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418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6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docx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总结专练

历史---综合练习

第Ⅰ卷(选择题共51分)

一、选择题:

本卷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青铜器制造业高度发达。

《春秋左传》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的种类主要是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用具D.兵器和农具

2.班固在《汉书》感叹:

“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接着又说:

“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战国时期魏国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从他这两段话可以看到他具有怎样的历史观念?

A.因果观念,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变迁观念,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C.时序观念,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D.证据观念,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事证

3.洪武十二年,明朝颁布《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

这些规定

A.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明代《弘治常熟县志》卷一《形胜》引旧志记载:

“(当

时的镇或市)田畴鳞次,平衍百里,村市里分,联络四

邻。

”(如右图)这表明

A.商业发展促进城乡联络

B.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

C.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D.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

5.明朝范濂《云间据目抄》记载:

“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

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

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该材料表明当地

A.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B.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关系

C.日益成为江南棉织业的中心D.商业发展突破了官府的控制

6.美学家宗白华说: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个时代。

”这种精神在文学艺术上的体现是

A.

B.

C.

D.

7.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学家应当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方面的素质,而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又在“三长”的基础上提出“史德”。

他强调史德的重要性在于

A.史学应该对人民负责B.史学家应该为全体国民抒写历史

C.史学应该对统治者负责D.史学家应该写出切合实际的信史

8.下表是明代科举考试进士、状元数占前五名的地域分布。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进士

状元

名次

省份

数量

名次

省份

数量

1

浙扛省

3697

1

浙江省

20

2

江西省

3114

2

江西省

18

3

江苏省

2977

3

江苏省

17

4

福建省

2374

4

福建省

10

5

山东省

1763

5

安徽省

6

A.经济重心南移促使文化重心南移B.明代科举政策向南方倾斜

C.历史上,南方文化一直比北方发达D.北方士子不屑于考科举

9.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

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

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

”材料表明

A.伯利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10.“罗马帝国一方面吸收了清除形式主义以后的公民法规范,另一方面吸收了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法规,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公民法的规范。

其内容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权”。

材料表明该时期的罗马法

①主要解决经挤纠纷和民事纠纷②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③简洁灵活,实用有效④使境内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B.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C.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D.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12.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

该设计反映出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D.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13.下图中两位航海家在海外探险的过程中有何相同点

达伽马

麦哲伦

A.都是沿由北向南的方向走出大西洋B.都曾经到过风平浪静的太平洋

C.都走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D.都走过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

14.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坚定不移地同罗马教会作斗争,被罗马教会视为异端并处以火刑。

但在此之前,马丁•路德同样反对罗马教皇却免遭其难。

马丁·路德免遭其难的主要原因在于

A.反对赎罪券得到教会人士的同情B.向罗马教皇忏悔而获得最终宽恕

C.创立路德教派扩大了天主教会影响D.主张教随国定得到世俗权力的支持

15.“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然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文学家和画家的主题”。

下列文学艺术作品以“神圣的东西”为主题的是

A

B

C

D

16.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体现他主张

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B.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矛盾D.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17.18世纪初年,英国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

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D.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18.华盛顿说过:

对宪法的每一次违背都必须遭到谴责,如果宪法存在什么缺陷,那就加以修正,但不能加以践踏!

对这里所说的“修正”的正确理解是

A.修改补充,以适应社会的发展B.改革内政,使社会更加民主

C.及时调整,所涉领域更加广泛D.全面修补,使法律条文更为翔实

19.“19世纪末的南美洲,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不充足的特征。

修建它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在它们之间的广大地区连最差的道路也没有。

”这段话旨在说明

A.工业文明促进了南美农业的发展B.西方殖民扩张的终极目的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C.西方殖民改变丁南美交通落后的面貌D.南美和西方殖民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20.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说: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

……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

”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②造成了贫富差距扩大③打击了对理性王国的憧憬④加剧了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

A.①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1.“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成了重要的历史文献。

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救世福音,对另外一些人,它则是一个魔鬼学说;它的作者被当成救世主加以欢呼,或者当成人类的害虫加以谩骂。

”导致“某些人”与“另外一些人”看法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评价角度不同B.阶级立场不同C.知识层次不同D.理论依据不同

22.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

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

”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2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认为:

“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集中思考。

”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现共和”

24.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新增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

(含天津)

江苏

(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5.8%

19.82%

5.37%

4.22%

3.96%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2.56%

2.43%

2.43%

1.02%

A.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B.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C.民族资本较之于外国资本仍处于劣势D.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投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25.“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冗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上述言论

A.认为洋务运动无法实现自强目的B.全面分析了洋务运动的必然性

C.表明洋务运动具有客观进步性D.体现了变革封建制度的艰巨性

26.清末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指辫子),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这说明

A.革命派最早提出“断发易服”B.革命派将辫子问题政治化

C.剪辫子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7.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

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

“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两方生活方式D.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28.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1939年针对第三个五年计划说,“我们要提高国民经济、文化和大众福利……”。

但西方有人指出,这些计划看起来冠冕堂皇,但公民还是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苏联的几个五年计划

A.没有使经济取得明显的发展B.对民生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改善不多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并强制劳动D.只是允许私人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29.美国某时期流行这样一幅漫画如右图,一位绅士向一位农民进行解释艰难时期就如同那群鸟儿,要驱赶它们只需要竖立一个稻草人吓一吓就可以了。

与此绅士观点一致的政策是

A.固守自由放任

B.实行政府干预

C.走法西斯道路

D.发展混合经济

30.从1945年到1951年,英国艾德礼政府先后通过8个国有化法令,将英格兰银行、煤矿、航空、电报和无线电通讯、运输、电力、煤气和钢铁等行业实现国有化。

政府还加强了对财政、金融、贸易和部分生产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下列对这一做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A.有利于实行广泛的民主B.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C.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表现D.有力地推动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

31.有学者指出:

“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大力发展新兴经济产业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大力推行强权政治

32.毛泽东曾强调: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今天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中共活用“马列主义”体现在

①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②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③运用“一国两制”理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④采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

33.邓小平说:

“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

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A.实行“一边倒”方针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关系D.实行不结盟政策

34.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

“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级+多极的世界格局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趋向于建立单极格局

B.“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阶段

C.当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D.鉴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政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9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第35题24分,第36题25分,共49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3.5.0%

48.0%

材料二:

中国近代城市分布和规模示意图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⑴归纳材料一中的现象及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6分)

⑵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分析促进近代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8分)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

据上述材料,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人口迁徙的影响?

(1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派使臣马戛尔尼来华,要求开埠通商,并要中国划出舟山等地供英商及侨民居住。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中说:

“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的往来。

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

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

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

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的改变了对西方的认知:

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材料三: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

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⑴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析当时中国对英国和美国对中国的不同认识,并分析其原因。

(8分)

⑵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8分)

⑶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所谓“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对世界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的措施。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变化轨迹。

(9分)

 

宿州市2014届高三习题精选

历史----综合练习题

参考答案

(本卷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1.5×34=51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B

B

C

A

B

C

D

A

C

A

A

D

A

D

A

B

C

题号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答案

A

B

D

B

A

B

B

C

B

C

B

A

C

A

B

D

B

二、非选择题(24+25=49分)

35.(24分)

⑴(6分)①现象:

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农村人口。

(2分)②原因:

圈地运动的进行;工业革命的推动。

(4分)

⑵(8分)①特点:

沿海沿江地区;通商口岸。

(4分)②因素:

近代工商业发展,交通便利。

(4分)

⑶(10分)①方向:

欧洲、非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华人向美洲和东南亚迁移;印度人移向非洲、东南亚和美洲。

(任答2点即得满分4分)

②影响:

A.第一等次:

从全球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世界性迁徙,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相对孤立与隔绝的状态,逐渐形成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人类历史开始了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

从文明史观看——人口迁移是人类历史上的常见现象,人口迁移的过程既是不同生产方式传播交流的过程,也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

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世界性迁徙,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促进世界人种、物种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明),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与进步。

(4-6分)

B.第二等次:

回答两种观点的其中一种并加以论证。

(3-4分)

C.第三等次:

据第二等次酌情赋分,但最高不超过2分。

等次

得分

观点

论证

表述

第一等次

4—6分

论点正确、能辩证认识问题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

思路清晰、表达确切

第二等次

2—3分

论点基本准确认识不够全面

史实基本准、史论结合不够密切确

有基本思路、表达不够确切

第三等次

0—2分

论点不准确、

认识模糊

未能结合史实、仅列举部分史实

缺乏条理性、表达欠通顺

36.(25分)

⑴(8分)①中国:

以“天朝上国”自居。

这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防范西方殖民侵略等因素造成的。

(4分)②美国:

从积极美好的初步印象到失望。

这是美国对中国的认识由间接认识到直接认识的转变造成的,此时来华的美国商人会发现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官场政治腐败,国防空虚,人民生活困苦。

(4分)

⑵(8分)①变化:

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逐渐形成近代“世界观”;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鄙视到平等对待,最终达到尊崇程度。

(4分)

②原因:

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败,导致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人被迫开眼看世界,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了解逐渐深入(4分)

⑶(9分)①区别:

前者是被迫开放和被迫向西方学习,后者是主动开放,积极融入世界。

(3分)②措施:

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多边外交;推动新型区域合作;发展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3分)

③变化轨迹:

从以世界中心自居到向西方学习;从被动对外开放到主动对外开放。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