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6239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docx

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样本

非无菌药物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起草人

日 期

年 月 日

执行日期

12月01日

审核人

日 期

年 月 日

颁发部门

质保部

批准人

日 期

年 月 日

分 发

部 门

质保部()份 质检部()份

生产部()份物资部()份

设备部()份 采供部()份

销售部()份 行政部()份

财务部()份

变更记载:

修订号

执行日期

00

06月01日

01

05月01日

02

12月01日

1.目:

建立非无菌药物微生物限度检查检查原则操作规程,规范检查操作,保证检查成果精确。

2.合用范畴:

合用于我司所有采用非无菌药物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测定供试品。

3.责任者:

QC检查员、QC经理。

4.正文:

4.1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微生物计数法

4.1.1简述

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嗜温细菌和真菌计数。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与否符合规定微生物限度原则时,应按下述规定进行检查,涉及样品取样量和成果判断等。

除另有规定外,本法不合用于活菌制剂检查。

本检查法可采用代替微生物检查法,涉及自动检测办法,但必要证明代替办法等效于药典规定检查办法。

微生物计数实验应在受控干净环境下局部干净度不低于B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检查全过程必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办法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检出。

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进行监测。

如供试品有抗菌活性,应尽量去除或中和。

供试品检查时,若使用了中和剂或灭活剂,应确认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无毒性。

供试液制备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应确认其对微生物无毒性以及与所使用中和剂或灭活剂相容性。

4.1.2计数办法

计数办法涉及平皿法、薄膜过滤法和最也许数法(Most-Probable-NumberMethod,简称MPN法)。

MPN法用于微生物计数时精准度较差,但对于某些微生物污染量很小供试品,MPN法也许是更适合办法。

供试品检查时,应依照供试品理化特性和微生物限度原则等因素选取计数办法,所选办法必要具备检测充分样品量能力,以保证所获得实验成果可以判断供试品与否符合规定。

所选办法合用性须经确认。

4.1.3计数培养基合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办法合用性实验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培养基应进行合用性检查。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办法应进行办法合用性实验,以确认所采用办法适合于该产品微生物计数。

若检查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也许影响检查成果时,计数办法应重新进行合用性实验。

表1实验菌液制备和使用

实验菌株

实验菌液制备

计数培养基合用性检查

计数办法合用性实验

需氧菌总数计数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

需氧菌总数计数

霉菌和酵母菌

总数计数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CMCC(B)26003)〕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18~24小时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不超过3 天,接种量不不不大于100cfu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MPN法),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不超过3 天,接种量不不不大于100cfu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

〔CMCC(B)10104〕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18~24小时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不超过3天,接种量不不不大于100cfu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MPN法),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不超过3 天,接种量不不不大于100cfu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

〔CMCC(B)63501〕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18~24小时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不超过3天,接种量不不不大于100cfu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MPN法),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不超过3 天,接种量不不不大于100cfu

白色念珠菌

(Candidaalbicans)

〔CMCC(F)98001〕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或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20~25℃,培养时间2~3 天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不超过5天,接种量不不不大于100cfu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温度20~25℃,培养时间不超过5天,接种量不不不大于100cfu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MPN 法不合用),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不超过5 天,接种量不不不大于100cfu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温度 20 ~25℃,培养时间不超过5天,接种量不不不大于100cfu

黑曲霉

(Aspergillusniger)

〔CMCC(F)98003〕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或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温度20~25℃,培养时间5~7天,或直到获得丰富孢子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不超过5 天,接种量不不不大于100cfu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温度 20~25℃,培养时间不超过5天,接种量不不不大于100cfu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MPN法不合用),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不超过5天,接种量不不不大于100cfu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温度 20~25℃,培养时间不超过5天,接种量不不不大于100cfu

注:

当需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时,应进行培养基合用性检查,检查办法同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4.1.4菌种及菌液制备

菌种 实验用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干燥菌种为第0代),并采用适当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明验菌株生物学特性。

计数培养基合用性检查和计数办法合用性实验用菌株见表1。

菌液制备 按表1规定程序培养各实验菌株。

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新鲜培养物,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当浓度菌悬液;取黑曲霉新鲜培养物加入3~5ml含0.05%聚山梨酯80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

然后,采用适当办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含0.05%聚山梨酯80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当浓度黑曲霉孢子悬液。

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可在24小时内使用。

稳定黑曲霉孢子悬液可保存在2~8℃,在验证过贮存期内使用。

4.1.5阴性对照

为确认实验条件与否符合规定,应进行阴性对照实验,阴性对照实验应无菌生长。

如阴性对照有菌生长,应进行偏差调查。

4.1.6培养基合用性检查

微生物计数用成品培养基、由脱水培养基或按处方配制培养基均应进行培养基合用性检查。

按表1规定,接种不不不大于100cfu菌液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管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置表1规定条件下培养。

每一实验菌株平行制备2管或2个平皿。

同步,用相应对照培养基代替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实验。

被检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平均数与对照培养基上菌落平均数比值应在0.5-2范畴内,且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照培养基上菌落一致;被检液体培养基管与对照培养基管比较,实验菌应生长良好。

4.1.7计数办法合用性实验

⒈供试液制备

依照供试品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采用适当办法制备供试液。

供试液制备若需加温时,应均匀加热,且温度不应超过45℃。

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查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时。

惯用供试液制备办法如下。

如果下列供试液制备办法经确认均不合用,应建立其她适当办法。

⑴ 水溶性供试品 取供试品,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pH7.2磷酸盐缓冲液,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溶解或稀释制成1:

10供试液。

若需要,调节供试液pH值至6~8。

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10倍系列稀释。

水溶性液体制剂也可用混合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⑵ 水不溶性非油脂类供试品 取供试品,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pH7.2磷酸盐缓冲液,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制备成1:

10供试液。

分散力较差供试品,可在稀释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如0.1%聚山梨酯80,使供试品分散均匀。

若需要,调节供试液pH值至6~8。

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10倍系列稀释。

⑶ 油脂类供试品 取供试品,加入通过滤除菌十四烷酸异丙酯使溶解,或与至少量并能使供试品乳化无菌聚山梨酯80或其她无抑菌性无菌表面活性剂充分混匀。

表面活性剂温度普通不超过40℃(特殊状况下,最多不超过45℃),小心混合,若需要可在水浴中进行,然后加入预热稀释剂使成1∶10供试液,保温,混合,并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乳状液。

必要时,用含适当浓度无菌聚山梨酯80或其她无抑制性无菌表面活性剂稀释剂进一步10倍系列稀释。

⑷需用特殊办法制备供试液供试品

膜剂供试品 取供试品,剪碎,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pH7.2磷酸盐缓冲液,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浸泡,振摇,制备成1∶10供试液。

若需要,调节供试液pH值至6~8。

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10倍系列稀释。

肠溶及结肠溶制剂供试品 取供试品,加入pH6.8无菌磷酸盐缓冲液(用于肠溶制剂)或pH7.6无菌磷酸盐缓冲液(用于结肠溶制剂),置45℃水浴中,振摇,使溶解,制备成1∶10供试液。

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10倍系列稀释。

气雾剂、喷雾剂供试品 取供试品,置冰冻室冷冻约1小时,取出,迅速消毒供试品启动部位,用无菌钢锥在该部位钻一小孔,放至室温,并轻轻转动容器,使抛射剂缓缓所有释出。

用无菌注射器从每一容器中吸出所有药液于无菌容器中混合,然后取样检查。

贴膏剂供试品 取供试品,去掉防粘层,将粘贴面朝上放置在无菌玻璃或塑料器皿上,在粘贴面上覆盖一层适当无菌多孔材料(如无菌纱布),避免贴膏剂粘贴在一起。

将解决后贴膏剂放入盛有适当体积并具有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脂80或卵磷脂)稀释液容器中,振荡至少30分钟。

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10倍系列稀释。

⒉ 接种和稀释

按下列规定进行供试液接种和稀释,制备微生物回收实验用供试液。

所加菌液体积应不超过供试液体积1%。

为确认供试品中微生物能被充分检出,一方面应选取最低稀释级供试液进行计数办法合用性实验。

(1)实验组 取上述制备好供试液,加入实验菌液,混匀,使每1ml供试液或每张滤膜所滤过供试液中含菌量不不不大于100cfu。

(2)供试品对照组 取制备好供试液,以稀释液代替菌液同实验组操作。

(3)菌液对照组 取不含中和剂及灭活剂相应稀释液代替供试液,按实验组操作加入实验菌液并进行微生物回收实验。

若因供试品抗菌活性或溶解性较差因素导致无法选取最低稀释级供试液进行办法合用性实验时,应采用适当办法对供试液进行进一步解决。

如果供试品对微生物生长抑制作用无法以其她办法消除,供试液可通过中和、稀释或薄膜过滤解决后再加入实验菌悬液进行办法适应性实验。

⒊ 抗菌活性去除或灭活 供试液接种后,按下列“微生物回收”规定办法进行微生物计数。

若实验组菌落数减去供试品对照组菌落数值不大于菌液对照组菌数值50%,可采用下述办法消除供试品抑菌活性。

⑴增长稀释液或培养基体积。

⑵加入适当中和剂或灭活剂。

中和剂或灭活剂(表2)可用于消除抗菌剂抑菌活性,最佳在稀释剂或培养基灭菌前加入。

若使用中和剂或灭活剂,实验中应设中和剂或灭活剂对照组,即取相应量稀释液代替供试品同实验组操作,以确认其有效性和对微生物无毒性。

中和剂或灭活剂对照组菌落数与菌液对照组菌落数比值应在0.5~2范畴内。

表2常用干扰物中和剂或灭活办法

干扰物

可选用中和剂或灭活办法

戊二醛

亚硫酸氢纳

酚类、乙醇、吸附物

稀释法

醛类

甘氨酸

季铵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双胍类化合物

卵磷脂

季铵化合物、碘、对羟基苯甲酸

聚山梨酯

水银

巯基醋酸盐

水银、汞化物、醛类

硫代硫酸盐

乙二胺四乙酸(EDTA)、喹诺酮类抗生素

镁或钙离子

磺胺类

对氨基苯甲酸

ß-内酰胺类抗生素

ß-内酰胺酶

⑶采用薄膜过滤法。

⑷上述几种办法联合使用。

若没有适当消除供试品抑菌活性办法,对特定实验菌回收失败,表白供试品对该实验菌具备抗菌活性,同步也表白供试品不也许被该类微生物污染。

但是,供试品也也许仅对特定实验菌株具备抑制作用,而对其她菌株没有抑制作用。

因而,依照供试品须符合微生物限度原则和菌数报告规则,在不影响检查成果判断前提下,应采用能使微生物生长更高稀释级供试液进行计数办法合用性实验。

若办法合用性实验符合规定,应以该稀释级供试液作为最低稀释级供试液进行供试品检查。

⒋ 供试品中微生物回收

表1所列计数办法合用性实验用各实验菌应逐个进行微生物回收实验。

微生物回收可采用平皿法、薄膜过滤法或MPN法。

⑴ 平皿法 平皿法涉及倾注法和涂布法。

表1中每株实验菌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2个平皿,以算术均值作为计数成果。

倾注法 取照上述“供试液制备”、“接种和稀释”和“抑菌活性中和或消除”制备供试液1ml,置直径90mm无菌平皿中,注入15~20ml温度不超过45℃熔化胰酪大豆胨琼脂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倒置培养。

若使用直径较大平皿,培养基用量应相应增长。

按表1规定条件培养、计数。

同法测定供试品对照组及菌液对照组菌数。

计算各实验组平均菌落数。

涂布法 取15~20ml温度不超过45℃胰酪大豆胨琼脂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注入直径90mm无菌平皿,凝固,制成平板,采用适当办法使培养基表面干燥。

若使用直径较大平皿,培养基用量也应相应增长。

每一平皿表面接种上述照“供试液制备”、“接种和稀释”和“抑菌活性中和或消除”制备供试液不少于0.1ml。

按表1规定条件培养、计数。

同法测定供试品对照组及菌液对照组菌数。

计算各实验组平均菌落数。

⑵ 薄膜过滤法  薄膜过滤法所采用滤膜孔径应不不不大于0.45μm,直径普通为50mm,若采用其她直径滤膜,冲洗量应进行相应调节。

选取滤膜材质时应保证供试品及其溶剂不影响微生物充分被截留。

滤器及滤膜使用前应采用适当办法灭菌。

使用时,应保证滤膜在过滤先后完整性。

水溶性供试液过滤前先将少量冲洗液过滤以润湿滤膜。

油类供试品,其滤膜和滤器在使用前应充分干燥。

为发挥滤膜最大过滤效率,应注意保持供试品溶液及冲洗液覆盖整个滤膜表面。

供试液经薄膜过滤后,若需要用冲洗液冲洗滤膜,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为100ml。

总冲洗量不得超过1000ml,以避免滤膜上微生物受损伤。

取照上述“供试液制备”、“接种和稀释”和“抑菌活性中和或消除”制备供试液适量(普通取相称于1g、1ml或10cm2供试品,若供试品中所含菌数较多时,供试液可酌情减量),加至适量稀释液中,混匀,过滤。

用适量冲洗液冲洗滤膜。

若测定需氧菌总数,转移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若测定霉菌和酵母总数,转移滤膜菌面朝上贴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按表1规定条件培养、计数。

每株实验菌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一张滤膜。

同法测定供试品对照组及菌液对照组菌数。

⑶ MPN法 MPN法精密度和精确度不及薄膜过滤法和平皿计数法,仅在供试品需氧菌总数没有适当计数办法状况下使用,本法不合用于霉菌计数。

若使用MPN法,按下列环节进行。

取照上述“供试液制备”、“接种和稀释”和“抑菌活性中和或消除”制备供试液至少3个持续稀释级,每一稀释级取3份1ml分别接种至3管装有9~10ml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同法测定菌液对照组菌数。

必要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中和剂或灭活剂。

接种管置30~35℃培养3天,逐日观测各管微生物生长状况。

如果由于供试品因素使得成果难以判断,可将该管培养物转种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在相似条件下培养1~2天,观测与否有微生物生长。

依照微生物生长管数从表3核对被测供试品每1g或每1ml中总需氧菌最也许数。

表3微生物最也许数检索表

生长管数

需氧菌总数

最也许数

95%置信限

每管含样品g或ml数

MPN/g或ml

下限

上限

0.1

0.01

0.001

0

0

0

<3

0

9.4

0

0

1

3

0.1

9.5

0

1

0

3

0.1

10

0

1

1

6.1

1.2

17

0

2

0

6.2

1.2

17

0

3

0

9.4

3.5

35

1

0

0

3.6

0.2

17

1

0

1

7.2

1.2

17

1

0

2

11

4

35

1

1

0

7.4

1.3

20

1

1

1

11

4

35

1

2

0

11

4

35

1

2

1

15

5

38

1

3

0

16

5

38

2

0

0

9.2

1.5

35

2

0

1

14

4

35

2

0

2

20

5

38

2

1

0

15

4

38

2

1

1

20

5

38

2

1

2

27

9

94

2

2

0

21

5

40

2

2

1

28

9

94

2

2

2

35

9

94

2

3

0

29

9

94

2

3

1

36

9

94

3

0

0

23

5

94

3

0

1

38

9

104

3

0

2

64

16

181

3

1

0

43

9

181

3

1

1

75

17

199

3

1

2

120

30

360

3

1

3

160

30

380

3

2

0

93

18

360

3

2

1

150

30

380

3

2

2

210

30

400

3

2

3

290

90

990

3

3

0

240

40

990

3

3

1

460

90

1980

3

3

2

1100

200

4000

3

3

3

>1100

注:

表内所列检查量如改用1g(或ml)、0.1g(或ml)和0.01g(或ml)时,表内数字应相应减少10倍;如改用0.01g(或ml)、0.001g(或ml)和0.0001g(或ml)时,表内数字应相应增长10倍,别的类推。

⒌ 成果判断

计数办法合用性实验中,采用薄膜过滤法或平皿法时,实验组菌落数减去供试品对照组菌落数值与菌液对照组菌落数比值应在0.5~2范畴内;采用MPN法,实验组菌数应在菌液对照组菌数95%置信限内。

若各实验菌回收实验均符合规定,照所用供试液制备办法及计数办法进行该供试品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

办法合用性确认时,若采用上述办法还存在一株或多株实验菌回收达不到规定,那么选取回收最接近规定办法和实验条件进行供试品检查。

4.1.8供试品检查

检查量

检查量即一次实验所用供试品量(g、ml或cm2)。

除另有规定外,普通供试品检查量为10g或10ml;膜剂为100cm2;贵重药物、微量包装药物检查量可以酌减。

检查时,应从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中抽取供试品,大蜜丸还不得少于4丸,膜剂还不得少于4片。

普通应随机抽取供试品,取规定容器数,混合,取规定量供试品进行检查。

供试品检查

按计数办法合用性实验确认计数办法进行供试品中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测定。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用于测定需氧菌总数;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用于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阴性对照实验 以稀释剂代替供试液进行阴性对照实验,阴性对照实验应无菌生长。

如果阴性对照有菌生长,应进行偏差调查。

⒈ 平皿法

平皿法涉及倾注法和涂布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规定量供试品,按办法合用性实验确认办法进行供试液制备和菌数测定,每稀释级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2个平皿。

培养和计数除另有规定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在30~35℃培养3天,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在20~25℃培养5天,观测菌落生长状况,点计平板上生长所有菌落数,必要时可恰当延长培养时间至7天进行菌落计数并报告。

菌落蔓延生长成片平皿不适当计数。

点计菌落数后,计算各稀释级供试液平均菌落数,按菌数报告规则报告菌数。

若同稀释级两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不不大于15,则两个平皿菌落数不能相差1倍或以上。

菌数报告规则需氧菌总数测定宜选用平均菌落数不大于300cfu稀释级、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测定宜选用平均菌落数不大于100cfu稀释级,作为菌数报告(取两位有效数字)根据。

取最高平均菌落数,计算1g、1ml或10cm2 供试品中所含微生物数。

如各稀释级平皿均无菌落生长,或仅最低稀释级平板有菌落生长,但平均菌落数不大于1时,以﹤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值报告菌数。

⒉ 薄膜过滤法

除另有规定外,按计数办法合用性实验确认办法进行供试液制备。

取相称于1g、1ml或10cm2 供试品供试液,若供试品所含菌数较多时,可取适当稀释级供试液,照办法合用性实验确认办法加至适量稀释液中,及时过滤,冲洗,冲洗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培养。

培养和计数培养条件和计数办法同平皿计数法,每张滤膜上菌落数应不超过100cfu。

菌数报告规则以相称于1g、1ml或10cm2 供试品菌落数报告菌数;若滤膜上无菌落生长,以﹤1报告菌数(每张滤膜过滤1g、1ml或10cm2 供试品),或﹤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值报告菌数。

⒊ MPN法

取规定量供试品,按办法合用性实验确认办法进行供试液制备和供试品接种,所有实验管在30~35℃培养3~5天,如果需要确认与否有微生物生长,按办法适应性实验拟定办法进行。

记录每一稀释级微生物生长管数,从表3核对每1g或1ml供试品中需氧菌总数最也许数。

4.1.9成果判断

需氧菌总数是指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总菌落数(涉及真菌菌落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是指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总菌落数(涉及细菌菌落数)。

若因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细菌使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成果不符合微生物限度规定,可使用含抗生素(如氯霉素、庆大霉素)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或其她选取性培养基(如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进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测定。

使用选取性培养基时,应进行培养基合用性检查。

若采用MPN法,测定成果为需氧菌总数。

各品种项下规定微生物限度原则解释如下:

101cfu:

可接受最大菌数为20;

102cfu:

可接受最大菌数为200;

103cfu:

可接受最大菌数为:

依此类推。

若供试品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检查成果均符合该品种项下规定,判供试品符合规定;若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该品种项下规定,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稀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