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2316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docx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5

江津六中2015年春期中考试

高二下期历史试题

命题:

吴波审题:

李艳霞命题时间:

2015年4月30日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表格中。

1.20世纪50年代初,列强为所谓“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而签订的国际条约是:

()

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C.《五国海军条约》D.《四国条约》

2.20世纪30年代,全世界受到法西斯侵略和战争的威胁,而英法美等国“隔岸观火”。

下列述叙不正确的是:

()

A、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没有对意大利实行有力的制裁措施

B、英法任德意法西斯在西班牙胡作非为

C、美国的“中立法”在当时对法西斯势力有利

D、英美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支持日本武力霸占中国东北

3.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因素是:

()

①施里芬计划过分低估了对手的实力②美国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③战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工人、士兵运动兴起④协约国军队的总反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上的重要战役有:

()

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河战役④色当会战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

5.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述是

①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②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③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④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⑤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

A.①③B.④⑤C.②③D.①④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妇女进入了生产部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一些欧洲国家的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

这表明(  )

A.战争改变了社会的结构B.战争在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C.战争必然促进社会进步D.妇女的重要作用在战争中被逐渐发现

7.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希特勒感到很欣喜“现在我们不可能失败了: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在三千年中从未失败过的盟国。

”丘吉尔也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对战争形势作出评价“胜利终究属于我们。

”蒋介石则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破天荒地对副官说“今天晚上去看戏”。

此处“某重大事件”应该是:

()

A.苏德战争爆发B.太平洋战争爆发C.《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D.《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8.Thenextworldwarwillbefoughtwithtones.一Eihstein这种忧虑是源于科学家对某一次战争的反思。

这次战争是指:

()

A.第一次世界大战B.第二次世界大战C.朝鲜战争D.越南战争

9.《凡尔赛和约》签订后,竭力主张削弱德国的原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对之评论说: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在这里,福熙的实际意思是指《凡尔赛和约》:

()

A.体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埋下世界二十年后冲突的种子

B.对德国过于宽容,埋下德国在二十年后卷土重来的种子

C.对德国过于严厉,埋下德国在二十年后民族复仇的种子

D.体现了过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埋下新的世界大战的种子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

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试根据这段话回答10-11题:

10.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德国要求

A.加快经济发展B.扩军备战C.重新瓜分世界D.控制巴尔干半岛

11.德国提出上述要求的根本原因是:

()

A.德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B.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C.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D.德国在军事、科技领域世界领先

12.一战前的巴尔干地区出现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石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显赫B.巴尔干各民族之间纷争不断,文化、宗教差异明显

C.土耳其帝国长期压榨,灾难深重D.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干预、争夺激烈

13.“幻灭是如此彻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几乎不敢谈了。

他们问那些从巴黎回来的人,这会是真的吗?

和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坏吗?

总统碰到什么事情了?

是什么弱点和不幸,造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奇的,意料不到的出卖呢?

”这里的“出卖”实际是指巴黎和会上:

()  

A.法国未能完全实现最大限度削弱德国的目的B.《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无情的宰割

C.美国企图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遭到失败D.意大利的领土要求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

14.实地考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假如你要研究国际联盟的历史,你首先考虑的地点应当是(  )

1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①支配世界的力量以国联为主②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

③体系具有由国际组织协商处理争端的可能性④体系具有不全面性和矛盾不可调和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1943年1月,中美签订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简称《中美新约》,美承诺放弃近代条约赋予它在中国的各项特权,这是国民政府的重大外交成果。

这一成果取得的原因主要有:

()

①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②中美联合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需要

③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④美国扭转太平洋战场劣势的考虑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

17.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D.③④①②

18.下图漫画题为“不会被传染!

”左边床上人说:

“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

我们是分床睡的,我不会被传染!

”右边床上依次是:

斯大林瘙痒症、希特勒炎症、闪电战瘟疫、纳粹发热病、法西斯流感。

下列各项是对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此图反映的时间可能在二战前夕或二战初期

B.左边床上的人说的话反映了美国当时的心态

C.此图反映了当时欧洲危机重重

D.此漫画的心态左右了罗斯福政府在二战初期的欧洲政策

19.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对于世界人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迟到的祝福,而对于当时法西斯侵略的形势来说,它的来到又可谓是姗姗来迟。

下列有关这一同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法西斯的侵略已严重威胁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B.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其形成起了催化剂作用

C.其形成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D.它的形成加速了二战胜利的进程,从而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20.下列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本质是重新瓜分世界B.彻底解决了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矛盾

C.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了中国主权D.为世界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21.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写道:

“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虚弱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尔逊)也弄得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于他前途的热望,倒灰冷了一半。

就此看来,……这件东西,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

”材料中所提“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B.威尔逊的外交才能不够

C.英法的反对D.美国的实力不够强大

22.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反映了:

()

①追求和平民主进步的潮流;②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现象;③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

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⑤两大国际阵营的对立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

23.结合二战相关知识,对图所示战役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该战役是在雅尔塔会议上决定的

②该战役代号为“霸王行动”

③该战役发生在1943年6月,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指挥

④该战役使德国处于两线作战局面,加速其走向灭亡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③④

24.在20世纪的国际关系中,世界出现过诸次重大的国际格局变动,其中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对峙的国际格局是:

()

A.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B.雅尔塔体系C.欧洲共同体D.一超多强体系

25.国际联盟总部设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这个事实表明:

()

①欧洲国家的综合实力下降②世界的中心从欧洲向其他地方转移

③苏联的国际地位上升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

26.历史图片是人类历史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和缩影。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用史实说明产生的影响。

(4分)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

(2分)简述产生的历史影响。

(4分)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什么共同问题?

怎样看待他们所推动的“和平事业”?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教科书颂扬战争,而又掩饰战争的恐怖。

它们把仇恨灌输给孩子们。

我却要教他们和平而不教他们战争,向他们灌输爱而不灌输恨。

……人们应当继续战斗,可是他们应当为值得花精力的事情去战斗,而不是为想象中的地理界线、种族偏见和爱国主义色彩伪装下的私人贪欲去战斗。

他们的武器应当是精神,而不是榴弹和坦克。

——爱因斯坦《为和平而牺牲》(1931年)

材料二在不久的将来铀元素会变成一种重要的新能源。

这一情况的某些方面似乎需要加以密切注意,如有必要,政府方面还应迅速采取行动。

……这种新现象也可用来制造炸弹,并且能够想象——尽管还很不确定——由此可以制造出极有威力的新型炸弹来。

……我了解到德国实际上已经停止出售由它接管的捷克斯洛伐克铀矿出产的铀。

它之所以采取这种先发制人的行动,只要从德国外交部副部长的儿子冯·魏茨泽克参加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工作这一事实,也许就可以得到解释,这个研究所目前正在重复着美国关于铀的某些工作。

——爱因斯坦《为原子能问题给罗斯福总统的信》(1939年)

材料三战争是赢得了,但和平却还没有。

在战时团结一致的大国,现在却在解决和平的办法上分手了。

世界被许诺有免于恐惧的自由;但事实上战争结束后恐惧却大大增加。

世界被许诺有免于匮乏的自由;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却面临饥馑,而另一部分人则养尊处优。

各国人民被许诺获得解放和正义;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并且现在还在看到这样悲惨的景象:

以“解放”自居的军队向那些要求独立和社会平等的人民开火,而用武装力量来支持那些国家里最能为既得利益服务的政党和个人。

领土问题和权力之争,尽管已是陈腐了的东西,但仍然压倒了共同幸福和正义的基本要求。

——爱因斯坦《战争是赢得了,但和平却还没有》(1945年)

材料四我们在这里向你们提出的,是这样一个严峻的、可怕的、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要置人类于末日,还是人类该弃绝战争?

作为人,我们要向人类呼吁:

记住你们的人性,而忘掉其余。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

(1)根据材料一,概括爱因斯坦的思想主张。

(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希望美国注重研发原子弹的原因。

(3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背景及思想精神。

(4分)

概述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社会思想。

(2分)

28.(20分)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

……世事纷纭已极。

和会散后,又益以青岛问题,集矢曹、章;继以罢学,牵率罢市。

咄咄学生,救国良苦……国中革命之说,暗长潜滋。

——根据《严复集》整理

材料二日本人的暴行和残酷,有助于中国各界人士民族主义思想的加强,现代中国的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同感。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943年1月,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领事裁判权等项特权。

1945年6月,世界上50个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制宪会议上签署《联合国宪章》,中国的大国地位通过联合国宪章得到了国际法的正式确认。

——XX文库

从战略上,中国抗日战争积极配合和支持了盟国的作战,不仅打破了日军北进苏联的计划,而且迟滞了日军南进太平洋的行动,彻底粉碎了德、日法西斯北攻高加索、中东,南攻澳大利亚、锡兰,在埃及和印度实现东西会师的战略企图——岳思平《中国抗战为世界和平做出历史贡献》

材料三国际联盟之宗旨规定:

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国际联盟盟约》

联合国之宗旨为: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

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联合国宪章》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所称“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为“利己杀人,寡廉鲜耻”的依据,(2分)从政治与经济的角度,归纳“一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上,联合国与国联的规定有何不同?

(4分)联合国“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指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该“中心”在“制止侵略”方面的一个实例。

(2分)

江津六中2015年春期中考试

高二下期历史试题答题卷

考试范围:

选修三(1-4专题);命题:

吴波审题:

李艳霞命题时间:

2015年4月30日

一、选择题:

(共25小题,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材料题:

26.历史图片是人类历史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缩影。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共19分)

(1)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用史实说明产生的影响。

(4分)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

(2分)简述产生的历史影响。

(4分)

 

(4)(3)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什么共同问题?

(3分)怎样看待他们所推动的“和平事业”?

 

(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共11分)

(3)

(1)根据材料一,概括爱因斯坦的思想主张。

(2分)

 

(2)跟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希望美国注重研发原子弹的原因。

(3分)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背景及思想精神。

(4分)概述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社会思想。

(2分)

 

28.(20分)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所称“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为“利己杀人,寡廉鲜耻”的依据,(2分)从政治与经济的角度,归纳“一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上,联合国与国联的规定有何不同?

(4分)联合国“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指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该“中心”在“制止侵略”方面的一个实例。

(2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从题目分析得知,这个是华盛顿会议的内容,美国表面上要取得列强各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均衡,实际上是要制约当时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

A是巴黎和会的内容,主要是对德国的问题。

B实质上是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共同支配的局面。

C是美国取得和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前夕国际情况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支持日本武力霸占中国东北”表述不当,国际联盟反对日本独霸东北,其目的是想把中国东北变成列强共管的殖民地。

A、B、C表述正确。

3.B

【解析】①是一战开始后德国制定的作战计划,企图速战速决,故不符合题意;②③④都出现在一战后期,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故B正确。

4.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当时欧洲展现分成三条:

西线、东线和南线。

其中发生在西线的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因此B项符合题意。

色当会战发生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因此排除.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旷日持久的战争·欧洲三条战线中的西线

5.D

【解析】

德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世界局势空前紧张,打破凡华体系的限制。

美国一战后企图夺取世界霸权。

故②③⑤错误。

6.B

【解析】妇女进入生产部门,她们的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加强,这是战争的客观作用。

7.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二战中和有中国蒋介石可以判断跟远东战场有关,应该是日美参战,所以正确选项是B。

A项和中国无关,且英国并未增加新的伙伴;C项是法西斯国家签订的同盟条约;D项是成立联合国的条约。

考点:

太平洋战争

点评: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线上多了一个盟友,所以蒋介石宽心很多;希特勒也减轻了西方作战的压力;英国也多了一个同盟国美国,因此才有了材料中的战争双方的领袖的表现。

8.B

【解析】这是一道双语考题,体现当今对于英语的重视,是以后高考要体现的一个亮点。

Thenextworldwar是下一次世界大战,爱因斯坦是生活在“二战”期间著名的科学家。

9.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题干福熙主张削弱德国,通过其对《凡尔赛合约》的评价可见,《凡尔赛合约》显然不是福熙最终想要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合约》

10.C

11.A

【解析】略

12.D

【解析】略

13.C

【解析】略

14.C

【解析】1919年,国际联盟在日内瓦万国宫成立。

15.C

【解析】略

16.D

【解析】略

17.B

【解析】

试题分析:

①是在1942年6月4日,②是在1942年6月28日——1943年2月2日,③是在1945年4月——5月,④是在1944年6月,因此选B.

考点:

二战

点评:

排序型选择是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小的一种题型,它要求将题干所列内容(时间先后、空间方位和主次大小等)根据题意的需要重新排列顺序。

其目的在于检测应试者对时空和历史概念的把握情况。

解答此类题时,如果对某项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忆不清,也可用首尾判断18.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

从题干材料闪电战瘟疫”可知,当时而二战已爆发,但欧洲列强依然推行绥靖政策,表明欧洲的严重危机列强没有清醒的认识,故A、C符合题意;依据所学及材料,左边床上的人应是与欧洲隔海相望的美国,“不会被传染!

”表明了其心态,故C正确;当时美国虽没有被感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不会遭到法西斯的侵略,故D错误。

所以应选D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国家的态度

19.D

【解析】

试题分析:

斯大林格勒会战,对整个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作出了决定性贡献,而不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是二战的转折点,故D项不正确。

A项正确,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法西斯的侵略已严重威胁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整体利益;B项正确,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其形成起了催化剂作用,战争的范围进一步扩大;C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20.B

【解析】略

21.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和“威尔逊”可知“这件东西”为“十四点原则”中提到的国际联盟。

国联是美国在战后为了称霸世界而主张建立的一个宣称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但是国联的成立并未使美国获得多少实际利益,也未实现美国队战后世界的领导,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实力还不够强大。

考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国际联盟

22.C

【解析】

本题考查雅尔塔体系的相关内容,解此题可用排除法。

雅尔塔体系,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而④是经济领域的内容,与题干明显不符,因此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故C项正

确。

23.B

【解析】通过作战图案的观察可知这是德黑兰会议后的霸王计划。

该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其中诺曼底登陆为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了苏军和英美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故选B

24.B

【解析】只有在雅尔塔体系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

25.A

【解析】主要通过国际组织的位置的变化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消弱了欧洲的力量,改变了世界格局,传统欧洲地位下降,美国地位上升。

【解析】略

26.

(1)苏联人民誓死保卫国家,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坚强决心和高昂的斗志。

(2分)1941秋到1942年初苏联人民英勇地进行了莫斯科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打破了德军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分)

(2)英美及世界人民逐步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3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国家集合到反法西斯的大旗下,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从根本上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分)

(3)图片反映了在战争的打击和人民反战情绪高涨等因素推动下,各国利用和平手段解决彼此矛盾。

一方面一系列国际和平会议的召开,反映了各国趋向采用和平手段解决矛盾和纠纷。

(3分)这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并对一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这一系列会议均被大国操纵,并不能彻底解决大国之间的矛盾,使其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大打折扣。

(4分)

【解析】本题为图片分析题。

主要考查同学们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把图片所提示的信息放入历史环境中去进行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27.

(1)主张:

倡导和平与爱,反对战争与仇恨;(1分)用精神的武器为有价值的事情去奋斗。

(1分)

(2)原因:

铀的开发取得了进展;(1分)威力大的新型炸弹有助于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1分)纳粹德国也在研制原子弹。

(1分)

(3)背景:

反法西斯战争结束;核武的研究不断发展;世界各种矛盾与斗争依然重重;人类社会依然面临严重的战争危机,人类生存存在威胁。

(2分)精神:

反对核武;要求政府承诺和平解决争端。

(1分)

(4)捍卫和平,反对战争;坚定的反法西斯;站在人类世界的高度上看待社会问题。

(2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选修的内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问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星系的能力,主张可从材料中概括出来。

第二问读材料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总结出来,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就要开发新的军事武器。

第三问从材料中看反法西斯战争结束,核武器威胁人类。

第四问高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