的金

D.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③随后出现了元朝大一统。

④这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2.这一时期东西方发展的政治特点:

①欧洲正处于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②亚洲各主要国家发展不同,总体上仍领先于欧洲。

3.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民族战争虽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②受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先后完成封建化过程;

③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达到再度大一统;

④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⑤文化成就突出,继续领先于世界各国。

高考范围

5.五代、辽、宋、夏、金、元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①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②中央集权的强化

③科举制的发展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②庆历新政

③王安石变法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①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②宋辽的和战

③西夏的建立

④宋夏的和战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①金的建立

②辽和北宋的灭亡

③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④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①蒙古的兴起

②成吉思汗的政权建立和征战

③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6)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

③元朝的灭亡

(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②理学

③教育

④文学

近五年高考试题

(一)全国卷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7.宋太祖从地方军从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A

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D.节省军费开支

38.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拔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

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三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米曲)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余靖:

《武溪集·河北椎盐》

回答:

①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评价其历史作用。

(6分)

②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

为什么?

(4分)

38.答案要点:

(10分)

①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

(3分)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3分)

②不全面。

(1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辽政权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仿行汉法,逐渐向封建制转化。

(3分)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5.曾连续有六个王朝建都的地方是今天的D

A.西安B.洛阳C.北京D.南京

34.自南宋末年至明清,民众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种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

(15分)

34.变化:

南宋后棉布逐渐取代麻布成为民众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明清时期玉米,甘薯逐渐成为米、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种。

(4分)

原因:

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及纺织技术改进;种植玉米、甘薯成本低,产量高;棉布物美价廉,深受欢迎。

国内各民族间的交流和中外交流促进纺织技术进步和玉米。

甘薯的引进。

官府提倡,推广种植。

(7分)

影响:

民众生活有所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经济发展,最终导致江南一批工商业城镇的兴盛。

(4分)

(二)上海卷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

7.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C

A.王莽改制B.周世宗改革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

8.“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三藩之乱”所造成的直接社会后果,相似点是D

A.封建王朝走向衰落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地方出现割据势力D.生产破坏人民遭殃

9.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将台湾纳和其行政管辖范围的是C

A.三国B.隋朝C.元朝D.清朝

32.宋金对峙时期有“苏湖热,天下足”的谚语,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南北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

请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情况及其原因。

(4分)

32.宋金对峙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1分)北方战乱不断,(1分)南方相对稳定,(1分)大量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

(1分)(如答具体事实也可酌情给分)

33.下列分别是隋朝和元朝时期的运河图,请加以辨认并概括它们的异同点。

 

 

 

 

 

 

 

 

 

 

 

 

 

33.图

(二)是元朝时期的运河图(或答图

(一)是隋朝时期的运河图)(1分)相同点:

起迄点相同(或答都从杭州到北京)(1分);都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1分)不同点:

元朝时期运河取直直达北京(1分)(或答隋朝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元朝时期运河南粮北调也给分)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

6.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C

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22.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B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

8.元朝和清朝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而采取的相同措施是A

A.设置行政机构B.抵御外国人侵

C.实行改土归流D.册封宗教领袖

22.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B

大前提:

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组成的。

小前提:

“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

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

5.元朝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和海运事业有了相当的发展,新兴的港口是D

A.广州B.泉州C.庆元D.上海

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

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

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

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D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

7.“起朔漠,并西城,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B

A.宋B.元C.明D.清

(三)广东卷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历史考试广东试卷

6.泉州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海外贸易巷口是在C

A.南朝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41.简述我国古代水稻种植情况的发展变化,(7分)并说明其原因。

(6分)

41.答案要点:

(13分)

①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人已种植水稻。

(1分)南朝时期,水稻栽培种植技术有了提高。

(1分)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不断推广种植。

(1分)南宋时,水田增加,苏湖地区稻米产量很大。

(2分)明代南方种植双季稻(三季稻)。

(2分)

②原因:

兴修水利;政府提倡推广;中外经济交流,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的提高。

(6分)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历史考试广东试卷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太宗)因谓近臣日:

“国家若无外优,必有内患。

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天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北宋初期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2分)并分析其背景(2分)和利弊。

(6分)

31.答案要点:

(l分)

方略: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

(2分)

背景:

前代藩镇割据、君弱臣强,导致社会动乱。

(2分)

利弊:

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使得机构重叠,财政拮据,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连连失利。

(6分)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历史考试广东试卷

6,下列关于《梦溪笔谈》的叙述正确的是A

A.记载了许多古代科技成果B.由明代人编写

C.作者是郭守敬D.是记载“靖康之变”的史籍

34.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得到很大发展,试从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

(10分)

34.答案要点:

(10分)

经济方面: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北方,泉州等海外贸易港口繁荣;制瓷业、丝织业发达,茶叶种植面积扩大,提供了丰富的海外贸易产品;国内商业活跃。

(6分)

科技方面:

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广泛使用。

(4分)

[评分说明:

考生如答出其他原因,符合史实,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总分不得超过10分。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历史考试广东广西试卷

26.(10分)阅读以下材料: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人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编》

图3清明上河图(局部)

回答:

(1)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4分)

(2)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6分)

26题答案要点:

长安(2分)、唐朝(2分);突破了坊市格局空间限制(2分);突破坊市制的时间限制(2分);出现专门市场(2分)。

(四)综合卷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浙江、江苏、吉林省卷)

宋代中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据此回答10—11题:

10.中日贸易扩大的重要原因是:

B

A.当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

C.中日经济互补的需要D.纸币的产生

11.宋代海上往来大多是三、四月间从日本驶往中国的江浙沿海,五、六月间从江浙沿海驶向日本。

这样选择航行时间主要是为了D

A.避开倭寇的活动B.遵守朝廷有关海禁的规定

C.利用海洋回流D.利用季风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中国教育有着辉煌的历史,自孔子兴学以来,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根据相关历史常识,回答13-17题。

13.宋代教育的特点是A

A.书院在教育体制中占据重要地位B.严格控制思想,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C.学校教育未受变法运动的影响D.道德培养与能力培养并重

14.19世纪后半期,中国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D

A.新式学堂成为培育人才的主要形式B.废除了科举制度

C.科学与经学井重D.开辟多种途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15.20世纪初,中国出现“负笈留洋”热潮。

下列关于其社会影响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

A.突破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

B.促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

C.西方政治思想开始传入

D.带动了《国闻报》、《时务报》等报刊的出现

16.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B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

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③完善了教育立法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B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

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18-22题。

18.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C

A.墨子B.孟子C.商鞅D.荀子

19.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D

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

20.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D

A.按西法编练新军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

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21.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A

A.民主共和制B.君主立宪制C.苏维埃体制D.人民民主制

22.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A

A.“两个凡是”论B.“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

C.“以阶级斗争为纲”论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39.图4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描绘了东京对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象。

当时,汴河穿城而过,西由黄河受水,东入淮河,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

回答下列问题:

(26分)

 

 

 

 

 

 

 

 

 

 

图4清明上河图(局部)

(l)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析东京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6分)

(2)当时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3分)

A.华北平原B.汉中平原C.太湖平原D.江汉平原C

(3)直接导致该城市北宋后期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

(4)北宋后,黄河累次泛滥,对河河道淤浅,渐至涸废。

试分析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

(7分)

(5)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

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

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

(6分)

39.(共26分)

(l)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

(2)C

(3)靖康之变;都城迁移。

(4)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降水集中。

(5)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

发展旅游业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

(一)

18.图4为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

关于这一印本及其所传递C

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西夏与宋朝文化交流密切

B.西夏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C.西夏文字的创制没有仿照汉字

D.西夏木活字印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19.图5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

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

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

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

史信息是C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

13.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做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是A

A.大祚荣B.皮罗阁C.元昊D.骨力裴罗

14.元朝统一后,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D

①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

②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

③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

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13.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D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

C.建造了崇圣寺千寻塔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14.我国东北地区在元代属于A

A.辽阳行省B.岭北行省C.宣政院辖区D.黑水者督府

16.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C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

”(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二)(四川、吉林、湖北、湖南、重庆卷)

18.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C

A、派文臣做知州B、各州设通判C、设立转运使D、设立布政使

19.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B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老课程版)

13.宋朝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哪一城市的繁华景象?

B

A.苏州B.东京C.泉州D.临安

(五)春季卷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北京、安徽卷)历史试卷

9.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是在D

A.唐末B.北宋C.南宋D.元朝

10.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D

①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②元昊在兴庆称帝

③澶渊之盟④王安石变法

A.②③④①B.③①④②C.①②③④D.①③②④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北京、安徽卷)历史试卷

4.下列各项,出现在元代的是B

A.划全国为25个省级行政区B.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C.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D.废丞相制、设立三司

31.阅读以下关于隋末、南宋、明末人民反抗斗争的材料

材料一王薄拥众据长白山……,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浪死:

白白送死),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

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持此说以动小民。

——《三朝北盟会编》

材料三谓五年不征,一民不杀,且有贵贱均田之制……,伪为均田免粮之说。

——《罪惟录》

材料四……擅自加征,又妄议每机一张税银三钱,人情汹汹,讹言四起。

于是机户皆杜门罢织,而织工皆自分(自己预料)饿死,一呼响应,毙黄建节(税官)于乱石之下,付汤莘(当地恶棍)等家于烈焰之中,……不挟寸刃,不掠一物,预告乡里,防其延烧,殴死窃取之人,抛弃买免(行贿求免)之财。

——《万历实录》

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各次农民起义的主要斗争要求是什么?

据此说明隋末至明末农民起义的发展与深化。

(6分)

②材料四所述与以上农民起义的性质有何不同?

反映了什么问题?

(4分)

31.答案要点:

(10分)

答:

①隋末农民起义反对兵役、徭役;南宋农民起义要求“等贵贱、均贫富”;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

(3分)从反对兵役、徭役到要求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再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斗争的发展与深化。

(3分)

②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末城市机户、织工反抗压迫剥削、维护自身利益的斗争。

这与农民起义是不同的。

(2分)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上的反映,表明手工业工人已经成为反抗封建压迫的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分)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北京卷)

14.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

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C()

A.商鞅变法B.王莽改制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变法

(六)江苏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历史考试(江苏试卷)

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D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