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023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咕咚》教学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咕咚》教学反思.docx

《《咕咚》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咕咚》教学反思.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咕咚》教学反思.docx

《咕咚》教学反思

2021年《咕咚》教学反思

2021年《咕咚》教学反思1

  《咕咚》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在教学时,我力求能够让学生通过品读、表演领悟__深刻的道理:

  1、为了从一开始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课文有关的动画短片,同学们看了动画中惊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问:

“你都看到了什么?

”“看了动画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孩子们都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看来,他们真的非常想学习这篇课文呢,兴趣被调动起来。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2021年《咕咚》教学反思2

  最初在选择课文的时候,实则也是纠结了一番,因为课文所剩无几,考虑到自己的驾驭能力,也是选了又选,最终选定这个故事性及趣味性比较强的《咕咚来了》。

备课时,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觉得由板画入手,既新颖又代替了板书,故事情节一目了然,孩子们也很容易进入文本当中去。

作为一堂低年级语文课,本课兼容识字、写字、课文分析、朗读、表演等多方面,仅仅40分钟面面俱到有点牵强,有很多值得回味、思考、改正的方面,还请各位老师指点一二。

  一、识字与写字。

  在进入课文之前以复习会认字导入,小老师领读。

这里遗漏了拿生字可以说一个句子来回忆课文内容,应该具体复习到该字的音、形、意。

比如说“着”、“看”可作为形近字出现,以组词区别;“喊叫”说个句子,其实都能达到最终目的。

  写字方面记忆法、组词这方面考虑周全。

但是该有的近反义词点的不够透,还有一个重要的耳刀旁在指导时发生口误,都误以为了三笔,实则我是提的是两笔,写时不该顿笔,很遗憾,不过课后我又重新指导了一遍。

  二、内容简析。

  在图文对照方面做的很好,孩子们能够像看绘本一样深入理解文本及小兔子的表情、语气、语言乃至心理。

因而孩子们可以一段一段的连贯的看图讲述下来,方便记忆课文细节部分。

图文对照能够更直接的理解故事情节,就是在练习小兔、小猴、狐狸、老虎的语言时,学生也可以轻而易举的说出他们的话,说明孩子们对于图画的理解还很容易。

  还有一点做的很不够,那就是评价语言的匮乏,这也是我一直在学习和研究的。

在学生很积极的朗读、回答问题前就应该准备好一定的评价语。

这一点说明的储备量远远不够。

  在观察小动物们逃走时,用上了“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很实际,但是由于考虑时间只让一个孩子进行了汇报,很遗憾。

这种情况还存在于“乱哄哄”,这个词在什么情况下用呢,没有具体的说明,只是描述了一下场面。

对话也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指导。

在文本最后应该从“最喜欢谁?

”引出故事的道理,其实不说孩子们也知道,说了就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轻而易举的引出课文宗旨。

  三、拓展方面。

  在全体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同时可设计讲讲这个故事环节,最后再进行表演,效果可能会比这样强一些,孩子们没有组织,缺少纪律性的自由表演,为这个环节减了不少分。

  最后,我要感谢办公室以及给予我指导的各位师傅们,其实你们的指导及建议对我是最重要的。

二教龄的公开课已结束,但是学习没有停止,我会继续认真研讨。

2021年《咕咚》教学反思3

  1、为了从一开始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课文有关的动画短片,同学们看了动画中惊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问:

“你都看到了什么?

“看了动画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孩子们都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看来,他们真的非常想学习这篇课文呢,兴趣被调动起来。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2021年《咕咚》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2021年《咕咚》教学反思。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有趣、高效的课堂。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狮子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

原来“咕咚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

这个故事教育学生:

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播放事先录制的各种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

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课文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课文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课文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

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

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

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

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

接着板书:

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幅图,把3幅图连起来问: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

哪些自然段写了1、2、3幅图。

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__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

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

谁做的对?

为什么?

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

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

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

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

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2021年《咕咚》教学反思4

  《咕咚》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在教学时,我力求能够让学生通过品读、表演领悟__深刻的道理。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课上,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把一块石头从高空扔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

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

接着板书:

咕咚。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幅图,把3幅图连起来问: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

哪些自然段写了1、2、3幅图。

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

  __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

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

谁做的对?

为什么?

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指导朗读,如:

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

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表演,渗透德育

  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

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学生的表达、表演还待于提高,今后多训练培养。

2021年《咕咚》教学反思5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学形式。

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

“咕咚了”这节我切合了语言活动的特点,让幼儿多说,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为了让幼儿对于语言学的更加生动有趣,于是我加上了一些表情和动作丰富这节的内容,让幼儿学的更快乐,所以,在目标中,我设计了“学说故事对话,并运用表情和动作大胆表演”这一个重要性的目标活动。

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于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以表情图片的方式导入,为了引出故事主人公的表情,为了表达故事中,小动物们听到“咕咚”声,而引起的害怕情绪,也为了切合目标,所以,在分段讲述中,我都会在学完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表情动作的表演,使内容更加丰富。

在遇到长毛狮之后,我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它的表情,从而让幼儿感受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

让幼儿通过表情加深语言内容的有趣性。

  我感觉本次活动中,引导孩子猜测遇到长毛狮子时候,“长毛狮子也会与狐狸一样跟着跑起吗?

”我抛出这个问题后,孩子们从讨论—以至于辩论起了,场面很激烈。

双方各执一词,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一些通过对方理由的基础上尝试反驳。

2021年《咕咚》教学反思6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使幼儿明白:

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从画面上看,每张画面上的小动物都是黑白色的线描画,线条非常流畅,改变了孩子以往的阅读习惯:

孩子们以前看到的都是彩色的画面,而现在看到却是黑白的画面,一下子就能吸引幼儿的眼球,使幼儿非常想看下去。

  教学开始部分我采用情景导入法:

让幼儿亲自用耳朵听“咕咚”的声音,然后教师扮演小老鼠,做出吓一跳的表情,同时提出发散性问题:

“小老鼠为什么会吓一跳?

”让幼儿尽情的去想去说。

事实证明:

这种教学法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他们纷纷大胆猜测,为学习《咕咚》注入了动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我找出重点页面:

1、小老鼠跑遇到第一只小动物:

小兔。

抛出问题:

A、小老鼠遇到了谁?

B、小老鼠会怎样对小兔说?

C、小兔害怕吗?

D、从哪里看出小兔很害怕?

E、小兔会怎样做?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充分想,幼儿充分的说,一步一步,循循渐进,帮助幼儿理解了画面内容。

从而为学习遇到小羊、狐狸等小动物埋下了伏笔。

因为后面遇到的小动物,旁白和对话几乎是重复的语言。

2、出示大熊:

大熊的出现是这个故事的转折点,孩子们也很好奇。

于是我让幼儿猜:

“大熊害怕吗?

”孩子们议论纷纷,发生了争执。

这时,我让幼儿观察大熊的表情,通过我的引导,孩子们幼儿共同的答案,继续探究大熊会怎样做?

两张重点页面的出示,是本节课出彩的地方,使幼儿学习本次绘本,不仅有了兴趣,而且还有知识能力的提高。

  表演绘本,我给孩子们准备了胸饰:

老鼠、兔子、狐狸、山羊、猪、斑马、大熊各一,其余的孩子都来扮演青蛙。

绘本的表演,使幼儿绘本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在说“快逃!

”时,把“逃”字都说成了“跑”,是不是孩子对“跑”字的理解更直接、更具体呢?

“逃”字太抽象了。

2021年《咕咚》教学反思7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

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确定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模仿大自然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接着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

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3、本课故事情节简单有趣,理解起来并无太大困难,但__篇幅较长,所以我设想采用“集中——发散”的方式,挑出文中所有的对白,制成小剧本,然后再以读带讲、以句带段。

让学生在精彩的表演和丰富的想象中愉快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教这堂课的时候,课前的设计落实得不错,学生对于模拟声音的课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奠定了学生热情投入学习的基调。

在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大家就能够迅速地将__中的对白找出来组成一个小剧本。

学生对于小剧本的表演形式也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并且以句带段,有效地提升对__整体的理解和升华。

看得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并且教师的示范性还不够到位。

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整合全班进行分角色朗读。

而且作为低年级学生,教师的朗读示范性作用也不可忽略,但在课堂上引导有余、示范不足。

没有什么比教师亲身示范更能让学生直观地体验。

  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朗读。

这让学生失去了一个随文思考的机会。

而在朗读之后再提出疑问,既花时间又会影响课堂效果。

在课堂上,我缺乏“静待花开”的耐心。

这点体现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

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2021年《咕咚》教学反思8

  《咕咚》一课在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出现。

这是继一年级上册《小蜗牛》这篇课文之后,又一次出现的没有注音的连环画课文。

__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目前接触的篇幅最长的一篇课文,所以我决定仍以识字教学为主,借助汉之星所提供的优质资源,利用归类识字、随文识字、生字演变等多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根据汉字的特点,通过“跟”“叫”两个字的构字特点,引出__要表达的思想――遇事要动脑子,不能盲从。

  一、以兴趣为先导,图文结合入情境

  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鲜活的画面最能吸引其注意力。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湖边的木瓜树,并配以“咕咚”声,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思维很快活跃。

  二、夯实基础,以识字、写字为基石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学段的重点工作。

以多种方法识字,了解构字的方法,大量识字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点目标。

“咕咚”两个字,分析字形识记。

“口”字旁的字与嘴巴有关,随机积累其他带有口字旁的字。

“跟”字利用组词的方法识记。

“象”,借助汉字的演变来识记。

“领”字的认识,通过和“跟”字对比识记。

  新课标对写字教学提出明确要求:

教学中“多认少写”;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重点指导“跟”、象字的书写。

要求学生在教师板书范写时边观察边书空,注意每一笔的书写规则;学生动笔书写时强调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认真、正确,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保证了书写效果。

  三、以朗读为主线,抓重点词语、标点感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低年级学段的重要工作。

虽然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但低年级孩子并没有任何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强调有感情朗读,学习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采用多种形式读。

在读中思,在读中知,在读中悟。

比如:

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比读、领读、读后评价等。

  

(二)抓住重点词语感悟。

一个个词构成了句,一个个句构成了篇。

指导一年级孩子读出感情,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读出词的感情。

对三次喊话的内容,抓住“可怕”“逃命”等词,读出咕咚一次比一次传的厉害,体会人物内心,并通过读,展现自己的理解。

  (三)学生对标点刚刚认识,每个标点的作用和所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

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只是认识了逗号和句号,这一学期学生认识感叹号和问号。

《咕咚》一课有三次的感叹号,利用这三个感叹号,借助感叹号同学读地声情并茂,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增加了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认识。

  四、反思不足

  教学结束,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

语文课到底要教会孩子什么。

这节课上我用多种方法教孩子识字、指导学生朗读。

但是,语文的语用价值我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一边跑一边叫”这个句式,以及反复出现但略有不同的句子,虽然在课堂中提及了,却没有时间去让学生练习。

当然,还有别的不足,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2021年《咕咚》教学反思9

  《咕咚》是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的第二十篇课文,在以识字、朗读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让孩子理解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深刻道理。

整篇课文以丰富多彩的连环画串联起来,故事性趣味性强,浅显易懂,所以我设计了随文识字、角色扮演、野牛采访等环节,希望通过这些教学环节让孩子们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体会小动物们不同的感情。

而在这一次的上课和评课后,我有了以下两点思考。

  一、紧扣关键词

  这是一篇很有趣味的童话故事,以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与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重点关注了小动物说话前的动作和语气词,比如“拔腿就跑”、“吓了一跳”等短语,孩子们也基本理解了动物害怕的心理。

但在评课时,孔老师点出了这样两句话让我看:

“兔子一边跑一边叫”和“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大叫”,其中有这样一个词语的变化老师如果能点出来,孩子们就会自然地关注“叫”和“大叫”,从而感受到小猴子因为听兔子说咕咚可怕而感到更加害怕的心情。

在这里或许我不需要一个劲儿的引导学生去观察小猴子的表情,而是可以换一个关注点,带领孩子们去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情感。

  二、落到朗读上

  童话故事中的对话很多,那么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我在上这节课时的不足之处,用过多的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的分析代替了让学生多朗读,确实有些喧宾夺主了,情感的体会最终还是要落到朗读上的。

比如在教学小猴子听兔子说咕咚来了,快跑啊的时候,我是引导孩子们关注“可怕极了”这样的词语,试图通过这样的词语来感受这两只动物的恐惧心理。

而事实上,在孔老师的建议下,我想我可以换一种方式,把“兔子说‘不好啦!

咕咚来了!

’与小猴子听见了,也大声叫起来‘不好啦!

不好啦!

’咕咚来了!

大家快跑哇!

”这两句话中兔子与猴子说的感叹句标红,分别请两位同学进行朗读,从朗读中自然的发现这两种动物说话内容的不同之处,从而感受心理的差异。

  显然,我只看到了它们俩都“大叫起来”,孔老师却让我看的是“兔子的一声“不好啦”和小猴子的两声“不好啦”,而这里的“不好啦”本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兔子的害怕,“一声与两声”的对比也同时可以感受到小猴子害怕情绪的递进,这样做不仅省时省力,学生在朗读中也比听分析更感兴趣。

2021年《咕咚》教学反思10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

这个故事教育学生:

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环节:

  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自然界风、雨、雷的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

这样的导入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字词教学:

  针对本课生字较少,我对字词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读好文中较难的四个句子,但是我对四个句子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句要求读出“拔腿就跑”的感觉来,第二句让学生读准“呀、啊、哇”三个较难读的语气词。

第三句则是读准儿话音“大伙儿”。

最后一句要求根据标点读好停顿。

四个不同的句子,四个不同的读书要求,扎实地完成字词教学,为课文的读文做好铺垫。

  精读文本环节:

  1.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交流:

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

怎么说的?

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

兔子、小猴儿,大伙儿说的话要读出惊慌紧张的样子。

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2.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

在学生朗读动物们的喊叫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角色表演,目的是让学生对角色有所理解,在表演结束之后老师马上进行现场采访,问小动物们:

为什么逃跑?

咕咚是什么?

在有趣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动物的盲目、可笑。

  3.抓住重点字,理解课文内容。

在朗读感悟、表演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跟、跑、叫”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