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7752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docx

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秋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常识

2.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把握文中所描绘景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画面美

2.学习“物我合一”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知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13年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了“创造社”。

1930年参与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主要作品:

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迷羊》等。

[知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知常识]

1.创造社

“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2.郁达夫轶事

(1)“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郁达夫有一次请一位在军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饭,饭毕,饭馆侍者到他们饭桌边收费,他就从鞋垫底下抽出几张钞票交给侍者。

他的朋友很诧异地问:

“郁兄,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呀?

郁达夫笑笑,说:

“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2)“快短命”

有一次,郁达夫应邀演讲文艺创作,他上台在黑板上写了“快短命”三个大字。

台下的听众都觉得很奇怪,他接着说:

“本人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黑板上的三个字就是要诀,‘快’就是痛快;‘短’就是精简扼要;‘命’就是不离命题。

演讲和作文一样,也不可以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完了。

郁达夫从在黑板上写那三个字到说完话的时间,总共用了不到2分钟,正合乎他所说的三原则——“快短命”。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潭柘寺(zhè)       

(2)一椽(chuán)

(3)落蕊(ruǐ)(4)细腻(nì)

(5)平仄(zè)(6)颓废(tuí)

(7)譬如(pì)(8)廿四桥(niàn)

2.多音字

(1)因词而异

①夹

②数

③间

④觉

⑤渐

(2)一言辨异

⑥回顾这几年创业的曲折(zhé)经历,他用了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折腾(zhē)”,从折(shé)本到盈利,跨越了十年。

⑦厦(xià)门的高楼大厦(shà)真多。

二、写准字形

三、用准词语

1.词语辨析

(1)姿态 姿势

填一填

同学们相处,事事要表现出团结的姿态,不能处处以颐指气使的姿势示人。

辨一辨

“姿态”侧重指形体显示出来的外在状态,引申为对人对事的风格、态度,可用于人和事,常与“高”“低”组合,可构成“故作姿态”“千姿百态”等固定短语。

“姿势”侧重指体姿架势,与身体各部的造型有关,常与“端正”“优美”“雅观”等词语搭配。

(2)状态 状况

填一填

他近日身体状况不好,如果以这样的精神状态迎接期末考试,成绩一定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辨一辨

“状态”侧重指事物呈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多用于个人、集体和事情的现状,常与“精神”“固体”“气体”“液体”等词语搭配。

“状况”侧重指事物表现出来的具体情况,包括外在的样子和内在的情形,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常与“政治”“经济”“军事”“医疗”“贸易”等词语搭配。

2.成语积累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刘强明年已三十,但仍然不知稼穑艰难,每天混混沌沌地过日子。

(√)

解释:

“混混沌沌”指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2)大多数离别的亲人之间见面都会噙着泪花,真是情之所至不能自已。

(√)

解释:

“不能自已”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3)明明事情很简单,我却看不出来,真是一叶知秋,不见泰山。

(×)

解释:

“一叶知秋”指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可改为“一叶障目”。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一、阅读课文第1~2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对北方秋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答:

                                    

                                    

提示: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南方秋天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南方秋天的特点?

答:

                                    

                                    

提示:

(1)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只能感觉到一点清凉。

(2)突出北方秋天的特色,也暗含着作者对北方秋天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课文第3~11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五幅图画?

请为其命名。

答:

                                    

                                    

提示:

(1)庭院清秋图;

(2)秋槐落蕊图;(3)秋蝉残鸣图;(4)秋雨话凉图;(5)喜看秋果图。

4.在上面五幅画面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试完善下面的表格。

画面

对象

相关语句

具体分析

秋院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这是境的宁静

一椽破屋、破壁腰

这是境的悲凉

(1)                                    

这是心的宁静

秋槐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秋蝉

衰弱的残声

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2)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3)                                    

                                    

秋果

淡绿微黄;枣子红完

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提示:

(1)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2)秋雨。

(3)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5.上面的五幅画面分别从哪些方面入手写作的?

试完善下面的表格。

画面

手法

庭院清秋图

从色彩(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声音(驯鸽的飞声)、形态(破、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写出了清、静、悲凉

秋槐落蕊图

(1)                                    

                                    

秋蝉残鸣图

从状态(衰弱)、范围(无论什么地方、家家户户)写出了清、静、悲凉,也写出了内心的喜爱

秋雨话凉图

从听觉(息列索落、缓慢悠长)写出了清、静、悲凉

喜看秋果图

(2)                                    

                                    

提示:

(1)从视觉(铺得满地、一条条的丝纹)、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细微极柔软)写出了清、静、悲凉。

(2)从形态(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色彩(淡绿微黄)写出了内心的赞美。

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知识解读

表现手法指的是散文的表现形式。

所谓“主要表现手法”,指的是对各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对比喻、拟人等各种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对铺垫、象征、对比、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等情景描述方式的运用,等等。

本考点在散文考查中一直属于必考考点之一,区别只在于有的从某一个方面来考查,如只考修辞手法,或只考描写方式,这种考法相对容易。

有的综合考查,直接回答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特色,这样考查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应认真对待。

答题指津

解答这类问题,首先应该明确散文常见表现手法的种类及其表达效果。

在此基础上,答题时只须分三步来回答即可:

第一步,要明确指明文章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文章具体阐述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比如如果判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要阐述清楚是将什么比作什么;第三步,从描摹景物、刻画人物及抒发情感三个方面出发,结合文章分析运用该种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课文第12~14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6.概括第12段议论性文字的内容,并说说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答:

                                    

                                    

                                    

                                    

                                    

提示:

(1)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突出故都之秋。

(2)从记叙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

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一步赞秋和颂秋,起过渡作用。

7.“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中四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分别指什么?

答:

                                    

                                    

                                    

                                    

提示:

“黄酒之与白干”一个温和,一个刚烈;“稀饭之与馍馍”,一个稠润,一个硬实;“鲈鱼之与大蟹”,一个细腻秀美,一个粗壮威严;“黄犬之与骆驼”,一个灵活,一个沉稳。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秋的平淡、北国秋的味浓;“稀饭之与馍馍”,比喻淡薄和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柔软和刚烈;“黄犬之与骆驼”,比喻狭小和范围大。

四、阅读全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8.试联系全文,分析题目的含义。

答:

                                    

                                    

                                    

                                    

提示:

“故都”指明描写的地点,不是现代繁华的首都北京,而是有着文化底蕴的文明古都;“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融合。

故都的秋可写的东西很多,但作者既没有展开写陶然亭的荻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更没有涉及香山的红叶,昆明湖的池水;而是选取了故都的平常景物来描写。

作者为什么不去描写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的风景?

观点1:

                                    

                                    

                                    

观点2:

                                    

                                    

                                    

观点3:

                                    

                                    

                                    

答案:

观点1:

我觉得这是由作家的思想感情来决定的,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那些著名的风景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那里的景色难以表达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

观点2:

我觉得这些平常的景物才更能表现作者的忧思和潜意识里的落寞之感。

北平那些著名的风景,虽富有秋的特色,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常用的题材,不易道出新意来。

观点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然人们对故都的平常景物很熟悉且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

作者把它们挖掘出来,集中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写景“物我合一”

[课内·回扣]

写景“物我合一”指主观意识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

“秋”,可写的东西很多。

在故都,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都能映出“秋”的倩影。

但作者笔下的景却主要由郁达夫的个人遭际和社会风云决定。

个人遭际:

自小体弱多病,幼年丧父,中年丧子,颠沛流离,命途多舛。

社会风云:

政治腐败,政局动荡,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安,居无定所。

因此,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因此,作者笔下的“秋”是经过了感情过滤后的“结晶”。

[课外·拓展]

用“物我合一”的手法写景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景与人物的心情要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不能分离。

如曹操的《观沧海》将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要用具体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心境。

如用颜色表现心境,也可以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现心境。

(3)可以用周围的环境来体现心境。

如《小石潭记》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地理环境表现作者内心的忧伤凄凉。

[迁移·运用]

在风、雨、树中选择两个景物写一段话来表达自己或别人获得成功的心情。

不超过100字。

                                    

                                    

                                    

                                    

写作示例:

(1)暖暖的春风迎面吹来,路旁的大树随风摇摆,小鸟叽叽喳喳地歌唱……这一切的一切使我倍感快乐。

因为,我终于成功了!

在一次次奋斗与拼搏之后,我,终于成功了!

(2)风,吹散了乌云,雨过天晴,心中荡漾起了甜蜜的涟漪,此刻,没有人能体会到我心中的这份快乐。

今天的模拟考我考得很好,回家的路上微风拂来,好像是向我表示祝贺,路旁的小树苗也在向我摇摆,连它也在微笑着向我表示祝贺了。

 

素材主题

生命的境界

[课内·提炼]

郁达夫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展现给我们的秋景却是轻灵的,美丽的,细腻的……这不仅体现了他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与眷恋,更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生活的海洋时时刻刻都在张开怀抱,来容纳我们的忧伤、不幸、痛苦,陶冶、锤炼、提升我们……我们应该融入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陶冶我们的情操,锤炼我们的意志,从而提升我们生命的境界。

[课外·延伸]

1.乐于奉献便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从12岁当报童开始,就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学习和实验。

在工作中,爱迪生坚信的是“勤奋加恒心”。

他常常废寝忘食,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8小时以上,若用平常人一生的工作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早就成倍地增长了,生命的境界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

因此,在79岁生日那天,他风趣地说:

“我已经是135岁了。

2.荆棘鸟的传说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

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停歇下来。

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

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

这是一曲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

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

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

3.名言警句

(1)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诺贝尔

(2)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

——卢梭

(3)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米歇潘

(4)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爱默生

(5)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

(6)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泰戈尔

(7)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

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小塞涅卡

(8)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

——塞涅卡

(9)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伯克

(10)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

——达尔文

(11)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库尔茨

(12)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吕凯特

[运用·点拨]

再短暂的生命也自有其宝贵的价值,只要好好地活着,为了生命之脉而奋斗过、努力挣扎过,这样的生命就很有意义,哪怕是一只夏蝉,也曾为这世界增添过一份美好,也是一个可爱的生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