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2226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docx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

2019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师版)

课前预习---带着考点问题回归课本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归纳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2、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相关史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高考报告---明确高考形势

本专题属于中国现代经济史部分,一般中国现代史要出主观题,经济史肯定是跑不掉的,,其实就是在讲4个时期,过渡时期〔2018年浙江文综,2018年海南历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2018年全国新课标高考,2018年天津文综,2018年海南历史,2018年上海历史〕、文革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2018年安徽文综,全国新课标高考文综、2018年广东文综主观题涉及到中国的对外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与改革开放新时期是重点时期,不管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常有题目涉及,但同学们只要把这4个时期的相关知识,构建好知识网络,也就不难的,文化大革命一般很少考,毕竟是一场动乱,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关注以下知识:

〔1〕过渡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

〔2〕全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中的探索经验与教训。

〔3〕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变化。

知识网络:

---先总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1949—1952〔经济建设〕

三大改造时期:

1953—1956〔经济建设+阶级斗争〕

一五计划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年——1966年〕

两头好〔中国八大+8字方针

中间差:

探索中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今天〕

对内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考点详解---后分

【一】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时间:

1953年制定。

〔2〕内容:

①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

〔1〕时间:

1953——1956年

〔2〕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5〕方法:

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6〕结果:

到1956年底。

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意义:

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提出: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2、实施:

1953年——1957年

3、成就: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考点例题一:

〔2018年海南高考〕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题眼:

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解析:

此题难度适中,考查的知识点是一五计划。

题目提到“一五”计划重工业发展重点放在东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有:

东北重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和地理位置优越〔靠近苏联〕,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底子薄弱,主要依靠苏联援助。

答案:

A

考点变式训练一:

〔2018年广州一模〕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

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题眼:

学习苏联,背景图

年。

答案:

B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1966〕

〔一〕成功的探索——中国八大

1、时间:

1956年

2、内容: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影响:

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曲折的道路

1、原因:

〔1〕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政策指导出现失误,修改了关于八大的正确主张。

〔2〕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3〕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

2、表现: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

1958年发动以大练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

3、结果: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3〕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

4、评价:

〔1〕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规律;

〔2〕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正确方针。

〔三〕调整中前进: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考点例题二:

〔2018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题眼:

1958年

答案:

D

考点变式训练二:

〔2018福建省高考压轴卷〕右图所示的决议是在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的。

这一决议〔〕

A、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导致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D、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题眼:

1958年8月、图示人民公社问题

解析:

此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1958年左倾错误的表现,由关键词可知题眼讲的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中的失误,A显然错误;导致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是大饭堂制,不能提高积极性。

答案:

C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一〕原因:

1、“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强调公有制,

2、党与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准备不充分

〔二〕路线:

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三〕结果:

给我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巨大的损失。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现在〕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2〕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平拔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3〕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

1978年12月

3、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实行改革开放;

4、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转折;

〔2〕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二〕改革实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①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

②由于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③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2〕内容:

〔三〕改革实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

2、对象:

国有企业改革

3、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4、内容: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1〕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

〔2〕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5、深化

〔1〕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1992年〕: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十五大报告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影响:

〔1〕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2〕增加了企业的活力

〔3〕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四〕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1、过程:

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意义:

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五〕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历程:

〔1〕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2〕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3〕1985年以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也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特点:

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融入世界: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点例题三:

〔2018安徽高考文综〕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答案:

B

考点变式训练三:

〔2018年马鞍山市第二次质量检测〕观察中国经济GDP增长率变他图〔右图〕,出现第二个快速增长期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题眼:

第二次高峰〔1990——1993左右〕

解析:

此题难度适中,根据第二次高峰的时间可知是与的1992年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5年;沿海经济开放区是1985年。

答案:

D

考点延伸知识

中国现代史分期〔1949年——今〕

过渡时期:

〔1949年——195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年——196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今〕

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历程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国情出发。

可以借鉴别国成功经验,但不可以机械照搬别国模式。

经济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

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我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应该坚持民主原那么,防止专制和个人崇拜。

改革的相关知识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区别

背景不同:

〔1〕当今的开放是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开放

〔2〕旧中国的开放是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状态下的被动开放

2、基础不同:

〔1〕今天的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2〕旧中国的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3、目的不同:

〔1〕当今的开放的目的是为了我国自身经济发展

〔2〕旧中国是为了满足列强打开市场,夺取原料的需要。

〔五〕建国后农村经济体制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地主——农民〕

2、农业合作社:

1953——1956年〔私有——共有〕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小——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集体——个体〕

只有农业合作社改变了所有制形式,从私有——公有

〔六〕建国后我国工业结构〔经济体制〕经历三次重大转变和调整

1、1949年——1956年,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

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政治斗争、革命斗争的影响;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

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行政干预,指令性生产,使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

〔3〕影响:

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起了积极作用。

但其严重的弊端在工农业等方面表现越来越明显,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

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阻碍生产力发展;党中央及时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的经验。

〔2〕核心内容:

工业方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农业方面实行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结果、影响:

增强了企业活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3、90年代后,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七〕建国后三次所有制〔经济结构〕调整

1、1949年-1952:

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

2、从1956年-1978年:

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公有经济占统治地位;

3、1978年以后: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八〕建国后党的三条基本路线或总路线

1、1953年过度时期的总路线: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称“一化三改”〕。

2、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级阶段的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那么,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仿真高考---模拟高考

【一】选择题

1、〔2018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一中高考预测〕下面是中国某部门编制的1953年至1958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示意图。

以下对这张示意图的解释中,正确的选项是〔  〕

题眼:

1953年至1958年全国工业生产

解析:

此题难度适中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的熟悉程度,上图知识展示了增产率,并不能看出工业体系,何况新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②;其余3个说法没问题。

答案:

D

2、〔2018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足错误的。

”基于这种认识,新中国领导集体实行〔〕

A、新经济政策

B、人民公社化

C、社会主义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C

3、〔2018年广东省五校高三联考〕仔细观察下面“1949-1966年新中国工业、农业国民收入统计图”,图中C处工业、农业国民收入情况发生的变化的原因是〔〕

A、中共八大做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

B、三大改造促进农业发展

C、中苏关系恶化导致工业停产

D、左倾错误破坏经济正常发展模式

题眼:

C点〔1958年—1960年前后〕

解析:

此题难度适中,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这一时期的探索。

图中C处对应的是1958年—1960年左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所犯的“左”倾错误;1956年中国八大是正确的探索;三大改造是1956年;中苏关系恶化是70年代。

答案:

A

4、(2018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考试)一代伟人邓小平经常妙语连珠,以下语录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①“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③“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是真正的不结盟”;

④“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出。

答案:

C

5、〔2018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适应性练习〕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

其中“沿汪”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

为此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A、开放港口城市

B、开辟经济开放区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题眼:

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

解析:

此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的对外开放,1984年开放港口城市,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A;1985年开辟经济开放区、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时间不符,排除B;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1990年。

答案:

C

6、〔2018届安徽省宿州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南巡讲话与十四大召开

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2018年湖北七校联考+2018届北京朝阳高三期末考改编〕

〔19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阶段,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

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体制、运行机制和政府职能都有了不少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正处在转制过程中,必然还会有不少需要改善之处,不应当按照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来对中国进行苛求。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对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成思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与中国》

材料二:

8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体制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

经济全球化从体制上讲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

现代市场经济与传统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不同它在政府的作用、企业制度、市场规那么、信用制度、贸易方式、国际协调等方面都实施了改造和创新发展出了几种不同模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今天我们已经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等同于社会制度的思想束缚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我们应

当向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有用的知识和经验汲取别国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材料三: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那么,……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1〕结合材料【一】二,谈谈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联系。

〔5分〕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8分〕

〔3〕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的主要表现。

〔6分〕

解析:

〔1〕经济体制改革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联系,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展的,在此过程中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在组织答案的时候从这些方面作答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是课本赤裸裸的知识,农村与农民两个角度基本不会漏掉,但学生普遍会把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来自材料三意思〕漏答。

〔3〕注意题目时间提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参考答案:

QQ显微镜:

助学助考助你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