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753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docx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docx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

老照片讲述老郑州1

七纪念塔,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是为纪念二七工人大罢工而建。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人在郑州普乐园(今二七纪念堂),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

由于遭到封建军阀的阻挠和破坏,大会决定在2月4日举行全线总罢工。

2月7日军阀吴佩孚、肖耀南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对郑州、江岸、长辛店的罢工工人进行了残酷镇压。

全线工人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同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共产党员、工人领袖林祥谦、施洋以及高斌等40多人被杀,300多人负伤,激起了全国工人大罢工的革命怒潮。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七”惨案。

“二七”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性的罢工浪潮。

通过罢工,工人阶级丰富了斗争经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

“二七”纪念塔不仅是中国铁路工人英勇斗争的象征,而且也成了郑州市的象征。

1925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召开全路工人代表大会,庄严宣布:

恢复京汉铁路总工会。

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于1926年10月15日,又杀害了郑州分会负责人汪胜发、司文德,并把二位烈士的头颅悬挂在“长春桥”(今二七纪念塔地址)的电线杆上。

但是,英雄的铁路工人并没有被吓倒,他们继续战斗着。

“二七”大罢工的伟大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罢工运动和“二七”烈士,继承和发扬“二七”光荣革命斗争传统,1951年,在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当时场内建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

1971年9月。

纪念塔高63米,共14层层,(包括底座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塔式新颖、独特,雄伟壮观,具有中国民族建筑的特点。

塔顶有钟楼,整点报时《东方红》乐曲。

二七纪念塔所在二七广场是郑州最繁华的商业区。

塔身呈双星并联式,塔尖挺立着一枚五角星,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象征。

塔内有梯可盘旋而上,12层设有平台,塔内陈列有“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

塔底层有地道穿广场与道口相通;登塔眺望,市区面貌,一览无余。

二七塔是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2007年2月7日,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84周年纪念日,在此前后,郑州二七纪念馆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2月6日,还特别邀请了当年参加二七塔造型设计的郑州市委宣传部美术组的几位老人旧地重游。

  当年参加美术组工作的有十几人,36年过去,有人已经作古,有人已经失去联系,到场的王勋业、禹化兴、李东田、时荣昌、高复兴、王留民6人中最小的也已经60多岁了,久别重逢的回忆点点滴滴都是历史,都是不应该忘记的故事。

  塔的前身是木塔

  二七纪念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是郑州市物资交流骡马大会的会标

  在近代郑州的历史上,轰轰烈烈的“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无可替代地渗入到郑州人的核心记忆,二七塔和二七广场无疑是这种记忆的物化。

二七塔已成为郑州的象征,成为郑州最年轻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郑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老郑州的记忆中,二七纪念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

但是,当时在郑州市二七区政府文教科工作的王勋业老人说,那座木塔原来并不是二七纪念塔,而是郑州市物资交流骡马大会的会标,是木制的,六个面,贴着六幅大标语。

这个地方是郑州的市中心,是当年二七烈士牺牲的地方,就叫二七广场。

每年清明时,我们就组织附近学校的学生到这里祭奠。

当时和木塔配套的还有一个大牌坊,后来牌坊拆了,木塔保留了下来,慢慢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二七塔”。

  这个说法竟和著名的埃菲尔铁塔的命运有些相似,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原来只是一个博览会的临时形象建筑,用过之后按原计划是要拆除的,但最终巴黎人承认了埃菲尔铁塔的崇高地位。

郑州的这座物资交流骡马大会的会标慢慢地也演变成了郑州的象征。

  广场的木塔渐渐破旧之后,群众自发要求建立新塔,后来成为全郑州市民的呼声。

  禹化兴老人说:

当时郑州市领导非常重视建新塔,派我们几个人去全国各地考察,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大专院校和设计单位进行了一次二七塔的方案征集工作,当时应征的有80多个方案,这80多个方案还进行了公开的展览,征求群众的意见。

但是,后来因为形势的变化,建塔的事儿就搁置起来了,这些塔的设计模型也就下落不明了,非常可惜。

二七广场上的老木塔拆了,市里建新塔的愿也许了,但什么时候建却没了准信。

那个地方空荡荡的,群众的心里也空荡荡的。

  最初设计是七层

  开始设计的二七塔是双塔并联,只有七层

  20世纪70年代初期,二七塔的建设提上了日程。

二七塔是为纪念二七烈士而建,在设计意图上自然是离不了二、七两个数字。

  王勋业、禹化兴、高复兴等老人这样说:

我们是美术组的,主要是负责塔的外观艺术设计和塔建成后的内部陈设展览的布置。

具体的建筑设计是由专业的设计单位承担的。

  老人们说:

当时的市领导王辉提出了建塔的主题思路,双塔并联,两个五角星套合,紧扣“二、七”两个字。

我们就是按照这个主题思路设计塔的模型,1971年5月16日接到任务,从不同的单位抽调到美术组投入到紧张的模型制作当中。

  王勋业老人说:

由于受思路的限制,开始设计的二七塔是双塔并联,但只有七层。

于是开始做模型,当时材料匮乏,技术设备也比较落后,想了很多的办法,才把模型做出来。

然后公开征求意见,有赞成的意见,也有反对的意见。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塔显得有点矮。

  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建筑系、后任国家建设部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的林乐义当时在郑州下放劳动,他的水平非常高。

他建议增加三层,因为郑州风力太大,太高了怕出危险。

同时根据郑州的地质情况,塔身下建三层高大的基座,再加上塔身下的地下室,就形成了目前所见的14层的二七纪念塔。

  老画家禹化兴说:

当时塔的外观风格设计也有很多争议,是传统一点还是现代一点?

就像塔身要不要出檐意见也不一致。

我们开始设计的是上下出檐,中间塔身没檐。

后来领导还是选择了这种比较传统的样式,现在看来当年的选择是对的。

  老人们说:

模型做出后,得到了认可。

建筑部门进行建筑设计,当时要求内部可以修改,外部形象不能乱动。

  1971年7月1日,一个飘着小雨的早晨,二七塔建设开始了,当时要求的是保质保时,国庆节前必须竣工。

  自力更生造新塔

  二七塔的建筑用材,从钢筋、琉璃瓦到电梯、塔钟,都是郑州的地产货

  在座谈中,老人们感受最深的是建塔时郑州人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建设涉及全市很多部门单位,只要是需要,从来没有拒绝的。

  王勋业老人说:

二七塔的建筑用材,除白水泥外,从钢筋、琉璃瓦到电梯、塔钟,都是郑州的地产货,有的材料甚至是临时专为二七塔造出来的。

琉璃瓦非常不好烧,当时召集了搪瓷厂、窑场六个单位联合攻关,刚开始怎么也出不来翠绿色,后来试验成功了,但烧造时间太短,为了赶工期,琉璃瓦出窑时的冷却时间都没有,工人们就穿上棉衣,棉衣上浇水,冒着高温进入窑炉。

即便是这样量还是不够,当时还有人提议先将碧沙岗公园三个亭子上的琉璃瓦借过来用呢。

后来把一些质量稍差的回炉重烧,才烧够了数量。

但是,颜色却不是完全一致,这是个遗憾。

  高复兴老人说:

当时塔上的五角星镶边还有塔内部的金字,都需要金箔,当时到哪儿去弄金箔啊?

市里批了二两金子,却找不到捶打金箔的地方。

后来跑到山西晋城,那里的老艺人也都散了,费很大劲儿才把他们聚起来。

  王勋业老人说:

二七塔顶的六面钟很复杂,预算也不多。

几个厂分工负责制造,比如说表针就是手表厂造出来的。

我们考察了上海外滩的那个大钟,但那是打击钟,咱们做不了。

后来到北京电报大楼,那儿的是子母钟。

我们把人家修改后的图纸拿过来用了,子钟在上面,母钟在地下室,上面不准了,就到地下室去摇。

  二七塔上的红色五角星更是费了不少劲儿。

当时的要求是晚上有灯的时候要红,白天无灯的时候也不能黑。

于是找到了做琉璃瓶子的厂,开始时做不成,向外地厂要配方人家也不给。

后来还是自己弄的,出来后像喜马拉雅山似的,薄厚不均,后来全部是靠人工磨出来的。

李东田老人说,克服一切困难,自力更生,充分体现了二七精神。

  1971年9月28日,二七纪念塔如期建成了。

国庆节开放那天,“拥挤不动”的场景成为很多人多年忘不掉的记忆。

  老柏树有27枝儿

  二七纪念塔南门的东侧,有一棵老柏树,很多人叫它“二七柏”,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棵树一共有27枝儿。

  王勋业老人说:

这棵树原来不是在这儿,是在新郑一家人的坟地里。

听说这棵树分了27枝儿,感觉很惊奇,给了主人家两方木料,换过来了。

当时移树也比较难,因为树比较高,沿途有不少电线。

经过协商,高架车在前面把电线剪断,运树车过去后,高架车再把电线接上,当时剪了不少电线呢。

移过来还怕不活,想了不少的办法。

门西边那一棵也是移来的,从哪儿移的不太清楚了。

二七塔开放后,这棵树上挂了27个牌子,吸引了很多群众观看。

  时荣昌大写“万岁”

  当年郑州西郊的很多大牌子都出自时荣昌老人的笔下

  在二七塔的顶部,两座塔钟之间,有一条很大的标语:

毛泽东思想万岁。

这条标语二七塔建成时就有了,前些年有人曾提议换掉,郑州市领导经过慎重考虑,还是把它保留下来了。

  几十年来,看过这几个字的人数不胜数,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几个字是谁写的。

2月6日的座谈会上,记者才得知这几个字出自时荣昌老人之手,当时他从郑州电缆厂抽调到美术组参加了二七塔的建设。

而今,老人已经退休在家,邀请他来参加座谈会也是几经辗转才联系上。

  时荣昌老人的字写得很好,想当年郑州西郊的很多大牌子都出自他的笔下。

他告诉记者说:

当年写这几个字,是用大排笔直接写成的,不像现在一般都是写小字放大。

先用排笔写出大致框架,然后到很远的地方看效果,发现哪儿有毛病用粉笔画上记号,然后再到远处观看,直到没毛病为止。

  记者问老人这几个字有多大,他笑笑说:

具体尺寸记不清了,也就一人多高吧。

  首席记者张体义文记者王建立图

  二七塔外观设计图

  二七塔全景

  见证者的老照片

  历史的见证者

给毛主席等领导人拍过照片八旬老人想捐珍贵照片

上世纪50年代的河南省工业展览馆

主席视察河南

三代二七塔的“前生今世”、老郑州特产“绢花白玉兰”吸引朱德的瞬间、郑州电器修配厂的多个“全省第一”、郑州火车站从“草窝棚”到亚洲第一大编组站的“光辉岁月”……这些穿越53年时空,见证郑州成长足迹的1000多幅照片,全都出自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市民之手。

昨日,78岁的市民苏军杰挑出一批经典照片,准备拿给市创建办和市委党史办,为郑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助威。

前两年我市争创国家卫生城市时,老人就曾捐出上百幅珍贵照片

记者在文化路与任砦北街交叉口附近的苏军杰老人家中见到他多年来的珍藏时,仍不由得震惊。

苏老的摄影史已有60年,78岁的他满头银发,双目炯炯有神。

“当时感觉有意思就拍了下来,没想到好多照片现在都成了‘文物’。

”他肩背的那部莱卡全机械相机也已70岁高龄,30多年来苏老在睡觉时几乎都离不开它。

苏军杰14岁在焦作孟县上山抗日打游击,1954年他作为省会迁郑(州)先遣队成员扎根郑州,他当过解放军特邀战地通讯员,给毛主席等领导人拍过照片。

来郑53年,他拍下的1000多幅照片,很多已成为“绝版”。

“明年国家就要公布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了,咱郑州正在冲刺,我感觉一定中!

”前两年我市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时,苏老珍藏的多幅经典照片被市创建办、市林业局看中,他主动捐出了上百幅。

眼下正是我市冲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时刻,苏老觉得自己53年来的一些珍藏或许能做个见证,又拿出一批无偿供市委党史办等单位研究和使用。

省工业展览馆的“光辉岁月”

拍摄时间:

一九五八年七月

半个世纪前的河南省工业展览馆,见证了家乡工业的进步

高大的俄式大厅、弧形拱顶、看着自主研制的产品,前来参观的人们个个笑容灿烂。

这就是半个世纪前的河南省工业展览馆。

1958年7月6日上午,当时28岁的苏军杰背着“超伊康泰”机械相机,记录下了当时的郑州人看到家乡工业飞速进步时的微笑。

从“草窝棚”到亚洲第一大编组站

拍摄时间:

一九五四年九月

53年前的郑州火车站候车室还是用席棚搭建的

1954年9月,苏老作为省会迁郑先遣队成员第一次来到郑州时,心里多少有些落寞。

那时火车站候车室还是用席棚搭建的,四面透风,顶多容纳百人。

画面中的大同路和德化街街道窄小,傍晚已经少见行人。

不要说汽车,连辆自行车也找不到。

没有广场,最磅礴的建筑就是大同路供销社大楼了。

1999年,全新改造后的郑州火车站双子钟塔直耸云霄,火车站广场上,喷泉飞洒,鲜花似锦,背着大小行囊的各地旅客含笑扫视着周围。

此时,全国重要铁路枢纽、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等种种光环,早已落在郑州这片热土上。

三代二七塔的“前生今世”

拍摄时间:

一九五四年、一九五八年、一九七一年

第一代二七塔是木质的,才高15米,是郑州物资交流骡马大会会标

“1954年4月,我在西大街口拍下了‘第一代二七塔’全景。

”照片上,当时的二七广场一带全是平房和临时摊点,马路上连辆自行车都没有。

木质的“第一代二七塔”如同一枝钢枪,顶部削尖,尽管高度仅约15米,但在周围“一马平川”的衬托下,仍有直插云霄之势。

该塔最初只是郑州市物资交流骡马大会的会标。

“那时候谁会想到,二七广场在几十年后会高楼林立,全国客商摩肩接踵,成为郑州乃至河南商业繁荣的标志?

”苏老追忆往事,唏嘘不已。

第二代已变成六面形,塔顶装饰了五角星

“这张是第二代了,虽然还是木塔,但已经变成六面形,更加精致了,塔顶还装饰了五角星。

”苏老介绍,这张照片摄于1958年,当时广场附近出现了另一个“高层建筑”——位于太康路上的自来水塔。

40多年后的今天,水塔所在位置已耸立起购书中心大厦。

第三代竣工后开放那天,市民几乎全部赶到二七广场

“这第三代基本和现在一样了,是1971年拍的。

”苏老清晰记得,第三代二七塔在1971年7月开始动工,当年9月28日,仅两个多月便抢在国庆节前胜利竣工。

当时国家建设部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林乐义正在郑州下放劳动,他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的,为二七塔的设计耗费了不少心血。

“10月1日开放那天,市民几乎全部赶到二七广场,心里又是惊叹,又是自豪!

苏老介绍,因为第二代二七塔是在第一代的基础上修缮的,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二七塔只有两代。

如今,二七塔已成为享誉全国的郑州的标志。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从南面远看郑州火车站,右下角是现在银基的地方。

变化大吧,呵呵

正面看郑州老火车站

 

从西南角看郑州车站,高架候车室正在建设中

 

陇海路铁路立交桥

正面看郑州北编组站。

(从南往北看)

郑州北编组站

还是郑州北编组站

郑州机务段机车整备场

※☆※☆※☆※☆※☆※☆※※☆※☆※☆※☆※☆※☆※※☆※☆※☆※☆※☆※☆※※☆※☆※☆※

关于郑州塔湾的讲述:

郑州唐代古塔(民国初期)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西边有一条小街,名字叫塔湾西路。

小街东200米,是南北走向的塔湾路。

这两条路为什么以“塔湾”命名?

大家都隐隐觉得,肯定是与一个塔有关,但许多老年人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塔。

  昨天一大早,84岁的张学韬老先生颤巍巍地走进报社。

这位黄埔军校十八期毕业生,慢慢展开一张黄旧的纸质7寸老照片,上面有一座11层八棱砖灰塔,虽没有塔尖,屹立在几排瓦房前,仍然显得很巍峨。

  “这座塔是开元寺的舍利塔,塔后边的瓦房,是寺庙。

”张学韬说,开元寺建于唐朝,后来毁于日寇炮火。

  这个说法得到了83岁的郑象乾老先生证实。

1989年,郑老先生参与编写了《管城文史资料》。

这本书记载了开元寺舍利塔的历史。

他看到这张老照片时,忍不住叹道:

“太难得了,这张照片这么完整,编写资料时用的图,都没这个完整,这张老照片很可能是上世纪30年代甚至更早时期拍摄的。

”郑老先生说,究竟塔在什么时候失去了尖顶,历史没有记载。

  《郑县志》记载,古开元寺舍利塔高52.7米,四周风景幽雅,历史上素有“古塔晴云”之称,是郑州八景之一。

  1938年,日军入侵河北后,郑州受到威胁,驻郑国民党军队用炸药对塔进行爆破,炸了几十次后,古塔西墙部分倾塌。

1944年,日军第二次进攻郑州,许多人躲入塔内,因飞机轰炸,塔体坍塌,砸死30多人。

  塔毁后,仅留有塔基埋入地下。

1974年,从舍利塔塔基挖掘出碑记、墓室、佛像等石刻后,塔基填土、封实,从此塔迹完全泯灭。

开元寺舍利塔原来所处的地方,后来被叫做塔湾,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1947年7月7日,以东大街开元寺为址,建立了“工”字形平房40间,开始收容病人,从此河南省立郑州医院正式成立。

1948年郑州解放后,医院更名为“郑州国际和平医院”,下设三个分院,7年后,该院一分院改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1977年后,当时的东大街农业队社员在此地填土平整地面,建造了大批住宅。

这片土地,走入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视频:

我和二七塔的事儿

从网上找到一些关于郑州铁路局的老照片

二七广场夜色[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

(1)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

(2)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3)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4)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5)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6)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7)[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8)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9)

[图集]河南老照片集锦(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