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4402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docx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语文试题(I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字词书写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巨大的火山突然爆发,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火山摧毁了生命,抹掉了生机,骸骨无存。

多少年过去了,一粒粒树的种子飘来,一声惊雷过后,雨水把它们唤醒。

悬崖上,山岭间,一片郁郁葱葱。

几年过后,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我们看到的是zhētiānbìrì,hàohànwúyín般绿色的海。

(选自《地下森林断想》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气浪灼人           骸骨无存

(2)写出文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zhētiānbìrì              hàohànwúyín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暮色四合的乡村记忆

暮色四合是一种美丽,一种和谐,一种安闲,一种舒畅。

暮色四合,让人想起乡村傍晚的景色。

夕阳落山,暮色升起?

西天的天边,一色的蛋青色,滑得如美女的微笑,里面还透出微微的红晕。

西天边的山上,此时,镶上了一道亮边,亮得纤毫毕现,包括山上的一茎草,一块石子,甚或是一只撒腿跑过的野山羊。

这时,就有人喊:

“呵,好大的一只野山羊。

“哪儿?

哪儿?

”一群人问,沿着第一个人的手指望去,果然,弧形的山梁上,立着一个剪影,两个犄角清清楚楚立在那儿,铁铸的一样,一动不动。

这时,不知哪儿飞过一只鸟,“呀”一声叫,野山羊一撩蹄子,不见了影子。

山尖上,红亮的颜色也被夜色淹没。

暮色四合,让人想起了山里的生活。

鸡栖于扉,牛羊归圈,农人回家。

小路上,一个个农人扛着锄头,从远远的山上走回来。

那时,我们一群孩子就会站在路口的大核桃树下,伸长脖子,望着山路,一个个辨认着自己的爹娘,有的孩子性急,甚或是撒娇,喊:

“娘,娘哎!

一群人在山路上走着,一边说着话,听得清清楚楚的,可就是不答应。

我们这些孩子偏有一股犟劲,不喊答应就不停止。

“娘,你咋不答应我?

”仍然喊着。

“有盐无油地喊个啥啊?

”娘在那边答应了,带着娘特有的娇惯口味回答。

一群孩子,各自看清了自己的娘,看清了自己的爹,心里不知怎么的舒畅,“嗷儿”一声叫,一个个跑下河沿,接锄头的接锄头,背挎篮的背挎篮,那高兴劲,如得胜的将军。

暮色四合,让人想起了奶奶的呼唤声。

一家家烟囱上,一缕缕炊烟升起来,有的直,有的弯弯扭扭。

我们望着自己家烟囱上的烟,一缕直上,直攀到别人家烟囱上冒的烟上面去了,高兴地拍着手,又叫又跳。

每每这时,是我最骄傲的时候,我家的一股浓烟,直上青天,虽到半空就散了,但始终高于毛头家的,更高过财娃家的。

就因为这,我的头比他们的要扬得高得多。

饭做好,一家家门前响起呼唤声,我们的乳名,漫空回荡,惊得蝙蝠在空中飞来飞去。

蝙蝠这家伙,据说笨笨的,扔上一只布鞋,它就会钻进布鞋里。

所以,一个个脱下一只布鞋,单腿跳跃着,扔着布鞋,一边唱着奶奶教的儿歌:

“蝙蝠乖乖,进我布鞋,布鞋没底,给你吃米。

布鞋不脏,给你吃糖。

”跳着跳着,一不注意,一跤跌在地上,浑身是土。

可蝙蝠却没一只钻进鞋,只有我们一个个变成了土猴。

一般在家做饭的,都是奶奶婆婆,管不住我们,没办法,一声威吓:

“过一会儿,等你爹回来,看不捶死你。

”一句,让我们乖乖地回了家。

一般的,当奶奶的绝没人告状,让孙子挨打。

吃饭时,我夸奶奶:

“真会做饭,让我们家的烟高过了毛头家,还有财娃家。

”奶奶听了,眨眨红红的眼睛,埋怨:

“柴湿得烧不着,还好呢?

据毛头他婆说,那小子为了烟高过我家的,偷偷给柴禾浇水,让他爹发现了,给了他两个粟凿。

暮色四合,让人想起了老家的稻场。

那稻场很大很大,是大家公用的,一堆堆谷草堆在那儿,如一座座塔,我们在谷草堆间躲藏着,蹦跳着,被抓住了的,就得唱歌,或者学狗叫。

我学狗叫学得最像了的,“汪——汪汪——”今天,那狗叫声仍在我的耳畔回荡,应和的,还有童年的笑声。

玩到月亮升高了,我们还不愿回去,一直到父母拿着棍子走来,我们才一哄而散,回了家,留下一个稻场,空荡荡的在月光下。

暮色四合,暮色仍在四合,在乡村的小路上,在乡村的屋檐下,在乡村的小河和乡村的炊烟中。

而今,暮色依旧四合,却再也没有了奶奶的呼唤声,没有了孩子般的欢笑,没有了肆意玩耍的快乐心境。

暮色四合的山村,在回忆中静默着……

(选文有改动)

2.结合文章内容把作者的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想起______→想起______→想起______→想起______

3.暮色四合的乡村生活有什么特点?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4.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山里孩子的哪些趣事?

你从这些趣事中看到了山里孩子们怎样的特点?

5.作者在文章中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

在暮色四合的景色中,一群孩子在自由自在地玩耍,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细细品读文章内容,说说文中蕴含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6.认真品味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阅读《做一股“清流”》,完成下列小题。

做一股“清流”

①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

比如不久前,电视上《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受到大家热捧,“清流综艺”和“清流文化”成了观众追求的时尚。

②文化如此,人生亦然。

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

然而,一些人的生活却过得混浊而灰暗。

有的习惯于搞“假大空”那一套,特别会装;有的热衷于走“虚浮夸”的路子,处处浮在表面,时时想走捷径;有的满足于过“庸散”的日子,表现出懈怠、疲沓的样子;有的甚至迷恋于“邪恶丑”的法则等等。

③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

清代学者顾炎武说:

“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

”革命先驱李大钊赞叹:

“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

”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

从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到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从铁骨铮铮持正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到毕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的张爱萍等等。

这一股股清流,以清澈、洁净,汇入历史的大江大河,展示出绚丽夺目的画卷。

④清流生活,还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

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一股清新之气,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就是活出做人的骨气。

说到底,清流样子就是真善美的样子,就是做人清清爽爽、做事明明白白、做官干干净净的样子。

⑤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

古人云:

“源洁流清。

”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和财富可以变,但做人的本色不变、本真不丢、本来不忘。

多问问初心是什么、初衷在哪里;多看看当初的模样是什么,如今变得怎么样,偏了则纠,歪了则正。

源头清,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激了。

⑥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

有大目标和大志向的人,总是不会被路边的碎石绊倒。

胸有鸿鹄之志,便有过清流生活、活出清流样子的勇气和毅力;有远大志向在鼓舞,生命就会翩翩起舞。

要想活出清流样子,内心还要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不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朝着既定的方向砥砺前行。

         。

人不一定过得富贵,但一定要活得高贵,保持一份清高,守住一份气节,便能活出清流样子。

⑦莲花,以其高洁品质让世人“独爱”。

清流如莲,清流之人以其真善美的品格而被世人称羡,更让自己行稳致远。

(选自《人民日报》)

7.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8.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1)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证了______的观点。

(2)文章第①段举《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的例子,引出论题“清流”;然后从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论证了清流生活的益处;接着用“正本清源”“胸怀大志”“内心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这三点论证了______;最后总结全文。

9.如果要在第⑥段的横线上加上一个论据,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年轻时的左拉很穷,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就会高兴得像过节。

正是贫穷磨砺了他的意志,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加尔家族》。

B.袁枚有诗曰:

“静里工夫见性灵,井无人汲夜泉生。

蛛丝一缕分明在,不是闲身看不清。

C.孙子膑脚,遭受迫害,却没有放弃,他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命运,终于等到了施展自己抱负的时候。

D.陶渊明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人格的尊严,保持心灵的独立与自由,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

阅读《沙枣花开》,完成后面小题

沙枣花开

季明

十八岁那年,我在河西走廊一个叫石磨盘的地方支教。

等来到石磨盘后,我才知道,世界上竟还有如此荒凉落后的地方,满眼都是黄沙戈壁盐碱地,村小除了几件破旧的房屋,几乎一无所有。

晚上,就只有我和老杜,住在这个偏远的学校里。

那些天,我快要疯掉,一到傍晚,就像只困兽,在学校破败的院子里,烦躁地跑来跳去。

那时候,老杜六十多岁,已经在学校里借住了几十年。

老杜蹲在屋檐下,抽烟,他光着脑袋,满头满脸都是伤疤,漠然看着我瞎折腾。

有一天,他忽然向我扔过来一支烟。

我停下脚,愕然问,干啥?

瞧你那熊样,抽支烟就不烦了。

我才十八岁,我焦躁地喊,不能抽烟。

老杜重重咳了一声,响亮地吐了口痰,他说,十八岁咋的?

老子十八岁都当团长了。

见我不信,老杜又说,这不算啥,在那个年代,十八岁当军长、师长的都有。

我这才知道,老杜是个老红军。

老杜的生活很单调,除了吃饭睡觉抽烟,就是去戈壁上垦荒。

每天清晨,他扛起大锄、带着干粮出门,直到傍晚才回来。

老杜在戈壁荒漠上,努力把一片片土地刨起来,又平整好,再播上沙枣树的种子。

这活儿,老杜已经干了几十年,他的身后,是上千亩的沙枣林,都是他种的。

这令我异常钦佩,说,老杜真是个好同志啊!

老杜翻了翻眼睛说,狗屁,老子在寻宝。

的确,老杜干活非常仔细,他每挖几下,都会俯下身,像只大鸵鸟,奋力把脑袋扎进土坑里,似乎在寻找什么。

寻啥宝?

我问。

老杜叹了口气,说,大洋,一百九十块大洋。

接下来,我知道了老杜的故事。

老杜曾经是西路军的一名团长,突围时被打散了,在石磨盘,他碰上了一个身负重伤的军需科长,军需科长临死前,把一个包裹交给他,说,里面有两百块大洋,军费;你向东走,过了黄河,一定把它们带回延安。

老杜知道,通向黄河的路口,早就被马家军堵死了,自己死不足惜,但军费,决不能落到马匪手里。

于是,老杜写了张借条,拿出十块大洋作为路费,然后,把剩下的军费连同那张借条,裹在一件破羊皮袄里,深埋在一颗沙枣树下,并用刺刀在树上刻了记号。

老杜转向西南,一路乞讨,绕道回到老家,住了几天,冲母亲磕了几个响头,又毅然往延安的方向奔去。

老杜走回延安,是一年之后的事情了。

按照规定,老杜必须接受审查。

其他事情都好说,但关于军费的事,却死活也说不清了。

审查者疑惑地盯着老杜,说,只拿了十块大洋,这谁知道?

谁信呢?

我们可不可以认定,你把那些军费都挪用了?

一听这话,老杜火冒三丈,掀翻了桌子,吼:

给老子一个连,杀回石磨盘,把军费挖出来。

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军费,成了老杜的心病,也成了他的历史污点,记录在案,这对老杜的人生,影响非常大。

解放后,在老杜的强烈要求下,他带着组织上的人,来到石磨盘村,以沙枣为参照物,疯狂地挖了几个月,却一无所获。

组织上的人不耐烦了,撤了回去。

但老杜坚决留了下来,他发誓,就是把石磨盘村翻了个底朝天,也要找到那些大洋。

孤身一个人的老杜,跟石磨盘叫上了劲,跟戈壁荒漠叫上了劲,更确切的说,跟沙枣叫上了劲!

他一边翻地,一边种沙枣树。

这一干,就是三十年。

知道老杜的故事后,只要没事,我就会陪着他一起去垦荒。

这活异常枯燥,干了没多久,我就泄气了。

我说,算了,不就一百九十块大洋吗,别找啦。

老杜倏地红了脸,脑门上青筋乱跳。

吼:

不行!

难道老子的清白就这样不值钱?

紧接着,老杜又说,清白,比命都重要!

两年之后,我离开了石磨盘村。

一晃,又是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常会想起老杜,他若活着,应该快百岁了吧?

不知是否已经找到了那些大洋。

今年上半年,我到M县出差,参观当地的文史馆时,我在一个展柜前停住了脚步。

里面,是一件破羊皮袄和190块银元,还有一张陈旧的借条,上写:

暂借大洋10块,作为路费,落款人是——杜大富。

杜大富,就是老杜。

我急忙问讲解员:

这是从哪里找到的?

讲解员说,两年前修公路,在石磨盘村挖到的。

这里也有石磨盘村?

是呀,整个河西走廊,有十多个叫石磨盘的村子哩。

我猛地明白了:

老杜,找错了地方!

我待不住了,急三火四地赶到A县石磨盘村。

老杜早已去世多年,他种下的那上千亩沙枣树,已被命名为红军林。

老杜的墓,就在林子里。

在墓前,我默默拿出在文史馆里拍的照片,烧给老杜。

我说:

老爷子,这,是你的清白。

眼前的沙枣树林,金黄色的花,开的正旺,满世界清香。

10.阅读文章,请按时间顺序写出老杜与“军费”之间发生的故事。

11.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小说最后一段的理解。

12.老杜的语言朴实而有个性,请从文章中选出一处,简要分析。

非文学作品阅读

读《唐诗三百首》(节选)

吴小如

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所录作家凡二千三百余人,诗凡四万八千余首。

从这么多的作家和作品中只选出三百多首诗来,而且要比较准确而概括地反映唐诗的全貌,自然不是件容易事。

但《唐诗三百首》的选辑者基本上是完成了这个使命的。

初唐四杰和沈、宋等人的律诗,初、盛之间作为李、杜前驱的陈子昂、张九龄等人的古诗,这个选本中虽选得不多,却篇篇都有代表性。

盛唐的重要作家也都已网罗在内,而且所选的诗也都是精品。

中唐的刘长卿、韦应物以及元、白、韩、孟,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作品,在这个选集里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

这可以看出,选辑者的态度是非常公允的,而去取之间也相当审慎精确。

这正是我们肯定《唐诗三百首》的主要原因。

另外,这个选本还有几个值得称赞的特点。

我们知道,唐诗最突出、最优秀的部分是盛唐诗;没有盛唐诗,唐诗就不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评价。

《三百首》的选辑者抓住了这个特色。

照我的体会,他的选诗标准是以作品能代表“盛唐气象”与否为取舍的。

就是他在选初、中、晚唐各个阶段的作品时,也大抵以符合“盛唐气象”的标准为依归。

过于冷僻怪诞或虽有独特风格而缺乏普遍意义的诗篇,如李贺、卢仝、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作品,就都没有入选。

但入选的诸家,也并不因过分强调“盛唐气象”而抹煞他们带有独特风格的佳作,比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就选了好几首。

此外,选辑者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在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也能统筹兼顾,各选若干,而不失于偏执狭隘。

因此,我们在《三百首》中虽只读了这个作家几首诗,也能略窥其整体。

这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作家是大有帮助的。

比如王维,除选他的自然山水诗之外,还选了《老将行》和《洛阳女儿行》,这样,我们就可看出王维的风格在恬静幽闲之外还有雄健、清丽的两个方面。

又比如韩愈,除选他的《石鼓歌》以见其怪诞突兀的风格外,还选了《山石》;这样,我们就可看出韩愈的风格也有清新流畅的一面。

再比如李商隐,除选他的“无题诗”外,也选他的《韩碑》;这样,我们就可看出李商隐的风格除浪漫绮艳的一面之外,还有雄浑苍劲的一面。

第三个特点是选辑者不仅着眼于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篇突出的有名的作品。

比如五古选了元结的《贼退示官吏》,七古选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五律选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七律选了崔颢的《黄鹤楼》,五绝选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些具有概括性、示范性的作品的入选,都足以说明选辑者的眼光、见解的正确和全面。

再者,选辑者有意照顾初学的人,使他们在开始接触唐诗时不致遇到太大的阻力。

比如选李白的五、七言古诗不算少,而“古风五十九首”却一首也没有选。

因为初学的人读这一组诗是比较吃力的,而且这些诗也不如《长相思》《月下独酌》等篇容易引起读者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联想。

又如选杜诗,舍《北征》《奉先咏怀》而取《望岳》《赠卫八处士》和《兵车行》;选白诗,舍“新乐府”而取《长恨歌》《琵琶行》,也是同一道理。

13.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三百首》中,盛唐重要的作品都网罗在内,盛唐诗是其最突出、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B.《唐诗三百首》完成了在浩如烟海的唐代作家、作品中选辑出能较为准确而概括地反映唐诗全貌的诗歌的使命。

C.李白的《长相思》、《月下独酌》,杜甫的《望岳》、《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对于初学唐诗的人来说,能引起他们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联想。

D.陈子昂、崔颢、王之涣等作家的作品虽然不多,但《登幽州台歌》、《黄鹤楼》、《登鹳雀楼》等作品具有概括性和示范性而入选《唐诗三百首》。

14.根据文章内容,请简要概括作者肯定《唐诗三百首》选本的原因。

15.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下面这首诗为何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阅读是生命的化妆

孙琳琳

①不读书死不了人。

②不读书,你照样可以刷微博、微信、公众号。

你被早安帖、晚安帖闪闪发光的句子惊艳到,你被公众号文章一套一套的说辞打动。

你转发、点赞、收藏,然而你收藏的只是小编们从经典书籍的瀚海中舀出来的点滴。

那些让你感到惊艳的句子和说辞,在经典书籍里密集地排列着,还有成千上万躺在图书馆里、书店里,然而你不知道,你永远无法亲手打捞那些好东西。

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专门写过一本《读书人》来教人读书。

他自认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花费半生来阅读的人。

他人生阅读的起点,是9岁时母亲让他读的鲁迅作品。

2006年,大江健三郎来华访问6天,做了3场演讲,全是关于鲁迅的。

“12岁时第一次阅读的鲁迅小说中有关希望的话语,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一直存活于我的身体之中。

”而鲁迅一生阅读过4233种书(见金纲《鲁迅读过的书》)。

通过读书,扎根本土的鲁迅与希腊、英美、德国、日本、苏联、东欧的文明神交。

④你去旅行,在巴黎逛卢浮宫,在伦敦逛大英博物馆,在五大洲看名胜古迹——你的耳朵能听到的,只是导游的仓促介绍;你的眼睛能看到的,只是标签上的介绍文字;你说不出它们的前世今生,你的头脑中如同白纸——如果之前你不曾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

在发完朋友圈之后,附着在那个地方上的光环,就从此与你没有一毛钱关系。

⑤当一般旅行者热衷于去巴黎时,如果你去的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巴黎生活场景”的街道,吃到的是大仲马《烹饪大辞典》中点评过的美食,光顾的是海明威《流动的盛宴》中推崇的莎士比亚书店,那么你所经历的将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巴黎——阅读中的世界更加私人、更加迷人。

⑥再精湛的医学美容,也无法像读书一样,令你整个人都脱胎换骨。

⑦作家林清玄干脆直接将阅读描述成“生命的化妆”。

的确,“生命的化妆”可以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就会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

⑧宋代文人黄庭坚说: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有了阅读,便有李白与你对酌,苏东坡为你画眉,徐霞客陪你旅行,陶渊明为你采菊,曹雪芹为你挑衣,袁枚为你做饭。

“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读什么书,就有什么气场。

⑨越读书,你就越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越知道它的复杂性,也就越是会对人宽容。

越读书,你就越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劣势各在什么地方,扬长避短,凸显好的一面。

⑩所以,阅读就是对生命的化妆,它能够帮助你独善其身,让你跟这个世界更友好地相处。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微博、微信等公众号里的文章是小编们从经典书籍的瀚海中舀出来的,所以不读书没关系,同样可以打捞到好东西。

B.大江健三郎12岁时第一次读到鲁迅小说中关于希望的话语,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受到这些话语的影响。

C.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强调如果不阅读,就很难了解到旅行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D.林清玄之所以说“阅读是生命的化妆”,是因为阅读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就会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读书死不了人”是本文的观点,它独立成段,有开门见山的作用。

B.第②段中的加点词“打捞”,本义为“把水里的东西取上来”。

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故可以改为“读取”。

C.第⑤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阅读中的世界更加私人,更加迷人”的观点。

D.第③段引用黄庭坚的话,意在表明阅读可以让人增长知识。

18.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说说你认为中学生应该怎样阅读。

某校对全校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全部都读过的占7%,读过其中3本的占12%,读过其中2本的占21%,读过其中1本的占41%,一本也没有读过的占19%。

从教育部指定中学生必读的30部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量来看,只有20%的中学生读过其中的5~10本,且这5~10本大多是中国的文学名著,国外的文学作品极少涉猎。

5%的中学生对这30部作品竟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

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

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9.请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0.“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这句话能不能改成“这是我一定能做到的?

”为什么?

21.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有何作用?

阅读《端午的鸭蛋》中节选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哦!

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

“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

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