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44015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5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docx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

实验专题

1.重金属铬(Cr6+)破坏土壤和水体生态环境,对动植物产生危害,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

为找到治理铬污染的有效方法,科研人员选用若干组斑马鱼,在浓度为79.30mg/L的铬污染水体中投加不同量的生物硫铁,统计96小时后斑马鱼的存活率,结果如下图:

说明:

生物硫铁投加比是生物硫铁与铬的摩尔浓度比;PC组指水体中不含铬,但生物硫铁含量与投加比为4时相同;Blank组指不含生物硫铁和铬的对照组。

请回答:

(1)生物硫铁投加比至少达到_______时,斑马鱼的存活率才能达到100%。

(2)实验中设置PC组是为了证明______对斑马鱼的存活率没有影响。

(3)在前一实验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究生物硫铁投加时间对铬污染水体中斑马鱼存活率的影响,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分别向一至七组投加等量的生物硫铁,统计96小时后斑马鱼的存活率,结果如下表:

①该实验选用铬浓度为_______mg/L的水体。

②4小时内投加生物硫铁,可使斑马鱼的存活率至少提高______%以上。

(4)综合以上两个实验可说明:

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硫铁能有效保护铬污染水体中的斑马鱼,斑马鱼存活率随______和_____而增大。

2.下图是小红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部分步骤,请根据图回答:

(1)在步骤②的操作过程中,小芳同学闻到刺激性气味,含有该气味的物质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_____,染色体存在于细胞的_____中,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_____。

(2)步骤⑤染色过程滴的液体是_____。

(3)观察时,若视野中出现较多气泡,是由于图1中所示的步骤_____(填序号)操作不当引起的。

(4)如图2是显微镜的四个镜头,①②是_____③④是_____,欲使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增多,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_____和_____(填序号)。

(5)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第一次看到的物像在视野的右下角,欲使物像置于视野正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方移动后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3.某小组同学想探究“玉米幼苗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他们准备了多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足量的蒸馏水及土壤浸出液,多支相同的试管。

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方案以外影响玉米幼苗生长的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请根据准备的材料用具和实验方案回答问题。

组别

玉米幼苗所处的环境条件

甲组

将1株玉米幼苗放入盛有30毫升蒸馏水的试管中

有光照

乙组

将1株玉米幼苗放入盛有_____的试管中

有光照

丙组

将1株玉米幼苗放入盛有_____的试管中

_____

(1)甲组、乙组为一组对照实验,请将方案中①空白处补充完整:

_____。

要探究的问题是_____。

(2)方案中,该组同学将乙组、丙组也设为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玉米幼苗生长是否需要光照”请将方案中③空白处补充完整:

_____,其中②空白处与①空白处所填内容是否相同?

_____(填“相同”或“不同”)。

你的理由是_____。

(3)请写出本实验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_____。

(4)完善实验方案后,他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发现两组对照实验中,都只有乙组的幼苗生长健壮,颜色鲜绿。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

4.请分析如图,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问题:

(1)为验证绿叶能够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某班同学进行了实验。

实验前,同学们先将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_____。

经过一系列操作,滴加碘液并冲洗后实验结果如甲图所示。

请你判断,制造了有机物的是_____部分。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乙图是盛夏晴朗的一天,某绿色植物单位时间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变化曲线。

请你分析并解读:

bc段:

二氧化碳吸收量逐渐增大,是由于清晨随着太阳冉冉升起,光照逐渐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光合作用随之逐渐_____(选填“增强”或“减弱”);

cd段:

二氧化碳吸收量逐渐降低,是由于随着光照强度和气温的进一步増高,部分气孔逐渐缩小或闭合,光合作用随之逐渐_____(选填“增强”或“减弱”);

a点和g点:

表明夜间植物在释放二氧化碳,请你解释其原因_____。

(3)大力植树造林有利于维持碳氧平衡,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

_____。

(4)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的基石”,除了为人和动物提供食物,以及维持碳﹣氧平衡以外,还有很多作用,请你说出几个方面。

(至少答出三方面)_____。

5.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请分析作答:

(1)若要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应该选择的实验装置组合是,若要探究氧气是由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的,应该选择的实验装置组合是。

(2)甲装置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

(3)有同学利用甲装置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下表:

光源与试管的距离(厘米)

10

20

30

40

5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5

35

15

6

1

据实验结果分析,若要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4)利用丁装置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应对装置进行处理。

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左或右)移动。

(5)请你写出呼吸作用反应式:

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

清晨,不少市民到绿树成萌的公园散步、晨跑。

最近,有报道称清晨到林间锻炼身体对健康不利。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

探究一:

兴趣小组的同学村用同一植株上大小、长势相似的两片叶子,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

(1)此实验在光下进行一段时间后,用手挤压塑料袋,使气体通入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

装置A______,装置B______。

(2)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的水珠是植物体通过叶片上的______(填结构名称)散失的。

探究二:

兴趣小组的同学又将装置B连通二氧化碳浓度测定仪,在室外测定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并绘制了如图二所示的曲线,图三表示叶片内进行的生理活动。

(3)图二中6~18点曲线变化的原因是图三所示的[______]______的强度大于[______]______的强度,此时段植物叶片进行的生理活动有______种。

(4)从图二可以推理出,一天中______点左右林间氧气浓度最高,这是适宜到林间锻炼的时间之一。

7.“吃饭前要洗手”,是小时候妈妈和老师就开始为我们培养的卫生习惯,饭前真的需要洗手吗?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运用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请结合图中他们的讨论内容,分析回答问题。

(1)“饭前真的需要洗手吗?

”请将这一问题转化成可以探究的具体问题表述出来_____。

(2)甲、乙、丙、丁4位同学所讨论的其实是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具体操作环节,请用4位同学的代号,将他们针对的操作环节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_____。

(3)甲同学提出“应该将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接种到培养基上”,在该实验中“接种”的具体操作方法是_____。

(4)乙同学提出“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要高温处理”,其目的是_____。

(5)丙同学提出“培养细菌和真菌需要培养基,要问老师怎样配制培养基”,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是_____,因此,需要从培养基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有_____。

(6)丁同学的问题“最后能够看到的是什么呢?

”指向了实验的结果,最终能够用肉眼看到的是细菌和真菌的_____。

8.实验探究

为了探究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兴趣小组把等量天竺葵分别放在3个封闭的容器中,容器大小相同且二氧化碳含量充足。

用强度相同的不同颜色的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分别比较容器中的氧气变化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容器

植物

光的颜色

温度(℃)

氧气变化量

1号

天竺葵

25

+++

2号

天竺葵

+

3号

天竺葵

绿

25

-

(注:

氧气变化量=实验后含量-实验前含量;“+”代表增加,“-”代表减少)

(1)该实验研究的变量是______。

根据实验设计的原则,2号容器内的温度应设置为______℃。

(2)实验结果表明,在______光下天竺葵光合作用强度最大。

除检测氧气变化量外,该实验还可以检测有机物或______的变化量来表示光合作用强度。

(3)增设4号容器,黑暗处理(其它实验条件相同),若容器中氧气变化量是“--”,则可判断3号容器中的天竺葵______(填“有”或“没有”)进行光合作用,3号容器中的氧气含量不增反降的原因是______。

9.月季是北京市市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为了培育可以连续开花(花期较长)的月季新品种,生物小组进行系到实验。

(1)同学以单季花月季(花期较短)为亲代进行杂交,获得子代种子若干,月季种子存在休眠现象,自然萌发率很低,为探究打破种子休眠的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比较第1、2组实验结果,说明打破种子休眠的温度为_______。

②比较______两组实验结果,说明湿沙也是打破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

③为进一步探究仅有湿沙条件是否可以打破种子休眠,需要增设第4组实验。

第4组实验的预处理是______。

④若第4组实验种子几乎不萌发,综合上述信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a.低温条件和湿度条件均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且湿度条件更为重要

b.在低温条件和湿度条件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打破种子休眠

c.低温可以打破休眠,湿度可以促进该效果,但仅有湿度不能打破休眠

(2)同学们将已萌发的种子培育至开花,观察植株花期长短的性状,结果如下:

单季花和连续开花是一对相对性状。

由结果可知,连续开花为_____性状。

花期长短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用A和a表示),连续开花植株的基因组成是______。

(3)若要在短期内,大量获得连续开花月季植株,可采取的具体方法为:

______。

10.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雌.雄果蝇的每对染色体及标号如右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与家蝇的形态特征及个体发育过程相 似,体表都有防止水分蒸发的_________,个体发育过程中都会出现不食不动的__________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据雌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可推知,它的一个卵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为_________ (填染色体标号).  

(2)已知果蝇的长翅与残翅(如下图)是一对相对性状,其控制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某小组利用一只长翅雌蝇与一只残翅雄蝇杂交,杂交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根据杂交结果不能判断果蝇长翅性状的显隐性,请利用上表中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长翅性状的显隐性。

①杂交组合:

让上表中的长翅雌蝇与________ (填 “残翅”或“长翅”)雄蝇交配,产生大量子代,统计子代翅型表现及比例。

②结果预测:

若________ ,则长翅为_________性状;若________,则长翅为_________性状。

1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实验时,进行了三组处理:

①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②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③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

请回答:

(1)以“唾液”为变量时,应选取②和______作对照。

(2)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左右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_______号试管中的物质加入碘液后不变蓝。

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_________都有关系

(3)有同学提出:

“除了以上三种处理外还要进行第四种处理,就是将馒头块与清水放入试管中不搅拌”。

你认为这第四种处理__________必要(填“有”或“没有”)。

12.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体的山坡上。

在秋季开花期(相同生长发育阶段),测量三个海拔处的野菊株高,发现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

为何海拔越高野菊的株高会越矮?

是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海拔)导致的这一结果?

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处理:

春天,将海拔500米和1000米的野菊带幼芽的地下茎同时移栽在海拔10m处。

收集数据:

第二年秋天,在开花期分别测量移栽到10m处的野菊的株高,以及生长在原海拔高度的野菊的株高并记录数据。

请回答与此实验有关的问题:

(1)实验中移栽野菊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中,从海拔500m和1000m处移栽到海拔10m处的野菊是_________组:

对照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移栽的野菊应是多株,从实验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测量野菊株高时,为使获得的数据有代表性,取样时要做到_________;处理数据时,要将测量的数据分别计算取________。

(5)如果实验结果是:

移栽到10m处的野菊株高则说明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果实验结果是:

移栽到10m处的野菊株高与10m处的野菊株高一样高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实验结果是:

移栽到10m处的野菊株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13.果蝇是研究生物遗传的常用材料。

图一表示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一致;图二表示果蝇的发育过程;图三表示果蝇的长翅与残翅在亲代和子代的性状表现,用A、a表示控制显、隐性性状的基因。

请分析回答:

(1)图一的甲、乙两种组合方式中,______表示雄果蝇体细胞,产生的精子中有______条染色体。

(2)图二中,经过发育过程的[______]______期,羽化出翅,成为成虫,与幼虫存在很大差距。

这种发育方式称为______发育。

(3)根据图三的杂交实验可知,子代长翅果蝇中,基因组成是AA的几率是______。

(4)某同学捕捉到一只长翅雄果蝇,为确定该果蝇的基因组成是AA还是Aa,他可以在图三的子代中选取一只残翅雄果蝇与该果蝇杂交。

若后代出现______翅果蝇,则这只果蝇基因组成为______;否则,这只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

14.豌豆属于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容易控制外界因素对实验的干扰,且相对性状明显,是遗传学家研究遗传规律的理想材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豌豆的子叶有黄色和绿色,种子有圆粒和皱粒等。

豌豆的这些性状是由位于DNA分子上的_______控制的。

(2)豌豆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有7对,它的精子内的染色体有________。

(3)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

如图是豌豆杂交实验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

①子一代出现了矮茎,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

②理论上,矮茎豌豆在子一代中所占的百分比是_________。

③若用子一代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进行多次杂交实验,请推测其后代(子二代)豌豆可能的基因组成:

_________。

15.某海滨学校的一位生物教师在“学习强国”完成答题一项时,看到这样的内容:

刚孵化出来的小比目鱼的眼睛生在两侧,在鱼体长到大约3cm长的时候,眼睛开始发生移位,一侧的眼睛向头的上方移动,渐渐地越过头的上缘移到另一侧,直到接近另一只眼睛时才停止。

”专家分析,这种外形的不对称,是其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缘故。

为此该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探究题:

探究比目鱼的眼睛位置变化是否与甲状腺激素有关?

某同学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

将三个相同的玻璃缸,分别贴上标签甲、乙、丙,每天记录比目鱼生长发育的情况(如下表)。

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步骤

甲缸

乙缸

丙缸

分别加入5000mL海水

分别加入同时期孵化出的小比目鱼1条

每天分别加入等量鱼食,水温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不加任何制剂

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制剂

加入适量的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制剂

实验现象

鱼体长到3cm时眼睛开始发生移位

鱼体长到3cm时眼睛没有发生移位

(1)本实验设计中,有一处存在明显的缺陷,请你指出并加以完善________。

(2)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_缸。

(3)完善实验方案后,请你推测乙缸内的实验现象:

________。

(4)在饲养正常的蝌蚪的水中放入甲状腺激素,可使蝌蚪提前变成苍蝇大小的青蛙。

结合这两个实验可以得出,甲状腺激素能够________。

16.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贫困户因大棚蔬菜种植而脱贫。

番茄是常见的大棚种植蔬菜,因为它富含维生素,很受人们青睐。

两年前,某校的生物老师为帮助贫困户尽快增产,组织引导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番茄的生命活动规律。

图甲是他们总结的番茄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图乙是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对大棚内番茄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番茄的一生中,发育的起点是_______。

(2)图甲中C在结构层次上属于________。

(3)图甲中的2是由3(花)结构中的______发育而来的。

2中含有的有机物主要是由1通过______合成的,并通过叶脉和4中的筛管运输来的。

(4)图甲中5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番茄植物体的_______。

(5)分析图乙可知,对大棚中的番茄采取_________两项措施可以提高产量。

(6)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还发现温度与番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他们将番茄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

实验结果如表(“mg/h”表示“毫克/小时”):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75

2.50

3.15

3.8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75

1.10

1.60

2.25

3.00

3.50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温度控制在________℃时,番茄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因此,他们根据上述的探究结果,为大棚种植户提出了合理的增产建议。

参考答案

1.0.5生物硫铁79.3083生物硫铁投加比的增加投加时间的减少

2.液泡细胞核线粒体稀碘液④物镜目镜①④右下

3.30毫升土壤浸出液玉米幼苗需要土壤浸出液(无机盐)吗无光照相同控制单一变量每组实验材料太少,缺乏重复实验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和光照

4.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A增强减弱夜间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

因而会释放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因此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参与水循环;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美化环境;消除噪音

5.

(1)甲乙甲丙

(2)氧气

(3)(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增加人工光照)

(4)遮光(黑暗)右

(5)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6.变浑浊不变浑浊气孔C光合作用A呼吸作用318

7.洗手前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一样多吗?

丙、乙、甲、丁用无菌棉棒在手心处擦几下,然后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杀死培养皿、培养基上原有的细菌、真菌异养有机物和水菌落

8.不同颜色的光(或者光)25红二氧化碳有光合作用强度弱于呼吸作用强度(或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9.4℃2组和3组与湿沙混合,常温保存60天C隐性aa通过扦插这种营养繁殖的方法

10.外骨骼蛹II、III、IV、X长翅子代都是长翅隐形子代有长翅和短翅两种性状,且长翅与残翅的比例近似为3:

1显性

11.11唾液没有

12.无性生殖实验组10m500m1000m处的野菊大样本,减少误差(或重复实验,排除实验结果的偶然性)随机取样平均值和在原海拔高度生长的野菊一样高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比10m处的野菊矮,比原海拔高度高

13.乙4③蛹完全变态1/3残Aa

14.基因7条可遗传25%Dd或dd

15.第②步,每个缸中只放一条比目鱼,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实验结果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应加入相同的比目鱼若干条甲比目鱼体长不到3cm时眼睛开始发生移位促进生长发育

16.受精卵器官子房光合作用蒸腾作用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25

清除页眉横线的步骤:

点击--插入--页眉页脚--页眉页脚选项,把显示奇数页页眉横线(B)的勾去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