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8149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1.愚人食盐

2.战国策·秦策二

3.王右军诈睡

4.戴震难师

5.曾子杀猪

6.千金市骨

7.高帽子

8.赵威后问齐使

9.学弈

10.永某氏之鼠

11.魏文侯从谏

12.原谷谏父

13.截竿进城

14.陈太丘与友期行

15.乐羊子妻

16.子产不毁乡校

17.习惯说

18.陈实与梁上君子

19.割席分坐

20.临江之麋

21.木兰从军

22.《李将军列传》(节选)

23.当止不止

24.《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25.工之侨为琴

26.三人成虎

27.郢书燕悦

28.赵普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遂自念曰: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至于他家()②更为益盐()

③既得盐美④缘有盐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译】

②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愚人的“愚”体现在哪些方面。

【译】

4.从愚人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译】

【参考答案】

1.①到②改变③已经④因为

2.①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

②就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被盐所害。

3.①语言: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或者,动作: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②他以为菜的味道好,就是靠盐,于是只吃盐,不吃菜。

4.启示:

①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处是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战国策·秦策二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卞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

“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管与止之()②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③小者必死()④而有刺两虎之名。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者,甘饵也

【译】

②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译】

3.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答】

4.概括说说你从文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①卞庄子(代词)②那么③小的老虎④却

2.①人是老虎最美好的食物。

②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就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了。

3.文章的寓意:

智慧带来胜利和荣耀事半功倍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启示:

我们做事情要运用智慧,善于观察,仔细思考,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就可以提高效率,甚至是事半功倍

王右军诈睡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②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③入,屏人论事。

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

“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

于时人称其有智。

【注】①王右军:

王羲之②大将军:

晋朝大将王敦③钱凤:

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王右军年减十岁时()②方忆右军未起()

③相与大惊曰()④及开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

【译】

②信其实熟眠

【译】

3.王敦为什么认为“不得不除之”?

【答】

4.“于时人称其有智”,你认为王右军的智表现在什么地方?

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答】

【参考答案】

1.①不满②才③一起④等到

2.①王羲之睡醒,已经听到他们谈论的话,知道(自己)没有活的道理。

②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

3.因为王敦与钱凤商议的是叛逆的阴谋(便言逆节之谋),一旦泄露出去可是要灭九族的,所以如果睡在帐中的王羲之知道此事,必是要除去的。

4.睡在帐中的王羲之无意中听到了王敦与钱凤商议叛逆的阴谋,知道没有活路了,不满十岁的他没有惊慌失措,就佯装出熟睡的状态(假装呕吐弄脏脸和被子都全然不知),骗过了王敦与钱凤的眼睛。

这是他机智过人的地方。

戴震难师

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师应之曰:

“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

“朱文公何时人也?

“曰:

”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

“曰:

”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曰:

”几④二千年矣。

“”然则⑤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

“此非常儿也。

【注】①先生:

这里指戴震。

②是年:

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③就傅:

跟随老师。

④几(jī):

差不多。

⑤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蕴蓄者久矣( )②日数千言不肯休( )

③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

【译】

②师无以应,曰:

“此非常儿也。

【译】

3.文中戴震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与《论语》所提倡的哪些观点相一致?

请你各列举一句。

【答】

4.塾师为什么把戴震评价为“非常儿”?

【答】

【参考答案】

1.①积蓄,积累  ②每日,每天  ③距离  ④这些 

2.①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的?

②老师无法回答,说: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啊。

3.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

4.“非常”一词蕴含对比,说明戴震与其他的学生不一样。

他敢于质疑,凡事都大胆的问一个为什么;不盲目听从,能积极的独立思考问题。

(意思对即可)

 

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①。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②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①彘:

小猪②特:

只不过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其子随之而泣()

③顾反为女杀彘()④子而不信其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译】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

3.对于该不该杀猪,曾子和他的妻子持不同的观点,试分析他们各自的理由。

【答】

4.由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子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答】

【参考答案】

1.①到②跟随③同“返”,返回④于是,就

2.①妻子制止他说:

“我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开玩笑罢了”

1现在你欺骗他,这是在交给他欺骗啊。

3.曾子的妻子认为不该杀,理由是说杀猪只是跟儿子开个玩笑,好哄孩子回去,不让他跟自己去集市,不必当真。

曾子认为该杀,理由是答应了孩子的事要实现,否则没有办法教孩子诚信。

4.曾子是一位言而有信(诚信,诚实)的父亲,同时他通过细小之处“以身作则”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教子有方。

千金市骨

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②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

国君。

②涓人:

国君的近侍,即宦官。

③期年:

一周年。

期,读“j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反以报君()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

③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④于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已死,涓人却“买其首五百金”,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这则故事有何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反:

通“返”,返回。

②市:

买。

③以:

认为。

④是,这。

2.①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浪费五百金买这死马的头骨?

②在这以后,不到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好几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3.使“天下以王为能市马”,从而得到千里马。

(或让人们认为君王的确渴求千里马,从而主动献马。

可引用原文或自己概括回答,意对即可。

4.①人们不要总是看到眼前利益,应该要为长远做考虑。

②吸引人才,就应该做出爱才惜才的姿态,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使群贤毕至,事业兴旺。

高帽子

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

尝有门生两人,初放外任,同谒①老师者。

老师谓:

“今世直道②不行,逢人送顶高帽子,斯可矣。

”其一人曰:

“老师之言不谬③,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师者,有几人哉!

”老师大喜。

既出,顾同谒者曰:

“高帽已送去一顶矣。

【注】①谒:

yè,拜见。

②直道:

善良风气③谬:

miù,错误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分)

①老师谓()②尝有门生两人()

③既出()④顾同谒者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

【译】

②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师者,有几人哉!

【译】

3.从“老师大喜”这一细节中,你能读出老师怎样的心理?

【答】

4.根据文意,说说你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①说②曾经③已经、……以后④看

2.①世人把奉承人称为戴高帽子。

②现在的社会上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有几人呢!

3.惟其是喜,所以高帽一戴,浑身舒泰,无形之中漏出了自己反对吹拍不正之风的天机:

原来他反对给别人戴高帽子,不反对给自己戴高帽子。

4.不管赞美还是恭维,我们必须必须谨慎对待,随时反省、检视自己是否符合该赞美之词,谦虚谨慎,自我克制,才能避免犯下如文中老师一样的错误:

得意忘形而落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邪?

民亦无恙邪?

王亦无恙邪?

”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刘向《战国策·齐策》)

【注】 ①赵威后:

赵惠王妻。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书未发()②岁亦无恙耶()

③使者不说()④不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

②苟无民,何以有君?

【译】

3.请从“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句中提炼一个成语,并说说句中的“本”和“末”具体指什么。

【答】

4.结合故事内容,说说赵威后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参考答案】

1.①打开②年成③同“悦”,高兴④这样

2.①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

②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

3.“舍本求末”/“舍本逐末”,“本”指民,即老百姓,“末”指“君”,即国君。

4.赵威后是一个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的人。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①鸿鹄将至,思援弓②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注】①鸿鹄:

天鹅。

②缴(zhuó):

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惟弈秋之为听()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译】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译】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答】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①教导②认为③代词,指代鸿鹄、天鹅④只

2.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有名的擅长下棋的人。

②(难道)说这个人的智力不及那个人吗?

3.学习态度不同,导致学习效果不同。

一人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另一人心不在焉(三心二意、一心二用、心神不宁);或者直接写文中句子也可以(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意思对即可。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①,拘忌异甚。

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

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

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某氏室无完器,椸②无完衣,饮食大率③鼠之余也。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

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

其人曰:

“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

”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

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臰数月乃已。

呜呼!

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三戒》

【注】①畏日:

怕犯时日的忌讳。

旧时迷信,什么日子忌做什么事情都有定说,对所谓不吉之日时要避忌。

②椸(yí):

衣架。

③大率:

大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为己生岁直子()②因爱鼠()

③阖门()④臰数月乃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其人曰:

“是阴类恶物也。

【译】

②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译】

3.概括文中“永某氏之鼠”被杀的原因。

【答】

4.本文选自柳宗元的《三戒》,文中作者借“永某氏之鼠”意在讽刺哪类人?

【答】

【参考答案】

1.①认为②于是③关闭④才

2.①后来住在这里的那个人说:

这(鼠)是在阴暗处穴居活动的令人厌恶的东西。

②它们把天天能够吃饱没有灾祸当作是可以长久的啊

3.一是因为室的主人换了,他们的好恶也随之改变;二是因为这些老鼠不知道外界的变化依然胡作非为,不懂得收敛。

4.本文借“永某氏之鼠”意在讽刺那些只知道抓住侥幸得到的时机而任意胡作非为、不懂得收敛最终导致灾祸的人

魏文侯从谏

魏文侯使乐羊①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②。

文侯问于群臣曰:

“我何如主?

”皆曰:

“仁君。

”任座曰:

“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文侯怒,任座趋出。

次问翟璜,对曰:

“仁君。

”文侯曰:

“何以知之?

”对曰:

“臣闻君仁则臣直。

向者③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注】①乐羊:

魏国的大将。

②击:

魏文侯的儿子。

③向者:

先前,刚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②克之()

③次问翟璜()④对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何以知之

【译】

②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译】

3.用自己的话说说翟璜认为魏文侯是仁君的原因。

【答】

4.根据魏文侯一怒一悦的变化,结合故事内容,从正反两方面评价魏文侯是怎样的人。

【答】

【参考答案】

1.①派使,派遣②攻下,攻克③第二④回答

2.①凭什么知道我是仁君这件事。

②魏文侯亲自下殿堂迎接任座,把他当作上客。

3.因为翟璜听说君主仁明,那么他的臣子就耿直(直率),先前任座说话很直率(直接),所以能说明魏文侯是仁君。

(如果照抄“臣闻君仁则臣直。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不得分。

4.反面:

魏文侯把中山留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弟弟,可见他是个有私心的人;魏文侯对任座直言自己的不足感到很气愤,可见他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

正面:

魏文侯能听取翟璜委婉的劝谏,并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优待任座,可见他的智慧,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礼待贤臣。

原谷谏父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①之。

谷年十有五,谏父曰:

“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②,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

“汝何以收此凶③具?

”谷曰:

“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捐:

抛弃②舆(yú):

手推的小车③凶:

不吉利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谷年十有五()②谏父曰()

③是负义也()④无需更作此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译】

②汝何以收此凶具?

【译】

3.用自己的话说说原父“惭而悔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

4.你从文中的事例中看出原谷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举出相关语句加以佐证。

【答】

【参考答案】

1.①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②规劝③这④再,另外

2.①哪有(因他)年老而抛弃他的呢?

(你们怎么能因为他年老就抛弃他呢?

②你为什么带回来这个不吉利的东西。

3.自己不孝敬父亲,还被自己的孩子教育,觉得很惭愧。

4.孝顺、讲道义的人。

如:

“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是负义也。

”中可以看出原谷体谅祖父的辛劳,并认为抛弃祖父是不道德的行为,可以看出原谷孝顺,讲道义。

(或有智慧的人:

跟随父亲收舆来教育父亲要教育父亲要孝敬父母。

)(人物形象1分,举例1分)

截竿进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①有老父②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世之愚,莫之及也。

【注】①俄:

不久②老父:

老人选自《太平广记》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初竖执之()②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③遂依而截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计无所出。

【译】

②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译】

3.理解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进入城门的人,起初先(),后(),都不能进入,一位老者的主意是()。

如果你是文中的执竿者,你将会怎么执竿进城(不能改变竿本身的长度)呢?

4.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人物,鲁人和老父,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物作简单评价并说说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①握,持,拿着②而: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然后”,也可不译。

以:

③遂:

于是,就

2.①走投无路,想不出什么办法(进城)。

②我(虽然)不是圣人,但见的事情也够多的了,(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把竹竿锯断进入(城门)呢?

3.竖着拿竹竿;横着拿竹竿; 用锯子从中间把竹竿锯断进入(城门);把竹竿横过来,扛在肩上,走过去。

(言之有理即可)

4.鲁人:

愚蠢,缺乏主见,盲目听从,做事不懂思考,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等。

老父:

自作聪明,佯装内行,好为人师等

启发我们:

遇到任何事情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和固执,要善于从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不要盲从。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期:

约定时间;②元方:

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③委:

抛弃,舍弃。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过中不至()②太丘舍去()

③去后乃至()④元方入门不顾()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如何理解元方的行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到;②离开;③才;④回头看。

2.①友人于是发怒说:

“真不是人啊!

与别人约定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②友人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他。

3.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

可见他懂礼识仪。

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

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也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他违背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尊敬长辈。

况且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乐羊子妻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羊子大惭,乃捐①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

“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大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②废时月。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③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注】①捐:

丢弃,舍弃。

②稽:

迟延。

③懿:

美好。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羊子尝行路()②妻跪问其故()

③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④累寸不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通过写乐羊子妻的哪几件事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乐羊子妻是如何巧妙地劝诫丈夫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曾经②……的原因③疾走④停止

2.①出门久了心里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