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检测3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641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检测3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检测3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检测3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检测3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检测3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检测3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检测3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检测3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检测3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检测3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检测32.docx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检测3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检测3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检测32.docx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检测32

高频考点强化练

高频考点强化练

(二)

(时间:

4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8·江西上饶二模)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

御史台所属机构有:

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

可见,唐朝御史台(  )

A.职能广泛,地位重要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属于中央司法机构D.有效抑制了吏治腐败

解析 依据材料“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可知御史台属于监察机构和司法机构,职能广泛,地位重要,故选A项。

答案 A

2.(2018·山西太原一模)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

“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

”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D.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在清朝乾隆年间,浙西的所产的米不足供应本地人吃。

根据所学知识,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A项错误;材料仅仅体现了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接济,但不能体现苏州是交通枢纽,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但体现不出“开始”,C项错误;江浙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减少,经济作物增加,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8·云南昆明一模)从汉朝以后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了比较注重文献、历史,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

宋代理学接续“儒学内在传统”的是(  )

A.理生万物B.格物致知

C.心即理也D.强调人格、修养

解析 先秦儒学比较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格,强调修养。

“理生万物”是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A项不是对传统儒学的接续;B项是程朱理学发现理的方式,不符合题意;C项是心学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宋代理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强调塑造人格,故“强调人格、修养”符合先秦儒学的传统,宋代理学的这种做法是“接续”,D项正确。

答案 D

4.(2018·内蒙古包头一模)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指出:

“(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连贯矣。

”此语表明孙中山(  )

A.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D.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解析 题干信息“每省……有其完全自由……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体现出孙中山关于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的观点,故选A项。

B项表述错误;C项在题干中未涉及,D项中“平等”思想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 A

5.(2018·湖南岳阳一模)“(蔡元培)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

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

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

”由此可见蔡元培任用教师的原则是(  )

A.重视道德B.学识优先

C.思想自由D.民主科学

解析 “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表明蔡元培对道德不过分强求,故A项错误;“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体现了尊重学识,故B项正确;C、D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8·河北唐山一模)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著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日军伤亡数字累计如下:

时间

项目

上海方向

华北方向

1937年8月

234

1112

1346

615

2367

2982

同年9月29日前

2528

9806

12334

2300

6262

8562

同年10月14日前

3908

15843

19351

不明

同年11月8日前

9115

31259

40374

不明

上表属于研究下列哪一事件的原始材料(  )

A.百团大战B.七七事变

C.徐州会战D.淞沪会战

解析 从图表中看出上海方向死亡人数较多,事件发生在1937年8月至11月间。

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的华北,故A项错误;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的北平,故B项错误;徐州会战发生于1938年的徐州地区,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下半年的上海地区,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8·四川德阳二模)“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

”这一观点说明古希腊城邦(  )

A.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B.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

C.治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D.形成了多元政治格局

解析 古希腊城邦重视公民的个性发展,故A项错误;“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说明古希腊城邦重视公民的素质,故B项正确;材料与“人文主义”和“多元政治格局”无关,故C、D项错误。

答案 B

8.(2018·安徽合肥二模)1911年,英国通过新的议会法,规定首相必须来自下院,后来英国《上院贵族法》又规定,世袭贵族可以放弃世袭头衔成为平民,参加大选成为下院议员。

可见英国(  )

A.贵族制度已经消失B.贵族与平民矛盾得以缓和

C.下院成为权力中枢D.法律保障贵族政治特权

解析 据材料“1911年,英国通过新的议会法,规定首相必须来自下院”和“后来英国《上院贵族法》又规定,世袭贵族可以放弃世袭头衔成为平民,参加大选成为下院议员”可知下院成为权力中枢,故选C项。

答案 C

9.(2018·湖南常德一模)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大部分《航海条例》。

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

英国完全取消《航海条例》(  )

A.表明英国已无力主导世界市场

B.说明自由主义已成为英国的经济政策

C.是因为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D.反映出美国已成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强劲对手

解析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它凭借自己发达的工业在世界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竞争。

《航海条例》的取消,说明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而成为英国经济的指导思想,故选B项。

A、D项表述错误;世界市场形成于19世纪末,排除C项。

答案 B

10.(2018·云南昆明一模)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利益而颁布了《谷物法》,规定国内市场的小麦价格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禁止外国谷物输入;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了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

这一变化(  )

A.提升了谷物的价格水平

B.增加了普通群众的负担

C.有利于降低工业品成本

D.保证了土地贵族的利益

解析 据题干可知,《谷物法》对工业资产阶级不利,因为随着工业的发展,开始需要大量的农产品,而高昂的谷物价格势必引起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和利润的降低,废除之后,反过来有利于降低工业品的成本,故选C项。

答案 C

11.(2018·河南濮阳一模)下面是1988年和1993年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语使用的次数变化示意图。

该变化反映了(  )

A.美国报界经常变换用语

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C.美苏两国矛盾得到缓和

D.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

解析 “美国报界经常变换用语”仅是对图中现象的表述,不能说明变化的“实质”,故A项错误;1991年底苏联解体,故C项错误;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2018·河北邯郸一模)世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如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竞争政策和环境等,都是最先出现在区域协议之中,而后才被引入WTO多边贸易谈判。

这表明(  )

A.区域化成为全球经济的动力

B.区域化推动了全球化

C.WTO与区域经济集团目标一致

D.全球化离不开区域化

解析 题干材料“都是最先出现在区域协议之中,而后才被引入WTO多边贸易谈判”,体现了区域化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故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

13.(2018·湖北稳派强化训练)西学东渐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明中后期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以一种“学术传教”的方式,获取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得到万历皇帝的认可,而被后世奉为圭臬。

为了让中国人适应天主教,经过一番曲折摸索,利玛窦努力使自己融入中国社会,他学会中文,取号为“西泰”,以结交儒士。

通过多番努力,成功地进入了中国官僚士绅的活动圈子。

利玛窦们在传教的同时极大地迎合了儒家文化的需要,他根据中国知识阶层的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有选择地突出或者省略了某些内容,即使在宣传基督教的某些信条时,也多使用儒家的术语和思想来进行诠释。

为了引起儒家知识分子的兴趣,他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为诱饵,宣传西学,以广博的知识和全新的见解让他们大开眼界,从而取得其好感和尊敬,然后进行传教。

——《昙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翻译西书是西学东渐的主要方式。

19世纪40~50年代最早的一批西学书籍,是由西方传教士与中国最早一批接触西方学术的学者……合作翻译的……19世纪50-80年代翻译的西书,以应用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书籍所占比重最大……其次则是所谓“格致诸学”,至于政法、史志等社会科学书籍,则比较少。

随着西学的输入,甲午以后中国人对西学之理解更为深刻。

此时人们所理解之“西学”,已经不是19世纪70~80年代以工艺制造为主的“洋务之学”,也不仅仅是以西方自然科学为主的“格致之学”,而是西方社会科学为主之“西政”。

……如果说戊戌以前中国主要还是通过欧美渠道“移植”西学的话,那么戊戌以后则主要是通过日本渠道“移植”西方近代学术。

——左玉河《西学东渐与晚清学风嬗变》

材料三 启超之在思想界,其破坏力确不小,而建设则未有闻。

晚清思想界之粗率浅薄,启超与有罪焉。

……启超平素主张,谓须将世界学说为无限制的尽量输入,斯固然矣。

然必所输入者确为该思想之本来面目,又必具其条理本末,始能供国人切实研究之资。

此其事非多数人专门分担不能。

启超务广而荒,每一学稍涉其樊,便加论列,故其所述著,多模糊影响笼统之谈,甚者纯然错误,及其自发现而自谋矫正,则已前后矛盾矣。

平心论之,以二十年前思想界之闭塞萎靡,非用此种卤莽疏阔手段,不能烈山泽以辟新局。

就此点论,梁启超可谓新思想界之陈涉。

虽然,国人所责望于启超者不止此。

以其人本身之魄力,及其三十年历史上所积之资格,实应为我新思想界力图缔造一开国规模。

若此人而长此以自终,则在中国文化史上,不能不谓为一大损失也。

——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结合所学史实阐述其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晚清西学东渐的阶段特征。

(3)据材料三,从评价梁启超的言论中,分析晚清西学东渐有何利弊?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信息从交流态度、传播对象、传播内容等方面归纳特点;第二小问,据材料人物信息“万历皇帝”可知此时处于16、17世纪,结合所学,从国际、国内背景两大方面分析,并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阐述。

(2)问,据材料二信息判断以甲午战争为界限,从西学东渐途径、内容变化等方面分别归纳。

第(3)问,从积极、消极两方面作答。

答案 

(1)特点:

通过传教士传入大量西方科学知识和技术;取得中国士大夫阶层和皇帝认可;以儒学观点解释基督教义;传播对象主要是官僚士绅和知识分子。

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方交流加强;西方自然科学兴起与发展;明朝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儒学遭遇危机。

(2)特征:

甲午战争前主要通过欧美输入,翻译西书为主要方式,以西方自然科学(格致之学)和工艺制造(洋务之学)为主要内容;甲午战争后主要通过日本输入,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更深刻的理解,以西方社会科学(西政)为主要内容。

(3)利:

西学大量输入,冲击了学术界闭塞萎靡之风。

弊:

盲目输入,混乱而粗浅;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甚至前后矛盾。

14.(2018·大庆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教科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因多种因素的制约会存在许多差异。

材料一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工人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

……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保障了美国有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

它所宣布的‘自由’为的是种植园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实为剥削的自由。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上册

材料二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法。

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初衷并非设计一个完美无缺的国家制度,他们当时关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以挽救危机中的邦联。

1787年宪法……因此带有一些明显缺陷。

例如,在奴隶制问题上,虽然宪法明确阐明了主权在民原则,但在宪法批准后,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才有选举权。

——摘编自《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对美国政治制度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态度的原因。

(要求: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需观点明确,理由合理充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美两国的关系以及中国思想领域的开放。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概括,言之成理即可。

首先,结合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地主”“资产阶级”“剥削”等可知材料一采用的是革命史观,由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美国宪法”“三权分立”等可知材料二采用的是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由此得出两则材料的不同立场。

然后,从时代背景、中美关系和世界形势的发展以及中国的国情等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 不同态度:

材料一批判、否定美国的政治制度;材料二肯定美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又指出其局限性。

原因:

所处的时代不同,前者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全方位对抗,我国“左”倾思想泛滥,教科书编者被意识形态左右;后者处于冷战结束、中美建交后,两国关系总体上良性发展,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编者采用的史观不同,前者采用革命史观,后者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去审视历史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