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158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docx

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单元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长期分裂割据状态中。

主要表现在:

政治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上:

由于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等因素的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关系上:

民族融合是这个历史时期的又一时代特征,无论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通过民族融合,中华民族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更加发展壮大起来。

思想文化上:

思想、文化在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异彩纷呈,为以后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石。

考点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考点指南】

本节主要考点包括:

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能够从江南经济的开发、庄园寺院经济的盛行、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间经济交流等方面分析理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农业经济的发展:

整体上把握此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包括江南农业的发展和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状况:

掌握纺织业、冶铁业、制瓷业、造纸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商品经济水平较低的社会原因。

【重点和难点精析】

1、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

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北方的黄河流域。

在魏晋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强的动乱多发生于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

而南方则相对安定。

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征。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士族阶层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它形成于汉魏之间,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在南朝时逐渐衰落。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地主凭借其拥有的特权,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而寺院经济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有了迅速的膨胀。

由于战乱导致劳动力损失严重、地主庄园又大量隐匿人口,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土地、劳动力的控制权的斗争非常激烈。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北方商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不少城市遭到破坏,直到北魏以后才有所恢复;而南方由于社会环境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随着民族大融合的加强,各民族之间经济贸易等各方面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为一个整体。

各民族经济交流融会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另一突出特点。

2、江南农业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及意义

原因:

北方大量人口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此时期南方的社会环境与北方相比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此外江南地区的气候、日照、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农业生产。

表现:

农业开发的地区明显扩大,闽粤地区也得到开发,其中以长江流域荆扬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农田水利兴修较多,既有灌溉、蓄洪,也有防汛的设施;垦田面积增加;耕作技术进步,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意义: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江南经济赶上和超过北方、隋唐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北方农业的特点,恢复和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特点:

此时北方农业因战争屡遭破坏,但总体上还是恢复发展;畜牧业由于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过渡开垦而导致环境破坏的状况有所缓解。

表现:

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

曹魏的马均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

水碓、水磨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西北嘉峪关采用了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积肥;兴修水利,曹魏兴复了许多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在水田之处通渠灌溉;开发了边疆,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取得可喜成就。

原因:

首先是西晋初期和北魏中期的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其次是各割据政权中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等),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再次是游牧民族的南下进入中原农耕地区,对当地农牧业有很大影响。

【知识拓展】

1、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分裂与统一的认识:

此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分裂割据,但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政治上:

割据政权的局部统一为以后隋的完全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2)经济上:

此时期江南地区的发展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夯实的物质基础;

(3)民族关系上:

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一起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贡献,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人心向背:

战乱中的人民生活动荡,渴望统一。

总之,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影响

游牧民族在南下之初,由于其世代游牧,不习农耕,同时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对中原农耕文化造成破坏。

但游牧民族的南下,客观上又使两汉时期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得到缓解,黄河沿岸的自然植被有所恢复,而且畜牧业有了发展。

随着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少数民族也由原来以游牧为主逐渐转变为定居农耕生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汉族融为一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师生探究】

例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寺院经济占主导地位B.北方经济发展较快

C.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分析:

此题主要考察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此题题型是最佳单选题,需要进一步分析比较。

B、D选项叙述错误。

此时北方经济由于战乱的破坏,得到恢复和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隋唐时期。

C、A两项容易误选,需注意题干中的“突出”一词,经过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答案:

C

例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一些政权的统治者采取劝课农桑的措施

B.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

C.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D.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分析:

本体主要考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型是最佳单选题,选择时注意题干的条件要求和选择枝的比较鉴别。

题干中的条件是“江南经济发展”因而排除A项。

B.C.D虽然都是原因,但是决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B项中隐含着北民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的经验。

因此排除C.D两项。

答案:

B

例3、魏晋南北朝时商品经济水平较低的原因是()

A.曹魏时废止铜钱,实行实物交换

B.民族矛盾尖锐,地区间不能正常交流

C.长期战乱,政权更迭频繁

D.科技水平停滞不前

分析:

此题主要考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商品经济水平高低决定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是商品经济的基础。

这一时期战乱频繁,政局不稳,影响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商品的交流。

答案:

C

例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注:

隋可能指蓏,意即瓜类植物的果实)嬴(一种寄生蜂)蛤,不待贾而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指懒惰或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列传第十四》

回答:

(1)简单概括材料一描述了江南怎样的经济状况?

(2)材料二描述的江南发生了什么变化?

原因是什么?

分析:

此题在思考过程中注意时间,阅读材料可以获得总体的认识,但关键是两则材料的出处,第一则《史记》所叙述内容必然是秦汉时期江南经济的经济状况;第二则《宋书》则要知道指南朝宋齐梁陈中的宋,因此是魏晋时期的经济状况。

结合教材内容很容易做出回答。

参考答案:

(1)秦汉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耕作技术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贫富分化不明显。

(2)变化:

魏晋时期江南变得比较富饶,丰收之年,一年收获的粮食可以满足几个郡的需要,出产的丝帛可以供给全国人民穿用。

原因:

魏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以及统治者的发展经济的措施等因素使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考点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考点指南】

1、科学技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风云对科技文化的发展有阻滞作用,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也蕴涵着许多新的发展因素。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科学家,此时期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成就裴然。

2、宗教和佛学:

道教的发展,佛教的盛行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范缜的《神灭论》。

此时期的思想发展,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3、文学和艺术:

建安文学及其代表作品,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民歌。

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王羲之等书法家,绘画艺术与石窟艺术。

【重点和难点精析】

1、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

(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

(2)民族大融合;(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

(1)佛教盛行的原因:

第一:

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土壤,苦难中的民众容易接受宗教,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第二:

佛教本身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用来世的幸福来麻醉痛苦中无以聊生的广大劳动人民,使人民容易受到宗教的欺骗和麻痹。

第三:

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稳定人民情绪,一些政权的统治者提倡支持佛教的传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佛教兴盛的表现:

第一:

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人数众多。

第二:

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第三:

佛教寺院在政治上势力很大,而寺院经济又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

(3)佛教的影响:

第一:

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

佛教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佛教的盛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第三:

出现了反佛的思想。

其中以范缜最为突出,其作品《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对人民进行欺骗的实质。

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

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4、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在文化上的反映

(1)异:

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北方出现描述战乱的民歌《木兰辞》。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和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及思想感情的民歌,如《敕勒歌》等。

③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大数学家祖冲之、书圣王羲之、著名画家顾恺之此时出现在南方,反映了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治黑暗。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同:

①南北方都出现政权更替频繁的局面。

②佛教广泛流行,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

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窟,南方修建寺院。

宗教画流行,为反对佛教欺骗,范缜写《神灭论》。

南北民族融合都加强了。

【知识拓展】

一、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和表现:

1、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

(1)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它是建立在秦汉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并且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2)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等,都为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2、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表现

(1)数学方面的成就:

魏晋时期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祖冲之精确的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

西晋的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在历史、地理和文学方面都有很大价值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郦道元的《水经注》。

3、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的进步,为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范缜的《神灭论》以及王充和范缜思想的比较

1、范缜的《神灭论》

(1)范缜思想的社会根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佛教的盛行不仅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僧尼的增加、佛寺的兴建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反佛思想产生;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民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提高,进而产生反佛思想。

(2)范缜写作的目的

为了反对崇信佛教,批判有神论观点,澄清观念,使人民致力于社会生产,国家富强。

(3)《神灭论》的主要内容

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就消失。

(4)对范缜及其《神灭论》的评价

范缜的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范缜敢言敢辩,坚持真理,不为高官厚禄利诱,其战斗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深刻启迪。

《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

2、关于王充、范缜思想异同的比较:

(1)相同点:

从二者思想主张上看,都属于唯物主义思想范畴,他们都是唯物主义思想家;都主张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

(2)不同点:

首先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两汉时期,封建神学思想泛滥;魏晋时期,佛教的盛行为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其次从战斗对象上看,王充是针对神学思想展开深刻的批判;范缜则是从理论上给佛学以沉重打击。

【师生探究】

例1、(2004年全国)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B.《氾胜之书》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

分析:

此题是考察对知识的理解和再认的考题,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的“6世纪以前”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两大信息,A项为科技著作,首先排除,B项只记载了农业生产经验,没有涉及畜牧业的内容,D项是明朝徐光启所著。

答案:

C正确。

例2、对我国石窟艺术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扬佛教和道教的产物

B.千佛洞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C.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D.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石窟艺术是佛教广泛传播的产物以及我国修建石窟的情况。

B.C.D三项都客观反映了我国石窟艺术的发展情况。

选项A中的“道教”是不符合石窟艺术的发展情况的。

答案:

A

例3、(2004年西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下列表述与之不相符的是()

A.陶渊明的诗具有朴实恬淡的风格

B.曹不兴所绘佛画像开创了该领域的先河

C.龙门石窟的佛像保存了古印度佛教的的艺术特点

D.庾信的《哀江南赋》继承了汉赋的某些特点

分析:

本题旨在考察按照一定标准分析基本史实作归类判断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ABD三项具有文化的继承性和首创性,体现承上启下的特色。

C项的叙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单元评估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总共50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得到发展。

据此回答1──6题。

1、我国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在()

A.战国时期B.西汉时期

C.三国时期D.南朝时期

2、(2005江苏历史)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寺院经济衰落

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3、(2004广东高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C.江南越族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

A.环境状况恶化B.环境状况良好

C.环境破坏缓解D.环境破坏加剧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是()

A.三吴地区B.洞庭湖平原

C.鄱阳湖平原D.成都平原

6、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原,在经济上起到的积极作用是:

()

1、北方环境状况有所缓解2、民族文化交流加强3、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到开发4、畜牧业技术提高

A.1、2、3、4B.2、3、4C.1、3、4D.1、2、4

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

据此回答7──11题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有所进步,主要表现在()

1、吴培育出八辈之蚕,暑盛产暑帛、2、发明和推广低温炼钢技术、3、我国已经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4、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A.1、2、3、4B.2、3、4C.1、3、4D.1、2、4

8、魏晋时期,冶炼技术的进步的表现是()

A.灌钢法B.铸铁柔化技术

C.百炼钢技术D.淬火技术

9、魏晋时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是因为()

A.彩陶的制造B.白陶的制造

C.秘色瓷的出现D.白瓷的产生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造纸中心是()

A.洛阳B.长安C.扬州D.建业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状况是()

A.因战争频繁,商业发展回落

B.南方商品经济较北方活跃

C.南北交流频繁,商品经济均有较大发展

D.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科学技术,都取得了新的成果,据此回答12──14题

12、最早运用极限原理,提出计算圆周率正确方法的是()

A.祖冲之B.刘徽C.张衡D.郦道元

13、北纬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下列哪一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

A.黄河以北B.长城以北C.长江以北D.黄河中下游

14、下列著作中,既具有历史价值,又有地理和文学价值的作品是()

A.《两都赋》B.《缀术》C.《禹贡地域图》D.《水经注》

两汉时期,佛教从西域开始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道教发展,出现儒、佛、道汇流的文化现象。

据此回答15──19题。

15、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

1、佛教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2、佛教教义的中国化、3、社会长期动荡,易于被大众接受、4佛教盛行能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A.1、2、3B.1、3、4C.2、3、4D.1、2、3、4

16、(1999年高考全国卷)关于范缜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比较系统的批判了神学迷信

B.人的精神与形体相互分离,人死精神不灭

C.形体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锋利,二者互相结合

D.人的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人死精神不灭

17、北周武帝时,“自废以来(指毁佛寺)以来,民意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北齐)……岂非有益”。

此材料表明周武帝灭佛的主要原因是()

A.寺院经济过盛与国家争夺人力、财力

B.崇佛威胁皇权的权威

C.佛教的兴盛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兵源扩大为兼并北齐做了准备

18、(2005全国文综3历史)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其中吸收了()

A.佛教教义B.法家思想C.墨子学说D.《神灭论》的观点

19、范缜的思想与王充相比,一个重要的发展是()

A.强调自然规律,反对天降灾祸

B.更深刻认识并阐述精神和肉体的关系

C.对迷信鬼神思想进行坚决的批判

D.科学地奠定了无神论思想的理论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社会长期战乱,我国的科技文化、艺术还是得到重大发展,回答20──25题

20、(2005全国文综卷1)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是()

A.慷慨苍凉B.朴实恬淡C.缠绵婉转D浮艳华丽

21、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的书法家是()

A.东汉的蔡邕B.东晋的王羲之C.曹魏的钟繇D.南朝的王献之

22、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

A.恬淡舒适B.战乱不断C.民族融合D.政治黑暗

2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其中,我国佛画像的始祖是()

A.东汉的蔡邕B.三国的曹不兴

C.曹魏的钟繇D.东晋的顾恺之

24、下列哪篇作品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A.《七哀诗》B.《悲愤诗》C.《嵩里行》D.《采桑度》

25、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文学艺术的发展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这一观点的作品是()

A.王羲之作《兰亭序》B.顾恺之画《洛神赋图》

C.陶潜作《桃花源诗》D.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二、材料题(26题10分,27题15分,总共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周武帝)“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寺之下”。

──引自《广弘明集》

材料二(灭齐后,周武帝下令禁齐境内佛教):

“现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第宅。

五众释门,减三百万,皆复军兵,还归编户。

融扩佛像,焚烧经教,三宝福财,薄录入官,登即赏赐,分散荡尽。

──引自《广弘明集》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周武帝灭佛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分)

2、结合材料二,归纳周武帝灭佛的社会原因及其具体措施。

(6分)

27、(2004武汉市检测题)阅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分)

南北朝时期佛寺、僧尼人数表

朝代

朝代

类别

僧尼(人数)

佛寺(处所)

南朝

36,000

1900

32,000

2000

82,000

2800

32,000

1200

北朝

北魏中

77,000

6400

北魏末

2000,000

30,000

北齐

2000,000

30,000

北周

约1000,000

10,000

请回答:

(1)南北朝时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信奉佛教?

(3分)

(2)南朝时谁是披袈裟的皇帝?

为什么?

(3分)

(3)北周为什么比北齐、北魏佛寺少两万多所,僧尼少100多万人?

你怎样看待这一变化。

(5分)

(4)你知道当时反佛教斗争的情况吗?

(4分)

三、问答题(28题15分,29题10分,总共25分。

28、六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这种趋势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格局有何影响?

(15分)

29、唐代诗人杜牧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南朝是的什么社会现象?

简述这种现象在当时造成了那些影响。

(1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D

B

C

A

C

C

C

D

D

B

B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A

B

A

A

B

A

C

D

B

D

C

二、材料题

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