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149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docx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整理

1、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资源优势对比

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长城以北,蒙古国以南。

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包括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

资源优势:

①内蒙古是中国优势最强的畜牧草场基地,海拔平均1000米左右,平坦辽阔,草原茂盛,草场优良,牧草种类丰富,适宜发展畜牧业。

天然草场占全国天然草场面积的1/4。

森林草原带牧草高大茂密,种类多,适宜饲养牛和马;典型草原带牧草蛋白质含量高,是中国最大的绵羊及山羊放牧区。

区位优于新疆和青藏高原,距离华北、东北、华东地区的大中城市较近,污染程度小,畜产品质量高。

②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有黄河水源灌溉,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发展灌溉农业,被称为“塞外江南”。

河西走廊有祁连山冰雪融水的灌溉,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发展旱作农业。

③矿产资源中稀土、煤、铁的储量具有优势。

白云鄂博稀土矿是我国最大的稀土矿,占全国总储量的90%,占世界探明矿藏量的72%;煤矿众多,乌金三角地区,特别是三省区接壤地区分布着世界上罕见的特大煤田,且多为优质动力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④风力资源极为丰富,年平均风速达4~6米/秒,8级以上大风日数达50天。

青藏高原:

中国最大的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及甘肃、云南一部分。

①太阳能资源:

青藏高原地势高敞,面积广大,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能资源丰富,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居世界第二位。

多数地区日照时数在12小时左右,全年日照总时数位2500~3000小时。

这里不仅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也很强,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每平方米土地一小时接收太阳辐射量,相当于一千瓦电炉散发的热量,故有“日光城”之称。

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发展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具有广阔前景。

②地热资源:

青藏高原形成时代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活动带上,岩浆活动频繁,地热资源丰富。

如今,地热资源已用于发电,羊八井地热电站。

丰富的地热已被当地居民用于洗浴、医疗、温室种植和取暖。

③生物资源:

青藏高原拥有异常丰富的生物资源,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森林生长迅速,单位面积畜材量高,如横断山、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④矿产资源:

资源雄厚,西藏锂矿储量占世界一半,青海的10种矿藏居全国首位,号称“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有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各种盐类等50多种矿产。

柴达木盆地钾盐特别丰富,素有“盐的世界”之称。

⑤水力资源:

高原上积雪冰川广布,冰川和积雪融水是许多大河的补给水源,由于地势高峻,大河跌水在青藏地区形成了丰富的水力资源。

如长江、黄河、横断山区各河、雅鲁藏布江等。

青藏地区谁能储量大约占全国水能储藏量的1/3。

⑥“世界屋脊”上的雪山冰峰是探险家、各国登山运动员的目标,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是探测太空,研究宇宙的理想场所。

2、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矿产资源对比

云贵高原:

已发现的矿产资源达100多种,其中90多种已探明储量,可供开采,有色金属尤为突出,有铬、钴、锌、铜、锡、铅、汞、镍、铂、锶、锰、铁、铝等金属资源,磷、硫铁矿、芒硝等非金属矿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

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11.3%,在南方各省区中居首位。

能源矿产与金属、非金属矿产配合良好,再加上水资源的良好配合,形成了若干个资源优势区。

例如:

攀枝花一六盘水地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同在,水、火互补,匹配丰富的铁、有色金属。

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和高耗能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乌江干流沿岸地区水能与煤炭、磷、铝、锰矿产组合与配套较好。

澜沧江中下游水能资源堪称中国“富矿”中的“富矿”,开发潜力很大,有色金属矿产特别丰富,锌、铅、镉、铊、锶资源储量均居全国第一。

红水河沿岸地区矿产资源与水能资源配合良好。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煤炭资源不仅量大质优,还有较好的开采条件。

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矿储量达200亿吨。

全国探明储量的特大型煤田,约有一半分布在这里。

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

陕西省北部的神府煤田,长庆油田,也是黄土高原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土高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做为全国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提供煤炭和电力,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全国的“锅炉房”。

3、三条等降水量线

①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沿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折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上,为湿润地区,此线以西以北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下,为半湿润地区。

它的地理意义是:

等降水量线、传统意义上南方与北方分界线、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分界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分界线  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等等。

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大致是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一线,最后到喜马拉雅山东部,此线以东年降水量一般在400mm以上,为半湿润地区,此线以西年降水量一般在400mm以下,为半干旱地区。

其代表的地理意义有: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线、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③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经河西走廊西部以及藏北高原一线,此线是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

也是中国沙漠区与非沙漠区的分界线。

4、我国草地、林地分布情况及原因

(1)中国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东部季风区。

即大约在年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

尤其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平原、盆地以及广大丘陵地区。

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即年降水量800mm等值线以南广大南方丰水地区,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

旱耕地则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即年降水量400-800mm地区,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85%,其中以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耕地总面积的60%左右。

耕地的分布主要是由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且大部分位于第三级阶梯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2)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半部的山地地区,与耕地分布成交错互补状态,即耕地在平地,林地在山地。

山地开发条件困难,人为因素干涉少,因而林地开垦破坏少,分布比较集中。

比较集中分布的有:

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是中国最大的原始林地,这部分地区降水较多,地处针叶林带;其次在西南的川西、滇西北和藏东南一篇,是中国第二大原始林地,这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植被以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为主。

再次是分布在南方山地、闽浙赣山丘、南岭山丘、雪峰山等地。

(3)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内陆区,即大约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西的半干旱、干旱地区。

这部分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且多以高山平原为主,不适合农业发展。

其次在400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如东北的三江平原上等低平地上也有零星草场分布。

5、我国水资源与矿产资源、耕地的组合情况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

(1)水资源与人口组合特点。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北方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5,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片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4/5。

北方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127m3,仅为南方片人均量的1/3。

各省区的水资源组合状况差异性也很大。

西藏、青海、新疆人口稀少、人均水资源都很高,而上海和江苏人均占有水量分别只有201m3和481m3,不及西藏的1‰和2.4‰。

除此之外,在一个地区内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集中程度愈来愈高并形成一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例如,京津唐城市群、辽南城市群等,这些地区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难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需求,往往需要通过区域水资源调配解决。

(2)水资源与耕地组合特点。

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5,平均每公顷水量只有9465m3;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5,平均每公顷水量为28695m3。

每公顷耕地水量不足1500m3的15个省区中,北方占13个。

华北区耕地每公顷水量只有5646m3,目前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达70%以上,水量不足是华北耕地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的可耕后备荒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区与西北区,其开垦主要受当地水资源条件的制约。

(3)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组合特点。

北方矿多水少,南方矿少水多,如果按照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计算,华北地区约占全国的41.2%,而水资源仅占4.7%;江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42.6%,而矿产资源仅占全国的10.2%。

6、渤海与黄海的对比

渤海的面积、深度、盐度、水温差异:

面积8×10^4km2,是我国的内海。

平均水深18m。

渤海周围有三个主要海湾︰北面的辽东湾、西面的渤海湾、南面的莱州湾。

渤海水温变化受北方大陆性气候影响,2月在0℃左右,8月达21℃。

严冬来临,除秦皇岛和葫芦岛外,沿岸大都冰冻。

3月初融冰时还常有大量流冰发生,平均水温11℃。

由于大陆河川大量的淡水注入,又使渤海海水中的盐度仅为30PSU,是中国近海中最低的。

渤海的资源:

渔业、港口、石油、旅游和海盐是渤海的五大优势资源。

1渤海水质肥沃,营养盐含量高,饵料生物十分丰富,浮游植物年生产量1.4亿吨,鱼类年生产量49万吨。

渤海是黄渤海渔业的摇篮,是多种鱼、虾、蟹、贝类繁殖、栖息、生长的良好场所,故有“聚宝盆”之称。

对虾、毛虾、小黄鱼、带鱼是最重要的经济种类。

  

2渤海港口具有分布密度高,大型港口及能源出口港多,自然地理条件好,经济发达,腹地广阔,资源丰富等优势,是我国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海上通道。

已建和宜建港口100多处。

  

3渤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整个渤海地区就是一个巨大的含油构造,滨海的胜利、大港、辽河油田和海上油田连成一片,渤海已成为我国第二个大庆。

  

4渤海沿岸自然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充分具备了以阳光、海水、沙滩、绿色、动物为主题的温带海滨旅游度假资源条件。

  

5渤海是我国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底质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盐业生产。

我国四大海盐产区中,渤海就有长芦、辽东湾、莱州湾三个。

莱洲湾沿岸地下卤水储量丰富,达76亿立方米,折合含盐量8亿多吨,是罕见的储量大、埋藏浅、浓度高的“液体盐场”。

黄海的面积、深度、盐度、水温差异:

面积38×10^4km2,平均水深44m。

黄海分为北、南两部分,北黄海平均深38m,南黄海平均深46m。

最深处在济州岛北,为140m。

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

黄海的温度和盐度地区差异显著,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陆缘海特性。

由南向北,由海区中央向近岸,温度和盐度都几乎均匀地降低。

海区东南部,表层年平均温度为17℃,盐度通常大于32.0;北部鸭绿江口,表层年平均温度小于12℃,盐度一般小于28.0‰,为全海区盐度最低的区域。

冬季,随着黄海暖流势力加强,高温高盐水舌一直伸入黄海北部,温度和盐度水平梯度较大,近岸区域温度和盐度较低(温度0~5℃,盐度31.0~33.0‰),中部较高(温度4~10℃,盐度32.0~34.0‰),济州岛附近最高(温度10~15℃,盐度>34.0‰)。

黄海的资源:

①黄海生物种类多,数量也大。

形成烟威、石岛、海州湾、连青石、吕泗和大沙等良好的渔场。

  

②黄海寒暖流交汇,水产丰富,特别是渤海和黄海沿岸地势平坦,面积宽广,适宜晒盐。

例如,著名的长芦盐区,烟台以西的山东盐区以及辽东湾一带都是我国重要的盐产地。

③南黄海盆地有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积,具有很好的油气资源远景。

其他矿产资源主要有滨海砂矿,现已进行开采。

山东半岛近岸区还发现有丰富的金刚石矿床。

7、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征

1东部沿海偏向性。

受经济基础及国家政策倾斜的影响,东部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

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带。

2由点状分布向点、块、带格局转化。

由于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处于初级阶段,所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倾向于依附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点状布局特征。

但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内陆已向着块状格局发展。

在沿海,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沪宁杭高新技术产业带也在形成之中。

3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

沿海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唯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内地依托优势资源和“三线”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联系的产业,沿边则借国家开放政策及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以贸易导向型的工业。

8、中国基本农业区的格局

根据农业的区间明显的差异和区内的相对一致性所进行的农业区划,分为9个一级农业区和1个海洋水产区,38个二级农业区。

以下为9个主要的农业区:

1东北区:

本区平原宽广,土地资源丰富,农林牧用地数量大、质量好;大部分地区热量资源不足,低温冷害频率高;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工业、交通比较发达,农村人口比例低,农业经营规模大。

本区具有全国意义的粮食、大豆、甜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大部分是一年一熟雨养旱作农业,产量北低南高;畜牧业以农区舍饲为主草原放牧为辅,发展缓慢;林业地位重要,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

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本区以内蒙古高原中温带半干旱草原为主,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耕地、林地比例小,土壤肥力低;草原辽阔类型多样。

农业以牧业为主,农牧交错;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牧矛盾尖锐;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

3黄淮海区: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季风气候,光热组合较好,雨热同期,但降水变率大,春旱夏涝频率高,水资源相对不足,河川径流丰枯变化大,大部分地区缺水严重;平原辽阔,耕地比重高,但盐碱化、风沙土等具有严重限制因素的低产土壤面积较大,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农业技术装备面积较大。

农业以旱作灌溉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率高,农业生产总量大,是中国小麦、棉花、玉米、花生、暖温带水果等多种农产品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潜力较大。

4黄土高原区:

本区地貌复杂,地势高亢,大部分为黄土覆盖的高原和丘陵沟壑,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中温带向暖温带及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光温条件好,但由于河川径流少,可供开采的地下水资源蕴藏极其有限,开放难度大,干旱威胁大,农业比较落后,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经济贫困,温饱尚未解决。

农业以旱作为主,夏粮比重高;坡耕地比重大,滥垦陡坡地使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商品经济不发达。

5长江中下游区:

本区水热资源丰富,光热水的季节配合较好;水系发育,水源充沛,河网密度大,开发利用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平原多属于湖泊或洪积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耕地连片集中,是农业的精华所在。

丘陵面积广大特点各异,开放潜力大,土壤植被具有亚热带特点,红壤和水稻土分布集中,生物品种资源丰富;城市密度大,工业基础好区位条件优越。

本区农业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以水稻为主,集约化程度很高;林牧渔业较发达并有明显农区特征,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6西南区:

本区山地比重大,山高坡陡,平坝数量少,面积小土层薄瘦,水土流失严重;林地面积较大,耕地面积较少,耕地中旱地、坡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但由于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差异极为显着;河川众多,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难度大,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不高,山区交通闭塞。

本区立体农业层次分明,多种多样;农业基础差,经营较粗放,生产水平低,粮食尚不能自给,而烤烟、油菜及桑茶果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生猪商品生产优势明显,林特产品丰富多样。

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乡镇企业起步晚,贫困面广。

7华南区:

本区山地多平地少,林地较广,耕地不足,海岸线长,海域宽广;大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热量丰富,长夏无冬,秋春相连;降水丰沛,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沿海台风暴雨较多,易造成灾害;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外向型生产条件好,农村经济发达。

本区是中国适于热作的地区之一,发展热作有很大的潜力;以鲜活农产品为重点的创汇农业占较大比重,而粮食自给率低,东部沿海发展较快,沿海和边远山区差距大。

8甘新区:

本区土地资源数量多质量差,天然草地多,农林用地少;光热资源多,降水稀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干旱,雨水严重不足,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过程强烈,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但人口素质不高,交通闭塞,乡镇企业不发达。

本区农业以农业以分散而封闭的绿洲农业为主,人均粮油占有量高,经济作物发展较快;牧业以山地放牧业为主,草原牧业与农区牧业并存;农村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占主要。

9本区地势高亢,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度大,而热量不足;土地资源以草地为主,林地次之,耕地数量少但相对集中,水资源异常丰富,但地区极不平衡,水的矿化度高,利用难度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名贵中药材、珍稀动物繁多;地广人稀交通闭塞。

本区农林牧业都具有高寒地区的共同特点,主要牧畜、作物和树种对低温与低氧的高原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高产性也很突出;放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极为落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生产水平低。

9、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的原因及其转移情况

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接受香港“三来一补”企业转移为契机,开启了以劳动密集型轻纺加工业和家电制造业为主的工业起飞进程。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无限供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劳动力成本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珠三角一直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多的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产业转移的原因。

①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珠三角土地资源短缺、地价不断上升,能源与电力紧张,招工困难、劳动成本上升,珠三角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具有竞争优势,迫使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

必须逐步地向内陆地区转移,由此一波一波地扩散,从而带动内陆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

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已经陷入困境,珠三角地区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有尽快地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腾出足够的空间,才能维持珠三角地区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②产业转移能有效实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规划。

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给东部地区带来的制约矛盾也凸显出来。

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将是大势所趋。

4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政策优势对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10、中国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上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产业结构切入国际国内的产业分工链,从而使这一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获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

11、中国大都市的分布

我国市镇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半部。

以京广铁路和京哈铁路为界,东半部集中了我国特大城市9座,占特大城市总数的69.23%,大中城市61座,占70.93%,小城市和万人以上的城镇671座,占48%,而其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7。

具体而言,主要集聚在几个平原三角洲和交通线上,初步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四个规模特别大的城市集聚区。

 我国城市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东部城市密度是西部的5倍,中部是西部的3倍,城市的阶梯状分布特征非常显著。

全国六大区域中,城市密度最大的是华东地区,,其次是华南地区,这两大区域的城市密度远远大于其他4大区域,最小的为西北地区。

12、东部、西部民族结构的差异

东部地区以汉族为主体,只有东北的一部分,生活着满、蒙古、鄂伦春等民族,在东南的台湾省有高山族等。

西部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

维持民族特性的因素:

独特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语言文字、宗教、生活生产方式、民族隔离。

1越是地处偏僻、人迹罕至的山林之中的民族,起文化传统与汉族差别就越大,民族特性就越能得到保留,以藏族来说,本是羌人的后裔,由于其逐渐定居在青藏高原上,基本是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之内,在过去交通等条件十分不便的情况下,民族之间的交往较不频繁,特别是自隋唐以来,藏族发展起了一套较完整的文化系统,强化了自己的民族特性。

再如蒙古族,由于蒙古隔壁依然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政府不可能把那里变成农耕之地,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差别依旧,因此蒙古族的民族特性也容易保存下来。

2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的语言体系和经济文化差异。

3历史上的民族隔离政策,使得少数民族聚居一隅。

例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倡导“夷夏之防”的大汉族主义政策,往往迫使一些少数民族退居于某一文化落后,或相对隔绝的地区。

13、岭南文化和东北文化

①岭南文化(粤闽琼台港澳、广西东部)(距中原较远,出海方便,文化具有汉越融合、中外混合的色彩,如方言、外来词语、家族组织、帮派、粤菜等。

岭南文化位于南岭以来,由于长期以来,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大部分地域被大海包围,与大洋彼岸隔离开来,这使得岭南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较多的土著文化得以保留下来。

而历史上大批汉族人携家迁居广东、福建,带来了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和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

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加快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混合,使得岭南有浓厚的域外色彩。

闽南地区地少山东,农业发展受到局限,但商业贸易和沿海捕捞业发达,饮食方面受此影响,体现出种类、形式丰富多样的特征。

由于距历代统治中心较远,家族组织和区域宗教性组织比较发达,并以之作为维系基层社会运转的组织形式。

闽语、粤语、客家话构成汉语七大方言系统中的三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广东音乐、粤剧、莆田戏等,与其他文化相比,都有不同的文化系统。

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是这里形成了华洋混合的新文化风格。

②关东文化(东北)(气候寒冷,汉族农耕文化与当地民族渔猎游牧文化结合,影响到生活习俗、善说笑、冰雪艺术和运动。

a关东文化实际是少数民族文化加汉族文化。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例如女真、满足、契丹、蒙古、高丽等等。

东北地区留下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古迹文化。

b东北四周环山,中间是大平原,江河湖泊密布。

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既有农业民族、游牧民族,又有森林狩猎民族和渔猎民族,因此,关东文化具有千姿百态的特点。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在冰天雪地的条件下,创造了冰雪文化,有爬犁、冰灯、冰雕、滑雪,冰雪活动成为最具地方特点的关东文化。

14、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

1.纬度地带性(主要表现在东部、南部较湿润的地区)

温度带

典型自然植被:

森林

典型自然土壤

地带内

城镇

一月平均气温℃

七月平均气温℃

年均

降水量mm

寒温带

针叶林

漂灰土

根河

-31.5

16.5

438.1

中温带

针阔叶混交林

暗棕壤

牡丹江

-18.8

21.7

565.9

暖温带

落叶阔叶林

棕壤

大连

-5.3

22.9

656.1

开封

-0.7

27.4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