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1896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docx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docx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探究

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的探究

【摘要】激励性评价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是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维护学生自尊的基础上,重视发掘学生个性特点,以信任、鼓励和期待的语言或者行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

在当前教育实践中,激励性评价备受推崇,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误区,本文探讨了关于激励性评价的方式原则以及如何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

【关键词】学生激励性评价发展教育实践

学生评价是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发展和变化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和教案改革,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求知精神和自我完善能力。

一、什么是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是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维护学生自尊的基础上,重视发掘学生个性特点,以信任、鼓励和期待的语言或者行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激励性评价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符合赏识教育的理念,体现了人文主义“尊重人,相信人”的思想。

在教育实践中激励性评价包括:

语言激励,行为激励和评语激励。

二、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的原则

(一)立足当前,注重发展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在教案工作中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不同情况,努力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遵照人文主义的观点“每个人都有发展潜能的可能性”制定出最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案目标。

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时,我们也要本着学生“可以发展”的原则对其提出有利于其发展的要求,不要仅仅局限于过去或者当前的情况,我们要看到学生有发展的空间,又能够实现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的评价时不仅符合当时情况,并且还要提出期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只要努力便能成功,可以实现更高的目标,获得更高的评价。

所以说,立足当前,注重发展的原则在学生激励性评价中尤其重要。

(二)情感真挚,寄情于理。

心理研究表明,积极情感的产生虽然与生理上的激活状态紧密联系,但必须通过人的认识的升华活动的折射才能产生,因此,在激励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真挚的情感、诚信的态度,用饱含爱的语言、行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心育人,善于发现、扑捉、宣扬学生的“闪光点”,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客观的分析、归纳,给予合情合理的评价。

比如在小学阶段,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概念比较弱,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己。

在家长、同学和老师这些群体中,学生比较迷信老师的权威,非常关注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给出合适的理由,并且还要符合学生的情感判断标准。

在高年级,学生有了初步的自我概念逐渐形成,对自己慢慢的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做出初步的判断。

因此,老师在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评价尤其要注意,不仅语言要适度,而且情感要真切,不可流于形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激励性表扬时要依据客观的理由。

比如说,学生的字与周围其他学生相比较,明显很一般,而老师为了表扬这个学生就以该学生的字写得好为理由。

此时,学生明显可以感受的到老师的理由是不足的,那么情感是否真切当然值得学生怀疑,学生甚至会认为老师是在讽刺自己。

所以说,老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要情感真挚,寄情于理。

(三)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人类不断进步,文明也不断发展,教育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很多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上做出了一些探索。

形成了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语人性化的好趋势。

激励性评价得到了大力推崇,但在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时要注意克服“报喜不报忧”的负面影响,避免学生在一片“恭维”中滋生不良的思想倾向。

教育的艺术,重在因地制宣、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既中肯客观,入情入理。

在写激励性评语的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写出有肯定有指正有希望的评语,让学生适当接受一些挫折的考验,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完善才是一种真正的鼓励。

我们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只有做到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才能发挥出评价的应有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完善自我人格,形成好的习惯。

落实激励性评价时,更应该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

(四)激发学生张扬个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我们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我们会寻求更高层次的目标,我们有被爱的需要,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们学校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校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唤起每一个学生人格的独特性。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较高评价的追求。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促进学生个性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因此,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爱,肯定已有的成绩,意识到自身的优点。

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看到自己不足,但是又不能失去信心,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与更高水平的差异,以激发学生心理的矛盾运动,激发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学生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发展。

(五)及时有效,身教言传。

作好学生激励性评价工作,如春风拂过学生的心海,会漾起一串串温馨、甜蜜、进取的涟漪,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交融。

在对学生作激励性评价时,要注意尽可能地加快信息反馈、交流的速度,提高信息搜集和辨别的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诱发师生之间的“亲密接触”,促进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促使评价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有力推进小学教育教案工作。

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过程中,身教与言教并举,无声与有声相伴,综合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就一定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点燃学生追求进步的希望之光,激励学生逐步自我完善,促进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激励性评价的误区

激励性评价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维护学生自尊,重视发掘学生个性特点,以信任、鼓励和期待的语言或者行动对学生进行评价。

但当前在教育实践中,由于人们对激励性评价的片面理解,许多教师在认识和行为上陷入了误区,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一)激励=表扬

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一位学生获得自信与积极进取的动力。

为此,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认为激励与批评是相对立的,激励性评价就是不管学生的表现怎样,都一概进行表扬,强调激励就不能有批评。

这样,把激励性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表扬,在教育实践中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都知道在教育评价中激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从评价中获益,首要的就是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获得自信和学习的动力。

但是激励性评价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表扬。

原因有两点:

第一,只有恰如其分的表扬才能起到激励作用,无原则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对学生应有的激励作用;第二,除表扬之外的许多方式包括批评等否定性评价,只要运用得当,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激励性评价并不能简单地和表扬划等号,批评也是一种激励。

(二)激励泛化

许多教师认识到,在教育教案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充分的、有针对性的激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对促进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断地将激励性评价运用在自己的课堂教案中。

于是,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越来越多,激励性手段层出不穷,掌声响成一片,“好”字俯拾即是,赞美成灾。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多数情况下,这种适时的评价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教师赞不绝口的表扬和形式多样的奖励可能使学生过于关注自己是否能获得赞扬或奖励,甚至认为得到奖励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过分的依赖外在的奖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心浮气躁而忽视了自己内在的学习动机。

并且,假如整节课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或奖励,而这种表扬又缺基本的价值取向,那无疑会因奖励过多、激励泛化而使学生漠然视之,从而丧失其应有的激励作用。

(三)激励形式化

教师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的形式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加辨析,一概而论,笼统的给予评价。

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不是出自真情实感。

表现在教师对学生说出的种种答案,漫不经心、无一例外地脱口而出“不错!

”真好!

”。

这种有口无心、闻而不思的评价,完全是在走形式,并不是教师真实情感的流露。

很多情况下,由于学生各自的思维范式不同,因此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答案。

在课堂上,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要呈现出积极的期望性,找出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范式所在,然后对其中正确的因素进行肯定,明确不足,指明方向。

此外,学生给出的种种答案,都是他们积极思考后的劳动成果,都希望得到教师热情、公正的评价。

此时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如果教师不仔细倾听或者这样不加辨析、煞有其事地作了“哦、好”等空洞的、形式化的鼓励,态度不温不火,看似是对学生发言的一种肯定,实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仅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改进学习。

由于当前教师对激励性评价的误解,而产生了一些误区,以上三点是比较普遍,除此之外,在教育实践中对激励性评价的运用还可能产生其他的误区在此不列举。

四、激励性评价的方式

(一)语言激励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

“教育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

”一句入微而深情的关注、一声充满温馨和期待的呼唤、一段恰如其分的赞美——都饱含着教师真诚的关爱、深深的理解、殷切的期盼,像春雨润物,营造出催人奋进的、和谐的育人氛围。

在小学教育事件中,如果老师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心理体验中接受其劝告、形成进取的自信,有助于学生克服消极情绪,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

在语言激励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出语的慎重和得体。

第二、要让对方明确地接受并理解。

第三、语言激励与其它身体语言密切配合,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行为激励

行为激励也叫无声激励,是教师在教育教案实践中,利用非语言行为(包括教师的威信、风格、气质、表情、精神、手势、姿势等)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活动。

它以无声的行动,把学生们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行为状态上,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去激励学生。

比如在在小学体育课上,学生作对了应有的动作,教师兴奋地举起右手,打个“V”的手势,不仅给做对了动作的学生以鼓励,还可以鼓舞其他正在努力的学生。

老师在作业辅导时,发现学生有了一种解题的新思路,微笑着对学生点点头,目光中饱含着赞赏与鼓励——这些都是教师有意识的利用非语言因素的感染力量来增强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三)评语激励

作业是教案实践的一部分,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写评语是与学生个别交流的好途径。

评语评价包括平时对学生所写的作业下评语、学期末或者其中时给学生下评语,以及在特定情势之下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如书信中的交流、板报上的表扬、网页上的宣传等等)。

激励性评语,一字一句总关情,体现了“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个性的真实写照。

激励性评语的撰写要注意几点:

第一、要笔蕴真情,评价具体。

笔蕴真情,是要增强人情味,体现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评价具体,是指评价的对象、内容、语言要具体,不能滥用一些空话、套话。

第二、要委婉含蓄,心有灵犀。

思想交流的最高境界在于两者心有灵犀,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正是如此。

教师通过评语指出学生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或某些方面的发展意向时,要注意讲究艺术,语言不宜过于直白、尖刻,而要努力做到含蓄委婉、柔中藏刚,必要时点到即止,力求学生能神领、意会。

第三、要轻松活泼,谐中有趣。

评语是教师给学生的“礼物”,不宜过于沉重、呆板,应用贴切恰当的形容与学生微微而谈,寓教于生动风趣的文字,让学生在愉悦中正视现实,改正错误,轻装前进。

五、对学生如何实施激励性评价

我们理解了什么是激励性评价,了解了激励性评价的原则以及各种形式,还有在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误区。

这些都是理论上的激励性评价,那么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该怎样实施激励性教育评价呢,如何有效的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积极作用呢?

(一)要善用批评

批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中总会遇到某些无所适从的困难,总会面临他人的批评。

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在于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种一味肯定的激励性评价,只会让学生盲目乐观,看不清白身的不足,这样的评价不仅不利于他们反思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孩子们必须从小学会从严肃的、甚至有时严酷的评价结果中培养积极的情绪和心态,否则,一旦离开学校这个温暖的花房,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真正的挫折,就很容易产生消极对抗的心理。

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

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

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缺少批评,学生有了过错,教师就应该给予适当的批评,并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这样可以使学生认清事实,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当然,艺术性的批评至关重要,不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委婉地否定,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概而言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激励性评价时要善用批评,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

(二)表扬要适度

教师实施激励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诚然,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但是,物极必反,过多的表扬正如过多的批评一样,并不可取。

表扬的泛滥化必然带来激励功能的淡化,没有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是不能够激发学生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

很显然,所有表扬和鼓励都应当符合某些标准。

如果杂乱无章地胡乱抛售,它们很快就会丧失原有的威力。

对学生而言,过多的称赞不仅不能产生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

因此,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掌握好度,在一定时间内表扬或奖励的次数要合适。

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回答问题的深度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程度来决定是否进行表扬以及如何表扬。

例如,如果对于大多数学生经过反复思考还是不得其解的问题,而某位同学的回答既正确又有见地,让大家豁然开朗,从内心折服,这时老师大加赞赏也是恰如其分的,这样,不仅能表扬这位学生,也激励了其他学生。

而在有些情况下,教师只要肯定其答案的正确性即可。

(三)评价要有针对性

对学生使用激励性评价应该适当、中肯、具有针对性,不可泛泛而论、过于笼统,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针对小学生尤其如此。

只说一句“你真棒”、“太好了,你真了不起”等类似的激励,其效果就不如具体评价的效果好。

激励性评价可以就事论事,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或者学生的某一具体作品进行点评,也可以针对学生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学习和进展进行评价,但激励性评价语一定要有深度、广度,应该把“好”再说得具体一些,有针对性一些,究竟是语言“好”、表情“好”、见解“好”,还是思维“好”等。

另外,教师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时要出于感性和理性的思考,要有真挚的情感,及时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真诚的评价,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教师的评价是诚心诚意发自内心的,而并不是在走形式,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励、增强信心,明确方向。

(四)激励要以成功为导向。

教师的期望有可能导致学习上的不同,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学得越多。

比如小学生对于教师的期望感觉很敏感,如果教师对某一学生抱有较低的期望.不仅这位学生.其他学生也能感觉到这一点。

从而相应地调整他们的想法和期望。

简单说来,学生时时都在注视着教师的行为,可以感受到这些行为之下的态度和期望。

结果,学生很可能将教师对他的低期望内在化,降低他的自我期望值,这自然就大大削弱了学生的自信心。

大多数学生进入学校时都很自信并渴望成功.但他们很快就学会将自我期望值调整到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一样。

库柏(Cooper)和汤姆(Tom)的“持续期望”理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最初期望的精确与否.影响到教师最初对待学生的行为和学生的学习。

然而.期望应该可以持续地被修改.以更精确地反映学生的能力。

一些教师固执地坚持最初不正确的对学生的期望(通常较低),会严重地妨碍学生的学习。

虽然最初期望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持续的期望则具有累积效应。

也就是说,他们会持续地、反复地影响到学生的表现.这一过程是恶性的、向下走的循环——教师预期某些学生会失败,那些学生就会失败.教师会因此更加降低对他们的期望.学生会更失败.依此类推。

一些教师在新学期开始时.常常抱有这样一种预期:

班上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可能学得很好;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可能会学不好.另外一些学生可能学得尚可。

这种预想通过教案和评分制度传给了学生,结果形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对学生的分等接近于原先的预测。

根据库伯和汤姆的“持续期望”理论,教师应该尽量向学生表现出期望学生成功,并且会帮助他们成功的意愿。

教师应该设定符合实际的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简而言之,必须保证每个学生大部分时候都是成功的,对于那些不爱学习或者对学习的自我评价低的学生,尤为如此。

对于认为学习困难。

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布置任务和活动时,保证他们花80%一90%的时间就能顺利完成。

这能够增强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激励他们去尝试更难的学习任务。

即使那些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生,可能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也需要在大多数时间有成功感。

70%一85%的成功率可以为这些学生增强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不要过早对学生做出判断,必要时教师应调整期望。

所有的学生在某些方面都有长处.教师应协调学生的强项和弱项,在学生较弱的方面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在学生较强的方面增加难度.使任务的难度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匹配。

(五)不轻易否定学生。

归因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人们都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因此,当发生好事时,他们很可能把它们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当发生坏事时,则认为这是由于一些他们无法控制的因素造成的。

教师应向学生表示这样的期望:

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这可能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成功的机会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一般说来,如果教师强调努力是成功或失败的起因.而不是强调能力或其他因素.学生往往会学习得更出色些。

布鲁姆认为.如果学校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获得成功学习的经验,则教师、学生和学校领导的态度必须做出重大改变。

由于教师在给学生评分时一直使用正态曲线,以致大家对它深信不疑:

在每个班级中.如果得5分的学生多了或少了,就会感到评分松了或紧了;同样,教师也准备给一定数量的学生不及格。

这种5分或不及格往往是由学生在班级中的等第次序决定的,而不是由学生掌握这门课的知识技能的程度决定的。

因此,学生成绩正态分布已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

教案只能使少数学生真正掌握教案内容。

布鲁姆认为,正态曲线事实上并非是什么神圣不可动摇的东西,它是一种最适合于机遇和随机活动的分布。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如果我们的教案富有成效,学生成绩分布应该是与正态分布完全不同的。

布鲁姆认为,只要采取掌握学习的策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5分。

当学生掌握一门学科,并得到了客观和主观的证据时,他们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会产生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学生开始“喜欢”这门课.并希望能知道得更多些。

学生在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会为他们进一步探索这门学科开辟道路:

反之,学生在一门学科上得到的成绩很差,会使他们以后不愿再接触这方面内容。

而现代社会要求学生终生继续学习.如果学校不能促进适当的学习和保证学生有所进步、学生必然会在离开学校后拒绝学习。

而促使学生继续习.应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时教师不仅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也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作业。

学生的作业难免出现多种错误,教师应该首先承担责任,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例如苏联“合作教育学”派的实验教师,常在办公桌上放一支红墨水笔和一支蓝墨水笔。

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用红墨水笔画出教师喜欢的和认为是成功的地方。

而对学生作业本中的错误.教师看成是自己教案工作的失误.并把这些错误用蓝墨水笔记入自己的一个专用本子里,以便考虑怎样在今后的课堂上纠正这些错误。

这一做法改变过去把学生在学习、作业中的错误完全归咎于学生,由学生负责,教师批改作业就是为了“挑剔”学生错误的传统做法,就连学习差的学生也感受到了“胜利的快乐”.而不认为“低人一等”,放学回家也不会担心受到父母责骂。

此外.给学生的作业打分.宜运用激励策略.采用多次评分的方法,让学生不断修正错误,直至得到满分。

(六)赞赏多样化。

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程度、文化背景不尽相同,有些学生会因公开的赞赏而兴高采烈,有些学生则喜欢个别的反馈和互动.有些学生看重物质奖励.有些学生对教师的口头赞扬不大看重,而对教师的评语评价很重视,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励策略,给予多样化的赞赏。

总之,激励性评价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生评价方法,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施,既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找到前进的动力,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

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完善人格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景英.教育评价学.[G]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静.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原则及其方法[J].创新——成才研究.2008

(4)赵学云.激励性评价的方式与原则.现代教育管理与教案.2006

(5)李介.论激励性评价的策略.当代教育科学.2006

(6)王蔚.当前学生激励性评价的误区及对策.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3

(7)刘中芳.让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更精彩.教案实践.2007

(8)黄华.教师与学者对话录(五):

关于“学生评价”[J].教育科学研究,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