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9284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4.docx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4.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4.docx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4

现代史检测试题A卷

(时间:

40分钟 满分:

85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角度

题号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

(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政权危机

1

从全球角度看待斯大林模式

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美国摆脱危机的紧迫性

3

美国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冷战思维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5

美苏冷战局势的缓和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中的问题

7

对全球化的应对

8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对外关系

中美俄外交关系特点

9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探索

国家经济状况对对外贸易

的影响

10

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

11

现代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广西重点中学联考)苏俄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曾说道:

“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争。

”这反映(  )

A.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

B.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了粮荒

C.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俄领土

D.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了失误

解析:

A 由材料可知当时苏俄处于国内战争时期。

当时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余粮收集制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不得人心,必然引发新的革命,苏俄新生政权隐藏着危机,故A项正确;政府并没有实行战争政策,故B项错误;德国军队大举入侵的是二战时期的苏联,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是在斯大林时期实施的,故D项错误。

2.(2018·四川泸州三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这反映了斯塔夫里阿诺斯(  )

A.强调全世界都要用苏联模式

B.从全球视野看待斯大林模式

C.主张用社会主义来改造西方

D.认为苏联与西方应相互借鉴

解析:

B 由题干中的“五年计划”“西方经济的崩溃”和斯蒂芬斯的声明可以看出指的是经济大危机时期,苏联计划经济发挥了极大优越性,可以让西方国家借鉴,B项符合题意。

A项“都要用”表述绝对,错误;西方借鉴苏联经验的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C项错误;题意只有西方借鉴苏联,没体现苏联借鉴西方,D项排除。

3.(2018·广东惠州模拟)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

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

材料可用来印证美国(  )

A.危机期间失业问题的严重性

B.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

C.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

D.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

解析:

B 罗斯福就任总统之初,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打击。

“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旨在加强行政权以化解经济危机,这印证了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故选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失业问题的严重性,故A项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

4.(2018·湖南长沙模拟)美国过去是建立规章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国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又是取消规章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国家。

美国取消规章制度是为了(  )

A.让市场发挥更大效应

B.取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实行杀富济贫政策

D.完善福利国家制度

解析:

A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出现经济“滞胀”局面,取消规章制度是为了克服凯恩斯主义带来的弊端,让市场发挥更大效应,以促进经济发展,故选A项。

取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美国并未实行杀富济贫政策,故C项错误;D项并非题干做法的目的。

5.(2018·陕西西安一模)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

这说明当时美国(  )

A.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B.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解析:

D 1961年,肯尼迪当选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方案被否决,开发太空方案通过,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美苏对峙时期,支持开发太空是为了遏制苏联,D项符合题意。

A项知识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出现的,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缩小“福利国家”规模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排除。

6.(2018·吉林长春调研)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工作会谈”,美苏就苏联购买美国谷物的交易达成协议,第二年又达成美国从苏联进口石油协议。

据统计,1969~1976年美苏贸易额增加了10倍。

这反映了(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B.美苏冷战局势趋于缓和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衰落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解析:

B 根据题干可知,美苏虽处于冷战格局下,但仍有经济合作,且较频繁,B符合题意。

A、C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是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D错误。

7.(2018·山西大同二模)据保守估计,截止到1998年11月,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被殃及的国家和地区,资产“缩水”50%以上,其中有7000多亿美元流入美国。

在非洲,金融、能源、电信、交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大多廉价落入西方之手。

在拉美,从1990年到1996年,西方跨国公司抢占了57.3%的市场销售额。

这说明(  )

A.发达国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元凶

B.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

C.发展中国家应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找更好机遇

D.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

解析:

D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抢占了优势资源、市场份额等,它们利用手中雄厚的资本,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巧取豪夺,使其损失惨重,因此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D项符合题意。

A项从材料中难以得出,B项说法太绝对;材料只能看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而不是机遇,排除

C项。

8.(2018·辽宁鞍山一模)有学者指出:

“全球化跟国际化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

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

然后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

”这里,该学者主张(  )

A.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

B.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C.全球化前提是区域化

D.全球化要实现西方化

解析:

B 根据题干找到“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就可以“安身立命”可知该学者主张在坚持民族化的基础上融入全球化,B项符合题意。

9.(2018·山西高考适应性调研)有学者指出:

“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美国

B.中美关系的发展以俄罗斯为出发点

C.中美俄之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

D.中俄关系的变化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解析:

C 材料表明由于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三国任何两国在考虑双边关系时都要把第三国考虑在内,即强调中美俄三国相互影响,故

选C。

10.(2018·湖南衡阳一模)下面是1957~1961年我国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苏关系的开始恶化

B.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

C.“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D.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解析: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左”倾错误等影响,1959~1961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困苦,因此进口生活资料的比重大幅增加,故选B项。

11.(2018·四川宜宾二模)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国有企业、科研院的一些工程师利用周末为私营企业担当技术顾问,并从中获取适量的报酬。

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论,甚至激烈反对。

直到1988年1月国务院下达文件“允许科技干部兼职”,争论才算尘埃落定。

国务院此举(  )

A.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兴起

B.使乡镇企业的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改变

C.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

D.使市场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

解析:

C 题干强调20世纪80年代上海国企、科研院工程师兼职由被反对到得到支持的变化,这适应了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C项符合题意。

A项与题意无关,B项“革命性改变”错误,D项“决定作用”表述太绝对,故都排除。

12.(2018·湖北襄阳适应性考试)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小说要描写生活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

要抛弃常规,把普通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中千千万万个印象记录下来,这就是意识的流动。

这种主张(  )

A.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追寻

B.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

C.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D.反映了文学多元化格局下的融合

解析:

B 由题干中的“20世纪中期”“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要抛弃常规”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反传统、反理性的体现,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

37分)

13.(2018·东北四市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花旗银行的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是一家服务于纽约商人的金融机构。

1865年,该行取得美国政府第29号特许状,改为国民城市银行,其实质是改变了银行的属性,从成立之初的州特许银行改为国家特许银行。

花旗银行管理推行一种“现款政策”,即要求银行总是保留有大量的现金储备,以保持足够的流动性,这在美国19世纪的经济混乱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期间,表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因为在危机期间,花旗银行显示出是最安全的银行,所以,每次危机都是以其他银行的存款减少和花旗银行的存款增加为特征。

1837年该行的总资产为170万美元,到1891年猛增至2.22亿美元,其总资产年增长率达到5.6%。

19世纪末,洛克菲勒家族牢牢控制了该行,将它作为美孚石油系统的金融调度中心。

随着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的发展,花旗银行的业务范围已扩展到了整个国家,已经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银行。

20世纪初,花旗银行已在美国的其他州和海外开设分行,同时该行率先成立国际部。

在1904年,该行又第一个推出旅行者支票。

——袁方《花旗帝国》等

材料二 自1902年进驻中国以来,花旗银行作为美国在华推行金融特权的工具,除作为庚子赔款的收解银行外,通过美国政府支持的对华政治性贷款、修铁路借款、参与清政府币制改革、提供“振兴实业贷款”及其一般在华银行业务,赚取了巨额利润。

20世纪80年代以来,花旗银行更多通过自身独立的业务活动及与中国金融机构、公司的合作获得发展。

1984年花旗银行被允许在中国深圳重新设立办事处,1993年花旗银行成为首家在上海设立中国区总部的外资银行。

2002年,花旗成为中国首家外资银行在后WTO时代进入零售银行业务。

2003年花旗银行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中国提供网上银行服务。

花旗银行现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00余个分支机构,约为二亿客户服务,包括个人、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服务。

——[美]戴维·莱因斯多夫等

主编《美国第一花旗银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花旗银行的经营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15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逐句概括,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整理即可。

(2)问原因、影响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综合不同时期中国、美国和世界形势的有利因素回答。

如材料二中的美国在华特权、新中国改革开放,基础知识中的经济全球化等等。

要求能够准确全面提炼材料信息,熟练运用基础知识。

答案:

(1)特点:

取得国家政策支持;不断扩大业务范围;注重银行信誉;成为美国推行金融特权的工具;适时调整经营策略。

(每点2分,共

10分)

(2)原因及影响:

中:

近代中国国家财政金融主权遭到破坏;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中美外交关系发展。

(6分)

美:

美国维护霸权,推行全球战略;美国政府支持。

(4分)

世界: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3分)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2分)

14.(2018·四川雅安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一直奉行对欧洲大陆事务不干预政策。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59年,英国与欧洲六国组成“小自由贸易区”,对抗欧洲一体化进程。

后解散。

20世纪60年代,英国三度申请加入欧共体,但两次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

1973年1月,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

1973年10月,受石油危机影响,英国国内疑欧情绪抬头。

1975年,英国就是否继续留欧举行公投,最终67.2%的民众选择留欧。

2002年,欧元进入流通领域。

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英国国内疑欧力量再度上升。

2018年6月,英国“脱欧”进行公投,多数投票者赞成脱离欧盟。

——新华社《英国与欧盟的那些事》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

材料主要概述了英国由抵制对抗欧洲一体化到加入参与欧共体再到质疑,最后脱欧的过程。

可以围绕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不同态度的原因、入脱欧过程特点或者影响提炼观点,并用相关史实论证即可。

如国家利益是决定一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因素;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曲折的历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等。

一定注意论述中只能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

答案:

示例一:

观点: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进。

(3分)

阐述:

新航路开辟开启了人类社会由分裂到整体的进程,两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各国高筑关税壁垒,破坏了全球化进程,二战也对全球化有阻碍作用。

二战后,美苏争霸,形成了社会主义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两个对立的市场。

在美苏对峙之下,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化。

两极格局解体后,以世贸组织的建立为标志,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8分)

由此可见: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受到经济危机和国际格局演变等因素的影响,但全球化是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1分)

示例二:

观点:

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3分)

阐述:

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建立后,基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两国基本处于对立状态。

德意日等法西斯的兴起,对美苏双方都造成了巨大威胁,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开始携手组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赢得了二战的胜利。

战后,由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与苏联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国由战时盟友变成对手,开始“冷战”,给两国和世界都带来了较大影响。

(8分)

由此可见,国家交往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