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2334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docx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雷雨》

高二下册语文课件:

《雷雨》

教学目的: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3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重点和难点:

1、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方法:

1、预习前指导学生掌握戏剧文学的特点:

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事件、活动场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情节结构,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四课时

布置预习:

1、结合注释

(1)中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请将这一幕话剧分成两“场”,并概括其内容。

如有课文剧,可让学生观看。

2、了解戏剧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3、试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以及戏剧的语言的个性

4、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词语补释:

拜望:

原是敬辞,指探望。

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

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

谛听:

仔细地听。

谛:

仔细。

恩怨:

恩惠和仇恨。

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

见解。

交涉:

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

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

吃惊而*。

昧心:

违背良心。

昧:

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

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

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

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

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

郁热:

闷热。

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

怨恨愤怒。

一、课题导言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这就是23岁的曹禺就读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

《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

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

让“周冲”这个年轻的被毁灭的生命带着我们走进他生活的时代吧!

让我们倾听戏剧家为生命发出的呐喊,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十七岁的年轻人和他所爱所恨的人,生活在一个怎样残酷的世界!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

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作《雷雨》。

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

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板书设计(见《优化设计》第四册第三单元):

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湖北潜江人。

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建国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和改编巴金的《家》等剧本。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使你想到什么呢?

(明确:

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革命的大雷雨即将来临,此时中国的社会酝酿着一场大变动。

二、《雷雨》的标题和情节

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

周朴园是个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

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鲁四凤。

出于嫉妒,繁漪通知鲁四凤的母亲鲁侍萍把她领走。

鲁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引诱,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做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

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鲁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鲁四凤不幸也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三、检查预习

1、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周冲、鲁四凤、繁漪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父子、父女、*、母女、兄弟、兄妹和主仆之间的关系。

2、把这幕话剧分成两场。

明确:

第二幕:

周鲁两家的冲突

第一场:

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再次相见,揭露封建阶级的伪善、冷酷、凶

残和罪恶。

第二场:

写鲁大海与周朴园、鲁侍萍与周萍会面。

通过周朴园与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了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

第一场以鲁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层:

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

鲁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

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写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态度的变化和鲁侍萍的表现。

板书戏剧内容,使学生了解戏剧的故事情节。

板书设计:

过去的矛盾

第一场:

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再次见面

现在的矛盾

第二场:

鲁大海与周朴园、鲁侍萍、周萍会面

周朴园←→鲁侍萍

冲突

周朴园←→鲁大海

三、研习第一场的第一层

1、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的第一层

3、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

4、鲁侍萍有什么表现使周朴园感到奇怪?

明确:

鲁侍萍的无锡口音和关窗的举止。

5、在这一层中,鲁侍萍起先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

既然要隐瞒,为什么周朴园叫她先下去的时候,她“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鲁侍萍关于绸衬衫的话,很明显是要表明自己的身份,这与前面的隐瞒想矛盾吗?

明确:

她不想马上暴露自己的身份,她也没有马上要表明自己身份的渴望。

前后也不矛盾。

隐瞒自己的身份,是为了要通过自己的口吻沉痛诉说自己三十年来的悲惨遭遇,表达自己悲愤交加的情怀。

四、布置课外作业

1、复习旧课

2、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的第二层

二、研读分析

1、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鲁侍萍的时候,为什么会惊

恐万状?

明确:

因为鲁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

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鲁侍萍的突然出现,却打他个措手不及,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2、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

周朴园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明确:

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她。

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

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

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

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鲁家来。

”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4、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万状之后对鲁侍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明确:

他认出鲁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妄图恐吓鲁侍萍,但鲁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练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鲁侍萍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重提呢”想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有忘记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的支票给鲁侍萍,希望平息三十年来的旧恨新仇。

板书设计:

周朴园:

惊恐万状→翻脸不认,厉声责问→试图稳住→哄骗(口口声声不忘旧情)→试图以支票平息旧恨新仇

鲁侍萍:

悲愤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听说周朴园怀念自己后心软了→撕毁支票以示蔑视*(骨气与尊严)

三、角色朗读戏剧的第二场

四、布置作业

1、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鲁大海,周朴园态度怎样?

2、鲁大海和周朴园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3、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第三课时

一、分析第二场的内容

1、周朴园对亲生儿子鲁大海的态度怎样?

明确:

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的面孔和傲慢态度。

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续教训鲁大海:

“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讽刺、挖苦、嘲笑鲁大海说“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以显示他的老练和雍容。

板书设计:

冷酷的的面孔傲慢的态度

2、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

周朴园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鲁家*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

他们之间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的对立,使他们必然产生矛盾冲突。

从整个戏剧来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这些矛盾的存在、发展,决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板书设计:

资本家←→下层劳动人民

资本家←→工人阶级

二、人物形象分析:

1、周朴园

周朴园是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

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

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对此应如何理解?

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资本家形象。

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周朴园的基本定性──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板书设计:

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大年三十从家中赶走→冷酷、残忍、自私

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发昧心才→残忍、*诈

对鲁侍萍由“爱”到“赶”到“怀念”到“凶狠”→虚伪、冷酷、自私

2、鲁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

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

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闹得最凶的人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

她对过去的事,有的只是满腔的悲愤。

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

她把这归之于命运的安排,但最后又发誓以后永远不想再见到周朴园,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

(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命运的安排。

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他怀念她的时候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板书设计:

来自乡下的温柔貌美贤惠的侍女→心地善良、正直

默默承受三十多年的悲惨→刚强

面对周朴园含血带泪地控诉三十年的悲惨遭遇→倔强

撕毁周朴园的支票→骨气和尊严

“命,是不公平的命叫我来的”→尚不知道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

对周朴园的生日哄骗心软,不敢当众揭周朴园的底→斗争不坚决

3、鲁大海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在同周朴园的

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

他义

正辞严地揭穿周朴园软硬兼施*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

恶。

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

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

手段在他面前无计可施。

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

(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

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第四课时

小结:

一、构紧凑集中:

作者灵活运用灵活地运用了“回顾”与“穿插”的表现方法,让鲁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以“回顾”的方式,诉说自己的遭遇,从私生活的角度揭露周朴园的罪恶历史;又以鲁大海的控诉,从社会斗争的角度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

这样就把“现在的戏剧”与“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让新旧矛盾,周鲁两家的矛盾、封建资产阶级与工人、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交汇在一起,都集中在一个下午在周朴园的客厅里展现出来,从而有力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推动剧情的发展,深刻表现了主题。

因为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

周朴园在家策划破坏工人罢工;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寻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谈判。

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

通过鲁家*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

其中侍萍被周家赶出,含恨投河及母亲被气死等情节,因受舞台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

板书设计:

时间→一个下午

结构紧凑集中地点→周朴园的客厅

人物→都集中到周朴园的客厅

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请你用剧中的例子说说戏剧的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

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

人物语言还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相适应。

这在周朴园的企图用金钱来平息侍萍的对话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不仅表现出资本家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赶走侍萍,使自己的罪恶不致败露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侍萍悲愤地说,充分表现了她的悲愤和仇恨及发自内心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也表现了侍萍的刚毅与倔强。

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几句话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因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实、鲜明。

板书设计:

周朴园→盛气凌人

人物语言个性化鲁侍萍→抑郁平缓

鲁大海→直截了当

四、舞台说明的作用:

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

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

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

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装:

鲁侍萍上场,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动作:

(鲁侍萍)有关窗的习惯,“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很自然地”

暗示了她的身份,“慢慢地”表明了她内心的痛苦、矛盾。

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4、表情:

(周朴园)“汗涔涔”显出一副狼狈相;(周朴园)“惊愕”表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场:

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五、完成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周记《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周朴园》

补充资料:

重点与难点

1.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雷雨》的人物形象塑造,历来为人称道,原因就在于人物性格是复杂,立体的。

主要人物周朴园是冷酷无情的资本家,是心狠手辣的吸血鬼。

他在众人面前道貌岸然,庄重严肃,是一个伪君子。

但其内心深处,也有一点怀旧之情。

他厅堂里的旧家具,他要找的旧雨衣旧衬衣,也不全是故作姿态。

他对旧日情人侍萍,多少保留了一点思念。

尤其是他遇有不如意之事,更想借这一点思念之情来

寻求慰藉。

但周朴园的本质毕竟还是资本家,所以当侍萍身份明朗之后,他的温情便烟消云散,立即以严厉冷漠、安抚收买等对付下等人的手段来赶走这个刚才还在追思怀念的旧时情人。

周朴园的心理变化符合其性格特征,所以人物形象才显得真实可信,有立体感。

鲁侍萍是刚毅正直、备受屈辱的下层劳动妇女。

她对周朴园有深仇大恨,所以发誓不过周家的门。

30年后,在鬼使神差般地见到了那个“周大少爷”时,她竟不能自己,吐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且还向周朴园承诺不把这段隐情告知鲁贵。

周朴园怀念旧情,她也有所触动:

“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这似乎又有点软弱。

但侍萍毕竟是侍萍,她控诉周朴园的罪恶,拒绝周朴园的施舍,使其主导性格得到凸现。

刚强中偶露软弱,怨恨中稍有温情,这才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丰满。

三十后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她深刻的认识到周朴园的自私虚伪本质,拒收周朴园的钱。

这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

她心地的磊落及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体现了她的尊严、骨气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3.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围绕着一张支票,周、鲁二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及作用。

当周朴园确认眼前的老太婆就是他当初无情遗弃的侍萍时,非常担心她是由人指使而来找他的麻烦,当证实没有这回事后,这个封建买办“双料”资本家就记起了他一直认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金钱。

“好!

痛痛快快的!

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在他看来,世上的一切都是以金钱为转移的,金钱可以买到一切,金钱可以成为遮丑布,金钱可以换来良心的安宁,金钱可以弥补罪过。

这就是周朴园在签署支票时的内心活动。

一张支票撕开了他层层伪善的面纱,使其冷酷、自私、虚伪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资产阶级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自己,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地位与尊严,至于别人的痛苦,别人的情感乃至死活,他何尝真正放在心上过呢?

对于侍萍来说,她的一番含而不露、旁敲侧击的话语,并非要得到什么补偿,只是想使周朴园受到良心的谴责而已;没想到周朴园竟然如此薄情寡义、卑鄙无耻。

面对周朴园准备用钱来赎罪的言语,她只是报之一笑;这笑中,饱含着强烈的悲哀、愤怒、蔑视与嘲讽。

接过支票后,当即将其撕得粉碎。

她同自己的行动,维护了被压迫者的尊严,显示了劳动者的骨气与人格: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面对支票的两种态度,显现出矛盾双方尖锐的性格矛盾与戏剧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阅读剧本,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的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发展、变化并得到展现的。

2.了解作者是如何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人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的。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2.学习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内涵,了解它们的言外之意,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可在课外组织学生排演戏剧。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四)美育渗透点

1.体会剧本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

2.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1.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

这对较好地理解内容、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等是必不可少的。

作品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为背景,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

周朴园就是当时由封建地主转化为资本家的典型代表。

他既有封建地主的专横、残忍的一面,又有新兴资本家的自私、贪婪和虚伪的一面。

2.理清人物关系。

《雷雨》的人物关系复杂,弄不清关系就无从了解剧本。

3.熟悉情节,理清层次,从总体上把握人物。

4.分析典型细节(语言、表情、动作等),深入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如当侍萍叙述30年前梅姑娘抱着刚生下三天的男孩跳水自杀时,周朴园是(苦痛)“哦!

”和(汗涔涔地)“哦”。

从他的表情和神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抛弃侍萍并非毫无内心痛苦,对自己的抛弃行为,他是有“不忍”和自责的。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作者写《雷雨》是为了反封建,“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但是他强调,不能用要求剧本对某一重大社会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或价值判断的“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去硬套他的剧作。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态度。

过去人们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是始乱终弃,而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和怀念也被认为是虚伪、假善。

现在人们基本上认为,根据周朴园和侍萍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现,周朴园与鲁侍萍30年前应该有过真挚的爱情,30年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还是有诚挚成分的。

其理由,一是30年后,侍萍见到周朴园时的情绪表现,相认之前,侍萍对周朴园是试探(对自己的感情)多于怨恨;相认后,对30年前的旧恩怨,也没有把责任全部推给周朴园,而是说“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我被你们家赶出来”“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这里用的不是“你”而是“你们”,显然表现她也觉得自己被赶出来主要责任在“你们老太太”而不在周朴园。

二是从周朴园30年后与侍萍重逢时的情形来看,30年来,周朴园一直保留关窗习惯,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记着侍萍的生日等。

就时间上来说,虚伪30年太难以理解。

就情理上说,周朴园没有必要虚伪。

那么,如何解释周朴园知晓侍萍没死且就在眼前时他又变得冷酷呢?

曹禺先生是这样解释的:

“他(周朴园)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心狠起来了。

他跟警察局长、英国买办来往,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甚至不惜用工人的性命来填满自己的腰包。

侍萍的出现,使他一下子从对过去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

‘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这是他30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

我这么有钱,别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

他把别人也当成和他一样变坏了,立刻审时度势来对付。

这就露出了他的资本家的面目。

”因此,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就不能简单地用阶级矛盾来概括。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

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

他在认出鲁侍萍前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阶级的对立和情感的矛盾冲突是鉴赏这部分戏剧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解决办法

1.适当介绍作者写作《雷雨》时的思想基础。

当时作者虽还不能从理论上清楚认识他

的人物的阶级属性和特性,但具体描写上,已经接触到了现实阶级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分明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

2.适当介绍后人对此段内容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评价。

如初恋难忘说、年轻貌美说、老年忏悔说、内心空虚说、婚姻失败说、良心发现说、内心平衡说等等。

引导学生作分析比较,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感情纠葛。

3.强化朗读,注意有感情的朗读。

通过朗读去品味鉴赏。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在介绍完作者及剧本的写作和特点后,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朗读和讨论。

大致遵循阅读一朗读一分析一讨论一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