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9026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

第9课 桃花源记(陶渊明)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

________________

(2)落英缤纷落英:

______________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3)渔人甚异之异:

________________

(4)欲穷其林穷:

________________

(5)便舍船舍:

________________

(6)才通人才:

________________

(7)屋舍俨然俨然:

______________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________________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

______________交通:

______________

(10)悉如外人悉:

________________

(11)黄发垂髫黄发:

______________垂髫:

______________

(12)怡然自乐怡然:

______________

(13)见渔人,乃大惊乃:

________________

(14)便要还家要:

________________

(15)咸来问讯咸:

________________

(1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___________绝境:

______________

(17)遂与外人间隔间隔:

______________

(18)无论魏晋无论:

______________

(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

______________

(20)皆叹惋叹惋:

______________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________________

(22)停数日,辞去去:

________________

(23)此中人语云语:

________________

(24)不足为外人道也足:

________________

(25)既出,得其船得:

________________

(26)便扶向路扶:

________________向:

_______________

(27)处处志之志:

_______________

(28)诣太守诣:

_______________

(29)寻向所志志:

_______________

(30)遂迷遂:

_______________

(31)欣然规往规:

_______________

(32)未果,寻病终未果:

_____________寻:

_______________

(33)后遂无问津者津:

_______________问津:

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数百步内桃树沿岸生长,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芬芳的草鲜嫩美丽,落下的花繁盛杂乱。

(2)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这些景象很惊异。

又继续向前行船,想走到桃林的尽头。

(3)初极狭,才通人。

(2015青海,2010哈尔滨)

(洞口)开始很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次,全国近7年考)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相可以互相听到。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那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田地,男女的穿衣打扮,全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14毕节)

老人和小孩都是一副开开心心自得其乐的样子。

(8)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那里的人)看见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他)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回答了他们。

(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源人)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014汕尾)

再也没有出去过,因而与外面的人隔绝了联系。

(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家中,都摆出酒饭(招待)。

(13)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

(1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已经出来了,找到自己的船,就顺着旧路,处处做标记。

(1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诉说了这件事。

(1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渔人以前所做的标记。

3.课文理解

(1)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先写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再写__他去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最后写_复寻桃花源的情况___。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

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写出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变式提问:

本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6)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人向往。

(7)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

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8)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人民安居乐业

(9)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2013玉溪)

变式提问: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和追求和平的劳动生活的愿望。

(10)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2014安顺)

变式提问:

①本文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

(RJ课后习题,2013河南)②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2014毕节)③从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一种理想社会?

成语:

世外桃源。

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理想社会。

(11)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变式提问:

“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积极意义: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

或: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渴望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愿望。

消极意义:

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作者对现实的逃避,是不可能实现的。

(1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

请简要说说。

示例一:

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

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

虽然看似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存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

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示例二:

我和苏轼的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

当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的争夺场了。

陶渊明文中渔人诣太守后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

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

示例三:

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

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

桃花源是一种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皆有所养。

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却有其积极意义。

(1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因为桃花源是人际理想中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却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

(14)从桃花源的景的角度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摘录原句并加以概括)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人人和乐,社会安定,生活和谐。

一、(2013曲靖)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5小题。

(12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初极狭,才通人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二者不可得兼

D.遂与外人间隔奉命于危难之间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2分)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何陋之有D.愿陛下亲之信之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此”是代词,指上文所说。

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

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5.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

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

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

第10课 小石潭记(柳宗元)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________________

(2)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如:

________乐:

_______________

(3)伐竹取道伐:

______________

(4)水尤清冽尤:

______________冽:

__________________

(5)近岸,卷石底以出卷:

_____________以:

__________________

(6)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______________许:

______________

(7)日光下澈澈:

_________________

(8)佁然不动,俶尔远逝佁然:

_______________俶尔:

________________

(9)往来翕忽翕忽:

______________

(10)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

_______________蛇:

_______________

(11)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______________差互:

_____________

(12)凄神寒骨凄_______________寒:

_______________

(13)悄怆幽邃悄怆:

______________邃:

_______________

(14)以其境过清清:

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珮环相撞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下竹子,开取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呆呆的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好像和游人互相逗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久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去。

3.课文理解

(1)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2)文章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

请谈谈你的理由。

不能删去,因为与“隔篁竹”的“隔”相对应。

为了亲眼看看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路远,探山玩水。

(3)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

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4)文中第二段写了什么?

请结合本段内容分析它们的特点。

变式提问:

文章第二段对游鱼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段写了潭水与潭中的鱼,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与鱼的活泼可爱,(或衬托、侧面描写)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5)文中第二段写游鱼和潭水。

写游鱼,除了正面描写,还采用了_动静结合__的手法,写出了游鱼的自由快乐,表现了作者快乐的心情。

写潭水,抓住了潭水_清澈透明的特点。

(6)“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变式提问:

①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作者空有满腔才华却不得志的孤凄悲凉(或忧伤悲凉、凄苦孤寂)的情感。

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

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7)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本文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

清澈的水、岩石、绿树(竹、藤)、鱼、溪水等。

②填空和简答: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佳作,作者写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是“_心乐之__”,可游到最后,心情却感到“__悄怆幽邃_”,(前两空用原文填写)只好离开,这是为什么?

因为小石潭的幽静、寂寞、冷清的环境触发作者内心的隐痛。

(8)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变式提问:

你认为课文写了小石潭的哪些特征?

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9)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乐而悲,你如何看待他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

示例一:

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忧乐观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示例二:

我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忧乐观。

人生遭遇挫折,加上外围环境的凄凉,难免会产生悲伤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

(10)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变式提问:

作者游览小石潭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简析其变化原因。

作者感情由“乐”变“凄”。

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11)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示例:

“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借景抒情,是借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选文中作者眼前景物之所以“寂寥”,正是因为其内心“悄怆”。

(12)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什么样的感受?

你如何看待作者这样的感受?

作者在写发现小石潭,游览小石潭时,都表现出了自己看到小石潭风光的喜悦,然而在写小石潭气氛时,又抒写了自己寂寥的心境,这是因为小石潭凄清的气氛勾起了作者谪居的孤寂感受。

我能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态,作者在仕途上失意,又感受到小石潭的凄清,难免产生悲凉的心绪,这是人之常情。

一、(2015曲靖)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1~5题。

(1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2分)(C)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心乐之(以……为乐)

B.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C.犬牙差互(狗的牙齿)凄神寒骨(使……感到凄凉)

D.以其境过清(凄清)乃记之而去(离开)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乃记之而去”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潭西南而望B.学而时习之C.泉香而酒洌D.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青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赏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①写鱼的大约数目、游动的形神姿态;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鱼在水中游动比作在空中游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水的清澈;

③侧面衬托出水的清澈,无一字直接写水却处处写水。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

A.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

B.“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写出小石潭是一个僻静幽深的地方。

C.作者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

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接着又写潭周围的氛围和自己的感受。

D.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又写“悄怆幽邃”。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实则以乐衬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第11课 核舟记(魏学洢)

阅读《核舟记》选段,完成8—12题(16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8.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2分)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其两膝相比者(挨着,靠近)

(2)舟尾横卧一楫(船桨)

(3)其船背稍夷(平)(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

10.选文前三段按_空间_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__船头、船尾___和船背(3分)

11.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4分)

(1)苏东坡——峨冠多髯(肖像特征)

(2)佛印——绝类弥勒(矫首昂视)(神态特征)

12.“嘻,技亦灵怪矣哉!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_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_的思想感情(3分)

(二)翻译下面画线句子(4分)

1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太原市2007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

画卷②物色:

观察③逮:

等到

9.【甲】文介绍了_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_,【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_动作逼真(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        类:

类似,像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

弯曲   

③一士人善画         善:

善于,擅长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旦:

早晨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

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1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

限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广西来宾市2007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7.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B)(2分)

A、①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奇怪的)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B、①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C、①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是)  ②中轩敞者为舱(作为)

D、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上面)     ②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8.翻译下面句子(2分)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译文:

__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1分),右手扳着右脚趾,像在大声呼叫似的

9.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空间顺序__;第②段的结构形式是___总——分_;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原因:

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4分)

200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